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儿子买200块手表,被骂太贵:毁掉一个孩子,哭穷几次就够了

海清儿子买200块手表,被骂太贵:毁掉一个孩子,哭穷几次就够了

女儿派 内地女星 2020-05-03 19:35:55 814

我们的哭穷式教育,很可能正在养出一个心穷的孩子。

——鹿妈 

  

作者 | 木棉姐姐
来源 | 木棉说(ID: mumianshuo)

《小欢喜》之后,国民媳妇海清借《安家》又火了一把。

戏里焦头烂额的海清,现实中却把儿子“调教”得人人称羡。
穷养,是她的妙招之一。
海清某次采访中分享过一则趣事:
她带蛋妞去迪士尼,蛋妞看中一块表,海清说:真贵啊,239块呢。你知道门票才多少钱,玩一天才多少钱吗?我只有一百块了。
蛋妞瞧瞧周围说:其他妈妈有多少钱?
海清说:
其他妈妈有再多钱是别人挣的,我只有这么多。买表晚上就没饭吃,你只能买50块以内的玩具。
最后,蛋妞什么都没买就拉着妈妈走了。
闺蜜是海清铁粉,看到这段采访后奉若圭臬。恰逢疫情降薪,她正为房贷车贷发愁,动不动就跟6岁的女儿哭穷:
孩子想玩乐高,她说:我都没班上了,哪有钱买那么贵的玩具?
孩子想点外卖,她说:咱家现在穷了,一杯奶茶好几十,我们喝不起!
看着孩子眼里的期待暗淡下去,她有点心疼,可也沾沾自喜:
女儿真是懂事了不少,很少吵着买这买那了。
我听后想起一个心理学研究:
在匮乏感中长大的孩子,自尊感会十分脆弱。低人一等的卑微感,终其一生都会如影随形
我不禁疑惑,难道穷养,等于哭穷吗?
所谓“懂事”,必须以伤害为代价吗?
无论真穷假穷,穷养富养,都别轻易用哭穷向孩子施压,那不过是让一个无辜的人,蒙受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不怕家里真穷,就怕父母哭穷
我想起95年的表妹彤彤,她家境不算差,二线城市有房有车。
但父母是从农村苦日子里打拼出来的,节俭过头,说难听点,就是抠门,连发白开线的旧毛巾、炸了毛的牙刷,都舍不得换。

更可怕的是,他们从小就跟彤彤念叨:

咱家穷,你可别在外边学坏,净想着花钱!

哪个女孩不想要漂亮的衣服,喷香的蛋糕,花花绿绿的发夹?

可父母只给她一句:

人家什么条件,你什么条件,能跟人比?

从小到大,她只能看着别人开心满足,一次次咽下那句“我也想……”

虽然彤彤现在收入不错,可她说:
“我从来不敢进高档点儿的商场,总觉得营业员的眼光像蚂蚁一样爬过来,咬得人浑身难受。”
她习惯了夜市地摊,习惯了劣质产品的种种不便,心安理得地穷酸度日,偶尔打次车都能心疼两天。
但最让我心疼的,是多年后她才提到的一件事:
初中某次放学后,几个女混混用石子砸了彤彤一路。
她忍无可忍,抡起拳头就往对方脸上砸,可脑中有个声音如暴雷炸响:
我家没钱,打坏了赔不起!
最后她噙着泪花,颤抖着把手放下了。
或许,父母哭穷是为了让彤彤勤俭节约,体谅挣钱不易。
可这显然没有催生美德,反而让贫穷成为贯穿人生的噩梦,压弯了自尊和快乐,压碎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甚至陷于自卑、自责、自弃。
一次次哭穷,让孩子不断固化着这样的感受:
“我不配过好的生活,这辈子就凑合过吧”;
“都是因为我,爸妈才过得这么苦”;
“除了浪费钱,我真是一点用都没有啊”
……
一个人背上这些包袱,恐怕连抬起头看世界一眼的勇气都没有。
所以,当一个孩子遇到喜欢的东西,却面无表情地说,我不喜欢,我不想要。
别为他的懂事沾沾自喜。这其实是世界上最耻辱的事情。

家长哭穷一阵子,孩子受罪一辈子
有人说:
一个人穷一辈子,第二代再穷一辈子,第三代依然穷一辈子。
仔细观察,必有规律。
我想,可能除了“穷人思维”之外,这个家什么都没有传承下去吧。
记得上学时同桌的爸爸从不买教辅,总是花大把时间搜电子版,还残缺不全,错字连天,同桌却觉得占了便宜,很得意。

他也从不参加春游、聚会、生日宴,说他爸吩咐过:

“那是有钱人去的,你别凑热闹!”

