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生寻父45年|有多少孩子,终生被这3个字所困

黄秋生寻父45年|有多少孩子,终生被这3个字所困

DaDa妈妈 港台男星 2019-03-14 20:00:14 459

 

爸爸没有帮我搞定一切,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

——DaDa妈妈


如果我是一个好孩子

他就会帮我搞定所有的事

这几天,黄秋生寻父的事让人感慨良多。

演员黄秋生,入行32年,却用45年演绎人生中最长的一个故事——千里寻父。

故事通过BBC播出后,很多人才惊讶道「黄秋生竟然是中英混血」。

黄秋生的生父费德烈·威廉·佩里,是当时英国派驻香港的港英政府高官,任职政府物料供应处。黄秋生的母亲是女佣,1961年生下了私生子黄秋生。

黄秋生4岁时,父亲就抛弃了他们,带着原来的家庭移民到澳大利亚。留下黄秋生跟他母亲相依为命。

母子俩在香港艰难度日,爸爸还和他们通信了一些年。信中的一句话深深埋在黄秋生心里:

「如果你是个good boy,我就会帮你搞定所有的事。」 


然而从黄秋生12岁那年开始,父亲就和他失去了一切联络。没有了爸爸依靠的黄秋生,跟随妈妈在华人小区长大。

长着混血儿面孔的黄秋生,既不被华人认同,也不被英国人认同,经常被欺负。

「鬼佬不和你玩,中国人又当你是鬼,样子古古怪怪,不知怎么算。」


后来母亲再婚,黄秋生跟继父的关系不好,很疏离,同台吃饭也很少交谈,让小小年纪的黄秋生很不开心,觉得自己是垃圾。

小黄秋生心里,也许有个声音在问:

「爸爸没有帮我搞定一切,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

几十年来,黄秋生一直在寻找父亲。去年5月,黄秋生在Facebook上发布寻找父亲的文章,并附上照片,希望网络能给他更多线索。

在网友的帮助下,黄秋生终于找到了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

3月20日,三人在香港见面,一切却恍如隔世。

这次相聚,兄弟三人将各自人生中未知的部分拼接了起来。黄秋生说,通过他们了解到了很多关于父亲的事情。


然而,更让黄秋生在意的,或许是自己到底是不是爸爸眼中的好孩子。

我想他觉得我现在是good boy了吧,

所以就派了两个哥哥来给我了。

有的孩子穷其一生,

都在努力获得父母的认可和接纳。

而黄秋生用了45年来完成这个过程,

可以与自己和解。


如果我不是好孩子,

怎么才能让你爱我?

黄秋生是幸运的,虽然他也自嘲自己的故事都可以拍成一部电影,而且「超级值回票价」:

「单亲家庭,被父亲遗弃,以父亲为耻,中英混血然后家里好穷。」

但他最终从戏剧中找到了自己的自信。


所以,最终能把这段经历看作一堂「人生课」,在他能平静地放下过去后,新的旅程就开始了。

然而还有些孩子,一直在渴望父母认可的泥潭里挣扎。

怎样才是好孩子?

上课认真听讲?见到老师同学主动问好?

不让买的东西不买?不让哭的时候不哭?

让玩秋千不玩滑梯?让吃青菜不吃零食?

知乎上被回答了5000多次的一个问题,题主是这么自我描述的:

「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从小到大一直就是别人眼中懂事的孩子,学习好、不跟父母要这要那,上课认真听讲,回家乖乖写作业,爸妈从来没关心过我的学习。现在回想起来,感觉从小一直生活得比较压抑。」


从描述中不难发现,这真是一个品学兼优、自主自制的好孩子。教育出这么一个懂事的孩子,他分享了爸爸妈妈的两条养育秘籍:

1. 妈妈不断告诉他要懂事,从小出去串门就在厨房帮忙

2. 成绩很好,也从不表扬,谦虚到尘埃里

从这两条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戴着「懂事」的紧箍咒,却从来没有获得过父母鼓励和认可的孩子。所以他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他会觉得压抑?

