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南京嘉妈所托要做个演讲,这就是个讲稿的下半截。我不会演讲,讲不明白的时候自己着急;看人听不明白的时候更是着急上火。干脆先写个东西,先写明白,你们自己拿去看,我就再回答几个问题就可以了。
《在留学那些的108个问题?(上)》里面,我大致讲了两个部分(美国大学是什么?什么样的学生是美国大学认为的好学生?),接下来,还有三个部分。下面就是:
第三部分:什么是美国大学认为有用的学生?
讨论这个问题,以及后续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分数的问题,很多方面都超越了各种考试分数,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因为这是中国现行教育体系没有的东西,北大招生办公室主任秦春华写过很多文章来讨论这个事情,有很多真知灼见,有空可以去看看秦春华先生的文章。但是有一条秦春华先生是不敢讲也不能讲的——美国私立大学是个独立的非盈利机构,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企业。
美国私立大学认为有用的学生的标准,大致可以参照一个企业认为有用的员工的标准。于是有了这样的一个等式:
有用的学生≈有用的员工
假如你是一个企业主,你招什么样的员工???
1、人人都是对方的陪读(多样性)
假如我是企业主,在招工时,我一定要考虑到人员的多样性:
——要有男有女(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要有20岁的,也要有40岁的(20岁的有激情,但不认真、不稳定,40岁的有家有口工作负责,还不易跳槽);
——要有山东人(山东人憨厚),有上海人(上海人精明),有湖南人(湖南人蛮横),最好还有几个越南妹(越南妹听话);
……
大学招生也是这个样的,招1000个人,起码是上百种类型,人人都是对方的陪读,在相互影响着,什么样的人对周围的人有更多的影响哪?当然是有不同的正能量的人(请注意这个“不同的”三个字),这个“不同的”就是特质。特质,是一个人从思想到行为区别于他人的表现,不一定是优点,也不一定是缺点。美国大学需要各种“独特的人”。这如同柏拉图的雅典学院每招一人都是独特的一样。众多“独特的人”在一起相互陪读,可以互相激励和启发,使大学保持学术和思想的可持续发展。
记住,燕太子丹的死士荆轲是“独特的人”,若申请美国大学能录得很好;孟尝君的门客鸡鸣和狗盗也是独特的人,若申请美国大学能录得很好;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若申请美国大学能录得很好;但是一个没有任何特点,放到大街上马上就无法分辨的人是以前选拨间谍的人选,但绝对不是美国大学要的人!因为他无法给他的同学、他的学校带去任何独特的东西。
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就是有特点但不愿意影响别人,不愿意分享成果的人。我见过一个获得某项学科大奖的人,看过他的申请文件,我问他,你获得大奖,为什么不在学校创立一个社团哪?他回答说:获奖后他把奖项藏起来了,没有告诉别人,一怕别人妒忌,二怕别人也去参加这个奖。我无语了,没有再提任何意见。因为对于这样一个自私的人,真把他送进名校,我到底是在做正确的事?还是错误的事?
后来我也没有再给这个申请者提出意见。据说他申请得一般。
(上面这段若要继续深入理解,可以参见我的微信公众号中的《你孩子的特质是什么》)
2、人人都是对方的榜样(显著性)
仅仅有特质还是不够的,你的特质中是否有某一项是杰出的?是可以作为榜样的?
去年4月,我在芝加哥大学看到这样一幕:一个重度残疾的男孩从校园过马路到书店,所有的车都停在两边,几乎所有的人都站立不动,静静地等待这个男孩。这个孩子穿着芝加哥大学紫红色的T恤,斜夸着书包。他的腰部是不能直立的,他的轮椅非常象中国很多乞讨者自己做的那种带四个轮子的小滑板车。那孩子转动他特殊的轮椅,跨越20来米的马路,然后拒绝一个同学的帮助,艰难地上了一个坡,进了书店。我后来也进了书店,看到他在书店的咖啡厅里喝着饮料,边和旁边的一个同学小声交谈。
假若这个孩子的的GPA是3.3(芝加哥大学的优秀学生GPA数是3.25),那一个身体健康的孩子有什么理由低于3.3哪?这个残疾孩子在校园的每一次出现,都应该是一次榜样的展示,是对所有人的激励。
再说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在10岁左右就开始收藏各种水样,持续到今天21岁,他去过中国20多个省份,还有美国30多个州,每到一地就灌一瓶水带回家,期间还自己做了个实验室分析这些水。他的感悟是:汨罗江的水有屈原的灵魂,西藏雪山的水有宗教的福音,休斯顿的水有人类探索太空的印记,底特律的水有美国工业颓废的记忆……H2O中,氧原子是男性,有两个一样的妻子(氢原子),他们演绎着爱情故事……水因为是世界上存量最多的溶剂,所以它可以孕育生命………水是肮脏的也是纯净的……等等。
这些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而就是这些乱七八糟的,让他的老师和同学惊讶不已,一个人干一件事坚持这么多年,产生这样稀奇古怪的想法,能不激励周围的人去思考看似平凡的生活的本质吗?这个收藏水的家伙我很熟悉,我希望这样的爱好能伴随他的一生。《礼记》里说得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格竹子据说一年,这小子格水居然11年。
举两个例子,大家是否明白了,什么是人人都是对方的榜样(显著性)的意思?
