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摘自《HiFi音响》特此鸣谢!
新一代800系 – 陳海川
說B&W乃喇叭界、音響界殿堂級人馬,說他們的800系乃喇叭壇經典,對於此等中性陳述,想必無人敢質疑!
800系雖經歷幾許改變,但三十六年來乃穩站Hi-End發燒界一席位,在傳承之間不斷尋求突破,自我進化、強化,正是800系成功之道,亦是B&W強大的產品開發與科研實力之展現。然而,今回新一系列800系改變之巨,之重大,該是800系有史以來第四次至為重要之改進,幅度之大,影響之巨,跟當年引進Matrix(矩陣)骨架設計,以及將Nautilus(鸚鵡螺)概念融入800系等兩次重大轉變比較,更絕對係有過之。
Matrix 801
801原型(第一代)於一九七九年面世,其後再推出改良版801F。801之出現,開始整固B&W在發燒界及專業界的江湖地位。及後,於一九八六年,再將已發展成熟Matrix(矩陣)骨架設計引入800系,有比上一代體積更大的主聲箱,並由密閉箱(氣墊式)低音負載,改為反射兼前噴式負載。與此同時,亦開始壯大800系,發展出多款更能適應不同空間大小的型號,包括較小型的座地喇叭Matrix 803及Matrix 804、小書架喇叭Matrix 805。
進身成為Matrix 800系的打後十二年間,Matrix 800系一共經歷兩次改良,包括引入以電腦輔助設計的液泠鋁膜半球高音,將低音跟中音及高音之分音器電路板分割,換上全新的接線柱,改革內部接線及低音單元等,大大小小的分期改善,遂有Matrix Series 1、Series 2、Series 3之分。
進入Matrix世代後,由於音響質素有大幅提升,享譽全球的EMI Abbey Road錄音室於一九八八年率先引入Matrix 801作為鑑聽器,多家著名的古典樂唱片公司亦相繼採納為鑑聽器,Matrix 801在古典樂錄音界作為公認鑑聽標準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確立。
大鸚鵡螺
及至800系進入Matrix世代之後七年,即一九九三年,震驚喇叭壇、音響界的Nautilus鸚鵡螺(亦稱大鸚鵡螺)現身!二十二年後的今曰,Nautilus仍無絲毫落伍的感覺,更仍然可以前衛形容之。從技術之劃時代、如藝術雕塑的造型,加上長青之身(至今仍未退役),敢肯定是喇叭界空前!開發Nautilus的技術與經驗,最終亦落到旗艦系800身上,大約五年後Nautilus 800系面世,旗艦系800正式邁進第三代。
Nautilus 800
從原型到Matrix(矩陣)兩代之間,801、802在外觀上未見徹底改變,但Nautilus的技術與經驗,徹底改變了800系的面貌。Nautilus 800(N 800)系於一九九八年問世,標示旗艦系800正式進入新世代!概念上,旗艦系的N801、N802仍沿用高、中、低音獨立箱架構,其下的N803、N804、N805仍是高音獨立於主聲箱頂部,但一切都經過「Nautilus化」以後,其實已不再是過去的800系。
N 800全線採用設有背壓消退管,蛻自大鸚鵡螺,造形如咪高峰的Nautilus高音。中音單元改用創新的FST固定懸掛邊設計,N801、N802身上的獨立中音箱亦由造型如八角柱體,變成無角、無直線或平面的球面/水滴形,兼輔以背壓消聲管之設計。主聲箱亦改為無平行面,全弧側連背一幅過的格局,兼有一個前傾的箱頂。N801、N802的低音反射氣孔則由前噴改為底噴,更引入如高爾夫球表面的Flowport反射孔口技術。
水滴形的中音箱,後部半藏於前傾的箱頂,這全新的頭、肩造型,再加上,上有半陷於中音箱頂如髮髻模樣的高音,下有粗壯的主聲箱,整合起來,視覺效果之獨特,曾有人戲稱N801及N802為兩大、小相撲手!及後,為慶祝B&W成立三十五週年,以N801、N802為藍本,研製出更具規模又更名貴,用上經過精工拋光虎眼木飾面的紀念限量型號Signature 800。
眼見市場對Signature 800這尺碼與規模的相撲手甚為受落,就將之改以標準木飾面後,納入Nautilus 800系,成為N801之上級型號N800。
鑽石高音世代
七年之癢,於二零零五年當Nautilus 800系踏入第七個年頭之際,又再經歷一次劇變,雖然外型上相去不遠,但內在改變之大,可視之為800系再一改朝換代!
B&W進入鑽石高音世代的里程碑,樣子雖似依舊,但頭頂上的Nautilus高音單元,改以鑽石半球震膜取代沿用多年的鋁震膜,策略性地施用到六個型號之上,並於型號數字之後加上大楷〝D〞以代表Diamond Tweeter,分別為800D、801D、802D、803D、HTM1D、HTM2D。
至於FST中音單元之改革,主要在於引入Signature 800的釹磁及相位錐,單元框架由Nautilus 800六組幼身交叉式支架改成六支粗壯支柱。低音單元則大改,棄用Paper/Kevlar音盆,引入Rohacell高硬度泡沫材料製成盆狀,再於一底一面貼上碳纖維編織料的三文治結構音盆。分音器換上德國Mundorf為B&W度身定製的發燒電容器Music Cap,就連主聲箱內部的Matrix龍骨,800D、801D、802D等的腳座及座上的柱腳亦經改動。確確徹徹的從頭到腳,從裡到外皆有大變。
進入鑽石高音世代後一年,即二零零六年為B&W成立四十週年,挾著鑽石高音之勢,推出與別不同的四十週年限量版Signature Diamond,這被戲稱為「郵筒」的小型座地喇叭,不單玩味十足,更為最新的800系埋下伏線、提供參考。
800D系於二零一零年再一次改革兼重組,成為800 Diamond系。重組動作包括將800系所有型號納入鑽石高音之列,並取消歷史遺留下來的幾款800S系型號,以及精簡中置型號架構,只保留HTM2及HTM4。高音單元及低音單元(只限於三路單元格局型號之低音)進行內在技術改進,分音器元件、輸入接駁裝置、外飾處理等,皆有或大或小之變。
至於當中最觸目之變,不是更新而在於取消,作為800系元老的801,在進入800 Diamond系之後就退下火線了!
