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站第五期共读从2017年6月22日起至2017年9月10日结束,共读书目《孩子与恶》,延伸书目《德米安》、《孩子与学校》、《孩子的宇宙》、《透视幼儿心理世界》、《儿童心理学》、《小妇人》
参加人员
参加第五期共读的一共有18人。分别是果妈、笨猫、Wendy、AYA、菲儿、简单、喀秋莎、林美意、柳、秋宝妈、少凡妈、田、XiXi、霞敏、小吱、余枫、苹果崔、源悦妈
其中,笨猫、菲儿、Wendy、柳、小吱、秋宝妈,共计6人参加了线上讨论。
果妈、笨猫、霞敏、柳、秋宝妈、苹果崔、林美意、XIXI、简单,共计9人参加了线下分享。
小吱发来了8分钟演讲音频。
具体时间
7月14日中午线上讨论
9月10日线下总结
线上讨论
主持人(笨猫):
我先说说我选这本书的初衷吧。群里的各位应该都是有娃的妈妈,或许能理解我的困惑:那就是我对于孩子的所谓好坏的界定。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乖孩子,好宝宝。。。“要么就是”坏孩子“,那么,究竟怎样看待孩子的行为,我们给孩子贴上的标签真的准确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个别孩子的”坏“行为呢?欢迎大家踊跃发言,谈谈你的看法。
菲儿:
我个人觉得孩子没有好坏,只是不同。比如有的孩子内向不喜欢多说话,但是心里都明白,那么就不需要强调让孩子做什么。我看了这本书首先认识到视角不同,结论不同,好与恶只是一念之差。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太强调好孩子的培养,但其实都是束缚。我个人对孩子采用放养的方式,所以我的问题是放养的度要怎么把握?
生活中可能孩子会有些看起来恶的举动,比如一个哥哥推或者摇他的小妹妹,家人认为是坏行为,到处给孩子看心理医生,但其实最终孩子的想法是,我只是想她和我玩,因为妈妈说妹妹会和他一起玩,但是妈妈没有告诉她小婴儿还不能玩,要等妹妹长大些,所以孩子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这个事情妈妈没有解释清楚。
主持人(笨猫):
好了,那么问题就出来了,男孩和女孩,你认为能用相同的眼光看待吗?
菲儿:
不能,特别是六岁了。男孩子真的要好动的多,那是天性,大人们要宽容。
主持人(笨猫):
一个是性别,一个是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不同的。你娃有没有受到过别的孩子“欺负”
菲儿:
有的,一开始三岁不到在幼儿园被个子大点孩子欺负。
主持人(笨猫):
你是怎么看待哪些“欺负”她的孩子的?你觉得他们“坏”吗?
菲儿:
一开始我只是告诉她不和那个孩子玩,但后来发现避免不了,也是和同事们讨论过怎么处理,后来两个人成好朋友了。不坏的,都是好孩子,只是他们还没有找到彼此相处的方式,后来磨合好了就可以一起愉快的玩了。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算进入社会了,他们都需要学会和别人相处。
主持人(笨猫):
你觉得孩子究竟有没有好坏?
菲儿:
如果只是孩子,我认为没有,成人还是有的。孩子都是父母的镜子,父母对孩子的指责其实都是父母教出来的。
主持人(笨猫):
哈哈,有点意思,那你觉得从几岁开始,孩子变成坏人了呢 ?
菲儿:
孩子不会变成坏人,孩子会变成大人。
主持人(笨猫):
大人是坏人,可他也是孩子长大的啊。
菲儿:
还有刚才你提到贴标签哈,我个人不赞成贴标签。
那是,都从孩子过来的,我们作为父母要引导我们孩子健康长大,避免成人后变成坏人。
但是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不能下定义哪个就是坏孩子,就像书中的那些曾经是坏孩子的人都成影响四方的人物。
主持人(笨猫):
我很认同你刚才所说的,孩子们从家庭到社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之间肯定会有冲突,所以说,当孩子们之间有了冲突后,作为家长,我们就应该教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而不能简单地“打回去”来解决。
但问题又来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像你这么通情达理吧,很多家长就是这么教育孩子“打回去”的,家长是什么时候变成“坏家长”的呢?
