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之最系列之(四)

哈尔滨之最系列之(四)

共工后裔讲故事 内地男星 2017-02-09 17:23:53 1531

国人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东方晓报》创办于1907年7月19日。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在此之前,哈尔滨的新闻事业被沙俄殖民者所垄断。1906年8月,由吉(吉林)、江(黑龙江)两交涉局发起,实行集股合资,拟集资本银俄洋3万元,分300股,每股100元。由官督商办,开始着手在道外南勋街675号筹设《东方晓报》馆。该报宗旨为"以研究政治实际,俟当道采择改良东省习惯,导社会先河为对上下"。经过延聘主笔,购置机器,招收工人,一切规模备具,正要准备开办之时,不意,1907年2月间,傅家甸发生火灾,将报馆房屋、机器、纸张焚毁一空,几至前功尽废。后经多方大力维持,积极修复,终于在1907年7月19日出版创刊号。
    《东方晓报》辟有谕旨、社说、要电、时评、新闻(一、紧要,二、省内,三、东省,四、本埠,五、道事,六、外洋)、译件、小说、白话、来函、答问市况报告,以及广告等栏目。日发行量为1000份左右。该报经理为奚廷黻。该报虽已出版,但经济上十分困难,出到半年时间,因亏损甚巨而被迫停刊。奚廷黻等人筹办《东方晓报》,实为抵制《远东报》之狂悖;因此,决不甘心半途而废。经继续努力,再次筹款,又得滨江厅何厚琦的协力赞助4000卢布,奚廷黻乃于1907年12月1日,于《东方晓报》旧址,改名创办《滨江日报》。《滨江日报》出至1910年9月停刊。同年10月经召股东会议,推选游少博、姚岫云为该报经理。又将《滨江日报》改名《东垂公报》。


最早的中文报纸

出现在哈尔滨最早的中文报纸,是1906年3月14日由中东铁路官方创办的《远东报》。它是中东铁路机关报。为沙俄利用中东铁路进行经济掠夺和领土扩张辩护,是它的主要宗旨。
    《远东报》总编辑为司弼臣,经理有范介卿等。在开办初期,仅以路内员工为读者对象,报道内容亦与俄人在中东铁路和哈尔滨活动相关。初时为四开四版,以后逐渐增加版面,有时为六版或八版。一版为新闻,发中俄重大新闻与时评,二版全是广告,三版为本埠要闻和本埠琐闻;四版亦是广告;五版为文艺版,以连载小说居多,著名才子杨墨轩先生曾在该版负责文艺副刊版编辑,六、七、八版大部分为广告。随着俄人势力不断扩大,该报逐渐面向社会,凡涉及哈尔滨和北满地区的新闻均加以报道。
    《远东报》由于经费充足,编辑力量雄厚,报纸办的颇有特色。因此它的发行量之大、地区之广在哈尔滨报纸当中居首位。当时除了在哈尔滨和中东铁路沿线广泛发行外,它还先后在辽、吉、黑三省一些城镇建立了分馆。分馆既是推销中心,亦是招揽广告,传播消息的场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远东报》利用各国重视远东前线消息的有利条件,在各国首都、通商大埠,派驻"勋员",负责推销和搜集新闻情报,把世界置于报纸之中,一时间该报成为在哈尔滨控制舆论,独家垄断新闻的报章。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随着沙俄政府的垮台和盘踞在中东铁路的沙俄残余势力彻底失败,《远东报》失去资助,不得不于1921年4月1日停刊。《远东报》是在哈尔滨发行时间较长的报刊之一。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于1983年曾编辑出版了《远东报摘编专刊》,它是研究哈尔滨地方史的珍贵资料。


最早的日文报纸

日本人在哈尔滨出版的最早的一份报刊是《北满洲》旬刊。它是1908年9月5日创刊的。社长为布施胜治。1910年6月,该刊曾附出俄文版。1922年11月,日本将《北满洲》、《哈尔滨》、《西伯利亚》三家报刊合并,改名《哈尔滨日日新闻》,报社地址在道里铁路街。出版发行人为濑金平、儿至右二、佐藤四郎等人。《哈尔滨日日新闻》是在哈尔滨出版发行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哈尔滨的主要喉舌。
    《哈尔滨日日新闻》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侵略的舆论工具,而且还是一个特务机关。报社人员以采访新闻为名,经常搜集我国情报,向日本特务机关提供。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哈尔滨日日新闻》极力为其日本侵略行为进行辩解,遭到哈尔滨人民的强烈反对。1931年9月21日晚上,哈尔滨日本特务机关为日本侵占哈尔滨制造借口,曾将一枚炸弹投掷在报社门前,制造人为的紧张气氛。以此,日本关东军声言;"日本侨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应该迅速出兵保护。"1937年4月15日,日伪政权为镇压东北人民的反日斗争,对哈尔滨及东北各地实行"围剿",大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反满抗日志士遭到逮捕。《哈尔滨日日新闻》为此曾发行号外,吹捧其所谓"胜利"。《哈尔滨日日新闻》一直发行至1945年8月日军投降为止。