十七年
屈指一數,800D系從面世至今已整整十年,若從外型設計去睇,由Nautilus 800系到今天,更已有十七年之久,或許消費者早已看膩,早已期待改變,但改變之中若再無顛覆性之變,恐怕有食老本或換湯不換藥之嫌!
果然無負B&W之名,擔得起喇叭界殿堂級人馬之稱譽,最新一代800系之變,果真屬顛覆性級數!最叫我欣賞令人欣慰的是,在顛覆之間仍見800之根本與傳承,並沒有將過去完全否定之同時,卻又足以令人耳目一新。的確,由造型、聲學與電聲設計及用料上都差不多推倒重來。有人形容,其改變與改善之巨大,足可借勢建立一個更高級的系列,例如900系。然而,他們或念舊;或擇善固執;或巿場考慮,寧延續800系之名,系列名稱不變,仍是800 Diamond,但在各型號數字之後加上D3。為免混淆,以下或稱之為800 D3系。
究竟有幾癲
說800 D3系屬顛覆性之變,究竟有幾癲!就以802為例,802 Diamond跟802 D3之間在用料上到底有啥相同之處,從頭到腳,原來只有同一樣的鑽石高音震膜一片、分音器上電容器幾枚,以及喇叭線接線柱四支,僅此而已!
至於改變之項目,實在多得很!當中最大的顛覆,莫過於放棄他們從四十一年前開始使用的Kevlar「黃盆」中音或中/低音盆。過去三十六年,Kevlar「黃盆」一直是800系不可或缺的裝備,早已儼如B&W標記之一,曾幾可時更是不少慕名同道爭相仿傚的目標。今回能令他們拿出勇氣更換新物料,肯定對之抱有絕對信心,想必厲害!
現於全新800 D3系之上,全換上這淡灰中帶光澤(如銀色)的全新中音或中/低音盆,看上去仍是編織物,正中的相位錐由硬子彈狀換成軟半球狀。不知袖裡者,或會懷疑是轉個顏色,換過相位錐的把戲。查實,他們早於八年前已著手找尋、研究新物料。
Continuum「銀盆」中音
以全新物料製成的音盆名為Continuum盆,在過去八年經無數次改良及試驗後終於出爐,終可取代沿用已久的Kevlar「黃盆」。據資料顯示,無論在阻尼特性、能量消散、盆崩裂(諧震)頻率,以至整體穩定上,Continuum都明顯超越Kevlar盆。或因資料敏感,仍需保密,故廠方未有公佈有關Continuum物料與結構之詳情。據估計,是一種新一代的高韌度、平均而高穩定性之聚合物纖維,並沿用最能令整體平均受力的立體編織法,從而迅速導走能量,不致能量滯留造成失真。就連背後的單元框架亦重新設計,主要改進在於穩定性、共震特性,舊一代框架敲起來叮叮作響且餘音裊裊,猶如一件高音敲擊樂器,至於新框架則顯得沉實,敲起來聲音低沉且無餘響。究竟那個更穩定,更能為音盆提供更佳的工作環境?大家懂的!
飛機翼
音盆之變還見於低音,看上去音盆表面仍似是碳纖維編織料,頂多防麈冚部份的覆蓋面積較上一代細嘛!
新音盆仍是底面編織式纖維物料夾泡沫材料之三文治結構,但看不見的大變就在音盆夾層之內,要能以姆指及食指同時間觸摸到低音盆底面,並來回掃過外圍與圓心之間,又或垂直破開音盆,見其切面,方可了解到低音盆厚度並非均一,而係愈接近音盆外圍或盆心邊緣愈薄,即中間較厚再向外圍及盆心收薄。其實係一套借鑒於飛機翼空氣動力學的音盆設計,優點在於令音盆最大受力點具有最大的剛性,其導向作用,亦令空氣及震動能量更平均且更快速流過音盆,大大減輕音盆的不必要負荷及能量滯留。種種優勢加起來,令整個音盆活塞動作的慣性、一致性更臻完美。