菲儿:
这本书里也提到创造性,那么我们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如何更好的保护孩子们的创新细胞?
简单:
其实孩子的恶同环境有关,有些环境存在不善意,父母不给予引导,孩子是非还不懂,孩子很容易学坏。
主持人(笨猫):
这里面有一个传承的问题,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之道,很多方面,其实都是来源于原生家庭的。
菲儿:
可能是家长们是在被打之后变坏的,他们在吃亏之后没有积极地去创造新的人际关系,只是被动的承受这个现实,然后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很认同原生家庭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主持人(笨猫):
我儿子的同学家长,他打别人可以,别人打他们的儿子不行。
菲儿:
恩,也见过家长打回去的,最后变成大人们的战争,以警察收留他们为结局。
主持人(笨猫):
女孩子之间应该比较少这类冲突,男女孩太不一样了。
菲儿:
女孩子也有,但是没那么激烈。
确实现在陪养一个有风度的男孩子不容易。
环境太复杂
主持人(笨猫):
有风度的男孩子?你不打人,别人会打你!
你有风度可以选择不还手。
我给儿子的三个建议:第一,绝不能先动手;第二,绝不能打女生;第三,绝不能打关键部位。
WENDY:
我女儿才上小班,有些男孩子会“欺负”女孩子,一般我都是说,1.他是不是开心想跟你玩,比如拉扯一下胳膊什么的。2.如果你感到不舒服,有没有大声制止他不许这样了3.如果都没有用,有没有告诉老师?事实上,男孩子的确精力旺盛,动作幅度大,女孩子大都又情绪敏感,过度反应,几次交流下来,我觉得那几个淘气的男孩子也很可爱。
主持人(笨猫):
像我们经常听到的校园霸凌,肯定不会是“开心想跟你玩”
WENDY:
孩子与恶 这本书从恶的概念和孩子们常见的恶出发,引出了很多我自己关于童年往事的思考。我深有感触的是 偷窃与撒谎 因为我小时候偷偷拿过我妈的钱,也还记得被妈妈发现教育的事情。我也撒过谎,也做过很多调皮捣蛋的事情,很感谢当时爸爸妈妈没有给我贴标签,我的坏行为也很快被终结了。这些回望让我更能站在孩子角度来理解她的一些看起来不是那么善意的行为,更加明白不是善意未必就一定是恶,恶的理解可以有多重维度,撇出违法乱纪之类的基本上确定无疑的大恶,每个人身上都有诸如虚荣,贪婪,计较等等的小恶,我们平常会把他们叫做性格上的弱点,大人尚且无法克制人性本身的弱点,怎么能苛求孩子无恶呢。
主持人(笨猫):
我觉得孩子在一定的年龄段里,还是不分好坏的,但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孩子是会变“恶”的
WENDY:
是的,小恶不断必成大恶。
主持人(笨猫):
我也偷过家里的钱和粮票。话说小时候谁没“偷”过东西
WENDY:
所以大人对小恶要有清晰的认识 一方面可以引导孩子另一方面孩子要是遇到这样的事情也更好的分辨对方的动机。
对啊 “偷”的行为背后有深刻的心理动机。
我老公的外甥女 因为爸妈长年缺乏关心 家里又有家暴事件 经常会有撒谎和偷的举动 每次教育过后还是效果甚微 后来妈妈离婚再带她给她足够的关注之后 这些行为就慢慢减弱了。
菲儿:
自我保护,反抗是要有的,否则会一直唉打,但不影响孩子们是好孩子。
父母适时的宽容和正确引导是对孩子最大的礼物,可以重新把孩子带回正路。
心中有恶的孩子,很可能自己是这种恶的最大受害者。
主持人(笨猫):
是啊,那些个喜欢“欺负”同学的孩子,他们的行为一定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而这个深层次的原因,十有八九是家庭的原因
我们作为我们子女的原生家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菲儿:
