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探春”到底是影射谁?

《红楼梦》中的“探春”到底是影射谁?

鲁王文化 内地男星 2018-12-07 06:00:50 670

选自百度贴吧“明朝吧”

《探春影射鲁王朱以海论》

作者:李明鸟


在《三春四春契和论》『1』一文中,论证了贾府四春依长幼顺序分别影射了南明相继建立的四个政权:福王朱由崧政权,唐王朱聿键政权,鲁王朱以海政权和桂王朱由榔政权。本文的主旨,就是对探春影射鲁王朱以海进行具体的论证和分析。本文第一次全面解开和详细分析论证了探春的判辞判曲和灯谜谶语,认为它们是对鲁王朱以海命运的缩写,并且找到了『清明离别』所影射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鲁王朱以海『自去监国号』和『远适』金门岛。本文还进一步解开了探春弥漫在鲁王朱以海何时去监国号和『远适』金门岛的历史之谜,考证出朱以海是在1653年阴历三月某日『自 去 监 国 号 』,于三月七日清明节离厦门而远赴海外这个历史事实。此外,本文还分析论证了探春勇于担事和善于组织这两个特征,均可在朱以海身上找到对应,进一步证明了二人间呈真假影射对应关系。


关键词:红楼梦,探春,鲁王朱以海


《红楼梦》一书的作者,有明显扬探春抑迎春的倾向,即『扬探抑迎』立场。探春的形象,在四春姐妹中,可谓是首屈一指、异常高大的。本着『为帝王者隐』的写作原则,元春这个人物是被略写的,因为她所影射的福王朱由崧不堪一提。对于迎春所影射的唐王朱聿键,作者是甚为反感的,甚至说他是个『有气的死人』。至于惜春所影射的桂王朱由榔,也不中作者的法眼,书中的惜春是个没有长大的女孩,是个逃避责任、逃禅避世的人。四姐妹中,只有探春,才是作者特意要赞美颂扬的,在他如花妙笔下:她,志向远大;她,才干出众;她,英姿飒爽;她,勇敢开朗;她,善于组织;她,善于管理;如此等等,形象突显。作者这个『扬探抑迎』情结,正如毛泽东先生曾经说过的:『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阶级说什么话』,暴露了他的『派系立场』和身份,说明他是鲁王朱以海一派的。在南明历史中,唐王朱聿键政权与鲁王朱以海政权曾经有过水火不相容的斗争,这也反应在《红楼梦》中,例如探春就说过:"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场争斗中,《红楼梦》作者显然是站在鲁王朱以海这边的。例如在第七十三回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中,探春帮助迎春对付欺负迎春的奴才们,《庚辰本》作双行夹批说:『瞧他写探春气宇。』显然也认为作者是向着探春的。我从前提出和考证过查继佐先生是《红楼梦》的作者『2』,作者这个派系立场和『扬探抑迎』态度倒是与他的经历颇合。公元1645年闰六月,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称“监国”。查继佐先生听到消息后,毅然渡江去参加了鲁王政府。他在鲁王政府,初任兵部职方主事,监郑义兴军,后迁职方员外兼御史监军,官至兵部职方司郎中。这些经历,足够让查继佐先生的情感和态度具有倾向性了。对这个问题,我这里只是顺便提一提,不多论述,不想让这个先入之见影响我们对问题的客观分析。当然,这个问题也非题外之谈,因为作者这个『扬探』态度,使探春与鲁王朱以海这个真假影射关系,显得非常突出和明显。只要将《红楼梦》的主旨之一是写南明史这个前提确立,她与朱以海这个真假影射关系就不证自明,用不着多费口舌。甚至,只要认为《红楼梦》以南明为背景这个前提确立,也可怀疑她与朱以海间有影射关系,显明的例子是在2003年03月,台湾王以安先生在《千里东风一梦遥》『3』一文里认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上画着两人放风筝,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是描述鲁王朱以海生于明朝末世,北有清逼,南有唐王对抗,窘迫失据的遭遇。』当然,在王以安先生诸多解谜中,这个解法虽然正确,但此解过于简略;加之他『经典解读』出的结果繁多,歧义枝出,金沙并存,令人难以选择,故而薄于信从。