脫胎換骨
800 D3系的重大變化可見於外型,亦深藏於內部,得重申一次,由頭到腳,由裡到外都不一樣!
脫胎換骨之變,從髻、頭、肩、身、腳以至骨骼都經過重新設計,鑽石高音雖不變,但其Nautilus高音箱則由鋁鑄,改為以原塊實心鋁材刨挖而成,不單更厚重,就連內部結構、背壓負載管道亦與箱身一體化,優點顯然易見,就是更堅固,組合部件精簡,箱體共震影響更少。上一代呈管狀的結構於4KHz已見嚴重諧震,今一代的實心結構則在16KHz才見明顯諧震,散熱效能亦大幅提升。雖說整體改進之大可想而知,但耳聽為實,我親耳聽到B&W這鑽石高音表現出前所未見的純美。
中音頭的改變更大,不單形狀、比例有變,來得更流線形,連物料亦大改,由過去的聚酯材料,換成更堅的鋁鑄。為此,他們先後製作了四個模型,經多番測試及改進後,才有今曰這全新的Turbine head「渦輪頭」,超低音染的中音箱。先前已交代過,連中音單元整體亦是全新作品,再加上這更低音染的全新聲箱,難怪我從802 D3或803 D3身上所聽到的鑑聽味、鑑聽水準,大幅拋離上一代。
華麗轉身
主聲箱之變既在外,亦在內。聲箱先來個一百八十度的華麗轉身,由過去前平後弧轉身成前弧後平,從四十週年限量版Signature Diamond「郵筒」取得的經驗,前弧、側弧一幅過聲箱壁的抗壓力更強,更穩定,箱音染更低。再配合金屬管結構將低音單元推出箱壁之外,既增強擴散力亦有效處理繞射影響。為求低音單元有更佳的工作環境,弧形箱壁的前障板部份背後,原來還暗藏一組(每一低音單元獨立一組)相當重型的金屬障板結構,並直接牢牢地繫穩於全新的Matrix(矩陣)骨架結構之上。
骨架之變,仍以Matrix(矩陣)3D全方位鞏固結構理念為基礎,但用料由MDF多種密度粒子板,轉為加倍堅固但成本高昂得多的實心木夾板,結構板更厚更硬之同時,橫橫直直結構板之間的比例,以至當中的開孔格,都有全新安排。此外,802 D3或803 D3的腳座亦由金屬盒子變成厚重的金屬盆,使其剛性大大提升之同時,亦再無盒子的共鳴問題。而底盆跟底噴式的Flowport低音反射氣孔之間的距離亦見收窄,兼且角度有所調整。新低音配合全新聲箱及底盆結構之下,它們的確有比過去加幾倍乾淨,中低至低音來得更細緻。
再得一提、一讚的是,新底盆之下,不再是鋼滾珠(轆)與釘腳不能並存的困局,現已改為膠滾輪與釘腳共存,釘腳依然尖又粗壯之同時,且配上更易於「攝手」去操作的釘腳鎖緊裝置,整體對用家來得更友善!
對上一代800或802有所了解的都知道,其底座的盒子內收藏著全套分音器,今一代棄掉盒子之下,原來分音器被安排到背板上,故背板上一整幅如散熱器的金屬裝置,目的不為裝飾,主要為分音器提供一個穩固又涼快的工作平台,並利用更寬鬆的空間,將各組分音器電路分置編排到最少相互干擾,最合適又有利的位置上。
改組最大得益者
襯著這顛覆之變,800 D3系亦進行改組,將早兩代遺留下來的中置喇叭型號名稱問題理順,將令人混淆的HTM2及HTM4,正名HTM1 D3及HTM2 D3。聲箱顏色及木飾的表面處理選擇方面亦有改變,從沿用多時的亮黑、花梨木及櫻桃木選擇中,加一減一,加入時尚又別緻的啞白襯銀灰,剔除櫻桃木。
此外,因今次重組過程中出現了一下突變,令803成為最大得益者,某程度上等同從今一代起將803跟過去割裂!心水清者或早就意識到,803 D3不再如803 Diamond或過去的803般,一個主聲箱包含FST中音及低音單元,頂上再加一支Nautilus高音那模樣,而係在基因突變下,進化成如802、800般,有齊髻、頭、肩、身、腳的Hi-End身材!初見真身時,真箇要吹吹口哨以示欣賞!
因出現上述突變事故,當802 D3及803 D3率先露面之際,一度出現美麗的誤會,曾有人誤以為是新一代800及802。查實,800 D3不會在今一輪發佈中露面,短期內亦不會現身,很大機會留待明年,B&W成立五十週年之際才現身。
新一代800系之變,除有齊髻、頭、肩、身、腳的幾個高級型號大改外,804 D3、805 D3 及兩款中置喇叭HTM1 D3與HTM2 D3,其實亦同樣脫胎換骨,或得留待實物到手再作詳紹,現先將焦點集中到今回煮酒篇的主角802 D3及803 D3身上。
如未有準備,切莫走近!
最新一代800系之出現,不單刷新我對800系的印像,更再次燃起我對800系的激情!
