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这些细节和估价时,忍不住想,为什么穷人的结婚率越来越低?
当然啦,中国的数据我不太确定,但我这几天刚读了Stephanie Coontz写的《Gender Equality and Economic Inequality: Impact on Marriage》。所以,我领着大家看看美国的数据和研究。大家也可以想想,美国的这些现象,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
中国有“剩女”现象,即教育程度越高的女人结婚率越低。美国曾经也和中国一样:比如,在1945年至1949年出生的女性里,没有大学学历的女性最终有94.5%的人结婚,而大学学历的女性最终只有91.1%结婚。但是,现在美国的趋势已经彻底反过来了:教育程度越高、越会赚钱的女人越可能结婚,而且越可能嫁给同样高学历、会赚钱的老公。比如,在1960年至1964年出生的女性里,没有大学学历的女性最终只有86.4%的人结婚,而大学学历的女性最终有94.6%结婚。(Goldstein & Kenney 2001)
美国纽约时报甚至发表过一篇文章《Two Classes, Divided by 'I Do' (被“我愿意”分隔的两个社会阶级)》。
低收入的人结婚率低,是因为他们不在乎婚姻、不想结婚吗?
不是的。
有研究者采访了低收入的人,然后发现这些人仍然非常重视婚姻,很多低收入的情侣也说他们有结婚的打算,但在他们经济条件稳定之前,他们不会结婚。
有研究者说,低收入情侣的这些想法是“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盛行的结果。举例来说,报刊媒体纷纷报道各种名人、有钱人的奢华婚礼,再加上商家不遗余力地推销,使得普通人也对豪华婚礼和一掷千金的生活方式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社会学家Paula England和Kathryn Edin采访了一些已经一起生了孩子但还没结婚的低收入情侣,问这些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会结婚”(what it would take for them to marry)。
结果这些低收入情侣的回答让Paula England和Kathryn Edin意识到,低收入的情侣迟迟不结婚,远远不是因为他们对婚礼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几乎所有的低收入情侣都说,他们希望他们中的一个或者两个人有足够好的工作,让他们不用依靠父母、朋友、或者政府接济他们的生活了,他们才敢结婚。能够办一场婚礼当然对他们也很重要,但他们认为婚礼是象征他们达到了一定的经济实力的标志,并不是一种“倾家荡产办梦幻婚礼”的虚荣渴望。
那为什么低收入和较少的经济资源让现在的人们逃避婚姻呢?毕竟,40年代、50年代的人们都是先成家后立业呀。我们的父母一辈决定什么时候结婚时,他们并不认为等自己有很多的工作经验或者很多的积蓄之后再结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历史学家Stephanie Coontz认为,那个时代的男人和女人把婚姻当做获得经济稳定的一种方式,而并不是把婚姻当做事业有成、经济稳定之后的一种回报。
那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的观念如此不同了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男性是否是“绩优股”变得越来越难预测。换句话说,男性的长期事业前景变得越来越不稳定、难预测、而且不平等。以前人们觉得,只要努力工作,总会取得稳定的经济实力。但在如今的社会现实下,对未来的进步空间缺乏信心是阻止人们做出长期承诺(比如结婚)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甚至比物质贫乏更重要。说通俗点,父母一辈有单位、吃大锅饭、是铁饭碗,单位还会分房,所以安居乐业、经济稳定,只是时间问题。而现在,人们指不准哪天就失业了,并且如果一个人在婚前碌碌无为,你很难预测他们以后会不会发家致富。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女性在婚姻之外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她们很大程度上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所以很多女性宁可不结婚,也不愿跟会在经济上拖累她们的男性结婚。
总体来说,豪华婚礼,普通人还是抱着看看就好的态度。是否可以与另一半一起付清“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账单,才是人们决定是否说“我愿意”的最大考虑。
参考文献:
Coontz, S. (2016). Gender Equality and Economic Inequality: Impact on Marriage. In Gender and Couple Relationships (pp. 79-90).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Edin, K., & Kefalas, M. (2005). Promises I can keep: Why poor women put motherhood before marri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oldstein, J. R., & Kenney, C. T. (2001). Marriage delayed or marriage forgone? New cohort forecasts of first marriage for US wome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6(4), 506-519.
DeParle, J. (2012). Two Classes, Divided by ‘I Do’. The New York Times. http://www.nytimes.com/2012/07/15/us/two-classes-in-america-divided-by-i-d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