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因为儿子,我活成了一个少年

海清:因为儿子,我活成了一个少年

经典图画书 内地女星 2016-09-18 07:57:38 527

你好,我是丹妈

资深童书编辑 + 儿童心理咨询师

欢迎关注我的原创公众号

- 文 = 丹妈 -

亲爱的小伙伴,放假几天,玩得还开心吗?


假期丹妈也忙里偷闲,终于拖拖拉拉把《小别离》看完了。


前阵子,分享了《小别离》中的亲子沟通方式 ☞  看黄磊海清示范和孩子吵架的艺术,真实到哭


许多读者留言说,海清在剧中那逼娃学习的样子,简直是彻底唤醒了他们童年对父母的阴影。


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在剧中把“虎妈”演得惟妙惟肖的她,生活中却是一名标准的“潮妈”“逗逼妈”,


今年38岁的海清有一个中文名叫蛋妞,英文名叫丹尼尔的9岁儿子。


儿子曾问她:“当明星是不是一件特别骄傲的事?”


海清却说:“做明星确实是一件让我骄傲的事,但我更感到骄傲的是,我是丹尼尔的妈妈。”


丹妈翻了关于海清的各种资料,发现作为妈妈,她也许做的不是特别完美,但会你们在她身上,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





- 快乐教育 -

因为儿子,活成一了一个少年


海清的童年是典型的“控制教育”模板。


母亲像那个年代多数的父母一样,打是亲骂是爱,刀子嘴豆腐心,坐相不对都免不了一顿打。


考北京电影学院时,母亲并不看好她,候场时一个光芒四射的女孩从考场走出来,母亲便冲海清说:“你看到了吗?这女孩真漂亮!她考上了吗?她考上了没你混的!”


第二年《还珠格格》热播,全国人民都看到了这个女孩,她叫范冰冰。


可其实最后考上的是海清。


在这样打击教育下成长的海清,一直很拼,但这种拼搏背后是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焦虑、自疑,考学、演戏,买房……


人生的每一项任务她都拼尽全力证明自己,甚至折腾到自己满身伤病。



直到自己当了妈,她才开始慢慢学会放松。


因为她不想孩子继续她的命运,她带着过往所有的纠结与焦虑,又活回了少年:


丹尼尔三四岁时两人一起画画,画到后来,变成在对方身上抹颜色,五颜六色的母亲抱着五颜六色的儿子去洗澡,玩闹现场转到了浴缸,听音乐、看电视、玩玩具,最后在浴缸里共进晚餐。


儿子大多数时候叫她妈妈,有时候则管她叫“哥们儿”——在9岁的丹尼尔眼里,妈妈明明就是和自己差不多的生物,两人一起玩一起闹,哪里是电视里苦大仇深的受气包媳妇。


儿子对海清来说,更像是上天派来的一份礼物,令她放下当妈的架子。


发乎自然,回归本心,一个没过好童年的妈妈,在儿子的童年中找回了久违的童真。





- 身教教育 -

我看剧本,你看书


但海清也绝不是一个认为“孩子会玩就好”的天真妈妈。


作为一个演员,她的所有优秀来自她的勤奋,她也深知孩子的成功,离不开好的教育与启发。


她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比成年人专注很多倍,我并不是望子成龙,我只是希望趁着他的兴趣与专注还没散掉,多给他一些选择。”


每年七八月份,学校假期,她都尽量不工作,带儿子去接触各种兴趣班,并在陪读过程中观察孩子对课程的兴趣。


只要儿子喜欢的,她都坚持带孩子去上。


而当孩子在疯狂学习的同时,海清也绝对没闲着。



“我带儿子上游泳课,所有的爸妈都在岸边喊加油,就我手里拿着剧本,一边看一边打着电话,一会儿我儿子跑过来,说妈妈我不想游了,我说你再游会儿,等妈妈把这段看完。”


因为经常在带孩子的时候分心看剧本,这样的“身教”倒给儿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看着妈妈总拿着本“字”看,自己也装模作样的学起来。


“现在他六岁,比一般小男孩有耐性,能坐着看书三四个小时不动,每天晚上临睡前看一小时书很正常。”





- 恋爱教育 -

不要儿子变“妈宝”


