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甄嬛到周莹,凭啥爆款“大女主”总是孙俪?

从甄嬛到周莹,凭啥爆款“大女主”总是孙俪?

Vista看天下 港台女星 2017-09-19 20:29:48 674

1.


「孙俪也陷入大女主怪圈了?」



2017年这个秋天,孙俪再一次带着她的大女主戏刷屏了。


收视率峰值破3、豆瓣评分高达8.4,《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成绩在同档期电视剧里无疑是拔尖的,但观众的评价却是两极分化。


一拨人跟着剧情发展有哭有笑,称:9月,哪部剧敢和《那年花开》叫板?


另一拨人因为《甄嬛传》和《芈月传》的关系,把这部剧视为《聪明的孙俪3.0》,甚至放话说孙俪重蹈靳东的覆辙,已经陷入了「大女主」的人设不能自拔


第二种声音不是少数。


在这部剧里,孙俪扮演的是清末陕西女首富周莹,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寡妇商人”。


出嫁不久便守寡,一手将丈夫没落的家业打造成商业帝国,国难关头捐钱捐物,被慈禧收为义女,走上人生巅峰。


孙俪说,我演的是“清末的女版马云”;观众说,瞎扯,你演的还是你自己



其实,在接戏之前,孙俪对这类负面评价就有所警惕了。


“以一个女人为中心的戏,我演得太多了,担心观众会审美疲劳。”


拿到《那年花开》的剧本后,她扫了眼关键词就放一边了,后来碍于导演的面子又看了一下,没想到一下子就看进去了,“看了三遍之后,确认自己很喜欢这部戏,才接了”。


为什么喜欢?孙俪回答得很含糊,但从她的拍摄动态看得出来,她对这部戏格外上心——不仅是喜欢,还把周莹这个角色看成是自己的一次转型。


大家都猜,是《芈月传》的高开低走让她压力陡增的。如果稍有不慎,再把大女人演成玛丽苏,她可能真得背上“戏路单一”和“大女主病”的骂名。


那就是“晚节不保”了。


出道早、起点高,82年的孙俪有一大把的代表作,跟同时代的小生们也都有过口碑收视双丰收的合作,但最让一些女演员望尘莫及的,除了演技,恐怕还有她挑戏的眼光。


大部分剧本里,她扮演的女主戏份几倍于剧中男演员,所有剧情都围绕着她的角色发展,所有人物都建立在她的关系网上……


从2003年出演《玉观音》斩获金鹰奖,到2009年在《小姨多鹤》里开始接触“女性成长史”,再到2012年凭借《甄嬛传》坐上了电视剧一姐的位子,孙俪走了近十年。


从甄嬛过渡到周莹,她又花了五年。



前者为了朝不保夕的宠爱和生死攸关的地位,机关算尽,在男权社会里依附他人所得;后者却是试图在这个话语体系里堂堂正正地赢一次。


被动的挣扎与主动的向上,说不上孰优孰劣,只是同一个时代主题下两种不同的人生处境既然表达的本质不同,那就应当有不同的角色诠释,周莹也算不得甄嬛的复制版。


或许孙俪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从最早的安心算起,这么多年的“大女主”没演过瘾,正是因为还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发挥、挖掘。


2.


「凭啥大女主戏都找孙俪?」


与其讨论孙俪为什么总接大女主戏,不如想想这些戏的导演为什么总找她。


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资本和观众就认她,二是她的霸气是真霸气。


虽然观众嘴上说着希望演员不断突破自己,但实际上他们对一个演员是有刻板印象的。好比他们想象不出刘涛在甄嬛进宫前的不谙世事,也脑补不出周迅在芈月黑化后的阴狠嚣张。


这第一个原因就否决了同一梯队的其他女演员,不是她们演不了,是观众只吃孙俪这套。


第二个原因淘汰掉的则是那些实在霸气不起来的女演员,说是演技不佳也不过分。毕竟不是所有想脱离男主庇佑的“白莲花”,都有本事镇得住观众。


比如《锦绣未央》里的唐嫣(豆瓣评分4.8)、《倾世皇妃》里的林心如(豆瓣评分5.7)、《武媚娘传奇》里的范冰冰(豆瓣评分5.1)。


于是,孙俪成了最稳妥的一个选择,这不免让人想起一个段子。


- 黄渤为什么那么火?