剛收到802 D3及803 D3的一剎,感覺從未如此過癮!有齊髻、頭、肩、身、腳的800系成員,從未如此相像過,使802 D3跟803 D3有這孖生兄弟相。分開睇未必能夠肯定分辨,併在一起,亦似乎只是個子有多少分別,實質上兩者的高度及闊度相差不足兩吋。最終,亦只能找到一個最輕易又明確的辨別位置,就是兩低音之間距離,距離遠者為802 D3,近者為803 D3。
兩點鐘
至於聲音特性嘛!想當然如同雙生,只差規模不同,同一環境及配器下,對功率需索出現明顯差距,接上803 D3時,音量旋鈕角度在大約十一點位置已管用,至於802 D3則扭到約兩點鐘位置依然食得起,這個差別在技術規格上恕未能看出,這反映它們的級別分野來得相當實際,就以使用空間大小去取捨。但兩者的售價差距,或足以令精於計算者或怕蝕底者,頓生選擇困難症,因相差不足五萬。以能夠花至少十六萬買803 D3的玩家而言,買802 D3的話,只需再多付四萬七千多,這不大又不小之數確係尷尬!究竟應按空間條件去選擇?抑或為免蝕底,有大買大?純屬個人價值取向,就如在本社大Hi-Fi房的規模,當然起碼要802 D3。如以我家的聆聽空間約百來方呎去衡量,我必揀803 D3而不會貪大夾硬玩802 D3。
對鑑聽有更高要求
其實,重點並不在於802 D3與803 D3之間的取捨,而在於新一代800系表現的突飛猛進。說到突飛猛進,不免令我想起一個講法,一家有規模,有遠見的公司,當他們將一件新產品推出市場,交到用家手之際,其實他們的研發部已留有一手,已掌握下一代後繼型號技術及設計,這才能維持公司的長遠發展。今一代800系改革改善之巨,不免令我有此想法,但現實就是如此運作,永遠有更新更好,等了又等,倒不如早買早享受,更何況今一代的進步之大,已達到無需A/B比較,甚至無需太在意去聽亦聽得出。
我深信,即使是現正把玩802 Diamond者,儘管它仍運作如常,閣下亦對它無甚不滿,但只要一聽802 D3,肯定即時投降。如未有心理準備或預算,奉勸閣下切莫走近,但大前題係必需對鑑聽效果有所追求,有比過往更高的要求。
低脂下的肌理感
雖說鑽石高音依舊,但換上全新的實體Nautilus高音箱後,令B&W這鑽石高音表現出前所未見的純美,其細、滑、甜美肯定是歷代之最,凡事最怕有比較,有比較下,舊一代高音顯得有多少毛躁,有多少吵耳,明顯不及今一代細膩,分析力亦肯定高出幾班。以我的參考鋼琴錄音Hélène Grimaud彈奏的《拉赫曼尼洛夫第二鋼琴奏鳴曲》作準,從802 D3出來的觸鍵感,中音之有勁加明快,低音動態之俐落,加上低脂下的肌理感,所表現演譯情緒之細膩,充滿力量的高潮起伏,著實令我先感動,後出神!Daniel Hope《Spheres》的小提琴演譯,令Einaudi的〈I Giorni〉來得既如流水行雲,亦如歌般細膩動人。
絕對管用、夠用
再播出柴利比達慈指揮慕尼黑愛樂玩《拉威爾‧畫展》,場面之宏闊深縱,透視感之強,結像之實在,線條之鮮明,表現出靜如處子,動若脫免,爽勁如奔豹的音樂動感,足以叫我投降。較之於大房至常用的Sasha,802 D3沒有Sasha那浸狂野味,但於我而言,用以欣賞古典樂,絕對管用、夠用!
係時侯點算一下積蓄了,但目標不是802 D3,我的理性告訴我,按比例,寒舍只容得下803 D3。按比例地,803 D3於寒舍的空間條件下,該可耦合出剛才提到802 D3在大房之表現的八、九成,有得諗!當然,花得起又容得下的話,首選802 D3。亦不諱言,論清晰度、論準繩、論細緻、論鑑聽本色,我懷疑802 D3已超越上一代800系的800 Diamond !一切有待証實之同時,令我對新一代旗艦,即800 D3更感好奇加期待。
新一代「英國聲」的最高設計成就 – 鍾一
認識的發燒友當中,不少都是B&W揚聲器的長期擁躉兼用家,他們選用的型號,由平至貴價級別都有,而以800系列佔了大多數,系列中最受歡迎,體積又較容易配合家居環境者,應該是802。
早前網上已見全新的800系列,單說外觀跟以往任何一代分別極之明顯,這個B&W廠方命名為D3,即第三代「鑽石」,型號照樣包括:800(預計明年初推出)、802、803、804及805完整陣營;然而,今個月本地代理就一次過將802 D3、803 D3兩款新鮮熱辣揚聲器,送抵本刊《煮酒》試聽。我負責集中聽802 D3,而在它進場之前,803 D3仍然屹立於大試音室,我把握機會趕快聽了幾張CD。全新設計下,803 D3的「中音頭」已脫離低音箱體,像800、801、802般,是屬於完全獨立個體單元,效果與之前聽過多對鑽石803相比,音色、音場擴散和結像力等,百分百出色得多,是兩碼子之事,聲音表現更直迫上級型號。
至於802 D3呢?下面文章我會陳述《煮酒》中聽到的各項聲音特點。先作個預告:D3這個新一代系列設計成就之高,對於那些多年來仍然攬住Nautilus 802、甚至更舊的802S3 Matrix的朋友,或者這就是你們夢寐以求,找到最好藉口去換揚聲器的時候了。
B&W設計成就非凡,其八十年代代表作,如801和802等,至今仍是發燒友津津樂道的經典名器;多年來,廠方成功建立的名牌效應,業務發展迅速,成績斐然,到九十年代推出Nautilus系列震驚業界,約十年前再有「鑽石」系列,帶來之效果表現極具突破性,口碑載道,令音響同業艷羨不已。
說回《煮酒》的802 D3,跟之前的802D、802 Diamond不同,D3新「鑽石」系列再不會只是略略些微改動,而是來了一次大革新,從看得到外面,到看不見的內裡部分,都翻天覆地的改變了,因此,驟眼看聲箱外觀,已清楚知道是截然不同的設計。尤其它低音聲箱,渾圓的前障板,兩隻外向凸出的8吋低音單元,有些少40周年紀念型號Signature Diamond的影子。802 D3除了整個聲箱線條不一樣,每隻單元音盆震膜都用上全新物料(「中音頭」的Kevlar已不再採用),甚至cone由內至外的厚薄延伸幅度亦十分講究。
