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豆名家访谈 | 周琴:音乐与教育,是她生命中的两极

凰豆名家访谈 | 周琴:音乐与教育,是她生命中的两极

凰豆音乐教育 内地女星 2018-08-10 18:10:16 663



人物简介



周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钢琴系副主任。美国华盛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获学士学位;1993-1994年在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班进修;1997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钢琴技巧课,钢琴文献,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概览,艺术创作方法研究等课程。


编写教材十余册,多篇论文发表于全国核心、权威期刊。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级课题研究。


曾担任北京市第十届、第十四届“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评委会副主任。


在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校钢琴专业教师演奏和交流活动中,荣获钢琴独奏B组三等奖,钢琴四手联弹B组一等奖,C组双钢琴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和“中国作品演奏奖”。


先后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成功举办“走进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系列学术讲座音乐会11场。


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各类钢琴比赛,获得数次“优秀指导教师奖”,所教学生多人考入美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取得博士、硕士学位和演奏家文凭。



凰豆音乐教育网专访周琴老师视频实录片段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琴房正在改扩建,所以采访只能在一间普通的音乐教室里进行,周琴老师为此有些歉意。


而在我们看来,她黑色的连衣裙,与身后的三角钢琴、墙壁上标着五线谱的黑板相得益彰,带有某种象征性——音乐与教育,是她生命中的两极。


中央音乐学院蒲方教授曾告诉我们,周琴在推广中国钢琴音乐、尤其是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现代钢琴作品的研究与介绍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


周琴自己则说:“我现在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推广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让世界了解我们的音乐、我们的情感、我们中国人的格调品性。”


采访到尾声,我们问周琴,音乐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什么啊……”她沉吟着,忽然有点羞涩地笑了:


“大概是,意味着生命吧。音乐真的带给我特别美好的体验,作为一个钢琴老师,我非常幸福。”




她的音乐启蒙从民族乐器开始


没有统计,名中带“琴”这个字眼的女孩,是不是都出生在热爱音乐的家庭,但周琴的确是这样。


她的父亲拉得一手好二胡,不但自娱自乐,还与一群同好组成了小乐队,经常在周末呼朋引伴到家里来开小型民族音乐会。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周琴,从小就喜欢音乐,4岁时跟着父亲学二胡,打下了民族器乐演奏的基础。


与钢琴结缘则要晚得多,1983年进入南京晓庄师范(现南京晓庄学院)音乐班读书之后,周琴才开始系统学习钢琴演奏。


1986年中师毕业后,她考上南京师范大学,这时她的钢琴演奏能力已经比较突出,加上和声、伴奏、歌曲编配等综合基础都比较强,除了学习钢琴之外,还有余力跟随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慧芬的父亲闵季骞(民族音乐先驱刘天华先生的再传弟子)学了四年琵琶。


这也是她后来对中国音乐文化包括中国钢琴音乐兴趣浓厚的原因之一。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拉过二胡曲《彩云追月》,对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就更有感情,弹奏过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再弹钢琴曲《夕阳箫鼓》,你自然而然就知道哪些地方是琵琶轮指的表达,哪些地方是箫的音色,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感受就强一些。”



大学毕业后,周琴回到家乡连云港,从事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经历让她更加如饥似渴地追求学习机会。


三年后,她进入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又于1997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她的硕士论文选题是《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是出于个人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得到了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先生的亲自指导。


199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照


师范院校的求学与工作经历,对她有很大的影响,让她很早就产生了对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她说:


“培养一代代钢琴老师,整体提高人民音乐素养,我觉得比培养顶级钢琴选手意义更大。”



必须让孩子们知道,钢琴作品不仅仅有肖邦贝多芬


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教初期,周琴负责的是钢琴技巧课教学与“钢琴文献与教学法”这门理论课。


有一天,她无意间听到几个水平不错的学生在闲聊,提到贺绿汀,竟然把他的名字都说错了,更别提成名作《牧童短笛》了。


“我心里就挺寒的,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从小都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一路弹着古典音乐考进来,对中国钢琴音乐这么不了解。


贺绿汀一生创作了260余首歌曲,《四季歌》、《天涯歌女》、《游击队歌》……1949年后,他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三十多年,还创办了上音附中、附小,是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但是连我们音乐系的学生都不了解他,我们对中国自己的音乐史,多么缺乏了解。”