 有鉴于此,本文在整体逻辑需求前提下,详细具体、精确确认探春与鲁王朱以海这个真假影射关系。除此以外,本文利用《红楼梦》提供的具体记载,尝试着帮助史学界破解罩在朱以海身上的迷雾,使人们对南明具体的历史事件有个明确精确的认识。


一、探春的命运判辞判曲真解


有关探春的命运判辞判曲和她所制的灯迷谶语,均是『飘飘浮荡』、『分离分别』的意象。探春的命运判辞判曲见于第五回: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分 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探春所制的灯迷谶语见于第二十二回: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庚辰双行夹批: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贾政心内沉思道: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

探春影射朱以海鲁王监国(1618~1662),探春命运画中的『一XX海』,『一』『以』同音,似有提示『以海』这个名字之嫌。在《红楼梦》中,探春是贾府的第三位千金,庶出。这个『庶出』,对应的是南明政权的第三位『执政者』鲁王监国的地位。(1645年闰六月,浙中义师公推张煌言等人去台州迎立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就监国位。)在《红楼梦》作者眼中,探春所影射的鲁王朱以海,其才只可以 『精明』二字表述,小说中说「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见于五十五回)是证。『精明』二字,虽然是褒义,但对于一个『志向高远』的执政者来说,则远远不够,所以是褒中有贬。作为建业帝王,关键之处是在善于用人。这点对鲁王朱以海来说,是个大缺陷。诸多明史家评价朱以海说他不知人善任,耳朵根子太软,最后弄得孤家寡人一个。形象地说他是似水浮萍,『随风飘荡』而无所定依。这与判辞判曲和灯迷谶语所说,如出一辙,这是因为朱以海有『海上天子』之称,他在定西侯张名振的护卫下,辗转于浙江、福建海上,过着『水上为金汤,舟楫为宫殿』的艰苦生活,时人称之为『海上天子』。

朱以海生于明朝末世,其命运真可如判辞所说的『偏消』二字。例如,1642年(崇祯十五年)清兵南下山东,攻破兖州,朱以派遇难,朱以海也险被清军杀害。死里逃生后,他于崇祯十七年二月袭封鲁王。可刚当王才一个月,同年三月,大顺军攻克北京,进兵山东,他又不得不弃其封地南逃,弘光时寓居浙江台州。弘光灭亡后,朱以海被推任为监国,可其出任的时间,又比唐王朱聿键稍晚一个多月。这个稍晚,使他立即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造成了兄弟阋墙,勾心斗角的悲剧,使南明本已存在的劣势进一步恶化了,对他的将来,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到了后来隆武朝灭亡后,东南沿海抗清武装中的郑鸿逵、郑成功、黄斌卿等人仍然以尊奉业已不存在的隆武朝廷为名,拒不接受鲁监国的领导。在军事上,鲁监国政权处于抗清前线,他沿钱塘江布防,可这年夏季浙江久旱不雨,钱塘江水涸流细。博洛统率的清军见有人在江中洗澡,水深不过马腹,于是分兵两路,一路由主力马步兵组成,从杭州六和塔、富阳、严州一线涉水过江大举进攻;另一路由水师组成,从鳖子门沿海而进,二十九日东西会合,全线出击。方国安等部署的钱塘江防线顿时瓦解,各部明军损兵折将,纷纷逃窜。五月二十九日晚上,鲁监国在张名振等护卫下离开绍兴,经台州乘船逃往海上。后来他转战海上,还多次遇见台风,损兵折将,造成战事的失利。最后,郑成功又不听他的调度,他遂自去其监国称号,流放到金门岛,在那里度其余生。