根據廠方資料,唯一保留下來,繼續於802 D3使用的,就只有頂部的鑽石高音,毫無疑問這仍是當今高頻伸展最佳和音色最美的高音單元,配合B&W累積多年的技術,加入獨特的設計和構造,音色確實與其他同樣使用鑽石高音的揚聲器品牌不同,下文再述。規格數據方面,跟上一代802 Diamond比較,靈敏度90dB是相同,但頻寬響應(±3dB):802 D3為17Hz―28kHz,802 Diamond為34Hz―28kHz,從數字看,新一代的低頻是延伸得更低。
當然,所有數字都只作為參考而已,於我本人而言,對於什麼新技術,什麼新物料,我摸不著頭腦,最重要還是耳朵聽到的聲音表現如何,詮釋音樂的方式自己是否接受。打個比喻:車迷決定買一部「平治」、「賓利」或「法拉利」,他們都因為喜歡該品牌,有信心,試坐時「感覺良好」,便扑搥購買,甚少(或者有部分)會研究到引擎和波箱結構,風阻系數……等等技術細節。試聽802 D3,如我的一貫宗旨,一切聽「音樂」重播效果為準,它採用全新科技的詳情,且留待感興趣的朋友上網慢慢研究。
初出802D的時候,我同樣在本刊大試音室中聽過,惟已是10年前了,今天《煮酒》,沒有該喇叭可作同場比較,要明確指出二者聲音表現有什麼差異,是不可能吧。翻閱自己撰寫的舊文章(2005年3月號),當時尤其大讚它的高頻段表現,相比沒有鑽石的任何一代802,整體聲音表現改善很大……事隔10年,面前的一對802 D3,給我第一個極佳印象,誠然,同樣是它的高音,或者你會質疑我的說法,為什麼不是B&W享負盛名的中音最為吸引嗎?沒有說錯,B&W的800系列,無敵中音是它們的招牌技倆,到802 D3這一代依然保留下來,連帶新的低音單元物料和技術配合起來,令致中至低頻表現明顯躍進。
不過無論如何,於個人而言,802 D3重播出的高音部分,仍是我最喜歡的,一如以往,《煮酒》給802 D3配搭的擴音機系統:ModWright LS 36.5DM + Hegel H30,CD訊源:Accustic Arts Drive II + Tube DAC II mkII。聽Pollini彈奏貝多芬奏鳴曲op.2,Michael Rabin和Ricci分別拉帕格尼尼「第一小提協」和「24首隨想曲」等,鋼琴與小提琴,兩種樂器的音色,802 D3重播就是絲絲入扣,自然而有氣量,細節豐富。歷來去得盡的高音單元我接觸很多,但始終覺得有一個共通的「毛病」,就是耳朵「聽得到」。大家請不要爭辯……希望明白我說「聽得到」的意思。個人認為聽得到的高/超高頻,就容易令人分心,人聲和樂器就令人覺得不夠自然,經諸多改良後的802 D3,雖說單元沿用之前的鑽石物料,但配合的實心鋁殼和懸掛結構,甚至分音器設計等,已然經過大幅改良,令我直接覺得802 D3的高音效果,是屬於聽不到而感覺得到,有最高層次表現,剛才說802D高音靚,如今的802 D3肯定再下「不只」一城。
聽鋼琴錄音,鑽石是遠勝於陶瓷,有人說不夠陶瓷的明亮,但我卻認為鑽石更顯舒暢自然,802 D3是一個最佳例子,如Pollini彈貝氏奏鳴曲作品2,No.1第一樂章中開始已佈滿輕快而密麻麻的高音音符,透過802 D3重播,你不會覺得高音特別多,當然更沒有絲毫響亮刺耳感覺,因此,B&W鑽石高音的特性,歸根一句就是「自然」。我忍不住繼續聽下去,一顆顆鋼琴音符好像流水般連在一起,喘流不息,19分鐘多的一首奏鳴曲作品轉眼聽罷,妙絕!
播放Michael Rabin拉帕格尼尼第一號小提協(Goossens指The Philarmonia Orchestra),802 D3高頻伸展明顯是我近年聽過的高級喇叭之中,最好之一,Rabin拉琴的招牌音色與功架,表露無遺,營造出的起伏旋律氣氛更是引人入勝,樂聲中空氣感之強烈和音場中樂手動靜之多,完全拋離任何市場上廿萬元級別的對手。另一方面,我一直認為B&W 800系列,氣質上似乎天生為重播古典音樂和人聲而設,802 D3沒有例外地秉承了此一傳統之餘,低頻的速度和爆棚實力亦顯現超班本領,多年給人詬病「中高無敵,低音含混」的聲音特性,平心而論,之前的802D未臻完美,有進步空間,而今的802 D3經多方改良,低頻的瞬變和速度已然可以收貨,但另一面仍然維持舊日800系列人聲和弦樂音色的韻味,不容易吧。
再看回802 D3的頻率響應,低頻下潛能力比之前任何年代型號,都突出很多,17Hz一個不簡單的數字,播放低頻特別多的天碟錄音,如Reiner/Chicago的R. Strauss《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後《英雄的生涯》,尤其前者,開始的幾十秒盡顯802 D3堂皇威武氣勢,感覺上已不止是普通的大型座地喇叭,低頻不斷的洶湧而來,聲浪淹浸整個試音室,低音分量之龐大和氣勢之磅礡,絕對出乎我意料,嚇人一跳。
要讓它的低音能夠有足夠空間呼吸及吞吐,大面積聆聽環境是必須的,低頻的質與量才能無拘無束的釋放出來,擴散得舒暢。不諱言,在我們大試音室中開聲,依802 D3的特性,我覺得已是最低的標準。因此,玩802D或802 Diamond的朋友,想換802 D3,要先考慮聆聽空間,要發揮出應有效果表現,也許要求面積會再寬敞一點。
說802 D3播人聲錄音是一絕,聽過示範的朋友也不會有任何反對,它的高傳真度、歌者神髓、吐字、喉底細節變化等,是有near-field鑑聽的特質,播一堆耳熟能詳的靚人聲錄音,印象最深刻者,有Belafonte at Carnegie Hall和Eva Cassidy Live at Blues Alley兩張,我不會用迷人二字,去形容這刻耳朵聽到的聲音,用清晰又逼真,音場結像穩如磐石,歌者本身聲線有多吸引,唱得是否有韻味,802 D3就原原本本,沒有打半點折扣便重播出來,它更不會刻意地去將什麼美化似的,這樣的個性令我更加喜歡。
結論:時下「身家級」的揚聲器越來越多,昂貴並不代表最好聲,亦未必適合每個真正愛音樂的朋友,802 D3絕對是為重播音樂而設計,而論聲音和製作,它實在非常抵買。聽古典音樂為主的樂迷,買它,錯不了!
