人生难得是欢聚 | 林风眠

人生难得是欢聚 | 林风眠

八甲河戀歌 日韩男星 2018-04-01 14:27:35 499

写在前面的话,

文章字有点多,

不习惯的同学可以直接看画,

然后觉得文章有错误观点或论述

请告诉我






林风眠






风眠的画第一眼看上去就是冷,孤冷荒寒。如今能看到这样的画家已经不多了。





我是在吴冠中先生的书中最早知晓到林先生的人和看到他的画,那是在六七年前,大学之前的那段时间我看完了吴冠中先生所有已出版的图书,现在回忆起书里说的事情也已经很模糊了,清晰的话只记得那一句:


美分为两类,

小美愚人耳目,

大美震撼心灵。





这句话是他在法国读书时他的老师对他讲的,他写在书里,我记在了脑子里。我时常想起这句话,我也时常拿这句话去对照我所看见的画家,林先生的画是属于震撼心灵的这一种,而作为他学生的吴冠中,坦诚地说还属于前者。


我很感谢吴冠中先生写的那些书,在我还不太懂画,只知道考前素描的时候告诉我还有另一番关于艺术的世界。当然你也可以说懂画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这一点也是吴冠中先生极力强调和论证的一个观点,即审美是没有门槛的。但现实的环境告诉我们,审美是有门槛的,是和劳苦大众拉开一定距离的, 这一点是我在跟朋友苦口婆心的交流中体会到的,至今我本科所在的西安美术学院学校的大门上还留有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这一段话,过往的历史不去再提,但这个问题现在好像还在,我实在想不通也解释不了,姑且就这么过去了。





林先生是一个少年得志的人,27岁执掌国立北京艺专,27岁的这个年龄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不可企及的,大部分人研究生刚毕业,幸运一点的在读博士。而此时的林风眠却是在践行蔡元培关于美育的思想,以美育代替宗教的社会实践,立志于创造出有生命力的新艺术来拯救国人,以美育的精神去引导国人恢复正常的人性,从而推动这个支离破碎的国家走向美好的未来。


这是林先生在前半生身体力行的事情,也是这个时代所给他的使命,他就像是天选之人,有机会有能力同时又有志愿去为这个年轻的民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国立艺专就是林先生的一片土壤,他在这里播撒下了他育人的种子,他相信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洒遍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他们这一代人是真的有家国理想的一代人。





在北京艺专做校长时的林风眠曾在形艺社的展览会宣言中说:


我们要打倒一切传统的艺术,

我们要打倒一切为阶级而制作的艺术,

我们要打倒非人间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

我们要创造新的艺术,

我们要建设为全人类的艺术,

我们要使艺术深入人望,

不是与人无关的天上的东西。


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此时的林风眠完全是一个左派知识分子的模样,言辞激进而勇猛,像《国际歌》中所唱,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那么回到一开始讲的关于审美的门槛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林先生就是在致力于消除审美的门槛从而达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要求,宣言中所讲的也正是他艺术社会化和艺术大众化理想的体现。写到这我仿佛看到了那个风华正茂的翩翩少年,他身材瘦小却充满了力量。




 

在一种美学形成规范之后,总会有那一两个天才尝试去打破它,而林风眠这代人它们所面对的规范从晚唐到晚清之间有将近1000年的历史,这是一段无上推崇笔墨语言,无上接受前人技法,无上放弃绘画本体语言的时光,只有浮现在纸上看似百读不厌的笔墨和空荡荡的图式,画家刘进安有过这样一段表述:


我们的绘画,画不出高贵的爱情。

我们的水墨,画不出悲伤。

我们的传统,也画不出人命内心。


在这1000年里虽然不间断有徐渭、八大、石涛、担当这样的离经叛道者涌现,暂时偏离原有道路,但还是继往开来的走着文人画的老路。





1949年之前的民国是一个风雨交织的年代,但短暂的37年之间却孕育了我们所熟悉的一批大师级学者,当国家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时,文化也理所当然的遭受了巨大冲击,这样的社会环境预示了新力量的到来。


在同林风眠留学法国的艺术家群体之中并不乏天才级的画家,但同林风眠一样带着明确的宗旨为创立新艺术而来的画家只有他和徐悲鸿,两位先生志同道不合,徐悲鸿先生认为中国画的出路在于西方的写实技巧,要以此来拯救萎靡的中国画,而林风眠先生却是在探索中西艺术的融合,在寻找东西方审美精神上的契合点,东西方此时的话语权是相对和平等的,这种对待中西艺术的精神,也成为了他离开北京追随蔡元培先生南下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的办学宗旨:


介绍西洋艺术;

整理中国艺术;

调和中西艺术;

创造时代艺术。


从法国到北京再到杭州,从西子湖畔的国立艺术院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林风眠一直是蔡元培先生最忠实的追随者,而对林风眠有知遇之恩的蔡元培也是他唯一的伯乐,1940年蔡元培先生在香港逝世国共双方同时举行了悼念活动,此时隐居在嘉陵江岸的林风眠并不知情,直到他1980年移居香港后,他来到蔡元培先生的墓前,他说:


