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07年的电视剧《奋斗》吗?那曾是我们这代人的青春啊,也让多少人记住了朱雨辰。
最近芒果台的综艺节目《我家那小子》又火了。这档节目把镜头对准了单身大龄明星,24小时全程跟拍他们的独居状态。
目前这档节目里最受热议的是“朱雨辰”妈妈一些“用生命爱孩子”的言行。
生活上,她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
每天4点起来煲梨水,一坚持就是十年;
除了梨汁,还有各种汤汤水水,什么绿豆水、果汁、枫斗水……;
冰箱里备好各种“半成品”:炒过水的排骨,切好的肉丝……都分量放好;
一天到晚都在忙碌状态,家里窗明几净,厨房毫无油烟。
自豪地称自己顶两个菲佣;
她是儿子的“移动厨房”,带一个电磁炉,随时开火。
儿子做了一顿挺好吃的饭,她第一反应是“孩子一定受了很多苦”。
于是毅然去北京照顾儿子。(带了80只大闸蟹,还有一口锅)
她甚至希望儿子“忘记会做饭这件事”。
事业上,也忍不住多加干涉;
不想看到儿子被打,就要求他别接打戏。
情感上,对儿子的每段感情都有干涉;
对儿媳的要求是,必须贤妻良母;
认为“女孩既然进了这个家,就要找准自己的角色,担起家庭的责任”;
认为“第一眼感觉”重要,比如不能穿太露,不能坐沙发扶手上。
嘴上说“女孩善良就好,儿子喜欢我也喜欢”;
落到实处的是,朱雨辰说妈妈是很挑剔的,自己就是在按照妈妈的要求找。
她对自己的总结:“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的!”
“我完全没有自我,我在家里就是奉献!”
朱雨辰的反应呢?
他试图反抗过;
比如妈妈每天抄他微博,他就不写了;
为了离家考了北京的大学,但妈妈还是来贴着他;
他曾开玩笑地和妈妈说:“咱俩没法过了,你会把我搞死的……”
他们吵过架,也放过重话。
但最终还是妥协了。因为不忍心看到妈妈难过。
他很孤独,虽然和朋友在一起吃饭时谈笑风生,但朋友一离开,就陷入悲伤中不能自拔。
镜头下,他先是望着朋友走后的门发呆了很久;
然后回到餐桌上面对一盘狼藉;
又是向狗狗求安慰,又是低头擦泪;
最后歇斯底里地唱起《可惜不是你》;
看到这一幕,朱妈妈的表情也很沉重……
他39岁了,还是单身;
经历过的感情,都无疾而终。
渴望的是,有个人可以留下来陪他。
但妈妈似乎没有打算降低“儿媳”的标准。
因为她觉得儿子很优秀,找个儿媳是分分钟的事。
客观地说,妈妈也带给朱雨辰很多正面的影响;比如生活习惯很好,家里收拾得很整洁;
厨艺了得,朋友来了,轻松做出一桌好菜;
和朋友的聊天中,也提到很多和妈妈生活中的趣事,可见妈妈带给他许多温暖。
但这种没有边界的爱也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我看节目时,看到朱妈妈对他这样的掌控,心想:遇到这种妈真是太惨了。
上节目前,朱雨辰特意叮嘱妈妈,不要把他说成妈妈宝那种。妈妈却说:“妈妈宝的样子不可爱啊?”(39岁啦,还用可爱真的合适吗?)
有一种妈宝男,是终生习惯依附妈妈,愿意和妈妈维持这种共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也能自在地生活。虽然可悲,但至少是他们所愿。
而像朱雨辰这种被动的妈宝男,是活在自己渴望独立,妈妈一厢情愿的捆绑中。妈妈永远无视他 “分离”的愿望,把他视作感受需求一致的共同体。
妈妈用生命来爱孩子,孩子是不是也要用生命来回馈呢?