嗯哪,我们是幸运的,看到了这个层意义,我们孩子更幸运。
柳:
关于欺负,我带孩子的时候也有经历,一天去游乐场,我看到两个大点的孩子,估计4-5岁,在滑梯上冲撞我娃(2岁半),我把娃拉过来玩秋千,结果他们又过来和我娃抢,我过去说了他们,他们估计看我是大人,有些害怕,就转而去抢另一个小女孩的积木,我看不过去,要他们还回去,被拒绝。后来我把其它形状的积木搭成冰激凌的样子,和他们玩买卖冰激凌的游戏,这下再说啥他们都听了。结合《孩子与恶》书中关于校园欺凌的例子,体会就是,孩子必须要想办法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去发泄精力,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然后要探究行为背后真正的意图。
菲儿:
我们个人也需要对自我模式的梳理与整合,拆掉原生家庭给我们的影响,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妈妈和爸爸。
柳:
孩子在小时候是没有界限感的,如果大人只是口头说这不许,那不许,并不能让孩子理解这个世界大家都遵循的所谓“善恶”规则。
WENDY:
说的好 很多时候说“熊孩子”,其实是大人没有理解孩子的意图。
柳:
书中还有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地方是,有的乖孩子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是被大人嵌在乖孩子的规范里。并没有太多机会体会恶,因而也没有对恶的概念和界限。所以青春期会有一些自己也无法控制的事情发生。
但是我疑惑的点在于,如果让孩子适度地体会“恶”?
WENDY:
那天接孩子从全托班回家,另外一个小女孩是奶奶来接,可能听老说说中午孩子没睡午觉,就跟孩子说,你咋不睡呢?你要明天还不睡,我就打你了~我最听不得这种话了,赶紧就说,可不能打呀,小妹妹不睡觉是不是有什么好玩的?可惜小孩子感觉已经被老人带的有些呆呆的了,也不敢说话。
孩子对恶或者说刺激的东西都有好奇心和探索心的,大人要走在孩子前面或者说和孩子始终保持有效的沟通机制,了解他的动向,因势利导,即便是恶的东西,也要引导他自己发现。
柳:
老人的观点很难改变了
WENDY:
今天听一个妈妈分享他们家对电子产品根本不进行管控,有一次他们两个儿子都疯狂迷恋贪吃蛇的游戏,妈妈观察了几天之后,就来和他们讨论这个游戏的机制,设计的初衷,以及为什么会让人如此迷恋,孩子搞清楚原来只是被设计师给设计了之后,反而不迷恋了 。
柳:
这个厉害了。
WENDY:
是啊 我想着 迷恋网络游戏 也算恶的一种吧?家长的引导智慧绝对要高明,让孩子识别这个恶背后的原理,自发的做出自己的选择
柳:
可惜我们大多数家长都没有这样的智慧啊!有时候连自己的坏习惯都难以控制,更遑论引导孩子了。
WENDY:
所以才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和成长
菲儿
菲儿:
我的理解是允许孩子的恶的体验,但并非鼓励
小吱:
孩子的恶,什么是恶?从心底而言,你希望自己宝宝是“天使宝宝”吗?如果一个孩子不捣蛋,不作恶,通常妈妈就会摸摸额头,这孩子是不是生病了?
那么其实,一般人都是接受孩子本“恶”的设定。
昨天刚好和孩子一起重读了《如果我是一个大人》。里面有讲到,大人总是对孩子说: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你不能。。。。你不能。。。你不能。。。。
如果我是一个大人,我会去踩水坑,吃很多冰激凌,坐着就抖腿。。。。
其实换一个角度,在孩子眼里,是不是大人也挺“恶”的?
那么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的恶与大人的恶,有没有个什么说法呢?
菲儿:
要求孩子之前自己先做到!