- 郭德纲有句话,都是同行衬托得好



在孙俪这里,同行不单指有竞争关系的女演员,还包括跟她合作过的影视从业者,像是配角、导演、编剧


这些年来,每逢好剧热播,总有一批脸熟的老戏骨开启圈粉模式,受到观众热捧,但在此之前,他们的境遇颇有些英雄不得志的意思。


拿《那年花开》里的三位父辈来说,谢君豪、刘佩琦、张晨光,分别是金马奖影帝、金鸡奖影帝以及金钟奖视帝,有着封神级别的演技,却经常在一些不入流的剧里陪跑“小鲜肉”。


想要棋逢对手,太难了,好在这部剧里,他们终于遇到了可以飙戏的后辈,成全她的同时也满足了自己——


孙俪:有一场戏,光哥(张晨光)饰演的吴家大老爷台词里写着“磕头”,意思是让我在关公面前磕头。我跟导演说,不对,我怎么知道老爷让我磕头,就是给关公磕头呢?我就临时“胡乱演”,直接对着光哥磕头。光哥也能接住那个招,板着脸说:“不是对我磕。”(via.南方周末)


有了旗鼓相当的搭档,孙俪还需要专业且尊重她的导演。


举个例子,她很在意各种细节,比如导演让她躲在花园里假装往外望,她蹲在那儿一直纠结:“这样看不到啊”;比如有人偷听墙角,可如果说话人的余光都能看到那人,怎么能叫偷听呢?


好在她遇到的导演大多能体谅这种“龟毛”,甚至在一开始就避免出现这类不讲究的细节。


另外,能在合作过程中催人成长、赏识自己的导演更是贵人,可遇不可求。


十多年前找孙俪拍《玉观音》,伯乐丁黑算是带她入行,给她立下当演员的规矩,压力大得她冒了一脸的痘;


十多年后又找她拍《那年花开》,导演丁黑直接告诉她:孙俪,现在能跟你比肩的人没有了。


△擤了鼻涕再反手抹在鞋底上,绝了!


至此,还有一个编剧同行没有提到。因为当下的剧本创作环境太尴尬了,对于很多编剧来说,改编一个热门IP总比自己原创一个故事容易。


或许是有过主演IP剧的经历,孙俪对如今市场上的这种流行并不感冒,反而对《那年花开》这样根据史实改编出来的原创剧本更感兴趣。


可惜,优秀的原创剧本越来越少。


从这个角度讲,孙俪老接大女主戏也能甩锅给业内编剧,毕竟她很早之前就想演穿着旗袍耍手枪的谍战剧了,但目前看来,她还没有等到好本子。


3.


「那些年,我们看了太多假的大女主」


自从以《步步惊心》《甄嬛传》为代表的一批IP剧火了,“大女主”这个词也跟着臭大街了。


无论是之前的《丽姬传》、《大唐荣耀》、《孤芳不自赏》,还是接下来的《凰权》、《赢天下》、《扶摇皇后》,纷纷以“大女主戏”为噱头,展开势头迅猛的宣发。


大概浏览了下剧情,都是白莲女主经历了一番“男的都爱我,女的都嫉妒我”的戏码,得到了权钱人士的帮助,最终“并未失去什么、也没太多的人生体验,就这么成为了凌驾于众人的存在”。


莫名其妙的变强,莫名其妙的励志,所谓的“女性独立与奋斗”背后,还是得靠旁人——这是越来越多的人批评“大女主戏”的原因。


而类似的历史主题,甚至是相同的故事背景和人物设计,又难免陷入诸如“独孤系”三剧撞车的窘境。



可大家扪心自问,这些莫名其妙霸屏的剧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女主戏吗?