周琴说,那时她就在想,首师大的音乐生与其他院校专攻演奏的学生不一样,他们将来都要走向各个中小学,承担少儿音乐教育的一线工作,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观念,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必须开设一门课程,让他们知道钢琴作品不仅仅有贝多芬、肖邦,还应该了解一下中国钢琴作品。”


此时,蒲方老师已经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了本科选修课《中国钢琴音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师大邀请蒲方老师来客座讲授这门课,每节课与学生一起认真听讲,做笔记,蒲方老师的传经送道成为一个很好的契机。


接下来,周琴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开设了《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概览》,从音乐史学的角度,系统论述了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情况,分析经典钢琴作品,展开了对中国钢琴音乐在民族特色方面的探索。



琴声流淌,从史料梳理到当代传播」


回忆起这门课程开设十年中的故事,周琴说:“2009年第一次开这门课的时候,选修的人特别多,达到59人,他们不仅来自钢琴专业,还有学声乐和小提琴的学生。”


她谦虚地表示,受到蒲方老师的启发,她将这门史论课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并形成固定模式,每年师生都要围绕课程内容,开一场“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


2009年5月25日走进“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


从此课程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后来作为学校的通识课程一度有不同院系的400多名学生想要报名选修。


“2009年的第一场音乐会,主要是以历史时期为线索,对中国各个时期的钢琴代表作做一梳理,从1915年我国第一首钢琴曲——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开始,上世纪30年代贺绿汀的《牧童短笛》,40年代……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排的。”


周琴拿出收藏的各场音乐会节目单和曲谱来给我们讲述。



“2010年举办的第二场也是这个思路,包括1936年江文也的《断章小品》,1955年蒋祖馨的《庙会组曲》,1969年的《黄河协奏曲》等。


这些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钢琴曲,是中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于发展道路上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里程碑。”


从2011年举办的第三场音乐会开始,周琴加入了新的思路,这是一场“民族风情”主题的钢琴音乐会,从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1950)到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1979),再到陈怡的《中国西部组曲》(2007),共12首曲目,集中展现了以苗族、侗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的钢琴作品。


2012年举办的第四场音乐会则是“储望华钢琴作品专场”,周琴说:


“大家都知道,王建中和储望华两位老师是南北两员钢琴创作大将。我硕士论文和毕业演出做的是王建中钢琴创作,所以这次想搞储望华老师的专场。


储老师非常支持,给我提供了各种材料,包括照片、文集、曲谱……在这一系列音乐会中最自豪的就是能与各位作曲家取得联系,并得到他们的慷慨支持,陈怡老师、陈其钢老师、张朝老师、高平老师,都把他们的作品介绍、谱子、创作意图、技法特征发给我。


我觉得,作曲、演奏和教育必须结合起来,多加交流,才能更好地推广与传播中国钢琴音乐。”


2013年起,周琴出国到美国华盛顿大学访学,在此期间也做了全英文讲解的中国钢琴音乐独奏会,为中国钢琴作品的海外传播做出了努力。


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讲座音乐会后,和导师Dr.McCabe合影


从美国回来之后,2015年举办的第五场“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与之前又有了显著的不同。这一场音乐会演奏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新创作的中国作品。


“储望华老师也讲,不要老弹我以前的‘老三篇’。


现代作品创作技法更加先进了,挖掘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深刻了,我们应该努力推广,越不推广越没人知道。


因为进入80年代,我们的作曲家吸收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的影响,运用十二音序列、多调性、无调性等各种音乐流派及作曲技法创作的中国钢琴作品,和声更加尖锐,节奏更加复杂,力求展现出新的音乐审美观念。”



比如说储望华先生创作于2003年的钢琴独奏曲《“茉莉花”幻想曲》,全曲约长7分钟,竟出现了180个各种不同的二度和音,学生弹起来会很吃力,他们更喜欢弹一些好听的改编曲,《浏阳河》什么的,但是这些曲子你越不推广,作曲家就越不写,那中国钢琴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


2016年的音乐会,在此基础上更推进一步,成为“2000年以后中国当代钢琴作品专场”