因为把父母的感受看得比自己还重要,而把自己放低、放小,慢慢的也就不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太久的不敢要,变成最后的不知道到底想不想要,别人开心就好。

对自己的人生不能很好地掌控,不敢直视自己内心渴求。

心理学家Susan Harter经过20年的儿童自我自尊研究表明:

孩子早期倾向于「全」或「无」的自尊概念形成,也就意味着,孩子要不认为「我很棒」,要不认为「我很差劲」。不可能存在「我有时候很棒,有时候差劲」的中间看法。

孩子更可能把小的失败或成人的批评当成是对他们价值的否定,并会对怎样才能做好感到更加无助。

并且,孩子相信,差劲是永久性的。

所以长大了,也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面对上司的不良企图,可能委曲求全;

面对前辈的踩踏欺负,可能忍气吞声;

面对朋友的过分要求,可能不懂拒绝;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可能放纵宠溺。


没有谁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走入社会后形成「讨好型」人格,那请大声地告诉孩子:

「你做了好事,我会表扬你;做错了,我也会批评你;但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抛弃你。」

即使你不是好孩子,也值得被爱!

「既然无法让你爱我,那就相互伤害吧」

如果你给孩子戴上了「好孩子」的紧箍咒,那么孩子除了成长为「讨好型」人格外,还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暴力报复」。

六岁的欣欣从起床就很烦躁,她不吃早饭,妈妈责备她后,又和妹妹打架,还把花盆里的花连根拔起。

当妈妈让她在自己卧室里呆着的时候,她把卧室墙能够到的地方全都画地乱七八糟。

欣欣内心的气馁隐藏在「有胆量」的后面。

她的行为在说「至少在我使坏时,你知道我的存在」。

然后,当妈妈连续惩罚她之后,欣欣又用行为告诉妈妈「如果你有权利伤害我,那我也有同样的权利伤害你」,就此演变成了可怕的报复。

如果在孩子12岁前没有正确的引导,那相互伤害的魔咒会越演越烈。

一个带着12岁儿子的单亲妈妈向育儿师发出求助,说12岁的儿子常常对妈妈大发脾气,甚至有时会激动地大打出手!

妈妈对孩子这样的行为很是担心,担心他以后怎样走向社会。然而育儿师跟男孩沟通,并没有像妈妈说的这样,而且通过聊天,真相终于揭开了!

孩子回忆说:

「小时候妈妈经常绑着我,拿衣架打我,再拿针戳我。她怎么对我,我大了就怎么对她。」


听了这个话,妈妈顿时泣不成声,妈妈说:

小时候,要规范他一个行为习惯的时候,或要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如果我喊他,他不动我就会打他。

我会用衣架子抽他。

我有时候会用绳子绑他……

当孩子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获得你的认可,成为你心目中的「好孩子」,那除了自暴自弃和相互伤害,他们还能有什么选择?

要知道,孩子天生尽其所能寻找归属感。

如果成长健康,孩子保持了内心的勇气,那么他不容易出现问题,能够随遇而安、顺其自然,通过展现能力和积极参与找到归属感。

而如果孩子觉得气馁,没有得到鼓励,他的重心就会转向通过他人得到归属感,就会进一步引发恼人的行为,因为这样才能在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定位。

从来就没有完美的父母,更没有完美的孩子。

请摘下「好孩子」的紧箍咒,让你的孩子知道,妈妈一直都爱你,哪怕你不总是一个好孩子!

让孩子做自己,

尽管感觉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

尽管感觉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对。

作者:小书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英国早期教育硕士,育儿路上,为百万父母解疑答惑。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转载于“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转载已获授权。本文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转载开白请到原公众号回复“转载”。

福利分割线


为了让更多孩子和家长深入了解

DaDaBaby

现在只要 登录 DaDaBaby APP

即可 免费 试听

价值1698元的精品美语课 


领取方式:

Step1:

下载DaDaBaby App 

(如果您已下载,需要更新至最新版本)

Step2:

点击APP首页的“精品美语课”,

立刻体验最新上线的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DaDaBaby APP

登录后点击上方精品美语课,

立刻体验价值1698元的精彩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下载APP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