低音結實無比,收放速度極快 – THOMAS WANG
閉關研究多年,傳聞已久的全新B&W 800系列揚聲器,今日我有幸得見其真面目,一對802 D3及一對803 D3就放在大房讓我們自由試聽,802 D3與803 D3天生兩兄弟一個餅印,外形幾乎完全一模一樣,分別只在於單元直徑,高中低音單元全部是全新設計,代理還送來新舊800系單元造件供我們AB比較,包著新Diamond Dome Tweeter的Turbine Head,用了非常重料的鋁合金製造,用鋼珠敲下去是完全「啞」聲的,高音ringing效應被完美杜絕,全新的中音物料Continuum,比先前的Kevlar防彈物料更韌更強,至於那個Aerofoil Bass Cone,就更是強得令我震驚,我是一個玩健身多年的人,對自己手臂手腕力量非常有信心,輕如無物的錐盤,無論我用幾大氣力,也無法把它拗彎丁點,剛性之強,紙盤膠盤完全冇得比,全新B&W 800系列,單是外形與用料,已超越傳統,音質如何,我已經急不可待。
何森就讓我先聽803 D3,再比較802 D3,論場面宏偉,音場的深闊度,在大房內,當然是802 D3技勝一籌,但本港一般家居的客廳,未必人人可以用到802 D3,我認為細一個Size的803 D3對本港家居會有更大的適應性,因此我選擇只集中試803 D3,802 D3就由其他人代勞了。上代的Diamond高音,我認為著實是有點難控制,稍一不慎,高音便會「暴走」,四處亂衝亂撞,令到耳膜有刀刮的感覺,新一代Diamond隔絕了ringing效應,就用粵劇戲曲的大鑼大鼓去試一試,過往經驗,鑼鼓喧天的中樂,只有絲膜軟半球高音會有更大機會播得好,全金屬單元揚聲器,有半數會令我耳膜受罪,聽《UHQCD Reference Sampler》,Track 13是任劍輝、李寶瑩的「樓台會」,用85dB左右的音壓去聽,我閉上眼晴仔細留意每一下銅鑼銅鈸敲擊,金屬聲尾果然沒有「仙女散花」,再把音壓扭大些,金屬聲散射能量大了,我敏感的耳膜仍未有出現「唰唰」聲,高音沒有出現「暴走」,亦沒有被壓縮,粵劇戲曲的現場氣氛活靈活現,更添無限精彩,聽Track 2 Jacintha的「Danny Boy」,人聲中高段能量頗強,容易變成「大口女怪」,803 D3的中高頻互相配合,不但把口形控制得剛剛好,而且高音延伸有如絲般幼滑,全無半點雜質,光輝閃爍,但又全不刺眼,還帶有絲絲溫暖,傳統B&W音色特質依然健在,聽Track 4潘小芬的「愛情像一隻自由的小鳥」,此曲高頻多得很,歌曲氣氛容易變得冷漠,803 D3就在這方面展示出強項,高頻氣氛在聆聽空間緩緩擴散,不會一下子湧出,女聲非常Natural,一塵不染,全無破綻,再試Track 10「杜塞尼小夜曲」,用B&W揚聲器聽小提琴音樂,由始至終都是歷代800系列的強項,新一代就更上一層樓,小提琴靈巧動人,音色就更迷人,是B&W令人無法抗拒的特質,一旦中毒,就會無法自拔。
試聽一張日版舊錄音《安全地帶Golden Best》,Track 1「酒紅色的心」,強烈的節奏感,令我印印腳之餘,口中念念有詞地跟著唱起歌來,此碟包括了不同年期「安全地帶」的歌曲,每首都有不同的錄音與混音手法,803 D3能輕易地指出,優勝劣敗非常明確,作為Studio Monitor,當然是首選之一,歐美日各大錄音室,看來又要花點錢換新喇叭了。試3D立體感,播放德國Bauer Studios最新爵士樂CD《Barbara Bürkle Band Look For The Silver Lining》,Barbara Bürkle Band的CD和LP,質素之高,可以試盡百萬元級揚聲器,Track 1「Look For The Silver Lining」,Barbara Bürkle的歌聲有血有肉,樂隊的質量十足,3D立體感幾乎可以觸手可及,Track 2「In Walked Bud」,Barbara Bürkle以急口令式唱法唱出,803 D3的中頻速度之高,達到罕逢敵手的地步,女聲咬字速度快,驚人的氣量,完全不用換氣,803 D3就把這高超的曲藝,流暢、圓潤、實實在在地重現出來,完美無瑕。再播Barbara Bürkle Band上一張專輯《Everything Allowed》,一曲「Cuando Vuelva A Tu Lado」,803 D3一早已完全隱形,沒有音箱聲,所有發聲點全在揚聲器背後的空間,再聽一張RR CD《Dallas Wind Symphony Sampler》,銅管樂器的層次感,所在位置清晰明確, 3D立體感之強烈,交響樂表現之優秀,看來今天就只有802 D3才可以技勝一籌。