 高平《夜巷》、权吉浩《雅之声—琴韵》、叶小钢《纳木错》、高平《舞狂》、陈怡《吉东诺》、储望华《茉莉花》、王建中《随想曲》7首独奏曲,以及周琴老师与廖先冀老师演奏的高为杰双钢琴《乡愁》,获得场内观众的阵阵掌声。


与廖先冀老师演奏高为杰双钢琴《乡愁》


而上个月刚刚结束的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被纳入首师大“美焕文心”校园艺术季中,在编排上更加细腻。


“比如介绍改编曲,就用早期的《百鸟朝凤》与2003年储望华的《茉莉花幻想曲》进行对比,介绍传统文化在钢琴作品中的体现,就用汪立三《秦王饮酒》与张朝《皮黄》做比较……希望大家的感受能更加直观与深刻。”


对话周琴


音乐随时代而发展

当代的中国音乐更适合当代的中国社会




01


您除了在国内组织策划中国钢琴音乐会之外,还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成功举办“走进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系列学术讲座音乐会,你觉得国外的听众对中国钢琴音乐能够接受和理解吗?


我在美期间的讲座音乐会,是包括讲述中国音乐的特征,边讲边弹。他们对中国作品了解得少,有隔阂,有些不能理解,但还是比较喜欢的。


我在国外弹《百鸟朝凤》,他们觉得不比梅西安的钢琴曲《鸟鸣集》差。我也会复印一些演出的谱子送给国外大学的老师,他们特别高兴。


周广仁先生也说,咱们搞中国钢琴学派,不是说搞几场音乐会、论坛,就能成为学派,你得让外国人也愿意来弹你的作品,你这学派才成立。


所以我现在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推广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让世界了解我们的音乐、情感、品性,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02


有些老师认为中国钢琴作品与西方钢琴音乐相比数量与质量都无法媲美,你认为呢?


我们钢琴音乐起步就晚啊,才100年的历史,人家弹了300年,人家都写狂想曲了,我们才写《和平进行曲》,不能这么比较。


但是中国钢琴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还是很迅猛,尤其上世纪80年代以后,作曲家创作曲目的长度、难度、深度,我觉得都在加强,只是推广得不够。


对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这些年也在不断推进。


卞萌老师的《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还有魏廷格老师的硕士论文《论我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蒲方老师的博士论文《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进程的三个历史阶段》,这几位老师是比较早的,后来梁茂春老师、杨燕迪老师也开始加入这个队伍中来……


这几年大家越来越重视,研究成果涌现,教学大纲里也有所体现,一些比赛里也设立中国钢琴演奏奖,通过各种办法来弘扬中国钢琴作品。


我觉得这些年来中国作品越来越成熟了,使用了更多的现代技法,但能够体现出中国人的情感和性格,内在神韵把握上越来越强了。社会在进步,音乐也在进步,当代的作品更适应当代的社会。





03


为什么有一些作品很少被人弹,以至于逐渐被遗忘?


首先,受众可能会更容易接受旋律性强的曲子,比如改编曲,老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弹,听众喜欢听。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音乐创作有一些探索的技法实验性比较强,太强调技术手法了,也容易被遗忘。其实我觉得,如果大家都来弹它,慢慢的也会喜欢,巴赫一开始也还没人弹呢,那是门德尔松推广出来的。


在巴赫的时代,他的作品也不是最受欢迎的,慢慢得到推广和认可,现在如同音乐圣经。所以我觉得,咱们如果有一个成熟的出版体系,出版的多了,大家都来弹它,还是可以推广出来的。


另外我建议钢琴家多来做钢琴创作,王建中、储望华都是钢琴家,同时创作作品,更不用说肖邦、李斯特。作曲家能弹,演奏家能写,就能更好地处理曲子的可弹性,更容易产生大作品、大家。吸收民族养分,同时吸收当代的专业的创作技法,把钢琴性能表现得更好,钢琴家就更愿意弹。





04


你觉得中国钢琴音乐的教学要点是什么呢?


还是要把作品的情感表现出来,表现意蕴是最重要的。


鲍蕙荞老师说过,中国音乐形象像长城,是线性的思维,而西方音乐是像金字塔一样立体的,纵向的。


中国音乐的基本形象是形散意不散,钢琴也是这样,演奏者与观众都要感受含蓄的意境的美。


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查阅很多相关资料,听改编曲的原曲,感受中国情韵。





05


你从1998年就参加北京市“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组织工作,曾担任第十届、第十四届“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评委会副主任,你认为现在少儿钢琴教育情况如何?