想起很久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里面的母子关系,也是“用生命来爱孩子”的典型。
甚至可以说更歇斯底里。
看这部电影时,我被里面的母爱深深打动。
但也忍不住为主人公“带着镣铐般”的一生感到唏嘘。
这部电影是改编自法国著名作家罗曼·加里的自传体小说《童年的许诺》
影片记录了他辉煌的一生。他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母亲的“鞭策”。
母亲曾对着所有人宣布,自己的儿子以后会成为大作家、军官、法国大使。
她一直坚信这一点,逢人便说。
可以说很“疯狂”了。
她的一生,都是在激励儿子实现这些目标。
母亲给予了他极致的爱。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里,她想尽办法谋生。
对儿子关怀备至,雪天也在儿子回家路上等候;
临死前,还奋笔疾书,写下250封信,托人转寄鼓励儿子;
但她似乎忘了留一点温情给自己。
她得了糖尿病,每天给自己打针,却瞒着儿子;
直到在人群中晕倒,儿子问为什么不告诉他;
她说“这是我自己的事。”
儿子无法坦然让她去承受这份苦难;
想撮合她再婚,找人照顾她;
她却严词拒绝;
他曾期望能和母亲有各自独立的人生;
终究还是落空了。
无法回报母亲的爱,是他一生的压力所在。
因为母亲要的,是他竭尽全力,也未必能实现的。
在母子俩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他下定决心要完成母亲的期望。
他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画画、音乐,从小到大日复一日地写作;
即使是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他也丝毫不敢懈怠;
因为他一停下来,耳边就会想起母亲殷切的话语。
对他的情感母亲也是粗暴干涉。
当他和喜欢的女生亲热时,母亲直接破门而入,把女生赶出家门;
活在母亲细致管控下的他,无数次感到窒息。
影片有一段,他准备离家去巴黎读书;
母亲在耳边不停地叮嘱,他逆来顺受地低头听着;
母亲恋恋不舍,儿子却有些心不在焉了。
他期待的是,能够过上自由呼吸的生活。
和喜欢的女孩轻松地聊天、自在地交往。
当母亲再次跑上火车和他告别,火车却开动了,他慌了,拉着母亲就往车门跑。
母亲去部队探望他,面对大家的嘲笑,他有点尴尬;
但母亲一句“你觉得我让你丢脸?”立刻让他无言以对。
默默在大庭广众下拥抱了母亲。
当母亲伸出双臂,他的内心却五味陈杂。
他爱自己的母亲,也不由自主地讨厌她。
影片里有很多母子拥抱的画面,从最初的感动,到后来的沉重。
母爱何其美好,为何会带给孩子如此大的负累?
或许是因为这份爱,夹杂了太多控制,太多条件。
当罗曼因伤寒病倒时,母亲的“话语”让他倔强地站起来继续战斗;
在执行任务中,飞机驾驶员眼睛被打瞎,做为导航员的他也负伤了,但他还是顺利完成了任务,奇迹般让飞机着陆。
儿子近乎自杀式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妈妈满意;
他辉煌的一生看起来很燃,很震撼。
但在这份震撼背后,也有无数的挣扎。
对母亲控制的逃离;
对母亲控制的屈从;
他最终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做让母亲高兴的事。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的强势鼓励,让他拥有了强者的姿态,让人动容。
但母爱的偏执也让人感到不适。
她把自己的期望,变成了捆绑孩子一生的绳索。
虽然儿子成了她想要的样子,但这些成功,没有一分,是孩子自己的意愿。
当母亲这个观众提前离场,孩子就会觉得人生意义全无。
他的一生,是用生命在回馈母亲的爱。
母亲的目标,就是他的目标。
母亲的荣耀,就是他的荣耀。
但这人生毕竟是他自己的啊!
每个孩子,终有一天会成为握紧自己命运缰绳的人。
学会和父母的分离,是孩子人生的必经之路。
记得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娅说过: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结合为目的,只有父母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很喜欢杜江给嗯哼读的《给孩子的诗》,我觉得那也是所有父母应该念给孩子的话。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却仍不准备献给你我的一生
这是我的固执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
我爱你,仅此而已
● 丹妈碎碎念 ●
文中两个案例虽然看起来是极端了点。但生活在也不乏有控制欲强的妈妈。
我们这一辈,很多人,都是在父母的“过度滋养”下长大的,伴随着无微不至的爱,也有很多无边的控制。因为对父母的爱,我们心怀感激,所以永远没办法学会说那个“不”字。
但对父母说“不”,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做为子女,我们或许无法改变上一代;但做为父母,我们却有很大的力量去塑造下一代。
电影《童年的许诺》很好看,也让人深思。我帮你们找到下载链接了,在后台回复 童年 可以收到这部电影的下载链接。
这几天深圳书展,太幸会太开心啦。家门口的书展得好好去参观下,约了不少出版社的编辑,到时候会去现场给孩子们选好书。如果没有时间码字就不更新啦~
丹妈往期推荐
● 关于阅读 ●
● 关于美术/音乐 ●
0-15岁各年龄段书单,请在后台回复 书单
你好,我是丹妈
童书编辑,童书推广人
分享提升孩子幸福感的精神食粮
童书 / 电影 / 英语启蒙 / 艺术启蒙
后台回复见面礼
免费送你一本育儿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