最早的日文报纸

日本人在哈尔滨出版的最早的一份报刊是《北满洲》旬刊。它是1908年9月5日创刊的。社长为布施胜治。1910年6月,该刊曾附出俄文版。1922年11月,日本将《北满洲》、《哈尔滨》、《西伯利亚》三家报刊合并,改名《哈尔滨日日新闻》,报社地址在道里铁路街。出版发行人为濑金平、儿至右二、佐藤四郎等人。《哈尔滨日日新闻》是在哈尔滨出版发行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哈尔滨的主要喉舌。
    《哈尔滨日日新闻》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侵略的舆论工具,而且还是一个特务机关。报社人员以采访新闻为名,经常搜集我国情报,向日本特务机关提供。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哈尔滨日日新闻》极力为其日本侵略行为进行辩解,遭到哈尔滨人民的强烈反对。1931年9月21日晚上,哈尔滨日本特务机关为日本侵占哈尔滨制造借口,曾将一枚炸弹投掷在报社门前,制造人为的紧张气氛。以此,日本关东军声言;"日本侨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应该迅速出兵保护。"1937年4月15日,日伪政权为镇压东北人民的反日斗争,对哈尔滨及东北各地实行"围剿",大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反满抗日志士遭到逮捕。《哈尔滨日日新闻》为此曾发行号外,吹捧其所谓"胜利"。《哈尔滨日日新闻》一直发行至1945年8月日军投降为止。


最早的俄文报纸

 自1898年沙俄在我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以后,哈尔滨作为该铁路的中心枢纽,伦为沙俄的殖民地。中东铁路管理局及附属地机构均在哈尔滨设立。此后,俄国侨民大量拥入,他们盖工厂、修教堂、开商店,出版的俄文报纸也不断增多,截止解放前,先后一共出过140多种报刊。
    最早在哈尔滨出版的俄文报纸,是1901年8月14日由洛文斯基创办的《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报》,这份报纸是为适应沙俄侵略者的需要,而出版的一份经济类报纸。该报1906年11月28日停刊。


最早的进步文艺社

1928年7月,吉林省立第六中学(校址在道里地段街)王岫石、高鸣千、张俊丰、张逢汉、张德洛等爱好文学的学生,在语文教师楚图南(中共党员)的指导下,组成了"灿星文艺社"。这是哈尔滨最早的进步文艺社,其宗旨是交流写作心得,研究中外进步文学作品。灿星社成立后,由社员自行筹集经费,又创办了《灿星》文艺月刊。发表一些进步文学作品。编辑工作由社员高鸣千、王岫石、张逢汉担任。《灿星》发刊不久,即被《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赵惜梦选中,列为《国际协报》副刊之一,改月刊、为周刊。《灿星》最初的稿件来源主要是吉林六中师生,自改为《国际协报》副刊后,扩大到哈市各个学校,成为当时教育界喜爱的文艺刊物。
    楚图南对《灿星》非常关心,他以笔名介青发表了许多作品。如散文诗《塞北春风》,杂文《三本书皮》、《赠给这里的青年》、《吊屈原》,诗歌《铁的龙》和独幕歌剧《地狱的母亲》等。    
    灿星文艺社还和鲁迅有过联系,当时张逢汉翻译了莱托夫一首诗《幸福的追求》,发表在《灿星》上。同时鲁迅在上海办的刊物《莽原》上也发表了孙用翻译的同一首诗,但两人的译意有所不同。为此,张逢汉写信请教于鲁迅先生。鲁迅很认真地核对了两首诗,及时给张逢汉复信,认为张逢汉翻译的较为准确,而孙用是用世界语翻译的不够准确。这封信后来被收入《鲁迅全集》的《集外集》中。
    灿星文艺社的社员,相继毕业,有的考入大学,但他们仍继续进行文学研究和创作活动,并利用课余时间担任《灿星》周刊;的编辑工作。有些人由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终生成为作家和报刊编辑。
    《灿星》一直出刊到1931年初。1930年冬,楚图南在吉林被捕,搜出《灿星》多册。当局认为《灿星》是进行赤化宣传的刊物,后来被勒令停刊。


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2年9月28日,东三省保安军代表中国政府接管了坐落在哈尔滨马家沟的一个由东铁路局管理的无线电发报台,改名为东三省无线电台。这是我国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台长由陆军整理处工务科长吴梯青兼任、刘瀚任副台长。全台共55人。由东省铁路护路军总司令部派兵警卫。1923年2月10日开始试办东三省无线电新闻通信业务。
    刘瀚利用军方的马可尼野战电话机改作广播发射机,自装话筒和收音机,进行广播试验获得成功,受到护路军总司令朱庆澜的嘉奖和支持。经过筹备,在南岗转角楼(当时的莫斯科商场满洲里街一侧)开始了临时广播。呼号XOH,功率50瓦,频率600千周,波长500公尺,用汉语和俄语广播。1923年5月15日,奉天无线电分台改为总台,哈尔滨电台遂改为东三省无线电哈尔滨分台。
    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广播,呼号仍甩 XOH,波长变为280米,功率提高到100瓦特,每晚广播两小时。广播内容为社会新闻、政令、市场信息、金融动态,曲艺和音乐节目。同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广播管理机构一一哈尔滨电台事务所,颁发了第一个广播管理条例《广播无线电条例》。


解放后最早开播的地方电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地区21座电台,由于被侵略者在投降时破坏,都停止了广播。
    1945年8月20日,苏联驻哈部队占领了伪哈尔滨中央放送局,任命苏军少校柯托夫为电台台长,赵乃禾为副台长。当天,抗联将领刘亚楼同志在苏军陪同下视察哈尔滨电台,指示改台名为"哈尔滨广播电台",并口授了广播要点,编成了第一次广播稿。8月20日晚,住在哈尔滨周围几百平方公里的人民都从收音机里听到了哈尔滨广播的声音。从8月20日到8月末、刘亚楼同志亲自领导电台工作,每天安排和审定广播节目。
    1945年8月末,配合苏军解放哈尔滨的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兼六军政委李兆麟同志接管了哈尔滨广播电台。兆麟同志是中共北满分局的代表,滨江省副省长,电台日常业务山省府交际科兼宣传科长张观分管,中方台长为赵乃禾。  
    1946年5月以后,该电台由中共滨江区工委交巾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领导。
    哈尔滨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哈尔滨广播电台是最早收归人民政府并开始播音的电台。对向广大人民进行革命启蒙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最先建立的电视台