我觉得是一年比一年好,家长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片面追求考级。


学钢琴是为了通过钢琴让孩子感受音乐,让音乐能陪伴他一生,这是最幸福的事情,而不是仅仅把级考出来。


现在家长也越来越接受这种观点了,考级本身是挺好的,到了一定时间有一个学习成果的检查、汇报,水到渠成,但不能为考级而考级。


现在北京的钢琴教育是越来越好,孩子们的演奏水平越来越高,在全中国还是比较突出的,有的孩子比参加全国招生的高考的孩子弹得还好,一看导师,好多都是中央院的老师,专业的老师。


启蒙非常重要,基础打得好,走起来就很顺。


包括王羽佳,谭小棠,都是从希望杯走出来的。


另外钢琴教育我还是觉得要去正确引导,不是你弹高大难的曲目就能上高分,你要弹适合自己的,把音乐表现好,分肯定高。


现在有些地方上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我们去做评委的时候就发现,那些孩子都弹难度很高长度很长的曲子,超出了自己的程度,弹不好,走了弯路。





06


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2017年我负责本科教改立项“当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风格研究”,然后想出一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曲谱,不按照年代梳理,而是把中国钢琴音乐分成几个模块——少年遐想、国韵飘香、音韵格律、多彩重奏等,分成几个模块把中国钢琴音乐介绍出去。


我还想做一场汪立三的专场音乐会,此后认准几个有代表性的中国作曲家做专场音乐会,还是要坚持搞下去。



往期精选

著名音乐家储望华:我的钢琴追求是让观众喜欢——中国钢琴作品研讨会第四天活动成功举办


凰豆名家访谈 | 储望华:我心中的赤子之心和中国情节始终坚持不渝


年近八旬音乐学家梁茂春:钢琴是指向心灵的艺术


李淇:波澜晴雨寻常事,都付黑白键上听


凰豆名家访谈 | 吴晓娜:我的中国钢琴音乐情结


凰豆名家访谈 | 韦丹文:钢琴,是我的人生坐标


凰豆名家访谈 | 周铭孙:把声音弹好听是表现好钢琴音乐的必备前提与先决条件


施坦威艺术家冼劲松:技术只能震撼,情感才能打动


黄天东:艺术教育不能速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


【凰豆名家访谈】触类旁通 | 作为钢琴家、作曲家与钢琴教育家 ——访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杜宁武教授


凰豆名家访谈 | 周薇:中国钢琴教学事业要进一步发展,就要更加重视师资的培训和提高


著名音乐家杨燕迪:没有文化底蕴的钢琴艺术一定走不远


凰豆名家访谈 | 黎颂文:中国钢琴教学正和国际接轨


凰豆名家访谈 |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学科教授陈曼春谈音乐教育:培养孩子们怀着一颗纯洁的心去触摸音乐


【凰豆名家访谈】钢琴家汪琴: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


凰豆名家访谈 | 杨韵琳:站在钢琴教育的金字塔顶,关注金字塔底端的师资培训


凰豆名家访谈 | 常桦: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凰豆名家访谈 | 海外留学16年,钢琴家孙韵:钢琴就是我血液里的一部分


凰豆名家访谈 | 曾为国内最年轻的钢琴教授之一,王大立分享音乐探索心得: 我是天生当老师的命,能分享是莫大的幸福


凰豆名家访谈 | 青年钢琴家陈韵劼:钢琴是一门能用心灵带动手指的艺术


凰豆名家访谈 | 赵小红:建设“钢琴教学法”学科,培养更多优秀的钢琴教师


【凰豆名家访谈】朱虹:专注地走适合自己的音乐道路


留美博士张奕明:对比弹奏,我更关注曲目背后的文化


「认识凰豆」


凰豆音乐教育汇集了音乐界顶尖教授、钢琴家、学者,凰豆音乐教育旨在提供最权威、最专业行业信息,引领音乐专业的新高度。


凰豆音乐多年来以专业音乐媒体身份参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九大音乐学院的音乐会、学术研究工作,并做了大量权威的跟踪报道。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