未必吧,它们更像披着战斗力+10外衣、刻意迎合伪女权意淫的玛丽苏本苏。


前者讲的是一个女人如何赢得世界,她的成败取决于自己;而后者讲的是一个女人如何赢得男人,她的成败可能取决于男人、受其他女人干扰、被整个社会牵制,只是不由得自己把控。


那么,到底哪些女性角色算是大女主呢?


仔细想想,孙俪之前,有《一代女皇武则天》里的潘迎紫、《孝庄秘史》里的宁静、《大明宫词》里的陈红;孙俪之后,暂时还没看见第二人。


作为大女主戏的教科书,孙俪对其的理解远非女人跟男人谈点小情小爱,而是女人的强大应该参与到时代变化当中



孙俪说:以女演员为中心的戏,有人拍,就说明有这个市场。我们应该享受这个盛世。


此“盛世”非彼盛世,现在的大女主戏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女性地位比以往都高,在家庭中享有电视机的支配权——虽然在更多方面仍是弱势群体。


这也许正是周莹这个角色的价值所在。


当代女性已经不甘心沦为家庭的牺牲品,慢慢有了自己想要追求的权利、地位和生活方式,但社会却还在以传统的标准要求她们、评判她们。


所以,她们也比以往更加需要“周莹”,需要借她之口来突围社会预设的陈旧思想,表达对性别平等的需求。


另一方面,大女主戏也千万别走了极端。女性要独立、要成长、要当大女人,并不意味着男人就要当菜鸡。从当下社会实况来看,男性的成长诉求同样迫切。


要知道,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女人的强大,也不一定要建立在对男人的贬低和践踏上。



4.


「我们更想看是什么成就了大女主」


上半年有一部很火的剧叫《我的前半生》,说是大女主戏,其实只能算是言情女主戏,故事围绕着走出婚姻泥潭的女主展开,可剧中的男主才是终极大boss。


据称这部戏有找过孙俪这个上海本地人,但她拒掉了,原因是觉得它格局太小:罗子君的新人生全靠开外挂,于世人无借鉴,对时代无诠释。


这样的逆袭,太不过瘾。


要干就干票大的!不管是大男主戏还是大女主戏,厌倦了弱智电视剧的观众想看的,是小人物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挣扎与突破,是主角身上能否呈现出大格局与大时代的走向。


这样看来,好像有些理解孙俪对《那年花开》剧本的喜爱了,抛开“大女主”滤镜不谈,这部剧本身就十分具有史诗气质。


长辈说话晚辈不得插嘴,儿女婚事全由父母操办,寡妇通奸要被浸猪笼,这是封建;

少爷脑部受伤,医治无效,老爷决定用结婚“冲喜”的方式,来救儿子的命,这是迷信;

普通百姓认为,洋人传教士是会吸血的怪物,教堂就是他们苟且的地方,这是愚昧。


封建、迷信、愚昧,这不就是中国当时的写照吗?生活在那个时代,是一个极其不幸的开始,却也极有可能活出波澜壮阔的一生。



《那年花开》之所以叫现在这个名字,而不是《周莹传》或者原名《大义秦商》,剧组是有考虑的。


《周莹传》强调的是个人奋斗,女主鲜明的个性和江湖气让其得以从时代突围;《大义秦商》强调的是历史进程,把地域商帮的标签具体化了,也掺杂了庙堂之上的权势较量。


几条线盘根错节,各有重点却又相辅相成。


剧组的野心不止于其中一点,于是只能跳脱出来,笼统地化用一个看水还是水的哲学命题,表达人的一生就是在岁月流逝中,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赵毅在解释剧名时说,“这部剧不叫花开月正圆,叫那年花开月正圆,意思就是岁月流金,人一定是在成长中失去。”


《那年花开》的英文名是“Nothing Gold Can Stay”,翻译为“韶华易逝”,或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剧本之外,这句感慨也可以形容观众对此类大剧的复杂心情:


好看,励志,过瘾;但很可惜,它太不符合当下现实了,或许也只能存在于历史上。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苍蝇馆子 | 相亲血案 | 神级美剧 | 爆料法则

吵架宝典 | 遗珠演员 | 泡妞课程 | 没落苹果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