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
1985~1987年前后,香港业余填词人协会有一份刊物叫《词汇》,未入行的年轻人将旧曲填新词发表在《词汇》上,在此讨论填词方法,公开点评别人的作品,也常因对某一阕词看法不一而爆发笔战。在那里,你能看到尚未出庐的林夕、小美、刘卓辉,也能看到已为人师的黄霑、卢国沾、林振强。
因为对当时那样仰慕,所以我们把这个盘点华语歌词的栏目叫做“词汇”,开始的第一期就来盘点那些填词人是怎样开始入行填词的。他们,付出多少心血,才能以此为业;参破多少道理,才能说给更多人听。
黎彼得
1971 香港
小时候,黎彼得跟随阿叔吃戏班饭长大,耳濡目染都是粤剧,他父亲早逝,和母亲在中环摆报摊为生,因此看了不少书。写歌词以前,他在做私家车司机的同时为几个报刊写稿,1971年他将一首流行曲改为有关加价的歌,见报后由谭炳文在《欢乐今宵》唱了出来,获得好评,这首歌吸引了许冠杰注意。在许冠杰的引荐下,黎彼得打开娱乐圈大门。
娃娃
1979 台湾
填词人娃娃原名陈玉贞,她说自己是个随遇而安、随缘地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文学是她从小的兴趣,写诗、写文章,还入过华冈合唱团。大学时她把写的新诗给了一位从金韵奖出来的学长,他谱成曲后被唱片公司采用了,这就是她的处女词《相思雨》,收录在蔡琴第一张唱片《出塞曲》中。毕业后一年她写了《一剪梅》,得到当年最佳歌词奖。
林夕
1985 香港
偏执如林夕,中三时就立志写歌词。入行前,他不断填写歌词参加比赛,锻炼技艺。在港大求学时,他广泛研究新诗,与李焯雄、洛枫等人创办诗刊《九分壹》,他曾在宿舍桌上写下“身价力作”四字自勉,曾为参赛词曲包办创作《十月感觉》,曾为全情投入刚有起色的填词工作放弃研究生论文,为提高词曲契合度而循环一段旋律两百遍学会了记谱。
廖莹如
1988 台湾
廖莹如的名作有如郑秀文的《值得》《眉飞色舞》,孙燕姿的《天黑黑》。从小作文最好的她,十九岁时开始自觉地写所谓的“歌词”,大学毕业前夕她把自己写的二十一首歌词寄到飞碟唱片,被飞碟用一万元买下。其中一首词《阳光照不到的角落》被谱成曲,发表在苏芮1988年专辑《跟着感觉走》中。后来她辞了放射科工作,去应征飞碟的文字企划,渐渐有了名声。
周耀辉
1988 香港
周耀辉入行的决定更像是一次自我意识的觉醒,选择自己想做的事,面对自己是怎样的人。毕业于香港大学的他曾在政府工作,被认为前景大好,而他辞去政府工想以文字为生,在当编辑同时周耀辉通过友人结识了黄耀明,在达明一派名作《意难平》发表第一首歌词《爱在瘟疫蔓延时》,一鸣惊人。
姚谦
1988 台湾
年轻时的姚谦在台南当了两年汽车销售员,因为喜欢流行音乐,一直应征唱片公司却无果,于是他决定搬到唱片公司最多的台北,半年后进入了海丽唱片,一半后被点将挖角。在海丽的时候,他就会向公司投稿词曲创作,在点将时,恰逢江淑娜专辑正在收歌,童安格谱了曲等待好词,公司等不及作词老师交稿,让姚谦拾到机会。
黄伟文
1993 香港
黄伟文说:“我和很多香港人一样,很小就决定长大后要在红馆开演唱会。很可惜很快我就发现其实我是一个不会唱歌的人,但人最美丽的就是想象力,一个不会唱歌的人怎么能在红馆开六场个人作品展呢?”他靠填词做到了。黄伟文少年时就为买时装去名店打工,为时装专栏写稿,他因为参加商业电台的游戏被挖掘做了唱片骑师,近水楼台的黄伟文和软硬天师合作,推出处女作《非常口》。
方文山
1999 台湾
退伍后的方文山想要从事创作,因为电影圈难进,所以想写歌词,他说自己是“为了写歌词去研究歌词,不是因为喜欢歌词才开始投稿”。1999年,方文山按照CD内页的工作人员名单,把一百多份歌词寄了出去,只有吴宗宪联系了他。公司把他和周杰伦的作品录成卡带送去给唱片公司挑,他卖出的第一首歌是江蕙的《落雨声》,周杰伦作曲。
林若宁
2001 香港
小学六年级林若宁在电台听到林夕当时的新作《传说》,迫不及待要将歌词记下来。他以林夕为榜样,听他听过的歌,看他看过的书。毕业后进入林夕担任高管的商业电台工作,获得林夕赏识而入行。
蓝小邪
2006 台湾
蓝小邪虽是内地人但通过华研词曲大赛入行并一直在华研发展,她亦颇受林夕影响,其作品在新一代国语填词人中很耀眼。
他们或投稿、比赛,或进唱片公司、相关媒体,或结识贵人、或因为有缘人
有的近水楼台,有的随遇而安,更有的苦心经营
有才华的人,手持光芒,冥冥中走到最亮的地方,完成他们的使命。
——以上内容转载于虾米音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