前段日子,黄磊支持孩子早恋的那段视频刷爆了微博。


当记者在电视剧发布会上追问海清对早恋的看法时,海清直接大爆儿子丹尼尔的恋爱史。


原来,已经上小学丹尼尔已经带过好几个“女朋友”回家了,海清还会给姑娘们准备礼物。


对儿子“早恋”如此宽容的背后,其实是海清对孩子两性教育的重视。


海清说孩子对异性有好感很正常,自己从小就会利用这样的机会,从行动上教孩子怎样尊重其他女性,并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绅士行为”。


所以,才9岁的丹尼尔已经会主动帮女生开门,给妈妈系鞋带儿,拿东西……


和大多数“婆婆”不太一样,海清从不期待自己的儿子成为“妈宝”。


“我希望当有一天,他带着女朋友来家里吃饭的时候,第一筷子是夹给女朋友的,我不会觉得失落,反而会觉得这样体贴的男朋友,是我教的好。”





- 离别教育 -

我尽我所能去爱他,但我也爱我自己


最让我惊讶的是她的别离教育。


与剧中离开了女儿就活不下去的朵朵妈不同,海清心里一直都很清楚《小别离》这部剧所要表达的那句话:“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儿子丹尼尔平时都是外婆照顾的多,一天散步时,丹尼尔一手牵着妈妈,一手牵着外婆,突发感慨:“太好了,我就喜欢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外婆就逗他:“你跟你爸你妈是一家人,我们不是一家的。”


世界观被颠覆的丹尼尔找他最信任的妈妈评理,海清一直维护他的想象世界,然而这次,她决定让他知道别离的存在。


“阿婆说的对。以前阿公、阿婆、我是一家三口。后来我离开了,跟你爸、你成了一家三口。将来我们也会分离,你也会离开爸爸妈妈,会有你的老婆、孩子,不知道组成一家几口。孩子啊,分离是一个轮回。


当记者问她能否设想有朝一日丹尼尔离开,她毫不犹豫说可以:“我非常非常爱他,他给我的生命带来太多太多美妙的时刻,但我从他出生就知道,他是他,我是我,陪伴不代表拥有,我尽我所能去爱他,但我也爱我自己,我有我自己的生活。






- 尊重教育 -

依然在学着如何尊重孩子


虽然在意识上海清早已认识到:“孩子是需要被尊重的独立个体”,可作为一个中国家长,如何在生活中将“尊重”二字实践起来,海清却和我们一样,还在一点点学习。


儿子丹尼尔因为用嘴呼吸,睡觉时被要求戴一个矫正套,戴着不舒服他不乐意,每天临睡前都和海清吵闹。


有一天他特认真地问:“妈妈,我凭什么要听你的?”


丹妈相信很多家长都有收到过这样的问题。


海清显示愣了一下,她说,我原本想说你是我儿子你得听我的,我把你生出来你得听我的,但却又不想用权威随便打发他。


最后,她对儿子说:“我暂时没有很好的答案,你今天可以不戴,等我想出答案我再告诉你。”


第二天她发了朋友圈和微博搜集别人的答案,又去学校找了一下老师,认真咨询“为什么学生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问题,辗转反侧,总结了一个答案。



她很认真真诚地对儿子说:“丹尼尔,你在16岁以前没有成年,父母是你的监护人,我们对你的行为要负责。


在你成年之前,你回家听父母的,你要是出问题,爸爸妈妈对你负责。


如果你现在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负责,可以自己挣钱挣学费,可以自己洗澡穿衣服,那太好了,你也不用听我的,我们就来依靠你好了。但如果你还不能自己负责,那对不起,你暂时还得听我的。”


丹尼尔沉思良久,问她:“那你和爸爸不在家的时候我听谁的?”“阿公阿婆。”又想了想,问:“将来我长大了还要听你的吗?”“不用,但如果你还需要我的意见我可以给你参考。”


9岁的小男孩似乎信服了,当天晚上他自己戴上了矫正套。



以上种种,让丹妈觉得,海清似乎代表了我们这一代,试图在中国式亲子关系里转型中的父母:


我们留出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时间,同时也想尽力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我们开始一点点从自己原生家庭的伤痛中,了解到孩子并不是自己的附属,而是属于他自己的独立个体,渴望能平等地和孩子交流。


我们辗转反侧,跌跌撞撞,但我们都在努力用新的方式,用更好的方式,只为给我们的孩子一份更好的爱。


(文章部分整理自腾讯新闻,特此感谢)

你好,我是丹妈

资深童书编辑 + 儿童心理咨询师

长按二维码可以关注我

回复 书单 可查看各年龄段书单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