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笛中国出土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陶笛,距今4000多年前,原以为是埙的别种,后经专家组研究确认是古老的陶笛。陶笛(英语:Ocarina,也译作洋埙、瓦埙、土笛、奥卡利那笛、鼓浪笛等),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陶笛多数是一种源自意大利、状似潜艇、有哨口、通常用陶土烧制的吹管乐器。
制作材料
制作陶笛的材料很多,陶土、瓷泥、紫砂、塑胶、木材等。
由于陶笛的制作材料不同,因此音色和属性也不完全相同。
陶土熏烧的陶笛音色柔美,瓷泥烧制的陶笛声音清脆悦耳。
紫砂的陶笛的声音清脆明快,黑陶的音色介于熏烧陶笛和瓷质陶笛之间。
但以上烧制的陶笛有一个共同缺点:怕摔易碎。
塑胶的陶笛价格便宜,虽然它们的音色无法与以泥土为原料的陶笛相比,但却也结实耐用。
木质陶笛的音色要比烧制的陶笛柔和,也是结实耐用,不怕摔,不易碎。
规格种类
音域划分
分为高音陶笛、中音陶笛、低音陶笛。
高音陶笛的表示符号为S ,高音陶笛有C调陶笛、F调陶笛、G调陶笛,分别为SC、SF、SG。
中音陶笛的表示符号为A,中音陶笛有C调陶笛、F调陶笛、G调陶笛,分别为AC、AF、AG。
低音陶笛的表示符号为B,低音陶笛通常为C调陶笛,也就是BC。
还有另外的表示符号:
高音陶笛 C调(1C)、F 调(3F)、G调(2G)。
中音陶笛 C调(4C)、F调 (6F)、G调(5G)。
低音陶笛 C调(7C)。
孔数划分
4孔陶笛、5孔陶笛、6孔陶笛、7孔陶笛、8孔陶笛、9孔陶笛、10孔陶笛、11孔陶笛、12孔陶笛,
甚至还有17孔以上的陶笛。普通陶笛多为6孔陶笛和12孔陶笛。
6孔陶笛可以吹10度音,采用交叉指法,12孔陶笛可以吹13度音,采用顺指法。
折叠外观划分
工艺陶笛、彩绘陶笛、裂纹陶笛、枪型陶笛、潜水艇型陶笛、扁形陶笛、球形陶笛、圆柱形陶笛等。
工艺陶笛就是模仿各种造型制作的陶笛。 如:动物陶笛、植物陶笛、车辆陶笛等。
管数划分
单管陶笛、复管陶笛。
复管陶笛,也称双管或三管陶笛,复就是多的意思。由于陶笛音域有限,当吹奏超出其音域的曲子的时候,除了换用不同调的笛子外,还可以选择使用复管陶笛。复管陶笛是在普通常规陶笛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附管或更多的附管构成。主体部分称为主管,附加的部分称为附管。
常见的复管陶笛为单附管或双附管,单附管陶笛主管加上附管两个有吹气孔,两个共鸣腔,所以也称作“双管陶笛”或“双腔陶笛”,双附管陶笛也称为“三管陶笛”或“三腔陶笛”,有三个吹气孔,三个共鸣腔。复管陶笛一般有有18孔、24孔和32孔三种规格。这种陶笛的音域可以达到两个八度以上,还能奏出和声效果,主要供专业演奏者使用。
虽然复管陶笛只是相当于把几个陶笛组合在一起,由于陶笛本身制作上的特殊性,除了要考虑各个共鸣腔的结构、开孔对手指的舒适性的影响等问题外,还要考虑主管和附管的气量和音色的平衡。因此造成了复管陶笛制作难度大,成品率低,价格相对较高。
历史渊源
埙是陶土乐器的鼻祖,看到陶笛,有很多人会联想到中国很古老的乐器埙,以至于在台湾和香港,陶笛的别名叫作洋埙。
现代陶笛的源头可追溯至六世纪南美的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用于装饰和祭祀的仿鸟鸣的彩绘乐器。
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出土了一批粘土烧制的器具,制作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经分析发现,当时人们对粘土的制作水平达到了一种很高的水平,这些器具被证实并不是玩具,其中有一些可以吹奏简单的乐曲。经过发展,在公元前500至600年,玛雅人制作的陶笛可以吹奏完整的音阶。