哈尔滨电视台是省内最先建立的电视台(当时是省、市两台合属办公)。该台筹建于1958年3月,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条件下,工程技术人员寻师访友,八方求援,经军工学院和北京邮电学院专家的帮助,揭开了广播从音频到视频的技术之谜。他们仅用3个月的时间,即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套土法上马的电视广播设备,为试验播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机器部件大部分是由无线电广播器件代用的。当年12月,装成了50瓦图像发射机1部,25瓦的伴音发射机1部和同频机1部。在半径3公里内(道外、南岗部分地区),可以看到清晰的图像。
    经过一年试播,于1959年12月20日晚,哈尔滨电视台正式播放。来台参观的外国同行有波兰广播委员会代表团、日本电波新闻社代表团、朝鲜广播访华团,以及西班牙、马来亚、泰国和非洲的朋友。    
    1975年哈尔滨电视台改称黑龙江电视台。


第一个获意大利骑士勋章的记者

1984年12月5日,《光明日报》驻罗马记者穆方顺荣获意大利共和困骑士勋章,成为获得这一勋章的第一个中国人。
    穆方顺是哈尔滨市呼兰县人,生于1946年。穆方顺受派为《光明日报》驻罗马记者后,对意大利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作了很多出色的报道,为中国人民了解意大利,加强中意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受到意大利人民的高度赞扬。
    意大利共和国1951年3月通过设立共和国骑士勋章法令,属国家级勋章,由总统颁发。按规定,骑士勋章可授予对国家和社会作出了特殊贡献的意大利各界人士,也可以授予对国际、人类社会有贡献的外国人。


最早的一部志书

《呼兰府志》是哈尔滨地区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它不仅弥补了"黑龙江省旧无省府县志"之空白,而且开创了全省编纂府县志之先河。
    该书由呼兰知府黄维翰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编修,宣统二年(1911)完稿。后因黄氏调往龙江府,加之"水火疾疫兵戈之事",全稿损失十之三、四。民国元年(1912)以后,黄氏居家重新增补,于民国四年(1915),由黑龙江军用被服厂铅印发行。
    《呼兰府志》计12卷,为地理、政治、财赋、交通、外交、祠祀、学务、武事、人物,礼俗、物产、艺文,共27.5万字。书前有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和黑龙江省军务督理兼巡按史朱庆澜作序。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字精练。除详细记载了呼兰河流域自古至清朝末年以来的自然、社会、人事等方面的资料外,还记载了清末涉外的教案、航权、沙俄入侵等黑龙江省重大历史事件,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地方志。
    黄维翰(1866——1930),字申甫,江西省崇仁县人,清朝进士。历任兵部职方司主事、直隶州知州、呼兰府知府等职。辛亥革命后,任国史编纂处编纂主任及《东三省盐法志》、《黑龙江通志》、《江西通志》编修。    
    《呼兰府志》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及美国、英国等国家图书馆均有收藏。1983年,呼兰县志办对此书刊印了点校本。


最早的图书馆

 哈尔滨最早的图书馆是1902年3月设立的中东铁路俱乐部图书馆。当时的图书馆比较简陋,铁路当局投资700卢布,购书百余册。1911年12月2日,中东铁路俱乐部新楼建成,该图书馆迁入新楼,当时存书7万余册。1925年10月16日,中东铁路俱乐部图书馆与铁路图书馆合并,改称中东铁路中央图书馆,里芬诺夫任馆长。藏书逐渐增加,至1928年,巾东铁路中央图书馆已有书10万余册,其中俄文书刊最多,次为法文、德文、英文和中文。该馆还在中东铁路沿线各站设立分馆110余处,供铁路员工阅读书刊。   
    1929年6月,东省特别区教育厅接收了该图书馆,改为东省特别区第二图书馆,不久又改称原名。该馆归哈尔滨铁路局领导。   
    本世纪20年代前后,哈尔滨的知识界,各大、中学师生及铁路员工,能直接阅读俄文书籍的大有人在,该馆收藏并宣传的原版进步书刊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对他们或通过他们对哈尔滨人民的革命思想启蒙,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最早的工厂图书馆

哈尔滨车辆工厂,老哈尔滨人习惯地把这个工厂称为"三十六棚铁路大厂"。据史料记载,"中东铁路临时工厂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开办图书室,俱乐部"。至今,车辆广图书馆已有89年的历史,是哈尔滨最早建立的工厂图书馆。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哈尔滨铁路车辆工厂的前身,是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于1898年1O月26 日投产时有职251300余名,中国工人约占80%左右。该厂在我东北地区当时是规模最大的,产业工人也最集中,该图书馆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后,通过员工读书、读报活动,对提高革命觉悟,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想,启发工人反抗沙俄殖民统治,都曾超过积极作用。
    现在,这个工厂已成为拥有职工7000人,直属中央铁道部的专业化国营大厂了。随着工厂生产的发展,厂办图书馆也在不断扩大,并分设了各种专业图书馆,如工厂技术图书馆、技工学校图书馆,子弟校图书馆和工会图书馆(在文化宫内)等。这些图书馆如今正按全厂的统一安排,在为技术革新和职工子女教育方面积极创造着最佳的阅览条件。为改革创新,为教育职工子女,为现代化建设继续做贡献。