柳:
在公园沙坑这边发现一个很有趣也很常见的现象,每个孩子都是家长陪同来的,每个孩子都有一大堆玩具,大多数都各玩各的,如果自己孩子不小心把水溅到别的孩子身上,家长会赶紧道歉,然后趁机给孩子一个很冗长的说教,家长还会不停地在一边提示孩子,要轻轻地倒水,别人没有同意不能动别人的东西,别人不喜欢你不要去那里倒水,要这样玩,不能那样玩。家长们都好有素质,但是我总觉得似乎哪里有点不对。。。
刚刚被家长重点念叨的孩子,大概5岁,跑到一群孩子那里,踩坏了别人的堤坝,还把水踢到其他孩子身上。家长赶紧过去把孩子弄过来,孩子哭了,但还想去玩,但是孩子们已经不欢迎了。家长还在教育中。家长一直在强调孩子哪里做错了。
秋宝妈:
错过时间了,现在补上一点看后感,通本看完,觉得河合隼雄想要表达就在这一页上,“面对恶,如果大人的忍耐力更强一些,孩子就会活得更加生气勃勃,能够跟大人们一起品尝情感丰富的人生。”人们在接受“善”时,也一定要接受“恶”的存在,才能更全面了解善,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抑恶扬善。
线下总结
主持人(笨猫)
之所以选择了这本书,是因为自己孩子进入小学后,在班级里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班级里有几个孩子有霸凌现象,为了能更多的了解这些孩子,所以我选择了这本书,希望能够通过作者专业讲述,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那些非常态的孩子,从侧面找出他们这些表象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更加理解他们,并且帮助他们拜托困境。希望大家都能通过自己孩子的亲身经历,聊聊相关的一些问题,引发共同的思考及讨论。
果妈
那些在暴力,偷窃等方面特别明显的孩子,通常都是家庭有比较大的问题。在婴儿期,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孩子是比较大的。一些老人带孩子的现象,他们会比较纵容孩子,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霞敏
我认为孩子在婴儿期受环境影响最大,自己的大儿子就是最好的例证。老大当时自己带到6个月,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送到了公婆家,在那之前,孩子的性格还是比较开朗的,特别爱笑,但再见到他时,就变得比较喜欢打人,可是奶奶没有阻止他,从而造成了孩子的坏习惯。接回身边后,我们花了很长时间纠正他。从那时候开始才关注婴幼儿的发展和性格情绪培养。所以说,0-2岁之间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在这个时期,如果能否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尊重,理解,赞赏,孩子就能否养成好的性格和习惯。所以说,养育孩子一定要从婴儿期开始。所谓的延迟满足不科学,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果妈
老人带孩子比较普遍,虽说他们本意并不坏,但由于精力的限制,造成了对孩子教养的缺失,是坏孩子的直接成因,而且目前这个数量非常庞大。
苹果崔
刚看到这本书名字的时候有点困惑,看了书后才知道并非如此。作者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视角观察,通过本书表达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着急与愤怒,甚至是一种无奈。现在说的各种各样的恶,其实是带有双引号的。当孩子与我们的想法不一样的时候,他就会被我们冠以恶。但是在他眼中,只有开心和不开心。另外,家庭环境以及父母都健康,孩子们就可能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下生长起来,他所展现的就是性格上的善,否则就是潜在的恶。这本书让我们思索自己的教养方式,反思曾经发生的事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我们的孩子与大众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们的好和坏,包含在同学,父母,老师,周围人甚至陌上人的态度上。原本孩子没有什么想法,但通过周围人对他的反馈,他就体会到不一样的感受。因此,他会故意闹一闹,作一作,就是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关注。但是,如果,他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他的人生之路是不会跑偏的。成功人士,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有某个节点,或者是某个人,某个朋友或老师的出现,使他远离泥塘,变成了一个善人。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不轻易地否定孩子的感受,让他勇敢的表达。最重要的就是关注他们的感受,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
