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小人物,别说什么大话。”这是电影里戳中我的一句台词。可偏偏这些“小人物”的“大话”却成为了最动人故事,因为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有大时代背景下的梦想和追求,简单、纯粹……
这也许就是这部电影最动人,获得颇多好评的原因所在吧。
《乘风破浪》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在恪守着各自信念、理想,正太始终保护着“KTV里只唱歌,桑拿房里只洗澡”简单愿望;六一一个看到警察都会胆小的投河逃跑的愣头愣脑的人,却为兄弟的尊严两肋插刀;小马终究听从了梦想的使命召唤,摆脱了别人替他做的选择;就连狗腿子罗力都教育手下要正义谈判,并努力为爱人营造着一个寒酸却动人的日本梦……每一个人,都有自认为完美的追求,在岁月的长河里摸爬滚打,不论结局,无畏生死……
于我而言,《乘风破浪》和很多电影类似,无外乎逃不出时代、梦想、情义的套路——改革开放初期的90年代、六七个人物不同的坚持、义薄云天的正太帮。可这样的套路却一直成为电影创作者和观众不变的癖好,也成为《乘风破浪》打动人的独特之处。
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导演韩寒选择了一种不足为奇的叙事手段——穿越,并中规中矩的讲述了一段父与子的心路历程。在父亲的反对下一路坎坷最终获得赛车冠军的徐太浪,用最幼稚的方式质问自己的父亲徐正太,也同样乐极生悲的发生一场事故。而这场事故顺理成章的成为故事的开头。
生死边缘的徐太浪穿越到父亲年轻的时候,经历了所谓惩恶扬善、行侠仗义的热血岁月,荒诞的故事发展下,父子俩试肩并肩成为出生入死的兄弟。徐太浪弥补母爱缺失的遗憾,也因此对耿耿于怀的成长过往释怀。以一场猝不及防的事故开场,在穿越后的过去时空里寻找亲情、爱情、真我,建置故事的发展、高潮,塑造人物形象后回归现实,以自我救赎为结局,这是一个通用的穿越题材模板。在这个模板下韩寒成功的塑造了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并以强烈的时代符号和情怀加以渲染,讲述了一个还算有感染力的故事。
文艺作品中,一切对现实的不满和困惑都可通过穿越的方式得以改变和解答。似乎这样的叙事方式可以避开许多逻辑上的合理性,在穿越的前提下一切皆有可能,且不需要过多的纠结于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否有足够推进的动力和符合逻辑的结局。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更大空间的离奇跌宕,人物设定更可以大开脑洞的特殊离奇……近年来穿越题材已成为影视领域的宠儿:早年间的穿越题材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宫》红遍大江南北,近年来燃爆网络的《太子妃升职记》,被搬上大荧幕的《重返20岁》、《夏洛特烦恼》、《十八岁未成年》、《你的名字》……穿越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模板。在此框架下,如何让故事合乎情理、顺理成章并且能让观众拍案叫绝成为了最核心的问题。同理,《盗梦空间》、《奇异博士》又何尝不是一种穿越呢?时间空间的交换改变故事的发展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惊喜。穿越拉进了现实人物与过去时空的距离,但这样的叙事手段如何更加合理也成为了影视创作者急需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部喜剧,韩寒在一个完整又合乎情理的故事背景下,真正打动我的是电影中的细节设置,为电影提供更多想象和理解的空间,同时严肃背景下的荒诞,所形成的反差变成了笑点。徐太浪获得冠军后的采访,以最优质的方式居高零下的质问父亲。这看似尴尬的获奖感言,其实更像一个幼稚的小孩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在父亲的面前,阿浪终究还是一个不理解父亲的孩子,这让最终的释怀更能引起情感共鸣。穿越后徐正太与徐太浪的第一次是在徐正太以“乡村蝙蝠侠”亮相的场景,机车、头盔、大刀,救世英雄的出场,脸上却蒙着一块碎花布作为口罩。这块碎花布的反差将徐正太这个人物的形象点破,就算极力将自己伪装的英勇神秘,可终究还是那个充满生活气息的逗逼。而在电影中被徐正太和六一背着的两把刀也并非两把普通的道具刀。我特意查阅资料想了解这两把刀的含义,有人说这两把刀叫三棱刮刀,是八九年代五金店都能买到的刀具,也是那个年代影视作品中被频繁使用的武器。这样一个密切关联时代背景刀具却体现出了导演的细腻。徐正太一生的偶像是杜月笙,在与阿浪、六一讨论正太帮使命的时候,一碗拉面直接了当的放在了徐正太的精神食粮上。现实与梦想的冲突就是这么赤裸裸。也有人说这三碗面蕴含着杜月笙践行的生意经是吃好“人面、场面、情面”这三碗面,而围坐在这方桌前的三个人:善于变通的徐太浪就是人面,徐正太给录像厅装空调正太帮不能丢了格调的就是场面,而为给兄弟报仇丢掉性命的六一就是情面。如此想来也不无道理。
徐太浪成为赛车手靠的是小姐和背后的大哥,罗力从挡风玻璃上拔下高跟鞋,录像厅里徐正太的姿势和身后海报上的李小龙神似,打斗中天台扇着扇子的老头,六一被捅死雨伞撑开,大雨里太平间门前忠诚陪伴的木木,牛爱花抱着复仇重伤的徐正太抬头看见空中划过的三架飞机,河道里浮萍般随波逐流的黑伞……这些都是隐藏在电影中的细节,那么的不经意,却又不可或缺!
大学课堂上老师就曾告诉我们,一个导演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所有东西都不是碰巧,而是有意为之,在这一点上,韩寒倒是充分实现了导演的职责。
除此之外,《乘风破浪》另一看点,应该是港派情怀了。电影从画风刀场景设置,甚至人物的行为方式,都被深深的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记。生活在八九年代的人,热衷于香港电影,向往着义薄云天的江湖道义,以为模仿着电影里的气概就会成为英雄。钟情于香港电影,开录像厅,组建正太帮的徐正太亦是如此。就连电影中打斗场面的镜头调度和节奏都颇有杜琪峰的调调。代表一个时代发声往往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这样的情怀下,韩寒又一次赋予了赵丽颖演技,摆脱了花千骨的一成不变,多了一份格外的美。与其说是韩寒把赵丽颖拍美了,不如说是时代记忆和情怀帮了她一把吧。
“我就像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
这是六一对现实的宣言。而自始至终,看似最傻的六一确是最单纯的,他的追求很简单,甚至简单到屯一箱BB机就能发家致富,“老大听不懂的话我怎么敢听懂?”而为了兄弟情谊不自量力而死的六一,也的的确确永远都不会改变了。可他并不知道,世界,其实是会变的,大多数的个体都在自以为不会被时代改变的同时,妥协了,随波逐流……
很多人认为电影最后的彩蛋是为了阿浪顺理成章的叫一声“妈咪”而设定的,我却愿意相信这个身份的真实性。誓死维护“KTV里只唱歌”的正太帮夫人,却是所谓的“妈咪”,我会把它理解成一种赤裸裸的现实。都是小人物,就算说着大话可能也终究像河里飘走的黑伞,如同浮萍一般妥协了,随遇而安……
观众不愿意相信的,是赤裸、可悲的大世界,
而坚信不移的,是大世界里纯粹、可贵的小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