哪怕参加了集体活动,他也扭扭捏捏不愿掏钱,渐渐地没人想和他来往。

听说他现在没事就窝在家打游戏,恋爱都没谈过,说“谈恋爱太费钱”。
穷人思维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少用即血赚”。
却不知钱可以节省多少宝贵时间,更不知投资优质朋友圈,跻身高平台,才可能提升自我,改写命运。
《奇葩说》中的哈佛学霸詹青云,以学识丰富、思维敏捷、格局高远,吸粉无数。
然而她并非精英家庭出身,甚至早已“输”在起跑线上:
詹青云来自贵州山区,父母是普通工薪,读过只有两个老师的学校,操场还有同学放的牛。
这样的条件,读完大学就很不容易了。
出人意料的是,詹青云竟然放弃北大保送资格,贷款100万念哈佛!
北大固然好,可是詹家人的目光直指大洋彼岸的顶尖学府,哪怕背上巨债也在所不惜。
这样的格局和气魄,非一般人家可比。
难怪经济学家薛兆丰说詹青云,她贫,但是不穷。
其实,这得益于她有一个“穷而不贫”的父亲。她曾回忆童年:
别人有的,闺女一个不少,还要卖家具置办赛道,招呼更多同学来家里玩。
我相信小青云得到的不仅是四驱车,更是一份无与伦比的满足、爱和自信。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放着平坦的路不走,有底气挑战更险峻也更壮美的方向。
她不仅是被哈佛的资源和平台吸引,更是深信有朝一日,自己能挣回来更多个一百万!
想想那些为了几万几千,甚至几百块出卖肉体的裸贷女孩,害死她们的到底是骗子,是贫穷,还是狭隘的头脑,和低层次的见识呢?
如何跟孩子谈钱
尹建莉老师如此感慨道:
育儿如吃饭,用什么碗吃饭不重要。碗里装了什么,才是应该关心的。
太多人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以为挣大钱才能提供最优质的教育。
殊不知,父母一句话,一个眼神,往往才是改变孩子人生赛道的转折点。
1. 少跟孩子哭穷,注重精神满足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锚定效应”,即人容易受最初信息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将认识和心态深深固定在某处,难以改变。
父母是孩子感知世界的第一把锚。哭穷,就是抛下自卑短视的锚。
有些人虽然家庭条件一般,却从未匮乏。
同事小时候眼馋昂贵的洋娃娃,她妈妈便说,我们做一个独一无二的娃娃好吗?
母女俩坐在缝纫机面前,吭哧吭哧地做了一晚上。
娃娃虽不精美,她却走到哪儿都带着,直到现在还摆在床头。
她说家里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月全家人都会去吃一次火锅。每次想到一家三口围着热气腾腾的美食谈笑风生,都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孩子是很容易满足的。
他们想要的未必是华丽的玩具和衣服,只要需要被看见、认同,一样会幸福感爆棚。
2. 当孩子的欲望超出预算该如何
李玫瑾举过一个例子:
孩子想要玩具,妈妈说:
“我也想要这个玩具,但是家里的开支是有计划的,这星期要买菜、交水电费,没有多余的钱买玩具了。
这样吧,我加班多攒钱,你可以帮忙家务,减轻我的负担,咱们一起努力买这个玩具好吗?”
这样做的聪明之处在于:
一是说明缺钱不可怕,努力就有机会实现愿望;
二是培养理性消费观,学会延迟满足;
三是让孩子体会 “花钱如流水、挣钱如抽丝”,感恩父母不易。
3. 别用“牺牲感”绑架孩子
爱哭穷的父母,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要不是你,我们至于这样吗?你不XXX,对得起我们吗?
自我牺牲感让父母产生“我很合格”的错觉,而这恰恰是亲子关系中最危险的部分。
黄执中曾说:
不情愿地付出,会产生牺牲感,就像是水坝里的水,日复一日地高涨,但总有泄洪的一天。而这只有用一辈子的内疚,才能兑现干净。
父母积累的委屈感、牺牲感,往往都变成了筹码,绑架孩子服从自己,却没想到搭上了两代人的快乐。

人这一辈子都离不开钱。
好好和孩子谈钱,不求大富大贵,只求无论贫穷富有,TA都能挺直腰杆,坦然地面对世界。

*来源:木棉说(ID: mumianshuo),新女性全方位成长平台——传递成长价值、服务全球女性,相信知识,让女性更美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育儿先育己,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女儿派

每晚八点陪你一起成长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