判辞中「清明」二句,蔡义江先生所解释的颇为合理,他说:『清明节江边涕泪相送,当是说家人送探春出海远嫁。册子上所画的船中女子即探春。原稿大概有一段描写送别悲切的文字,高鹗后四十回中没有这个情节。放风筝是象徵有去无回,所谓「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二十二回,探春所制灯谜──风筝)所以,放风筝的「放」不是「放起来」而是「放走」的意思,小说特地描写过放走风筝(说是放走「病根儿」)的情节,则画中放走风筝的「两个人」,当就是后来遣探春远嫁的设谋者,但不能落实,有可能是对投向王夫人怀抱、不承认自己生母的探春怀恨记仇的赵姨娘和贾环。「千里东风一梦遥」也是说天长路远,梦魂难度,不能与家人相见,与我们现在读到的探春嫁后又回娘家探亲不同。 』这段话的意思,按照字面意义而不多作引申,可以用两句话表述:清明节江边涕泪相送,从此天长路远、梦魂难度、不能相见。

这两句诗,实际上记载的是朱以海自去监国称号,流放到金门岛,在那里度其余生这个真实历史事件。命运画中的『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描述记载了探春朱以海自去监国称号,流放到金门岛这件事,是被两个人(指郑成功等人)所逼的无可奈何、大违心愿的行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开朗勇敢的探春作『掩面泣涕之状』,可见其心中的悲痛和不情愿是多么强烈。对于这点,作者也分外悲痛,在第七十回探春所填柳絮词中,只让她添了半首《南柯子》,写道是:『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透露出对命运捉弄的深切无奈和悲哀。

这种无奈与悲伤,也见于脂批。《庚辰本》在关于探春的灯迷谶语处作双行夹批说:『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这里『将来事败』的未来时间,是从小说角度而言的,历史事件实际上已经发生过了。『事败』,指的是朱家南明王朝的彻底灭亡,即永历帝的被俘和被绞杀。作脂批者认为如果使此朱以海不远去,将来事败,当永历帝被俘和被绞杀后,他可再树大旗,将明遗民重聚在他的旗帜下。这样,『诸子孙不致流散也』。可是历史不可重来,朱以海毕竟还是被『远适』,真正令人『悲哉伤哉!』

朱以海是何时去监国号和『远适』地呢?这在历史上是个谜团,对此问题的答案是莫衷一是。《红楼梦》对这个问题说得很明白:『清明涕送江边望』,『远适』这个事件是在清明节那日发生的。


二、涕送清明解史谜


顾城的《南明史》『4』记载:『1652年(顺治九年,永历六年,鲁监国八年)三月,朱以海决定放弃监国名义,派使者上表给永历朝廷。这就是张煌言所说:“适滇黔之拥戴,是用归藩。”』顾城因此特别注述说:『黄宗羲《行朝录》卷四记,鲁监国八年“三月,王自去监国号”。《海东逸史》卷二记:“三月,王自去监国号,奉表滇中。”按,当时永历帝尚未入滇,所记有误。又,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二内收《监国鲁王敕》,尾署“监国鲁九年(1653年)三月”,敕文中有“且今陕、蜀、黔、楚悉入版图,西粤久尊正朔,即闽、粤、江、浙亦正在纷纭举动间。……兹特专敕召尔,可即言旋,前来佐予,恢兴事业,当资尔节义、文章。……”某些史籍记载永历帝曾命朱以海仍以监国名义联络东南,但若奉永历命监国似应用永历纪年,此事尚待研究。』虽然顾城先生在正文中说:『1652年三月,朱以海决定放弃监国名义』,但他认为朱以海究竟是于1652年抑或1653年3月放弃监国名义这件事情是个有疑问的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当不同的历史文献记载有矛盾时,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个历史问题,在我们明白了探春影射朱以海,她远赴海外影射朱以海远赴金门岛这个事实后,就有了解决的可能。因为在探春的命运判辞和灯迷谶语中,特别点明了她离别大陆远赴海外的具体时日:
『清明涕送江边望,』
『清明妆点最堪宜。』
均记载这个生死别离的时日发生在清明节。
查《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5』可得:
永历六年,鲁监国八年,顺治九年,清明节是在1652年阴历二月二十六日(戊酉),阳历四月四日。
永历七年,鲁监国九年,顺治十年,清明节是在1653年阴历三月七日(癸酉),阳历四月四日。