最早的冰灯会

 1963年哈尔滨举办的冰灯会,是哈尔滨也是我国最早举办的冰灯会。这年的2月7日(农历正月十四)晚,"看冰灯去"的振奋人心的喜讯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不胫而走,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位于松花江畔的兆麟公园。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十几位领导也前来和群众共同观赏冰灯。往日里游人稀少的兆麟公园,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上千盏亮晶晶、光闪闪的冰灯、冰花把公园映照得多姿多彩。
    这年正月初十,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在市委书记任仲夷的支持下,向园林部门提出一个搞点冰灯的设想。市建设局副局长刘作田坐镇指挥,园林系统的公园、苗圃、林场等13个部门的八、九百名职工行动起来,用铁皮打制模具,冻制冰灯一一把水倒在模具中,放到室外冻成簿冰壳,再拿到屋里脱模、凿眼,倒出中间的清水,在外面画上山水、花鸟等各种美丽图案,如果悬挂,还要用烧红的铁条烫眼系铁丝。一盏冰灯需5个小时才能冻成。冻制的模具有限,而时间又刻不容缓,于是,人们昼夜突击。除了冻制冰灯,还装饰雪景,堆砌冰山,整修冰场,浇冰橇滑道,悬挂纱灯、转灯和彩灯。
    冰灯游园晚会给寒风凛烈的哈尔滨严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满园中人山人海,上元之夜来赏冰灯者竟达5万之众。公园不得不把原定3天展出时间又延长3天。在这6天时间里,赏灯者已达25万人次。  


最早的理工科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原校名为中俄工业学校,是哈尔滨市创建最早的一所理工科高等院校。
    1928年2月4日,该校归属中华民国东省特别区领导,改名为东省特别区工业大学。同年10月20日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张学良将军任该校理事会主席。哈尔滨解放后,党中央和教育部确定了该校办学方针和任务是"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从此,该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日益提高,成为全国最早的重点院校之一。1962年7月,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该校的系和专业进行了较大调整。1970年春,学校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与原哈尔滨工程学院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留哈尔滨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1974年秋,南迁部分又返回哈尔滨市,该校又恢复原有建制。


最早的中专学校

哈尔滨最早的中等专业学校,是吉林省立甲种商业学校。该校始创于1912年5月31日,也是当时吉黑两省第一所培养商业专门人才的学校。    
    吉林省立甲种商业学校的前身是华俄学塾,建于清光绪31年(1905),由黑龙江省铁路交涉局出资兴建,地址在埠头区(道里)地段街。该学塾建成后不久,经吉黑两省协商,共同担负办学经费,并更名为吉江译学堂,主要为两省培养通晓俄文的人才。1912年该学堂划归吉林省管理,改名为吉林省立甲种商业学校,成为一所专门培养商业人才的学校。首任校长由吉林省教育司的黎耀明担任,首批招收预科生40名。于当年5月31日开学,放每年的5月31日为该校创校纪念日。当时有教员8人,其中俄籍教员1人。1914年吉林省教育厅任命范俊夫为校长,詹季良为监学。该商业学校主要招收15岁以上、18岁以下的高小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学制四年(其中预科一年、专科三年)。开设的课程有国文、俄文、算术、簿记、商律等。以后又增设英文、武术和银行专业课程。该校最初仅能招生一个班,1916年进行了扩建,招生两个班,分甲班和乙班。后又增设两班(按年级降次排列即甲班为三年级,乙班为二年级,丙班为一年级)。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学校采取升降级制,甲班学生成绩不好,降至乙班;乙班成绩优秀者可升入甲班,提前毕业。该校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校设有银行、杂货两科业务实习营业室,学生可以边学边实地练习,毕业时再安排到对口单位进行一段实习而后分配工作。该商业学校于1924年8月停办,改为吉林省立第六中学。


最早的中学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位于道里区兆麟街119号。该校是"鲁人旅哈同乡会"于1912年募捐创办的。初名广益学校,1923年11月1日由市政局接管后改为公立广益中学,次年迁入现校址,是哈尔滨最早建立的一所中学。1926年8月学校被东省特区教育局接收,改名为东省特区第一中学。在伪满期间学校先后改为北满特区第一中学、滨江省立两级中学、哈尔滨市第二国民高等学校。解放后正式命名为哈尔滨市第一中学,1978年后被定为省、市重点中学。
    一中不仅建校时间长,而且是北满地区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活动中心,早在1924年它就成为哈尔滨我地下党团与党中央通信的联络点。刘少奇同志来哈尔滨,罗章龙从苏联回国途径哈尔滨,就分别在一中教师、地下党员林懋作、王复生同志家里住过。1925年底,楚图南同志受中共北方区委的派遣,来到哈尔滨。根据李大钊同志多接近青年和学生,广泛宣传苏联十月革命的情况,要争取利用公开的身份做工作的指示,楚图南同志来一中任教。一中的广大师生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宣传十月革命,创办平民夜校,发动了一系列救亡运动和示威游行,特别是1928年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修筑"五路"的"一一九”运动中,广大师生为维护祖国主权之尊严,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在“一一九”游行示威中,一中就有92名学生负伤。11月10日,当时的《星光报》编辑金剑啸以记者名义首先报道了"一一九"事件,并刊登了被军警打伤的中学生名单和照片。
    为了进一步反对日本侵略,一中有200余名师生在教师车鸿志的带领下到珠河县(现为尚志县)参加抗日联军。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不少师生无私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后,一中先后为新中国培养了12000余名毕业生,有的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如原中纪委常务书记韩光、原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五、原财政部副部长王学明、现林业部部长高德占、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成斌和黑龙江省人大副主任何首伦等,还有不少毕业生已成为教授、专家、工程师、作家、医生、演员、体育健将、战斗英雄,以及各条战线的建设骨干。
    现在的一中已成为一所完全高中,共有24个教学班,学生1215人,教职工138人,其中高级教师42名。目前学校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微机室以及室内体育室等7个特殊教室,并有电化教室、阶梯教室、礼堂,总建筑面积为8800平方米。图书、阅览、资料室约600平方米,藏书8万余册,是全省中学藏书最多的学校之一。为落实学校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学校还开设微机、缝纫、摄影等劳动技术课和新闻、公关、英文打字、制图、第二外国语、体操、武术等选修课,为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校还为学生建立了生产劳动基地。校办工厂设有纸箱、纸盒、印刷3个生产系列,5个生产车间。该校是全国勤工俭学先进集体之一,是哈尔滨市教育战线的先进集体,也是黑龙江省学校管理的先进单位。