陶笛从美洲来到欧洲是在西班牙占领时期,在1527年,一批墨西哥的阿兹特克艺人给查尔斯五世宫廷的表演就用到了带哨口的陶笛。演出获得很大的成功,给在场的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成名后,经常到欧洲各地演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种乐器。
工艺发展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陶笛尺寸小,易于吹奏,为了鼓舞士气,美国军中开始流行这种乐器,为了便于批量生产,一般都采用石膏或塑胶材料,形状多采用小鹅形状和甘薯的形状。在《17号囚房》这部片子可以看到有关这种陶笛的情况。
二十世纪,陶笛先后传到美国及亚洲国家。
在日本,当时还是高中生的明田川孝在东京的德国博览会上第一次见到了意大利式陶笛,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1928年进入东京艺术大学雕刻系学习时,开始制作陶笛,并对意大利式陶笛进行改造,在原有的十按孔陶笛的基础上加上了两个半音按孔,使之成为一种具有规范指法音阶对应的乐器,能吹奏其本调的“相关小调”(比如说一把C调陶笛加上两个半按音孔后,即能吹奏比C更低的B和A音,C笛即能吹C调的“相关小调”A调),成为现时在日本以及台湾流行的十二按孔模式。
随着陶笛的流行,1963年在英国伦敦John Taylor制作了第一个四孔的陶笛,四个大小不同的孔好像是二进制的排列,可以组合出十六种不同的状态,第一次用很少的孔实现了更多的音。指法也和以前的顺序指法不同,采用的是交叉指法,此外在还可以扩展为5孔、6孔甚至更多,音域也随之增加。现在流行的六孔的陶笛就是以它为基础。在台湾最早流行的陶笛是秘鲁样式的工艺陶笛,能发声但不容易吹奏出标准规范指法的音阶,后来经过改进,现在已经成为台湾主要的陶笛样式,在中国大陆称之为台湾式陶笛,常规的形状像一个水滴或心形样式,也有各种变形的陶笛品种。台湾还发展出具中国特色的品种,比如说以制造紫砂壶用的陶泥所做的紫砂笛,由于紫砂笛硬度较高,音色也特别清脆。
在台湾有很多地方都有制作陶笛的地方,比如南投县的鼎记陶笛、高雄市的唐山扁笛、还有宗翰陶笛、是诚陶笛等等很多,其中的是诚陶笛陈金续自己研制的陶笛品种,指法和流行的标准六孔的不一样。
由于陶笛的音域不宽(中音C调笛能吹A至F十二度),因此也有人发展出双腔、三腔的陶笛,以扩展其音域。
在中国大陆“陶笛”这个名称也是沿用了台湾的叫法,山东的陶笛制做者于2001年开始小批量在当地制做销售8孔的可以吹奏9度音域的5-6厘米左右的泥哨,从2002年底,成立作坊批量生产偏向于娱乐纪念品的8孔和4孔陶笛,2004年4月成立山东临沂华强陶笛厂,同年10月继宁夏的李蕴林稍后几天开通了陶笛网站,即现在的"中国陶笛网前身"但是因为当时的产出的数量极大,而认知环境的范围和需求量却难以与之呼应,持续8个月后因运行不畅关停,重新返复到作坊状态。
2004年前后至今国内出现了更多多陶笛制作者,这其中有几个是原来主要制作陶埙的,兼做陶笛,如龙韵乐坊和李蕴林,其主流产品的因为是套用埙的指孔,虽然比埙容易吹但指法麻烦。
一部分制作者为了怕交叉指法教学和制作上的麻烦,套用了中国笛子的指孔排列,对有笛子基础的人很容易上手,但音域过窄。
2005年,邢台的侯义敏研制出具有防摔性能声音柔和的木陶笛。
一部分是以台湾六孔陶笛为基础,经过模仿和改进,继承了这种陶笛的易吹易学的特点。比如厦门雅迪工坊的孙建刚制做的7孔陶笛。
来自台湾省的陶笛制作者也进驻大陆建厂生产陶笛,比如景德镇的的新立瓷笛,这些陶笛制作团队对陶笛在中国大陆的普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010年3月,侯义敏设计制作了国内第一支低音三管BC陶笛(木陶笛)。
2010年11月,侯义敏设计制作了三管AG木陶笛,填补了陶笛制作领域的技术空白。