根据《红楼梦》这则历史记载,再结合1652年的清明节是在二月二十六日,而鲁王是在『自 去 监 国 号』后才赴海外的,那么鲁王朱以海就应该是在1653年阴历三月某日『自 去 监 国 号 』,于三月七日清明节离厦而远赴海外。实际上,这个特别历史时间记载,在史料中还是多处存在的,例如《台湾通纪.录自福建通纪卷十一.清世祖顺治.十年》载:『 三 月 , 鲁 王 自 去 监 国 号 , 奉 表 行 在(《南 疆 绎 史 》、 《永 历 实 录》)。』《郑成功》载『6』:『南明□永历七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三月,鲁王自去监国号,离厦游于各岛间。』这样一来,不但有关鲁王『自 去 监 国 号』的年月时间得以确定,其具体远赴海外的具体时日(清明节)也得以确定。说明这《红楼梦》所记载的历史事件,详细具体,甚至尚可补充明末清初历史史料之不足。


三、探春与朱以海间的特征对应


探春与朱以海间的特征对应,主要体现在勇于担事和善于组织这两个特征上。说到探春勇敢和勇于担事,《红楼梦》书中时有提及,即使在日常小事中,也是如此。例如在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中,作者叙述道:『探春有心的人,想王夫人虽有委曲,如何敢辩;薛姨妈也是亲姊妹,自然也不好辩的;宝钗也不便为姨母辩;李纨、凤姐、宝玉一概不敢辩;这正用着女孩儿之时,迎春老实,惜春小,因此窗外听了一听,便走进来陪笑向贾母道:"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便知道,也推不知道。"犹未说完,贾母笑道:"可是我老糊涂了!姨太太别笑话我。你这个姐姐他极孝顺我,不象我那大太太一味怕老爷,婆婆跟前不过应景儿。可是委屈了他。"』探春在小事情是如此,在大事情上更是毫不含糊,例如在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中,作者就此更是大笔特写探春:『(抄检大观园的一行人)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众人来了。探春故问何事。凤姐笑道:"因丢了一件东西,连日访察不出人来,恐怕旁人赖这些女孩子们,所以越性大家搜一搜,使人去疑,倒是洗净他们的好法子。"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说着便命丫头们把箱柜一齐打开,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凤姐陪笑道:"我不过是奉太太的命来,妹妹别错怪我。何必生气。"因命丫鬟们快快关上。平儿丰儿等忙着替待书等关的关,收的收。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庚辰双行夹批:奇极!此曰甄家事。】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凤姐只看着众媳妇们。周瑞家的便道:"既是女孩子的东西全在这里,奶奶且请到别处去罢,也让姑娘好安寝。"凤姐便起身告辞。探春道: "可细细的搜明白了?若明日再来,我就不依了。"凤姐笑道:"既然丫头们的东西都在这里,就不必搜了。"探春冷笑道:"你果然倒乖。连我的包袱都打开了,还说没翻。明日敢说我护着丫头们,不许你们翻了。你趁早说明,若还要翻,不妨再翻一遍。"凤姐知道探春素日与众不同的,只得陪笑道:"我已经连你的东西都搜查明白了。"探春又问众人:"你们也都搜明白了不曾?"周瑞家的等都陪笑说:"都翻明白了。"那王善保家的本是个心内没成算的人,素日虽闻探春的名,那是为众人没眼力没胆量罢了,那里一个姑娘家就这样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他自恃是邢夫人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何况别个。今见探春如此,他只当是探春认真单恼凤姐,与他们无干。他便要趁势作脸献好,因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凤姐见他这样,忙说:"妈妈走罢,别疯疯颠颠的。"一语未了,只听"拍"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探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谅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说着,便亲自解衣卸裙,拉着凤姐儿细细的翻。