最早的女子中学

由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长马忠骏的夫人刘秀颖女士倡导,于1924年9月1日创办了从德女子中学,这是哈尔滨最早的女子中学。
    从德女子中学位于道里西十三道街路北,中央大街与新城大街(今尚志大街)的中间,以后迁至南岗邮政街(现哈市第七中学校址)。从德女子中学创办时,、还得到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朱庆澜和傅润成(1926年曾担任哈尔滨市自治临时委员会委员长)的支持。当时学校设有董事会,首席董事就是傅润成。1926年8月,从德女子中学归属东省特别区教育局管理,改称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长为孔焕书女士,她是吉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治校严格认真,颇有办学经验。但她不苟言笑,学生对她多望而生畏。
    女一中创办初期只有初中及补习生各一班,自1926年8月更改校名后,增加了学员,开设了高中班级。据资料记载,1931年,"设高初中两部,高中师范三级,初中六级,补习班一级,共十级有学生411人,教职员32人。""九一八"事变后,该校改为北满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伪满洲国成立后,将特区第一女子中学和特区第二女子中学(在马家沟)合并,定名为滨江省哈尔滨女子国民高等学校。解放后改为哈尔滨第七中学。
    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萧红,曾于1927年考入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读书。女一中的体育教学比较出色,体育教员是上海两江女子体专毕业的黄树芳。在她的指导下,女一中培养出了刘静贞、萧淑苓、王渊、孙桂云和吴梅仙等优秀田径运动员,多次在东北、全国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并出国参赛,为女一中扩大了影响,也为哈尔滨争得了荣誉。   


最早的女大学生

 1912年滨江县在道外八道街正式创办了第一女子小学。1918年首批学生毕业离校。大部分女学生都停学在家或去自谋职业,有3人立志续继升学深造,她们是孔繁贞、李允珍和吴淑珍。孔繁贞考入奉天女子师范,李允珍考入吉林师范,吴淑珍考入北京师范。在当时,年青女子只身到外地投考学校是件新事,所以哈尔滨不少的中文报纸载出了女秀才“三珍”的报道(因她们名字最后一个字都是珍,或珍音)。1919年暑期,“三珍"都回来度假,滨江女子小学的老师柴镜石(是当时《远东报》主笔杨墨轩的夫人)邀她们到学校向同学介绍外地见闻。吴淑珍介绍了她在北京参力"五四”运动的情况。随后孔繁贞回到奉天女师,也向同学介绍了北京学生参加“五四”运动的情况,这时哈尔滨和奉天都闹起学潮,惹恼了地方扩军阀,开除了一些进步教师和学生。孔繁贞退学去上海,考入上海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大学的前身),这是个进步势力很强的学校,陈望道、沈雁冰、郑振铎都在此校任教,孔繁贞在这里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除吴淑珍外,其余"二珍"大学毕业后都回到哈尔滨,在中东铁路局任职,都成了哈尔滨妇女运动的活跃分子。


第一所土木建筑工程大学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是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主管的一所综合性土木建筑工程大学。它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的基础上扩建起来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是1920年创办的,经历了近70年的变迁。先是中俄技术学校的铁道建筑科,后又改为土木建筑科。由1950年的两个专业发展到1958年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采暖通风等7个专业。1958年12月12日,教育部、第一机械工业部、建筑工程部联合决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的基础上扩建成立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归建筑工程部主管。1959年4月30日成立。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之后,1960年,新建了防护材料、地下建筑等11个专业。1962年至1963年,专业调整后保持了工业与民用建筑,采暖通风、给水排水等老专业的优势地位。十年动乱之后,学院复办了地下建筑专业;新建了玻璃钢、水泥、企业管理等专业。除本科学生外,还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最近经教育部批准,从1984年起列为全国一表招生学校。并且逐年扩大招生,迅速发展。  
    建国以来,哈尔滨建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5000余名毕业生,他们分布在祖国各地,其中很多人已经成为教学、科研、设计和施工等单位的领导骨干和技术中坚,为社人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第一所商业理工高校

在哈尔滨交通要道三孔桥附近,屹立着一座银灰色的"U”字形建筑,这就是我国第一所部属商业理工科高等学府一一黑龙江商学院。   
    这所商业高等学府始建于1958年。经过30多年的建设,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了。由初建的3个系、3个专业发展到现在拥有7个系11个专业。在校生由原来的350人,增加到近2000人,教职员工也由原来的150人增加到780余人。目前,除招收本科学生外还贯彻了多形式、多渠道办学方针,创办了干部专修科、函授、夜大刊授大学和短期培训班。 
    这所学府有全国知名的茶叶、罐头专家、省劳动模范洪伯铿副教授和专攻食品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吴孟副教授。他们虽已年逾花甲,但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除带研究生和从事教学工作外,还坚持搞科研工作。"速冻蔬菜"和"膨化食品技术的应用",就是他们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中青年教师在迅速成长,他们已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建校以来,这所学校为国家培养了3000多名本科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我国财贸战线的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


