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谈 | 舆论不应是某个团体左右民意的缰绳

社会谈 | 舆论不应是某个团体左右民意的缰绳

一窖尘 内地女星 2017-11-29 22:10:16 244

“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也可以很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

——《乌合之众》


上周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和农名工迁移两大事件成了中国媒体界的盛宴,无论是国有媒体还是自媒体,大有不挖地三尺誓不罢休的精神。当记者紧逼着孩子家长一遍又一遍问他的女儿有没有遭到猥亵时,我感到这些记者的脑子仿佛留在办公室或者出生后压根就没有配置一样。伤口撒盐成了记者探寻真相的重要手段,他们喜欢追问当事人最痛苦的事情,一副看热闹怕事小的模样。


在国家文明进程中,媒体担当的角色不仅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无冕之王的美誉不是每一个媒体人都能担当的,你需要的不是判决的能力,而是客观公正、对事实最大限度的描述。如开头引用的这段话,越来越多的媒体人为满足群众的需求而罔顾事实,去杜撰、去污蔑、去抨击,手中的笔成了道德大棒,随意敲打着自己想要敲打的人、事、群体。



2007年的彭玉案,中国媒体成功主观臆断,在案件尚未审理之除就断定彭玉无罪。尽管当时的法院审理也存在问题,主管“逻辑定罪”的方式被人诟病,但事后彭宇亲口承认他确实撞了老太太。十年过去了,当年参与那次狂欢的媒体,没有一个出来承认错误的,但却让这个社会为此买账。当小月月在车流中殒命时,媒体的口诛笔伐社会世风日下时,是否想过是谁在精神文明岌岌可危之时,从背后推了一把。有人说彭宇案让中国道德水平倒退50年。因为从那之后,扶不扶成了这个社会的痛点,任何一种争论最终都引向了人性的阴暗面。

2013年,《京华时报》数个版面连续对农夫山泉进行报道,直指农夫山泉质量安全问题。然而他们连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概念还没弄清楚,就急不可耐的开始扣帽子,引得吃瓜群众先是一窝蜂的斥责农夫山泉。当农夫山泉抓住这一漏洞的同时,并把检验结果拿出来,反击《京华时报》收黑钱恶意抹黑农夫山泉,缺少职业道德时,《京华时报》瞬间从道德制高点跌下,让整个媒体界先是哗然,接着失声。两者对簿公堂长达四年,最后农夫山泉撤诉了。判决书一方面驳回了《京华时报》的诉讼,却又说其报道客观、新闻来源明确。其中内涵颇是耐人寻味。


2015年11月份,新华社在其网站上发表文章《撤垫子”指控没有根据——桑兰摔伤真相调查》,将已经远离人们视线的桑兰案重新拉回人们视野。文章言之凿凿,抓住桑兰没有证据就“诬告”教练贝鲁这一个要点,将其描写成忘恩负义的骗子。且不说当事人的行为如何,仅从这篇文章有失公允的叙述方式,就已经违背了新闻撰写的原则。谁距离真相最近?不是“大彻大悟”的旁观者,而是“云里雾里”的当事人。桑兰随后发起反击,为自证清白拿出一些证据。此时新华社已无开始时咄咄逼人的态势,反而说文章引用的是郑州晚报,郑州晚报立刻甩锅,坚决不承认与此事有关。

就这一年的12月1日,一篇名为《习近平会见美国总统奥马巴》的文章出现在了各大纸媒上,没有一家单位更正。有些错误我们可以谅解,有些错误就已经超出了错误的底线,这完全是对这一职业的侮辱。这里就不说是谁干的了。


天下文章一大抄,这一抄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不是没脑子的照单全收。这些年来,“最美”、“燃爆”一类的词汇大行其道。谁能告诉我最美教师的标准是什么?谁有能告诉我最美少年的标准是什么?这燃爆了的又是什么?是社会的狂躁不安,还是一个人的自说自话?我们鼓励好人好事,我们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但我们也同时相信,还有一些默默无闻的虽没有最美的称号,但依旧照亮着他周围的黑暗。

白方礼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从1987年开始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进二十年里,双腿一高一低的循环往复,一颗一颗滚烫的汗珠流过满脸沟壑,耗尽余生的精力,用35万圆了三百多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李小文,中国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他创建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并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里程碑系列”。他生活俭朴、包容随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师德让他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两位老人看似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还没有来得及“感动中国”就与世长辞。


一个司机在遭遇突发事件的时候,其正常反应是靠边停车,而不是立即去检查伤势。一个老师在面对一群对求知若渴的学生时,使命所然的责任感会让她不顾一切的奉献一切。我们称之为人性的光辉。如果一个人尽其职业道德,就被推上道德顶峰,那么他们被标榜的时候,那么白方礼、李小文这样穷其一生为国为民的人,该如何称赞呢?记者为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争取到了记者节,却不曾想为清洁工申请一个节日。被他们笔下一会儿心狠手辣一会普渡慈航的医生们,今年才有了一个“医师节”。


媒体一边说娱乐明星盖过了袁隆平院士的风头,是社会风气的不正。一边又扒着明星的垃圾桶,期望能有一点线索可以凑齐明天的版面。是中国的科学家太少,凑不够他们的新闻素材,还是中国的明星太少,需要他们去翻垃圾桶。明星之所以能够称之为明星,不是吃瓜群众能做到的,而是媒体手中的笔造就的。因为除了媒体能够创造曝光度,再无他人。


多年前有位长者语重心长的教育媒体人,让他们踏踏实实的做新闻,不要主观臆断,让他们向华莱士学习。20年过去了,我们惊讶的发现,西方媒体的优点还没学全,下三滥的东西倒是门清了。毕竟,下功夫多费功夫啊,流于表面还是深度剖析不过是他们的自有,毕竟无冕之王这点权力还是“有”的。


如此不堪媒体界没有倒下,是因为还有崔松旺这种媒体人的骨头,捍卫着中国媒体最后的尊严。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