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有 lǐ】想发言?请移步文末“写评论”,有礼。
昨天,任贤齐现身束河古镇,网友们又乱了......今天,小伙伴继续刷屏。还记得那些年唱过的浪花一朵朵?心太软吗?满满的回忆!!
@默然:小齐可是我偶像,小编赶紧去打听打听,我要去追星。
@牵手走未来:齐哥在丽江吗?具体位置在哪呀!
@空中枫叶:要是昨天我去束河逛逛,逛逛,就好了!!
@搁浅@幸福&旋律:是什么真人秀呀?好期待!
据了解,任贤齐此次来丽江除“泡妞”之外,还身负一重任——进行茶马古道纪录片的拍摄。
他们走过西藏、走过沙溪,任贤齐一路人马到丽江来是意料之中的事。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大研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货物中转集散地,是一个商贸中心,是茶马古道重镇。
丽江城里著名的大石桥,踏过桥顶平缓的大石桥,很快就到了丽江城的中心──四方街。在这片好几亩大的四方形广场周围,聚集了数十家商号和店铺。形形色色的货物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又从这里流淌到四面八方。从这里越过东干河,翻过狮子山,就是通往西北方向的大雪山的茶马古道了。也有马帮不向北去中甸,而是直接西去,到金沙江第一个大拐弯处的石鼓,经山青水秀的巨甸和维西,沿温和的澜沧江河谷,径直穿行到滇藏交界处的商贸重镇德钦。当然,这其间还有好多条小路通向滇藏边界,比如有从石鼓、塔城到奔子栏的,不过那些小路走的人并不多。
丽江纳西人都把丽江古城叫做“巩本知”,“巩本”在纳西语里是仓廪之地的意思,“知”就是“街子”,也就是集市。由此可知,像云南的许多城镇一样,丽江古城也是由道路码头而逐渐形成的物资集散地,最终人烟辐辏,成为了远近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乾隆丽江府志》就对丽江的街市和马帮活动有了记载:丽江府大研市“名曰坐街,午聚酉散,无日不集,四方男妇偕来,商贾云贩、中甸者必业于此,以便雇脚转运。”导致丽江成为城市的道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茶马古道。
丽江位于滇藏川的交接点上,“踞全滇之上游,通巴蜀之要塞”,“外控蕃藏,内敝滇西”,“自内地入藏,必以丽江为正路”,所以,它历来是这一区域文化交流走廊的重要关口。历史上的滇藏川贸易及宗教、民族文化等等的交流都在这里汇集。无论是唐宋时代,还是民国时期,丽江都是南来北往的茶马古道的大码头。而由于这一区域特殊的自然条件,舟车根本无法通行,骡马就成为这一区域唯一的运输工具,马帮就是这一带唯一的运输方式。丽江古城的形成就直接与马帮的活动有关。
据《三国志》记载,早在汉、晋时期,纳西先民就同巴蜀汉商交换布、帛和盐、铁、畜产品;唐、宋时期,与西藏吐蕃及南诏大理国的交往更加频繁,《云南志·蛮书》中有博易三千二百口大羊的记载;在被誉为纳西族百科全书的古老《东巴经》里,也有“‘聪本’(藏商老板)马帮九兄弟,赶着九十九个驮子来”的记述;到了元、明和清初,丽江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市场,市场上充斥着从各地来的马帮和在本地做生意的“古劳本欣”以及赶马帮走四方的“阮当吨欣”。
尤其从清初开始,经济逐渐发达起来的纳西族地区与邻近藏区的物资贸易十分兴盛,从清初开始,就有人赶着骡马进入西藏做生意了。清嘉靖年间(公元1796年~1802年),丽江纳西族中的“藏客”崛起,开始大规模前往西藏经商。从那以后,丽江人自己和其他人就把那些赶着马帮前往西藏做生意的人们叫做“藏客”。像大研镇人李萌孙就将商号设在了拉萨,在拉萨坚守信誉,并资助清廷驻藏大臣,同时对各大喇嘛寺举行施舍,数额庞大,远近闻名,被藏族人尊称为“聪本余”(生意官、大老板之意)。此后,纳西商人到藏区经商者越来越多,以专销内地茶叶、丝绸、铜器皿为主,他们不仅遍布西藏各地,而且进入了尼泊尔、缅甸、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到清末民初,较大的商号就有牛家的“裕春和”,赖家的“仁和昌”,李家的“永兴号”,杨家的“永聚兴”等等,后来更发展到30多家商号,与藏区的传统贸易一直不断。据一些资料统计,到抗日战争时期,丽江在滇川藏印茶马道上做生意的大小商户竟有1200家。
配合着商家的经济贸易,具有现代商业特色的银行也进入了这座千年古城。在抗日战争期间丽江的商业最盛期,计有中央银行、益华银行、富滇银行、矿业银行、中国银行、合作金库、交通银行、兴文银行、农业银行等9家银行在丽江大研镇开设有业务。丽江一时间成为仅次于昆明的经济贸易中心。
现如今,“马帮”一词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远去,茶马古道也已被高速路、铁路、航空线路所替代。虽然如此,但那曾经辉煌过的茶马古道,那远近闻名的集市——“四方街”我们不能忘记。此时,作为丽江人,感觉满满的自豪。同时很期待任贤齐的纪录片《茶马古道》的开播。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丽江,了解我们丽江的过去,现在,而不是只是肤浅的认为丽江只是“艳遇之都”。
任贤齐的纪录片《茶马古道》你期待吗?
编辑/耀晓娟(实习) 编审/杨福庆 和晓莉更多内容 | 右下方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