最早的学生会

哈尔滨最早的学生会是1925年夏,由赵尚志发起成立的许公学校学生会。
    许公学校是1924年12月建立的,为纪念中东铁路第一任督办许景澄而将其命为校名,全称为许公纪念实业学校。1925年10月改为许公储材学校,地址在南岗邮政街。著名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1925年3月,考入许公学校读书。他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活动,并在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后,赵尚志带领学校同学上街演讲宣传,揭露日、英帝国主义的罪行,同时还进行募捐活动,支援上海工人、学生的斗争。在支援"五卅”运动的斗争中,赵尚志根据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指示,在这年夏与于开泉、王士英等20几位同学聚在南岗"西八杂市”草坪上开会,正式成立了许公学校学生会组织。学生会下设体育、交际、美术、文书等4个股,赵尚志被选为学生会副会长。许公学校同学在学生会领导下,进一步开展了支援"五卅"运动的活动。赵尚志因经常组织学生反帝活动,被学校开除。同年9月,他离开哈尔滨去了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由他组建的许公学校学生会,仍在继续活动。


最早的海军学校

哈尔滨最早的海军学校,是1927年由东北军创办的东北商船学校。1926年奉天军阀张作霖为了统一东北海军,将东北海防舰队与吉黑江防舰队合并,在奉天(沈阳)设立东北海军司令部,任命原航警处处长沈鸿烈为海军司令。
    1927年3月,镇威上将军公署委东北海军司令兼东北航务局董事长沈鸿烈、东北航务局董事兼哈尔滨航业公会会长王顺存、奉天航业公司经理张廷阁为东北商船学校校务理事。调任东北海军舰队司令部中校参谋王时泽为校长。
    当年6月1日租借东北航务局圈儿河修船科房屋作校舍,于8月12日开学,8月16日正式上课。东北商船学校从北京、奉天,哈尔滨3处招考100名首批学生。设驾驶、轮机两个班,规定三年半毕业o 1929年又招收第二批新生40人,新建了水路测量班,不久,该班分出,改为东北水路测量学校。
    东北商船学校设的课程,有军事学、俄文、国文、应用物理、数学、医学、航政法规、中俄边情等。驾驶班侧重学习航海学、松黑流域江道学、测量学、初级气象学。轮机班主要学习主机学、汽罐学、副机学、机械管理法、电机学和初级造船学。
    著名抗联将领冯仲云同志,1930年到东北商船学校教授数学。并在学校开展革命活动,在学生中建立了读书会和反帝会进步组织,在此基础上发展一批党员建立了中共江北区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冯仲云领导下,有许多学生参力抗日武装。1932年哈尔滨沦陷前夕,东北商船学校迁到青岛,除部分学生留哈外,大部分跟随学校去青岛参加了海军。有许多人参加了抗日救国战争。


第一所驻哈空军航校

 座落在哈尔滨中山路的空军某飞行学院,是我国最早成立的飞行航校之一,是人民空军培养飞行人员与各种航空技术干部的摇篮和重要基地。
    说起这个飞行学院的历史,还得从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说起。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中央决定在东北创办一所航空学校,为创建人民空军培养人才。1946年3月1日,我党我军创办的第一所航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又称老航校)在通化成立。全校共631人,各型飞机100多架,其中经过修理可以使用的仅约40架。随后国民党军队向东北大举进攻,形势恶化,航校首迁牡丹江、再迁兴凯湖畔的东安。1948年辽沈战役胜利结束,航校又迁回牡丹江,继迁长春。
    1949年12月1日驻哈空军某航校成立。它就是在老航校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初期是一所培养轰炸机空地勤人员的综合学校,逐步发展到今天已成为能培养具有大专水平飞行学员的学院。建校以来共培养出飞行员近3000名,其他各类空地勤人员数千名和上百名女飞行员。毕业学员遍布全空军各运输、轰炸部队和各民航局。许多人在抗美援朝、解放沿海岛屿、西藏平叛、抢险救灾、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涌献了威震中外的王海、刘玉隄、张积慧等空中战斗英雄。这个航校还为亚非等国培养了上百名空军飞行员。1987年经上级批准,升格为空军第一飞行学院。


最早的盲聋哑学校

哈尔滨市盲人聋哑人教育事业开创较早,1939年世界白万字会慈善会在道外二十道街创办了私立聋哑学校。于一宸任校长,共有教师4名,招收学生15名。
    由于学生的文化程度不同,学校主要采取复式上课的办法,学制定为二年。自编教材,除音乐课外,其它课都和普通学校一样。1948年7月,该校由市民政局接管,改名为哈尔滨市聋哑学校。1949年7月移交给哈尔滨市教育局,邹淑春任校长。校址在南岗区龙江街(原东北局的旧址),校舍面积为150米,共有4个班,学生47名,教职员20名。后来,学校几经迁移,1958年经市教育局批准,在南岗区宣化街42号新建了一栋1700平方米的二层楼做为校舍,1960年,在该地又建了一座楼房,成立了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部,教学班也增加到19个,招收学生200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制定了教学计划,分设学科,并开设了美术班,学生的剪纸、烫画和水墨画曾在日本展出。省教育厅将该校定为重点校和全省特殊教育研究中心,1982年被评为哈尔滨市文明学校和全省少年儿童先进集体。1983年学校开设了盲童部开始增收盲童,校名改为哈尔滨市盲聋哑学校。全校学生增至330名,教职工增加到96人。学制八年,开设语文、算术、常识、思想品德教育、体育、美术、历史、地理等课程,此外还有职业技术教育,盲童部有编织班和按摩班,聋哑部有美术班、服装班、理发班等。学生毕业后,可达到初中至中专文化水平。