蔡先生的逝世,

是我一生最悲伤的事情。


这一年林风眠81岁。





林风眠是一个对政治没有兴趣的人,他认为在人生之中,政治不如面包,面包不如艺术。他傻得可爱却真诚感人,他早年说下的这段话就注定了它艺术社会化和艺术大众化的理想不会实现,他不明白真正笼罩在这片土地之上,有一张如何纵横交错的网,他只是一个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他迎头而上,他不知道会头破血流。





1938年林风眠离开了他亲手创办且正流亡途中的杭州国立艺专,1939年林风眠在嘉陵江畔开始了多年的隐居生活,嘉陵江畔的生活让他放弃了早年推动艺术社会化的理想,转而回归到了个人的艺术创作,作为一个个体,如何去实践中西调和的艺术道路,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的转变,从推动社会艺术运动回归到自我,我想他又再次体会到了人生之前的种种苍白。


林先生7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23岁在法国读书父亲病故,25岁新婚一年的妻子也离他而去,少年的不幸造成了林风眠孤寂的性格,青年时亲人的逝去也必然加重了他悲伤的回忆,而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也因为离开艺专来到嘉陵江畔就此落幕。此时此刻他能做的,他还可以坚持的,也只剩下了他自己的艺术。


是因为这些事情成就了林风眠么?当我再去看林先生的画时,冷寒扑面,孤心四起,我想起这些事,我总觉得有点伤感。我会想,如果他没有经历这些人生的苦难和对家国的使命他还能画出这样的画么,如果是苦难造就了他,这份苦难也太重了,如果这份苦难给你,你会要么?如果给我,我可以接受么?


1972年身在狱中的林风眠因证据不足予以释放,在将近五年的监狱生活之后他重获自由,回到了位于南昌路的家,这一年林风眠73岁。


女儿油画像依旧挂在墙上,他抬头望着,他不禁老泪纵横。这是女儿林蒂娜二十岁生日时苏天赐画的,到这一年他们分别了16年,他跟女儿的画像合了影,他在相片的背面写下了:


人生难得是欢聚,

唯有别离多。


寄给了远在巴西的女儿以示自己还活着,那么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这几天的中国美术馆正举行着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以纪念中国美术学院立校90周年,90年前的1928年,29岁的林风眠把国立艺术院的校址选在了西子湖畔的孤山脚下,他说:


南面隔湖可望南山诸胜,

东依西湖胜景之一的平湖秋月,可望第六公园,

不远处可以望到湖心亭三潭映月,

西去西泠桥,可望北山诸胜景;

隔湖可见保俶古塔挺秀纤细的身影,

与保俶塔遥遥相对的雷峰塔虽以倒塌,

但还是遗留下古朴端庄“老衲”的风韵;

背后就是内西湖,蒲剑荷风,更是一番景致;

中央白堤马路,为游湖者必经之地。

西湖平静满盈的湖水就在校门口,

高大的垂柳在岸边屹立着,

一派轻柔、抚媚的风姿。





一年之后的1929年,国立艺术院更名为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杭州国立艺专,在林文铮先生作词的的校歌中这样写道:


莫道西湖好,雷峰已倒。

莫道国粹高,保俶倾凋!

看!四百兆生灵快变虎豹!

不有新艺宫,情感何以靠?

艺校健儿,齐挥毫横扫!

艺校健儿,齐挥锤痛敲!

要把亚东艺坛重造,

要把艺光遍地耀。


莫道西湖好,雷峰已倒。莫道国粹高,保俶倾凋!这几天看了一本还没看完的书,是陈传席去年出版的《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又联想到这两年出现的一些事情,太极拳、中医药、书法教育入学校,我们坚持跟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本身是极好的事情,但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再次重温毛泽东同志的那句话: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38年离开国立艺专的林风眠为学生题写了“为艺术战”四个字,这是他一生不变的信仰,1991年林风眠在香港逝世,倚风长眠留声远去,他92岁,弥留之际他用笔写下了:


我想回家,

回杭州。





人生难得是欢聚  唯有别离多




 


2017年末,我看到一了先生的一篇文章,我抄录其中的一段在这里: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我们从哪里来,找到文脉文心,根立柱了,才好认清自己,明心见性。我们要走的道路正是林风眠、关良、吴大羽那一代人开启的却未能深彻展开的现代艺术道路,我们主张“从母语出发”,以开放通达的国际视野于东方艺术根性的渊源重新开掘生命的活力。


其实这就是林风眠先生的艺术理想,他没能完全实现,他没走完的路,我们会接着走下去。






风眠的画















































































































































写在后边的话


这篇文章写了一半的时候已经开始后悔了

要写的人物太大了

这段时间不会再写像林风眠、齐白石、黄宾虹这样的画家了

他们都是一个人撑起中国画的大师级画家

尝试去描述他们总感觉力不能及


所以以后以小众画家的分享为主


【文中图片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

(我实在不知道去哪找它们的版权方)




感谢《画未了:林风眠传》的作者郑重先生







  

蔡元培先生墓前





 

这次推送选择了林先生的39张作品

上传公众号的时候会造成压缩

另外还有134张原始图没有上传

如果有需要的的同学添加下面的微信我发给你

               

                         




本来还想再说点什么

下次再说吧

 再见人类

有空常联系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