又说:"省得叫奴才来翻我身上。"凤姐平儿等忙与探春束裙整袂,口内喝着王善保家的说:"妈妈吃两口酒就疯疯颠颠起来。前儿把太太也冲撞了。快出去,不要提起了。"又劝探春休得生气。探春冷笑道:"我但凡有气性,早一头碰死了!不然岂许奴才来我身上翻贼赃了。明儿一早,我先回过老太太太太,然后过去给大娘陪礼,该怎么,我就领。"那王善保家的讨了个没意思,在窗外只说:"罢了,罢了,这也是头一遭挨打。我明儿回了太太,仍回老娘家去罢。这个老命还要他做什么!"探春喝命丫鬟道:"你们听他说的这话,还等我和他对嘴去不成。"待书等听说,便出去说道:"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是我们的造化了。只怕舍不得去。"凤姐笑道:"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探春冷笑道:"我们作贼的人,嘴里都有三言两语的。这还算笨的,背地里就只不会调唆主子。"平儿忙也陪笑解劝,一面又拉了待书进来。周瑞家的等人劝了一番。凤姐直待伏侍探春睡下,方带着人往对过暖香坞来。』

探春在这里,有理有节,勇于担事。遇到时机,敢于及时反击。即使是对于管家婆凤姐,她也是毫不客气,逼得凤姐被迫退却,为她说话。探春这个特征,恰可在鲁王朱以海身上找到影子。关于他的勇敢和勇于担事,顾城先生在《南明史》中说:『在清兵侵入浙江时,朱以海坚持了民族气节,并且毫不犹豫地在强敌压境之时毅然肩负起抗清的旗帜,甚至亲临前线犒师,这是难能可贵的。』又说:『南明君主之中,朱以海是比较勇敢的,监国绍兴时敢于到钱塘江前线犒劳军队;这次在福州未克的情况下能够驻跸于闽安镇;后来在清军三路进攻舟山时又能亲领舰队出海迎战,比起隆武帝朱聿键“亲征”而踌躇不前,永历帝的望风逃窜,确实值得称赞。』至于具体事例,顾先生在《南明史》中均有述及,鉴于篇幅,这里就不转载。有兴趣者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此书,阅读参考。关于探春善于组织的问题,书中写了两个着明的故事:一是第三十七回的“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探春起念组织诗社,为大观园的红楼梦增添了一道形而上的亮丽风采。

第二个故事见于第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写的是探春治理大观园的故事,将大观园整理得气象一新 (具体内容请参阅《红楼梦》的相关章节)。探春善于组织的特征,也可在鲁王朱以海身上找到影子。例如,1647年(顺治四年,永历元年、鲁监国二年),尽管东南沿海抗清武装中还有郑鸿逵、郑成功、黄斌卿等人以尊奉业已不存在的隆武朝廷为名,拒不接受鲁监国的领导,但大多数文官武将和浙江、福建绅民都以鲁监国作为抗清复明的旗帜。当时,清军满洲主力博洛已率部返回北京,东南兵力薄弱;抗清运动在鲁监国领导下风起云涌,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这年正月,鲁监国在长垣誓师,“提督杨耿、总兵郑联皆以兵来会。进郑彩为建国公、张名振为定西侯,封杨耿为同安伯、郑联为定远伯、周瑞为闽安伯、周鹤芝为平夷伯、阮进为荡胡伯”;“加东阁大学士熊汝霖太子太傅,司票拟”。朝政军伍初步就绪后,即着手收复失地。正月内,周鹤芝部收复海口,派参谋林龠舞、总兵赵牧防守。