試低頻動態的迫力,聽STS Digital的《Dynamic Experience Volume I》,Track 4「Live In America」,一首低音電結他現場演奏音樂,803 D3的低頻有強大的下潛能力,以90dB以上大音壓去聽,錘擊地板的力量結實無比,全無半點多餘脂肪,沒有隆隆響,論低頻的瞬變速度,有如過山車般,我覺得甚至比紙盤Woofer還要快,輕如無物的高剛性Woofer,絕對能應付任何「重手扣殺」低頻轟擊,聽Track 6一段來自Sheffield Lab的Drum Solo,速度依然是快如閃電,抽擊力度與Wilson Audio Sasha比較,803 D3沒有Sasha那麼霸氣,感覺上較為斯文,聽LPCD1630《國樂飛揚》,氣氛緊湊,但沒有打心口壓力,令大場面大排場的中樂,更易入耳,更覺耐聽。輪到流行音樂,聽環球再版Hybrid SACD《Studio Line Party Remix》,Track 1「暴風女神」加長Disco版本,我認為Sasha會爆得更過癮,畢竟,一貫800系列揚聲器設計重點不在於流行音樂,無謂強人所難,要爆,B&W當然還有其他系列。
803 D3的整體表現有非常高的平衡度,沒有過量的高頻或低頻,容易入屋,比上一代更容易玩得好聲,耐聽、充滿音樂感,以16萬的售價,現時我實在想不出有任何同價揚聲器可以威脅到803 D3,若閣下家中揚聲器要從10萬餘元級向上進發,803 D3似乎是我今月唯一首選,廿萬價位,不用說,當然是802 D3。
B&W 802 D3
音質去蕪存菁,人聲毒素更強 – 何森
上回在大房「煮」B&W 802D已是十年前(2005年3月號),當年我用「噴發」去形容「光芒四射」的B&W第一代鑽石高音單元。當年我在個多月間在不同的場地聽過Roksan Caspian M系monoblock、Bryston 14B SST、Accuphase P7000、Jeff Rowland 302及Burmester 909等功放及Tact Audio Millennium MK III數碼擴音機驅動的802D,前級包括有Jeff Rowland Synergy IIi、Accuphase C2400及Audio Note M6 MK II,音源聽過AA轉盤 + MSB PLP解碼、MF Tri-Vista SACD機及Metronome Technologies分體電源CD機。我覺得802D能讓我清楚聽出每款(套)音源、前/後級的聲音特色,可以造出浪漫迷人的歌聲、壯闊宏偉的大場面交響樂團氣派,清澈無雜質的純潔音質,直搗黃龍的極低頻下潛力,朝氣勃勃的活生感,超級高解像度、細節訊息量滿溢的音響立體構圖,可說是變化多端,層出不窮。但不管用甚麼器材,也不會掩蓋其鑽石高音的通清透明度與纖毫畢現的細緻分析力,令我堅信它主導了第一代802D的整體聲音形態。我覺得玩第一代802D的難度,是要在不犧牲鑽石高音與生俱來的驚人分析力之餘,調出一把全頻段聽來悅耳、平衡度良好,令人可放鬆神經,全情投入各類型音樂重播,欣賞曲中的柔情、豪情、激情與優美的旋律及扣人心絃的動感。假若配器配線不合適,第一代802D的鑽石高音便會像小型閃光燈般令人眼花繚亂,高音偏乾硬,大聲更會發惡和「響」,高音不悅耳,聽來不舒服。
今回煮酒我在大房聽了數天802D3及803D3,我再沒有聽到第一代802D那種「閃光燈」效應,第三代的B&W鑽石高音單元仍保留了非常通透、細緻、清晰的高分析力高音,但再沒有「閃亮」與「噴發」的霸氣,大大收斂了那種「光芒四射」的浮誇,即使以大音壓重播「點指兵兵」,高音亦不覺吵耳,沒有令人難受的惡聲與響聲,我以正常音壓聽各類型音樂,連續聽四小時也不覺耳倦。聽《afQ in concert》CD,antonio forcione彈撥的鋼弦結他,那種極高像真度的金屬弦彈撥質感,幼細到不得了,兼具拉緊的弦線張力與彈力,大力彈也不會銳利至割耳,結他聲好聽,是一種高層次的聽覺享受,絕非考驗聽者容忍力的「難受」。聽《High-End Audiophile Test Demo SACD 15TH Edition》Track 9 Nils Lofgren彈奏的 “Black Books",其磁性的歌聲固然好聽到迷死人,他彈撥的鋼弦結他聲也同樣靚聲如美酒般令人迷醉,聽出耳油。
實試證明,802D3與803D3的第三代鑽石高音單元音質一致,明顯較第一、二代的更悅耳動聽,沒有絲毫削弱高音的分析力,只適當地調低了「亮度」,令高音聽來不再「光猛」,不尖銳不刺激,更自然不浮誇,長時間聆聽也不會感到疲倦。