2010年12月,侯义敏设计制作了国内第一支三管AF陶笛(木陶笛)。
2011年3月,赵洪啸借鉴国内外多款成熟的三管陶笛制作经验,经过多次的设计和反复的修改试奏,制作出可站立式三管陶笛,这种可站立式的三管陶笛在国内外居于领先水平,这款陶笛的特点:
1.三个独立的音管腔体音色线条接近统一,尤其是解决了低音管和中音管之间的音色衔接问题;
2.低音管底部设计有平底,可以让整个陶笛竖直站立,这样增加了演奏陶笛取放的方便度,
更增加了这款专业陶笛作为高档摆件的观赏性;
3.基本指法按照自然音阶设计,也能演奏所有半音阶,自然音域达到完整的三个八度,
超吹可达到四管陶笛的音域,也达到了西洋长笛的音域,超过了传统竹笛的音域。
2011年11月份,侯义敏突破了原有的陶笛制作工艺,制作出宽音域木陶笛,将12孔陶笛的音域范围从原有的13度音扩展到16度音。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陶笛工厂是中国嘉兴的风雅陶笛,在陶笛的制作领域突破飞速!目前中低音三管陶笛已是世界上最顶尖的产品。
相信不久,陶笛在中国大陆会成为一种普遍流传的乐器!
陶笛演奏
随着十二孔日式陶笛在日本的流行,先后出现了很多著名的陶笛演奏家。宗次郎就是其中一位,至1985年,他在10年间制作的数量愈万,从中精心选出十几支使用。1985年发行第一张唱片,1986年在NHK特别节目“大黄河”音乐中一炮走红,成为人人追捧的演员。之后每年都发行原创专辑,在出售专辑的同时,还在全国各地巡回举办音乐会。1993年出版的自然三部曲专辑---《木道》、《风人》和《水心》获得第35届日本唱片大奖“策划奖”。始终保持与自然、大地的亲近感,不断活跃在音乐会、作曲和创造活动中。而对于大多数中国听众来说,认识宗次郎则是因为1995年的TVB剧<神雕侠侣>中采用了一首他的《故乡的原风景》作为配乐,清新悠扬的乐音引的很多人们到处找寻这首曲子的作者。
说到中国陶笛的发展,有两个人不能不提这就是周子雷先生及游学志先生,两人在陶笛界都是很有威望的人,子雷先生在国内建立了十几家"陶笛公社",并在2011年首次让陶笛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千年风雅》世界陶笛名家专场音乐会,2012年又首次让中国陶笛登上了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为中国陶笛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游学志先生在台湾推广陶笛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两人都对推动陶笛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迄今为止出了很多陶笛音乐唱片。
折叠
演奏方法
一、以双手大拇指按住陶笛背面两个气孔,食指与中指分别按住正面气孔。
二、无名指轻轻扶住陶笛底部,以防陶笛在手指全放时掉落。
三、以指腹轻轻按压气孔,不可用指尖,只需留意不可有任何空隙,不必太用力。
折叠演奏技巧
一、以嘴唇轻轻含住吹口,不可含太深,以免盖住出气孔。
二、吹气方式宜以丹田之力(腹腔)稳定送出,一可避免太多口水,二可产生振音效果,让笛韵更为悦耳。
三、长音的吹奏,要求音量平稳,不可忽大忽小,音与音之间,要流畅的连接,不可断断续续。
四、短音与重音需运用“踢舌”的技巧,将舌尖抵住上腭牙齿与牙龈的相接处,于吹气时瞬间将舌头缩回,就像念注音符号“ㄊㄨ”一样,这样的声音干净有力,听起来有活泼欢乐的感觉。
五、滑音:开合气孔的方式,一般是直接提高手指,音阶瞬间转换,另一种方式是将手指向陶笛外侧慢慢滑开,如此可以产生优美的滑音。
六、圆滑音:在两个以上不同高的音符之间加上“”记号,此记号成为圆滑线,它的吹法是用一口气连接的吹完整串音符,中间气不间断,注意第一个音仍要踢舌!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