最早在哈办学的爱国教育家

邓洁民(1890-1926),原名邓居文,河北省乐亭县汤家沟邓庄人,1909年到北京入江文学校学习,1912年转天津南开学校。1914年留学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法政系学习。曾被造为中华留日学生联合会负责人。1917年回国后,决心从事教育工作,想办一所新型的学校。不久携家来到哈尔滨,居住道外小五道街。邓洁民到哈后,即开始筹备办学,联络各界人士成立了校董会,成员有:候延爽(字雪航,滨江关监督)、吴万选(字子清、哈尔滨福德永经理)、刁荫棠(字子明,省议会参议)、于冲湘(字喜亭,顺和裕机器厂总经理兼农产信托公司趣事长)、赵禅唐(同记工厂总经理)。为筹集经费,他还和《晨光报》的于芳洲等举行义演募集款项。
    1918年4月1日,东华学校正式开学,邓洁民任校长。校址原在道外滨江公园附近的二十道街路南,继而迁大水晶街滨江医院东侧,最后搬到许公路,即现第二中学址。东华学校是一所中等学校,学制为四年。聘用的教师多是进步的知识分子。每周由邓校长做一次时事报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邓洁民为活跃学生课外生活,还在师生中组织了青年会、爱国会、演讲会、新剧团、体育会等。新剧团曾演出新剧《一磅肉》、《一缕麻》等中外名作。每周末均举行演讲会,演讲题目多为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如《妇女解放与国家关系》等。所有这些,在当时的哈尔滨,都是独树一帜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教育界的强烈反响。邓洁民先生被公认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邓洁民思想进步,主张改革,主张妇女解放,同一些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有过密切接触。他与周恩来同志是在南开和留日求学时的同学,两人友谊甚深。
    1922年邓洁民去北京,仍积极兴办教育。他先担任北京警官学校校长,后办国际大学。但由于当时军阀混战,派系之间互相倾轧,邓洁民办学屡屡受挫。1926年4月16日逝世,终年仅36岁。


最早的体育场

道里区中医街的红星体育场,是1920年以前由俄国人修建的自行车赛场,也是哈尔滨最早的体育场。每逢周末,在这里举行自行车赛,也举行篮球、排球、田径等体育活动。1928年由东省特别区行政公署接管,改名为道里笫一体育场。1949年,又由东铁苏联青年团委员会管理。1951年移交给哈尔滨市政府。移交时称红星体育场。1956年曾改名为市儿童体育场,几年后又恢复原名红星体育场。
    体育场总面积为9744平方米,径赛跑道周长为218米,宽5米。自行车跑道周长250米,宽4.95米。场内设有办公室、会议室、运动员休息室。现由道里区体委管理。冬季在这里浇冰场,青少年冰上体育运动开展得比较活跃。
    红星体育场在建国后多次举办过全国性比赛并接待外省市体育代表队来访。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男子篮球、排球、足球,来哈友谊比赛,就是在这里举行的;1972年全国篮球甲级分区赛,著名运动员穆铁柱也来到红星体育场比赛;1980年全国女子篮球邀请赛在哈举行,国家女子篮球队队长宋晓波曾带队在红星体育场参赛。


最早落成的体育馆

哈尔滨市人民体育馆,原为"哈尔滨特别市宣德体育馆",于1936年12月,在道外区八区落成。这是最早落成的体育馆。
    1937年3月21日,举行了开馆典礼仪式,当时还举行了篮、排球邀请赛。沈阳、吉林、黑龙江和哈尔滨特别市的篮、排球代表队齐聚宣德体育馆,观赛者很多。篮球赛共赛6场,吉林省队夺得冠军。排球夺魁者是哈尔滨特别市队。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宣德体育馆遭到破坏,只留下一处残破的房架子,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拨款重新进行修建。1954年修建完工,改为哈尔滨市人民体育馆。占地面积656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951平方米,比赛场地面积为540平方米,有300个观众席位。
    1953年市体委成立后,在培养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举重等运动员方面,该馆是使用率最高的体育馆。每天早6点到晚9点,使用计15个小时。
    人民体育馆还是体育爱好者的活动中心。不但举行群众体育活动,也举办了许多国内人型比赛和国际比赛。


铁臂最多的跳伞塔

高耸入云的跳伞塔矗立在宽阔平坦、绿林成荫的哈尔滨市和平路东侧,它与省体育场相伴,为妩媚的哈尔滨增添了雄伟壮观的色彩。
    跳伞塔的前身是日本帝国主义为给阵亡于我国东北的日军招魂而建立的"忠灵"塔,1935年4月10日(康德二年)开工修建,1936年9月23日落成。1957年,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在这座塔的基础上改建成为跳伞塔。
    跳伞塔高70米,呈五棱锥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下层墙壁厚1.40米,最上层厚度为0.25米。塔上安装5支钢臂,设有平台,是全国钢臂最多,塔身最坚固的跳伞塔。塔内设有5台机器,单独操作,在无风的情况下可同时进行5人跳伞训练,它是我国国防体育活动的大型设施。
    1957年5月,哈市跳伞运动开展起来。在跳伞塔举办了跳伞辅导员训练班,从学生、工人中选拔队员,组成了省跳伞代表队,参加了全国运动会,并获得团体亚军及男子个人第三名。"文革"期间停止了活动,一些跳伞设备被破坏。1975年恢复了伞塔跳伞活动.
    20年来,跳伞人次达86000余次,其中19人成为省跳伞队飞机跳伞运动员。跳伞运动深受广大职工、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欢迎,它为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最早的科学技术研究所