二月初一日攻克海澄,次日攻漳平,失利;初三日清方援兵来到海澄,明军退至海上。初五日,攻克漳浦县,任命洪有文为知县;五天后,清兵来攻,漳浦失守,洪有文死难。四月,清兵攻陷海口,林龠舞、赵牧战死,周鹤芝引兵退保火烧。六月,明军攻漳州,再度失利。七月,鲁监国亲征,号召各地绅民起义,一时远近响应,义军飙发。七月初四日郧西王朱常湖、王祁、李长蛟等人带领义军攻克建宁府,击毙清朝总兵李应宗、副将曹胤吉,擒杀清知府高简等人。到1648年(顺治五年,永历二年、鲁监国三年)上半年,以鲁监国为首的明朝义师已经收复了闽东北三府一州二十七县,省会福州几乎成了孤城。监国朱以海亲临福州城外的闽安镇指挥攻城。史载在鲁监国亲征的鼓舞下,福建“义师起,八郡同日发”;福州城里的清朝官员由于“四方俱起,城中坐困。兵马日出于掠,家甲戒严,不时查点。不在者便为通贼,多一人即为奸细。其令十家连坐,人人重足”;城内饿死“十之八九”,“城外皆义师营头千种,皆禀监国鲁王令。农夫渔翁俱任都督,衣穿袄??,腰系印绶。至村妇、化僧亦受职衔掌兵。城中饿夫逃出者,悉隶其籍。若无引证,即以为奸细,杀之。或带有防身余物,即时掠尽”。清朝浙江福建总督陈锦在一份奏疏中诉苦道:“我国家定鼎以来,干旄所指,无不披靡,未有如建宁之贼死守难攻者。类而推之,可知闽省之贼非懦弱而易剿者。今建府一城之贼虽除,其余属县以及延平府属漫山遍野,无处非贼。若福州以上各府尚梗阻无耗,见在侦剿,大约处处皆然也。……况漳、泉逼临大海,犹贼类出没之乡;江西见在叛逆,更贼党通联之处。……故闽省虽云已入版图,较之未入版图之地,尤难料理。”『4』事实表明,闽浙各地百姓迫于清朝暴虐统治,如火如荼地掀起反抗斗争,鲁监国朱以海不失时宜地组织抗清,颇有一番作为。特别是1648年江西、广东相继反正,整个南方的抗清运动一度进入高潮,南明复兴的形势相当可观。然而,复明各派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终致坐失良机,使清廷得以凭借有限的兵力各个击破。鲁监国收复福建的战略意图既已失败,几乎没有立足之地。鲁监国在形势恶化的情况下,于1649年正月移驻闽、浙交界的沙埕。六月,定西侯张名振攻克健跳所;七月,鲁监国移居该地。后来,鲁监国在舟山站住了脚,重新整顿朝政。他派出使者敦请原隆武朝吏部尚书张肯堂为大学士,吴钟峦继续担任礼部尚书,孙延龄为户部尚书,朱永佑为吏部左侍郎主管文官铨选,李长祥、张煌言为兵部右侍郎,徐孚远为国子监祭酒,任廷贵为太常寺卿,其他官职也作了安排。从这时起到1651年(顺治八年、鲁监国六年),舟山群岛成为鲁监国领导下浙东抗清武装活动的中心,牵制了东南地区大量清军,为郑成功部在福建沿海的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综上所述,探春勇于担事和善于组织这两个特征,均可在朱以海身上找到对应,进一步证明了二人间呈真假影射对应关系。


四、结语


本文第一次全面解开和详细分析论证了探春的判辞判曲和灯谜谶语,认为它们是对鲁王朱以海命运的缩写,并且找到了『清明离别』所影射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鲁王朱以海『自去监国号』和『远适』金门岛。本文还进一步解开了探春弥漫在鲁王朱以海何时去监国号和『远适』金门岛的历史之谜,考证出朱以海是在1653年阴历三月某日『自 去 监 国 号 』,于三月七日清明节离厦门而远赴海外这个历史事实。此外,本文还分析论证了探春勇于担事和善于组织这两个特征,均可在朱以海身上找到对应,进一步证明了二人间呈真假影射对应关系。


