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留意过学霸身上的共同点吗?
小Yi最近,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研究结论:
“在孩子小学阶段,成绩的高低,决定因素是家庭,而非学校。”
这是美国Fatherly网站,跟踪500名5-18岁孩子3年得出的结论。
这和之前哥伦比亚大学儿童研究所的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
中小学阶段,成绩好的孩子,出身都有迹可寻。
在这些孩子里,超过90%的学霸,都出自以下3种家庭!
1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大部分家长都会产生焦虑的情绪:
成绩怎么又退步了?你是怎么学的?
整天光知道玩,长大后能有什么出息!
家里没一个省心的,我每天累死累活容易吗!
弗洛伊德说过:父母向孩子发泄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
如果在孩子面前,父母的情绪是稳定、乐观的,孩子也会成长为一个开朗、乐观、充满自信的孩子。
相反,情绪不稳定的父母,会给孩子极大的不安全感。渐渐孩子就会发明一套自保机制,封闭自己。
演员陶虹的女儿,在学校中成绩很优秀。她曾经在节目中分享过自己对女儿发泄情绪的一段经历:
有次,女儿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没忍住,对孩子吼:”你怎么回事啊?”
女儿听到这句话,一下子愣住了,就是那么定定地看着陶虹,吓得不敢说话,也不敢哭。
陶虹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反应太大了,自己不应该给女儿留下一个印象,就是妈妈不允许”我“犯错误。
第二次女儿又不小心把东西打碎时,陶虹第一时间不是指责,而是轻轻抱住孩子,柔声安慰:”害怕了吧?没事的,没事的。“
这时候女儿终于能放声哭了出来,在妈妈怀里得到了踏实的安全感。
孩子天性敏感脆弱,有敏锐的情绪雷达能接收到父母传来的种种讯号。
因此,孩子若在氛围轻松融洽的家庭中长大,不必分出精力消化养育者的负能量,自然能专注自我成长。
2
《刘墉谈亲子关系与沟通》书中写到:
一段和谐的亲子关系应当如此:父母的话,孩子乐于听;孩子的话,父母懂得听。
小Yi深以为然:好好说话的父母,孩子的人生能开挂。
刘墉在书中,还说起关于儿子刘轩的一件小趣事:
“刘轩8岁时就到美国生活了,但是他的普通话却越说越好,后来还拿下了《我是演说家》的冠军。“
“其实,这离不开我和刘轩从小就有的沟通,我给了他足够的【发言权】。”
每次他一做错事情,我都会很严厉的教育、批评他,但每次批评完之后,我都会对他说:
“OK!老爸说完了,现在轮到你发表看法了!”
然后,他就会表明自己做事的理由,替自己争论,还要想尽办法赢我。
刘墉与儿子的沟通方式,小Yi深以为然。
当父母们认为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父母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教育孩子,但同时也要给孩子替自己申辩的机会。
因为,真正有效的沟通,需要父母的正向回应。
如果一直收到的是贬低和否定,最终就会让孩子失去跟父母沟通交流的勇气,慢慢关掉沟通之门。
身为父母,在孩子面对难题时,教会孩子思考解决困难;我们还要努力成为孩子的引路人,让沟通更有意义。
3
曾经有研究发现:
5岁儿童对权威的服从,主要是因为害怕惩罚,以及对方是大人的身份考虑;
10-13岁的儿童对权威的服从,主要从知识定向的角度来出发(对方是不是大人已经不重要了,以理服人最重要)。
换句话说,孩子越小越好管,是因为怕被罚;越大越难管,是因为打死也不认输。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些孩子的问题看起来是无伤大雅的小缺陷,背后直接导致的原因是因为缺乏自制力。
在规则教育上,美国人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既给孩子自由,但也明确告诉孩子自由的边界在哪里。
比如孩子可以独立吃饭时,父母就会给他“立规矩”;
如果吃饭的过程中,孩子离开餐桌,不久又饿了,父母会拒绝给他再吃饭,只能等下一顿。
久而久之,孩子良好的习惯就在规矩里形成了。
泰戈尔说:“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奢华的别墅,而是把规则意识的种子播种在孩子的心田。”
日本影星松岛菜菜子就深谙此道:
有一次,她带6岁的女儿去农场游玩,果树层叠的枝叶下隐藏着一只硕大的蟠桃,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诱人。
女儿伸手想摘下来,但是旁边牌子上写明:3天以后才能采摘。
于是松岛菜菜子果断拒绝了女儿的请求。
事后,松岛接受采访时,非常严肃地说:
“我不觉得孩子年纪小就能违反规则,我纵容她一次,她以后可能就会变得目无法纪。”
的确,孩子从小养成了遵守规则的意识,去了学校,才能形成自我行为控制。
一方面,ta不会因为太调皮而有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ta在学习中养成规律的好习惯。
4
真正的学霸,天赋倒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一对懂得控制情绪、良性沟通、制定规则的父母。
苏珊·沃福德在《原生家庭》中说:
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
从来没有百分百完美的父母,只有百分百用心的养育者。
我们的培育,是一本贯穿孩子一生的教科书。家庭教育里,深藏着孩子的未来!
关注YiYi
欧美外教每天带你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