3、人人都是对方的朋友(合作性)
合作性的事情就简单了,就是要有团队精神。
我举个反例来说吧。一个美国高中的中国孩子,在CA表的活动列表中填了10项活动,居然10项都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看不到一个同学的影子,获奖列表5项也是如此,文书600来个字中出现80多个I和my,我善意地建议她在申请季中参与一下其他同学的社团,但孩子拒绝了。这也让我很无语,毕竟我不承当教养之责任,也不是神父。后来这个孩子的申请情况也就没有信息了。
在国内的高考党中,确实有些倾向不好。比如不交流信息,不互相帮助,人人是我的竞争者,甚至有这样一句话:“他人就是我的地狱!”
留学的孩子们千万不要这样!一方面,美国大学希望申请者有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华人在外不容易,要合作,要协同,否则真不好说了。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参与到合作的项目中,体育活动、文娱活动、团体研究项目都是些好项目,合作与竞争不是一对矛盾体。
第四部分:什么是未来可能有出息的学生?
这是一个大话题,也是对上述所有问题的综合,可以借鉴一次调查案例来说:
2013年,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国际上最大的旅游服务及综合性财务、金融投资及信息处理的环球公司)搞了一项民意调查。调查显示如下:
什么是成功的标志?
52%的美国人:
不看是否拥有更多的财富,而是看一个人人生中积累的各种经历、在生活中面对困境时展现的不屈精神以及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热情。
什么是成功的内涵?
85%的美国人:
能有一段时间去做一些重要的事才算成功。至于什么重要?因人而异,各取所需,可以是当总统,可以是做老板,可以相夫教子,可以是浪迹天涯。
什么是成功的人生?
94%的美国人:
敞开心扉坦然接受改变。人生的追求有成功、也会有挫折,有梦想但也会遇到噩梦,勇敢面对,绝不逃避。
能影响他人!
66%的美国人:
有能力影响和改变人们生活的人就是成功人士。
有对社会的爱:
56%的美国人:回馈社区和社会,能用自己的时间、知识给予他人建议或是帮助他人达成自己的目标的人是伟大的成功人士。
做到工作和家庭两不误!
81%的美国人:
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享受家庭之乐就得享受。
有钱人也是成功人士
27%的美国人:
人认为有钱的主是成功人士。
会花钱比有钱更重要
81%的美国人:
认为在衡量是否成功上,一个人如何花钱远比仅仅是占有财富更重要。巴菲特会赚钱,想学他那些赚钱招数的人不计其数,但美国最佩服的还是巴菲特将他的大部分财富用于慈善事业。
例子举完,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些人
1、马拉拉。这个人是谁不知道的,先百度然后面壁1小时。美国《时代》杂志这样评价她:“塔利班试图让这个巴基斯坦女孩沉默,但却放大了她的声音。她现在已成为世界女性争取权益的象征。”只要她申请美国的任何大学,都会被录取,因为他已经是成功人士。
2、董雪。一个中国安徽淮北一中的孩子,现在在哈佛大学,哈佛录取她是认为她未来能成功。(她的故事曾经受到争议,但我认为董雪未来一定会成功,我看好这个孩子)
3、香港大亨家族的子弟。我手头的故事很多,不要认为“二代”不努力,其实很多“二代”不但比我们更加努力和刻苦,而且拥有更多的资源。他们的成功概率远远大于我们。别听那些“贫寒孩子进名校,书香门第出才子,纨绔子弟开豪车”的鬼话,我看多了:“学霸秀恩爱,二代秀成绩,情侣秀财富”。唱歌的王力宏SAT考的是满分,比尔盖茨差10分满分,这两位都是“二代”。
第五部分:题外话,申请流程概况
根据《美国门户开放报告》的数据,去年到美国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大约40000+人。(个人统计,前50大学接纳人数约7000人,50-100大学接纳人数约15000人),也就是说留学美本,进入美国100大学的不到半数。
那么还有一半在哪里读书?不知道!
