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横跨几个复杂的历史时期,我们将会针对性地做一些介绍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这段时期的历史背景也交代一下,“反正”指辛亥革命,其时同盟会会员张凤翔在武昌起义后与钱鼎、张钫等发动西安起义,担任临时总指挥,后被任命为大都督。
方巡抚的形象参考了陕西巡抚升允,当时他率清军从甘肃挥师对抗革命军,曾连下十余城,后清帝溥仪退位,部队拒绝再与革命军作战,升允只得引军西退(书中写为被朱先生劝退)。
书中多次提到的“白狼”,有清末民初活动在豫鄂皖陕甘地区的白朗农民起义军的影子。
皇帝消失后,在接下来的军阀混战时期,白鹿原将如何存在……
1
乡约既是朱先生给出的文本文件 ,现在也是一个官职名称。这顶基层组织乌纱帽落到了很有亲和力的鹿子霖头上。 他搂住儿子说:“爸爸革命咧!”
鹿子霖任一把手的保障所下辖包括白鹿村在内的十个村庄,这下,他可是压了族长白嘉轩一头。他传达了新县长的命令——新增印章税。
一个夜晚,族长白嘉轩走进了学堂老师徐先生的房间,然后又走进长工鹿三住的马号,其结果是三封鸡毛传贴被秘密塞进了三户人家。
约定的日期到了,万人涌动汇集到约定地点要把农具统统交给县府以此表达对加税的抗议,这正是鸡毛传贴上的号召。
这场白嘉轩创意的风口,却促成了鹿三人生历程中的壮举。是白嘉轩退缩了?不是,在他的辞典上没有退缩二个字。实际情况是得到风声的总乡约田福贤和鹿子霖等人在县长授意下,将几位起事领头人分头缠住不得出门。
于是本来一贯低调的鹿三挺身而出,与一名和尚一起领导着众人杀向县城,并终于达到了罢免县长并取消新税的目的。
当时军阀混战导致的混乱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容忍了这场起事,因为在后面的情节中,暴动,革命,远不是这样温情脉脉。
2
激动人心的“交农“事件结束后,白嘉轩族长在祠堂里处置了违背乡约的赌徒白兴儿和几个烟鬼,又组织救济了他们被迫出去乞讨的家人,进一步竖立了威信。
如果说鹿子霖代表着白鹿原上的政权,那白嘉轩族长就象征宗法族权。别看鹿子霖职位比较高,但具体事项都要白嘉轩支持才干得成,族人的内部事务也主要由族长领导处置。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白鹿原运行能相对正常,群众情绪大致稳定,这当中族权所起的作用大于政权,这体现了旧时“皇权不下县“的传统社会特征。
原上的庄稼长了一茬又一茬,孩子们也在一天天长大,他们的婚事被提上了日程。冷先生将自己的大闺女许配给了鹿家长子鹿兆鹏,二闺女说给了白家二儿子孝武。
中医达人冷先生看似高超的调和方案,最终将给两个女儿带来什么样的不同命运?
3
在新任县长的诚意邀请下,白嘉轩参加了本县第一届参议会。
新职位带来新思想,他把自己的辫子剪了,紧接着坚决阻止了仙草给白灵裹脚的企图。这个旧式乡绅思想坚定但并不守旧——“将来嫁不出去的怕是小脚儿哩”!
在接受严教模式的白家孩子中,白灵是个例外,她得到了父亲唯一的宠溺,并显示出非凡的聪慧,让白嘉轩嗅出了白鹿精灵的气息。
精灵是无法羁绊的,白灵偷跑到城里姑妈家自作主张进了新学堂。
黑娃出去扛活了,一年后,带来一个可疑的漂亮女人,他提出带新媳妇进祠堂拜祖。但祠堂不是你想进便能进。鹿三在白嘉轩的提醒下到黑娃打工的地方进行了一番调查。
4
敲黑板,让我们见证全书中颜值第一的CP闪亮登场!
当黑娃来到郭举人家落脚时,是很想把长工这个大有前途的职业进行到底的,可是他遇到了田小娥。作为主家小老婆,小娥很好看,但她的主要功能是为主人制造养生保健品。小娥虽是秀才的女儿,可是人设与白鹿原上那些逆来顺受的女人们完全不同,她保留了更多作为人的原始欲望与反叛。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的她,遇上青春勃发的黑娃,为了报复自己的屈辱遭遇,也为发泄欲望,一场天雷勾动的地火在所难免。
事情败露后,黑娃首先被赶出主家,小娥则被休回娘家——在那个年代,这种事就是大写的耻辱二字。
黑娃与小娥的故事,是全书审美意义上的高潮,也是情节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以至于电影《白鹿原》直接将二人的故事设成了主线,观众并戏称影片应该改名叫“小娥传”。电影中小娥由张雨绮扮演,黑娃一角则由段奕宏担当——很Man,满满的男友力,极富摇滚气质。
打听到小娥的下落,黑娃以长工的身份潜入田家。想象一下吧:
黑娃:“一无所有,你这就跟我走……”
这时小娥的心在颤抖,这时小娥的泪在流,她义无反顾地回答:“我爱你一无所有……”
实际情况是,小娥家认为女儿败德,赶紧把她推给了黑娃,鹿三认为小娥是烂货,也把他俩赶出家门,这对苦命鸳鸯,不得不在村头一孔破窑里栖身。
今晚有约,让我们共读第十章到第十二章(147~201页)。
作者:宋雁楼是谁并不重要,看她的文字就好了。她的公号:有时文艺 ID: youshiwenyi。
主播:茶茶,如果你愿意,我用文字和声音温暖你。微博:塞洛格,微信公众号:茶茶杂货铺。背景音乐 :《1945》。
后台回复关键字 “ APP ” ,下载有书共读APP。每周共读一本书,支持音频领读、签到打卡、离线下载。
点击“阅读原文”
立即报名“有书国学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