講到中音,沿用了幾十年的Kevlar「黃盆」中音單元向來都是B&W的必殺技,重播人聲夠肉地兼感情真摯,男聲夠雄壯,女聲夠嬌嗲溫柔,大合唱夠氣勢,柔順悅耳的歌聲令人意亂情迷。第一代的802D及第二代的802 Diamond,中音一帶非常厚潤,我覺得必須在配器配線時避免使用中音同樣厚潤的產品,否則容易出現個性重叠:厚上加厚,令人聲及中音區的樂器聽來不自然,嚴重時可能會出現血盆大口,小提琴size大似結他般的恐怖場面。我一向認為玩B&W喇叭必須稀釋其中至低音的厚度感。我長期覺得英國Chord前、後級與B&W喇叭是天仙配,Mark仔亦夾B&W,Krell夾Dynaudio和Thiel但完全不夾B&W。今日已納入B&W集團旗下的Classe Audio亦必定夾B&W喇叭。
今次B&W第三代的鑽石系列雖然不再使用Kevlar黃盆中音單元,改用另一種廠方稱之為Continuum的新物料,但它的物理特性仍像Kevlar般柔韌性極強,聽來其聲底依然是B&W一貫的聲底,絕非金屬盆或碳纖盆中音單元那些截然不同的聲底。不同之處是今回的Continuum明顯稀釋了之前Kevlar盆的厚度感,令人聲聽來有肉地之餘更清晰透明,雖然仍覺厚暖,但不再像昔日般那麼厚那樣暖,因此聽來更自然。對我而言,第一代的802D及至近年的800 Diamond,人聲的厚度偏高,今回聽第三代的802D3、803D3,人聲的濃度已調低至不覺過於厚暖的「剛剛好」度數,在源頭稀釋了中音區的厚暖感,我認為可大大提升為它配器配線的寬容度。
泰迪羅賓、Jacintha、Anders Nelsson、葉振棠、甄妮、任劍輝、Muddy Waters、Jennifer Warnes、Nils Lofgren、Eva Cassidy、珍納、Joni Mitchell、Alison Krauss……他/她們的歌聲真實傳神好聽,肯定較以往任何一款B&W喇叭更好聽!若然你喜歡聽歌,當你聽到802D3、803D3,即時「中毒」、一聽鍾情的機率高達九成九!不單是有血有肉有人性夠肉地般表面化,聲尾發音的極清楚準確程度簡直可用來「聽歌學英文」,而且歌者的唱情盡展無遺,Jacintha、甄妮與Anders Nelsson唱至激昂時極具dynamic,反映出802D3、803D3的中音動態範圍極闊,可盡情抒發歌者的激情!
講到低音,802D3與803D3的分別主要在於量而非質,眾所周知,更大口徑(發音面積)的中音、低音單元可驅動更大面積的空氣,從而放大音像的尺碼與整個音場的規模。802D3的中音及低音口徑分別較803D3闊1吋,順理成章,802D3重現出的音像及音場尺碼亦較803D3更壯更大。我認為聆聽空間小於300呎適合使用803D3,300至400呎應使用802D3,400呎以上應使用800D3(明年春季面世)。
今回聽802D3、803D3的低音,感覺比第一、二代802D明顯更結實,減了肥修了身,身形fit了很多,令低頻厚而不鬆,鼓聲更結實,鼓皮味更濃。聽Ultimate HQCD Sampler Track 12「出嫁」,大鼓的質感一流,結實又夠厚,擊鼓力度與加速感覺真實傳神,這cut錄音一流,用來試低音效果十分好用。803D3播這cut已取得極高分數,改用802D3播大鼓的尺碼明顯更大,鼓聲更沉厚,我給它滿分!B&W今回的Aerofoil新物料夾層式低音單元,播鼓聲質感之佳可與ETON蜂巢式低音單元平起平坐,明顯較昔日的Rohacell物料有更高傳真度。Hegel H30功放推802D3、803D3重播這段大鼓聲可入於show quali的精彩示範!科技的進步大大提升了低音重播的準確度,十年前我說第一代的802D的低音帶柔韌性,雖然低頻控制力與彈跳力已明顯大勝N802,但我寫802D播鼓聲未能箍至「緊實」,今回聽802D3、803D3播大鼓敲擊,明顯可列入示範級的「緊實」大鼓聲,無論質感、鼓皮味、力度與結實度,都已達致無懈可擊的水平。
整體而言,802D3的改善幅度令我十分滿意,可說是保持着B&W的傳統聲底,並把不足之處逐一修正。今回「有頭有面」的803D3表現更是大幅超越了第二代的803 Diamond,使我們喜出望外。我個人更喜歡803D3多一些,因為它比802D3更易推易玩,低音的收放速度亦比802D3更快,音像尺碼比802D3細一個碼絕非壞事,在一般香港家居環境,皇帝位與喇叭的距離甚少有10呎,往往只有7至8呎,這個時候803D3的音像尺碼就剛剛好,不會有過大的壓迫感。再者,低音太多亦難於消化,到時低音駐波劇烈就麻煩了。
专访 B&W 行政总裁 Lars T Hundborg --- 800 Diamond D3系列喇叭
上一篇:
【产品】Acoustic Signature (德国名铸)最新技术及灵活性的Novum
(点击蓝色字体可查阅更多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