果妈
大人的行为状态,孩子是看得很清楚的。大人的快乐和不快乐,或者你在做什么,孩子们是很清楚的。
苹果崔
我们说话的方式,对孩子们也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秋宝妈妈
孩子的行为和一言一行,都是父母行为的反应。
美意
美意
孩子到了6岁以后,当他从幻想世界中走出来,也就是长大到一定年龄后,当他们犯错后,大人们就应该用一种压制的,权威的态度告诉他,这是不对的。看了这本书后,我发现它其实是一本心理学家的著作,他做的是一个精神分析,透过表面看本质,从孩子的表现看到孩子内心的心理需求。我们要通过孩子的表象,分析出孩子背后的心理特征。我家老大今年5岁,现在会藏东西,有很鲜明的私有观念。老二也有样学样。这是正常现象,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心理需求。这是孩子从小长大过程中,以这种方式对世界表示认同。他希望更多的得到父母的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希望自己与其他人不同。
二胎政策带来的一些问题,孩子会很在意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如果父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老二身上,必定会给老大带来很多精神上的压力,这个时候,应该多关注老大,避免因为冷落造成的叛逆。
霞敏
一个学生原本各方面都还不错,但上了初三后经常会被一个初二的学生霸凌,他一直在忍让,终于有一次忍受不下去了,拿刀子刺了对方大腿动脉,从而造成了三个家庭的不幸。发生这样的事件肯定是有渊源的,如果早期从家庭,从学校方面能否及时地发现问题,关注他们的心灵成长,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所以说小恶不重视,长大了就会酿成大恶。其实每个婴儿出生的时候都是天真无邪的,为什么成长后有的变成了这样,有的变成了那样,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到底遭遇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根源主要还是在家庭,在父母,父母都是需要学习的。
果妈
女儿班上曾经有一个男同学,会带刀到学校去,而且平时也很奇怪,对同学们造成了困扰,家长们处于对自己孩子的保护,写联名信给校长投诉这孩子,他的母亲和其他家长甚至在班级群里对骂,最后这孩子被迫转学。反思这过程,感觉其实不应该这样处理,首先我们应该教会自己的孩子保护自己。这个孩子本身并没有那么坏,如果大家能够想办法帮助他,或许会使这孩子转变。班级里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给与他们关注。
霞敏
现在所在的学校是城中村里的小学,孩子们都没有什么目标,成天无所事事,问他们对未来的理想,几乎没有孩子能说得上来。他们应该是受家庭的影响会比较大,父母忙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和教育他们,他们的爱好就是打游戏。没有目标,没有追求,典型的空心病。学校里把孩子人为的分成重点班和普通班。问了很多孩子,他们都没有阅读习惯。学校里虽然有个图书馆,但没有真正利用起来。希望能为孩子做些什么,想在班里组织阅读俱乐部,近期计划找校长聊聊,先摸个底,争取学校的支持。不过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有限,希望能得到三叶草或其他相关有经验教育者的支持。
这次线下活动非常成功,大家对共读书主题都有话说,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的话题永远是我们最喜欢的!期待下一期的共读!
- - - - - - - ☁ - - - - - - - -
| 2015寒假∣2014寒假∣圣诞∣感恩∣搭建∣万圣节∣重阳踏秋∣重阳敬老∣生命死亡∣牙齿∣中秋∣电影∣开学准备∣七夕∣爱∣春天∣女性∣读书日∣母亲节∣六一∣运动∣夏天∣世界杯∣历史∣读书人∣教师节∣幼小衔接 |凯迪克奖∣元宵∣学习力∣冬至∣动态阅读∣童心妈咪∣父亲节∣自然环境∣战争∣重阳银发∣二胎∣教师阅读 | 三三 | 睡眠日 | 地球一小时 |愚人节|图书馆|熊亮绘画课|2016儿童节|端午节|数学启蒙|小一新生|哲学|童书电影|哲学|秋天|汉字|时间|二十四节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