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X博士 内地男星 2018-04-24 14:37:14 206



葛优,这个无数次被新媒体大锅翻炒的谜の光头,总会在荧幕上表演超现实主义的戏剧。

一小撮品味堪忧的人,总爱对葛优先生一通诟病,指责他荧幕形象太过“嬉皮士”,除了一本正经的不忿和颓,其余啥都没有。



但说起葛优主演的电影,许多片上映已经超过二十年了,但还是一再被人提起,这不仅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当时的喜剧片中出类拔萃,更是因为它们能够精准地反应一个时代的鲜明特色

如果你爱看葛优主演的电影,那么你一定会注意到这么一个有趣的细节:90年代葛优的荧幕形象总爱跟“留洋”挂钩:

《大撒把》:葛优媳妇扔下葛优去加国留学,葛优先生留下金句:

 “我知道,你这一走就是肉包子打洋狗了。” 


大撒把 1992


《上一当》:葛优的父母移民海外,女朋友也催他赶快张开臂膀拥抱资本主义社会,但葛优就是赖着不走。


上一当 1992


《不见不散》:这次葛优跑到了洛杉矶混日子,没固定工作,逮着啥干啥,图为葛优在教中文。


《实用汉语900句》


这些电影上映是在90年代,大家普遍都会认为这是个比较单纯的年代,但是在葛优先生看似戏谑、折腾而荒诞的表演背后,隐藏的却是一个看上去更加魔幻的历史事件——出国潮



如果我们把视野稍微放宽一点,就会发现事物之间的隐秘联系:不管是《大撒把》中被老婆扔在国内的顾颜,还是《不见不散》中在洛杉矶趴活儿的刘元,他们都是八九十年代的特有产物——出国潮中的青年。

相对来说,活跃在80年代的青年人都赶上了好时候,他们不用过多担心生活压力,社会思想也更加宽容,最重要的是发家致富的机会也多了起来。


80年代两名正在主动思想解冻的年轻人


1985年,机会正好就来了。

这一年,国家“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有些青年眼看着国家越来越开放,西方文化不断袭来,干脆铁了心准备去资本主义社会淘金,当个出国潮男。


1985年,威猛来华演出



80年代后期,专供外宾、华侨的友谊商店开始对公众开放


到了80年代末,更有种流行的说法把大学生分为“麻”、“托”、“旋”、“鸳鸯”四大派系。“麻”是指那些沉迷麻将、扑克,游戏人生的;“旋”是热衷混圈子,混舞会的学生;“鸳鸯”是那些沉迷男女爱情,瞎搞对象的孩子。


在宿舍“修长城”的麻派


旋派,显然左边那两位交际能力不咋样


两个失败的“鸳鸯派”,

他们床板上贴的不是美人画,而是荷尔蒙的躁动


在这些青年之外,还有一类备考托福,一心出国的“托”派,虽然他们算不上主流,阵营却在日益庞大:1981年托福考试刚在中国开办的时候,考试人数只有285人,短短4年后就涨到了8000人。

在当时看来,出国就是个分水岭,先别人一步赶上了时代的班车的人成功概率会更大。



1993年,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播出,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是第一次直白地将出国潮中的现象和人糅为一体,一层层地扒给人看:

其实这部电视剧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姜文演的王启明一无所有时在美国的遭遇,第二部分则是发家致富的王启明面对文化隔阂的种种挣扎。



姜文演的王启明算个不完全托派,他除了简单词汇,基本一句英文都不会,本来是乐团的大提琴手,听说美国机会多,就扔下孩子,带着老婆跑到纽约,幻想着能在国际大都会当上一个成功的音乐家。

但到了美国立马傻眼了,因为不会英语,只能在餐馆刷盘子,辉煌的过去一切归零,不熟悉美国文化的他一下飞机就成了社会的边缘人。



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出国潮中的真实反映:80年代很多人出国都是盲目的,他们凑齐了第一个学期学费就匆匆出国,下了飞机以后口袋就空了,生存都成问题。

不仅是普通人没办法,就连明星去了美国也得一切归零:

80年凭《小花》容登演艺一姐的陈冲,发誓要摆脱成名的困惑,第二年选择留学,到美国后却只能在图书馆打工、在餐厅洗碗甚至刷厕所挣生活费。



演《庐山恋》大红大紫的张瑜,1985年去洛杉矶留学,在美国打拼了5年,生活艰辛,感情也不顺。



很多出国潮中的青年,虽说赶上了好时候,但他们也有那个时代的烦心事,到了美国,社会身份就不再是受人关照的青年,也不会因为自己先人一步到了美国淘金而被这个国家尊重。

很多人都成了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局外人,活得特别别扭,这也是很多80年代毅然决然出国者的血泪,幻想的破灭与现实的挤压。




幻想破灭的背后,隐藏的可能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不少在海外打拼的失败者都栽在了自己的英语水平上。

一般来说,80年代刚出国的青年过得都比较苦,那时候国家外汇有限,不少人出国的时候只能带极少的外币,大多数人都要通过打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如果英语再不好,就更不可能从事高端劳动。

虽说“点背不能怨社会”,但说起我国当时的英语教学水平却着实比较尴尬,毕竟往前数几十年,英语都是“帝国主义语言”,学俄语才是政治正确。



而80年代年轻人学英语该怎么学呢?

汉语注音:因为音标难记,许多人选择了用汉语发音辅助,这实际上和清朝人学英语没太大区别。



看电视学英语:1982年,央视开始播出BBC英语教学片Follow Me,尽管这是BBC原版教材,但水平仅限于简单的日常交流。



看教材学英语:当时出版界主流的英语教材,只有《许国璋英语》、《新概念英语》、《日常英语900句》等数种。

所以不难理解,同样是坐上了时代的班车,但车内竞争也很激烈,这时候英语就是核心竞争力。

所以我们会发现,不管是英语过人的马云在西雅图接触到到了互联网,抓住了核心信息,还是考取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的张朝阳,他们能够抓住时代脉搏的先决条件就是英语好。


1995年将微软、苹果等高科技产品带回国的中国人,语言优势使得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对下一个风口进行判断


几十年过去了,出国早已屡见不鲜,英语已经不仅是核心竞争力,还成为了刚需。

但英语谁都会说两句,那你怎么才能凸显出自己的优势呢?

那就是让自己的英语水平更专业。

如果你想学好英语,TutorABC我觉得就不错,因为它足够专业。TutorABC拥有全球20000+的具有专业英语教学资格的外籍顾问,是您学习英语的良师益友。

而且TutorABC是姚明代言的全球领先的在线英语教育平台。

TutorABC是全球首创全年365天、24小时真人外教在线英语学习机构。用户在PC端、移动端、平板端、电视端等平台都可以体验清晰、流畅的的学习服务,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学英语。

TutorABC量身打造最适合的教学内容,避免无效学习,保证学习质量。

独家单向视频,100%保护隐私。

如果您想让自己的英语水平更专业,欢迎扫二维码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让TutorABC帮你提高英语水平。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