(这是我《真假双文说红梦》一书中的一章,其它章节,将陆续与大家见面。如果引用,请注明本文作者和出处。如果发现有人『盗窃』文中观点而不加注明,也请在此跟贴指出,将其揭露。)


参考文献
『1』李明鸟《三春四春契和论》,于 2006-03-02 发表在 红楼艺苑 - 学术研究。

『2』《贾宝玉生日日期和<红楼梦>作者考证 》李『明鸟』 于 2004-09-16 发表在 红楼艺苑 - 学术研究,http://www.openow.net/ShowArticle.jsp?aid=883。
『3』《千里东风一梦遥》 王以安撰http://www.balas.idv.tw/thousand.htm。
『4』顾城,《南明史》
『5』郑鹤声,《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94年10月版。
『6』载于《郑成功》,泉州历史网http://qzhnet.dnscn.cn/qzh22.htm。


【另附朱以海墓志铭】
圹志内文共726字,曰:
“监国鲁王讳以海,字巨川,号恒山,别号常石。于始封先王讳檀,为高皇帝第九子,分藩山东兖州府,王其十世孙也。世系详玉牒。王之祖恭王讳坦顾,父肃王讳寿镛,传位第三庶子安王讳以派,王兄也。崇祯十五年冬,虏临兖州,安王及第一子第四弟以洐、第五弟以江,俱同日殉难,山东抚臣奏闻。王以第六庶子母王氏所生,授镇国将军,部覆应继王位。于崇祯十七年四月初四日封为鲁王。方三月初旬,使臣持节甫出都而京师旋告陷矣,东省驿骚,王遂南迁。弘光帝登极南都,移封王于浙台州府。南中不守,虏骑薄钱塘,东诸臣竖义旗,王监国都绍兴,则弘光乙酉闰六月间事也。次年仲夏,浙事中溃,王浮澥入舟山,会闽中舟师在北迎王至中左所,复移师琅琦,附省诸邑屡有克复,虏援大至,复者尽失,王又再抵舟山,躬率水师入姑苏洋迎截虏舟,而浙虏乘机捣,舟山竟不可援矣。王集余众南来,闻永历皇上正位粤西,喜甚,遂疏谢监国,栖踪浯岛金门城,至丙申徙南澳,居三年。己亥夏,复至金门,计自鲁而浙、而闽、而澳,首尾凡十八年。王间关澥上,力图光复,虽末路养晦,而志未尝一日稍懈也。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距生万历戊午五月十五日,年才四十有五,痛哉!元妃张氏,兖济宁州张有光长女,原浙之宁波人,兖陷殉节。继妃张氏,亦宁波人,舟山破日,投井而死。有子六,皆庶出,第一子、第三子在兖陷虏,存亡未卜,次子卒于南中,第四子弘槮、第五子、第六子俱在北蒙难。仅存夫人。今晋封次妃陈氏,遗腹八阅月女子三,长为继妃张氏所生,选闽安侯周瑞长男衍昌为仪宾,未尚二女,俱陈氏出,未字。岛上风鹤,不敢停榇,卜地于金城东门外之山,穴坐酉向卯,其地前有巨湖,右有石峰,王曾游其地,题汉影云根四字于石。卜葬兹地,王顾而乐可知也,以是。月念三日辛酉,安厝。谨按会典亲藩营葬,奉旨翰林官撰圹志。礼部。圣天子远在滇云,道路阻末上,诸文武叙王本末及生薨年月,勒石藏诸圹中,指日中兴,特旨赐諡改葬也,亦定备考订云。永历十六年十二月念二日辽藩率宝靖王宗臣术桂同文武官谨志。”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