1922年 9月22日,住哈尔滨成立了"东省文物研究会"。该会是学术团体,会长为王景春,地址在南岗莫斯科商场12号(现黑龙江省博物馆)。1924年该研究会成立了生物研究所,这是哈尔滨最早的一个研究所,从事动物学、植物学的试验研究。  
    1932年,东省文物研究会改称"北满特别区立文物研究所"。伪康德3年(1936年)1月改称"滨江省立文物研究所"。伪康德4年(1937年)1月由伪满洲大陆科学院接管,改名为"大陆科学院哈尔滨分院"。内设生物研究室、博物馆、植物园、饲养场、图书馆。有研究员9名,进行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的考查和试验研究。    
    这个研究所和分院,曾进行增产淡水鱼类的研究,增产毛皮兽的研究,有关野鸟、兽(特别是鼠类)危害农作物的研究,有关防治蚊虻的研究及蝶类、养蜂的研究,植物苗种的培植试验,野生动物驯养试验,收集动物、植物、矿产、土壤、考古方面的资料,进行考古学研究,缸窑陶业的研究。1935年(伪康德2年)7月,在陶赖昭高地考古发掘到数十件动植物化石,其中有犬鲨鱼、蛟、龟、海草类等。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北满(日伪时期称长春以北为北满)一带是一片大海。同时,还发掘到新时期时代的器具及2000多年前汉代的土器碎斤。


解放后第一个科研所

 1948年,在哈尔滨建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这是全国农业系统建所较早、规模较大的兽医科学研究睢位,是哈尔滨市解放后建立的第一个科学技术研究所。
    建所初期只有28人,到1985年全所有职工562人,其中科技人员225人。所内设有猪病、禽病、马病、牛羊病、经济动物病、实验动物病、人畜共患病、病理、生物化学、生物工程技术等10个研究室和情报资料、中心仪器、培养基制造、科技开发等室以及试验动物饲养场。全所占地119000平方米,万元以上精密仪器40种100台件,承担国家的动物传染病科学的研究任务和培养兽医传染病学和预防兽医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任务。    
    1949-1985年,该所已取得110项科学研究成果。其中重人科技成果23项。他们研制的牛瘟、猪丹毒、牛肺疫、羊痘、布氏杆菌病、猪水泡病、马传染性贫血病、沙门氏菌病、鸡马立克氏病等疫苗,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发明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和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该所于1985年培养出硕士学位研究生5人。


最大的火车站

 哈尔滨火车站是我国东北部最大的铁路枢纽站,也是全国最大的客、货运综合站之一。滨洲、滨绥、滨北、拉滨、长滨5条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集结的铁路干线居全国第一位。
    站区设有运转(南、北)、客运、售票、货运、行李、调度8个车间。站内分6个调车场,配属10台调车机,有312条到发线、44条专用线和1条专用道线。货运设施有4个货场、11个仓库,使用面积1.6万平方米,客运设施有2个候车楼、2条地下进出站通道、3个站台(共1500延长米),在南岗设预售票所1处。年货物发送近100万吨,旅客发送1200万人左右。
    该站址的原站房于1903年开始修建,1904年底落成。1932年2月,日本侵略者扩建了车站西场。目前的站舍是1959年在拆除旧有设施后开始建设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于1962年停建。虽然经过1977年续建,但只完成了东、西两翼,并简化室内外装修,在缺少中央主楼的情况下交付使用。


第一座火车站

哈尔滨的第一座火车站,站名称之谓"松花江站"。站址在现道里区中央大街以西,至九站一段。1898年10月,铁路由此向阿什河方向铺轨,同时在香坊也设置了一个火车站,称之谓"哈尔滨站"。1 899年3月4日,东清铁路首先由哈尔滨江沿的松花江站通车到阿什河(阿城)。
    1903年,在南岗(即现在火车站位置)开工修建哈尔滨火车站的正式站舍。1904年底竣工投入运营使用。随着新哈尔滨火车站的建成投产,松花江火车站的功能被新的站舍所代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随即废弃了此站的营业运输。但自190O年在炮队街(现通江街)以西江沿一带,修筑了器材库和临时工厂,后改为材料总厂(现九站西侧哈尔滨铁路局材料厂前身)和1908年建的总工厂(现铁道部哈尔滨车辆厂),为了继续便利这两个厂的物资运输需要,原松花江站沿江的铁路线,就成为进出这硼厂专用线通道。1957年哈尔滨市战胜特大洪水后,为了进一步加固江堤,和扩建斯大林公园的需要,全部拆除了道里江堤上这一段的铁路轨道。


最早的石头马路

 哈尔滨的第一条石头马路是道里区地段街。1 898年沙俄根据《中俄密约》以哈尔滨为基地开始修筑东清(中东)铁路,为了沟通埠头(道里)、秦家岗(南岗)与老哈尔滨(香坊)之间的交通联系,首先在松花江边与秦家岗之间用碎石块修筑一条石头路,1899年建成,当时此路无名,因铁路第九段驻扎于此,故俄人称之为“地段街"。    
    1915年5月沙俄贵族出身的铁路工程师,中东铁路局副局长希尔科夫升任俄国黑海铁路公司总办,离任前夕,受中东铁路局管辖的市董事会授予希尔科夫哈尔滨市"荣誉公民"称号,并因此人曾任铁路第九段的段长,带领笫九段驻扎于此,又把地段街改名为“希尔科夫王爵街",简称"王爷街"。沙俄垮台后,1920年中国政府收回了中东铁路主权,接管了哈尔滨,1925年取消"王爷街"名,仍改为地段街。
    现在地段街南起霁虹街,北至友谊路,全长1715米,宽27米。解放后在石头路面基础上铺设成柏油马路,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