突然想起电视剧《川军团》,个个好汉呀。
每年4月,最神秘的是申请季结束了,几家欢喜几家愁。其实很多人录的不知道是怎么录的,拒的也不知道怎么拒的。而美国大学又对各自的录取标准守口如瓶、讳莫如深,更增加了美国大学申请的神秘感。
于是大家就开始打听被录取者或被拒绝者的标化或者活动。1月到4月就成为留学党最热闹的日子,任何一个小道消息都会激起一圈波浪。若是有HYPS的录取消息,那更是重磅炸弹。
下图为美国大学申请的全过程示意图。其中的“个人申请”、“组织推荐”、“熟人担保”、“当面考核”是俺借鉴俺东土大唐的入党模式,形象化地归纳美国大学申请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个过程,俺再次把图做一些修改,请看下图。下图就是一个典型的系统控制图。它包括了信息传导、验证、综合与决策的4个关键部分。
下面在从各个部分来分析申请过程。
1、个人申请
“个人申请”——即以个人名义,通过特定的平台向美国递交家庭情况、个人资料、各种成绩、活动列表、获奖列表、文书等申请材料,这些内容基本可以展示出申请者的基本情况了。
假若用Common Application申请系统的话,文书包括两类,一是Common Application要求的文书,二是你想申请的学校的文书。万变不离其宗,这些貌似花里胡哨的文书题目其实就是从不同侧面问申请者3个问题:
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为什么申请这个大学?
你进了这个大学能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2、组织推荐
“组织推荐”——就是高中学校的Counselor(升学指导)代表学校官方向大学递交申请者的School Report(中学报告),该报告包含学校代码、学校情况、学生课堂报告、学生等级、违纪情况、书面评估、成绩单和一封推荐信。
这个学校推荐文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美国高中和国内的国际学校,采取了多种办法,包括请学生自评和家长参评等方法,确保学校推荐文件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但是,非常多的学生和家长没有重视,或者不懂得如何评定,最后影响到申请。
“组织推荐”在提供新情况的同时,也是对“个人申请”中提供的信息的印证。
3、熟人担保
“熟人担保”——就是通常说的“老师推荐信”。其实它不完全是信,而是一个系统的表格,表是什么样我不能说,有心人请自己去找。
“熟人担保”在提供新情况的同时,也是对“个人申请”和“组织推荐”中提供的信息的印证。
4、当面考核
“当面考核”——这个就更好理解了。面试官一般是校友或者第三方机构的人员,他们在面试之后,向招生办公室递交一份面试报告。这份报告是对上述3个渠道提供内容的 补充和进一步印证。它属于申请过程中的信息检查过程。
不同学校的面试报告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反正我没有看到过,谁看到过的转给我看看,在此先谢过了。
5、招生办审核
“招生办审核”——也就是AO审核材料,初步打分,写自己的意见。有的学校还招募一些学生参加,做一些具体事务性的工作,比如从申请表中提取分数、材料归类、核算GPA等等。需要说明的是,招生办的人员(包括AO)不是录取与否的决定者。他们类似于咱们的组织部的工作人员,仅仅做具体的事情,是党委的办事机构,决定干部任用的是党委会议或者党委常委会议,只有党委成员或者党委常委会议才有投票权。
AO还是很重要的。就像组织部的人,他们不能决定一个干部的任用,但有权不把你放进党委讨论名单中,这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6、招生委员会投票
“招生委员会投票”——这是做出决定的环节。招生委员会一般是由AO中的资深人士组成,有的学校会邀请教授委员会成员、管理层人士,甚至学生代表参加,他们代表了不同阶层人的价值偏好,教授选人和AO选人是有差异的。
美国这种招生体系已经用了很多年,实践证明它是很科学的,它完全符合控制论的基本原理。看来这些美国佬真的把一些理性思维的方式运用到识别人的感性活动中。
以上我从5个部分描述了我看到的或者我理解的留学美本之路,高度不高,没有从人类理想、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教育改革这些很高的角度去观测,高度决定视角,我就一个1米65的个子,哪能达到1米80的高度,要有高度那最少是教育家们要干的事情,我就是一个家长、一个小老百姓。
《易经》上说;“形而上学谓之道,形而下学谓之器。”我最喜欢形而下学中的物理。一束焰火在夜空中绽放,哲学家看到了存在,艺术家看到了灿烂,环保人士看到了PM2.5,环卫工人看到了明天要打扫大街的辛苦,我看到了什么——不就是一个简单的上抛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
演讲稿到此END。
本店制造,版权所有,可以送人,
老左侃大山:关注留学、钓鱼、吹牛与喝酒(暂时戒酒)
有问题也可以在 美本留学讨论群 513923402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