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可凡代表:电视剧“伪现实题材”滥竽充数,电视节目新时代优质选题尚待挖掘

曹可凡代表:电视剧“伪现实题材”滥竽充数,电视节目新时代优质选题尚待挖掘

中国艺术报 内地男星 2018-03-19 10:15:18 647


电视荧屏期待呼应新时代

展现新风貌的好作品


曹可凡

全国人大代表

东方卫视主持人



  深入现实生活、扎根人民的文艺作品,素来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作为影响最广、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媒体平台,近两年,各大电视台陆续推出了不少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呼应现实生活的电视剧和节目。但从质量和数量上看,当下电视荧屏上此类作品依然相当有限,对新时代生活、精神的呼应还显不足,对此,我有如下观察和建议。


1


观察:

当下电视剧/节目盲目跟风

对新时代呼应不足


  过去五年,主流电视媒体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充,但细究起来,能以现实主义手法呼应时代的作品,无论是总量还是精品数量,依然有限。尤其是迈进新时代以后,描绘新风貌、新气象、新作为的电视剧/节目还不够多。


  1.电视剧:“伪现实题材”滥竽充数


  以现实主义的叙述手法,深入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书写能代表时代精神的故事……由于有这些优点,现实题材电视剧素来最能引发观众的共鸣。从数据上看,近年国产现实题材剧在电视荧屏上有所回暖:产量上, 2017年,现实题材剧备案量、生产量占总量近六成;播出量上,现实题材剧在省级卫星频道黄金档的编排中占绝对优势;影响力上,现实题材剧是去年观众最满意的电视剧类型(据《中国青年报》调查),《鸡毛飞上天》等作品都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但回溯近两年在省级卫星频道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清单,不难发现,现实题材看似数量占优,但其中不乏滥竽充数,缺乏审美艺术价值,缺乏现实主义关怀的“伪现实题材”。


  比如,部分都市剧对改革开放发展成就的表现,仅停留在城市中的高楼大厦,都市人的奋斗被简单架空或是片面地描写为狗血的家长里短;部分情感剧无病呻吟,人物脸谱化,年轻人的情感需求被粗暴地归纳成“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玛丽苏”表达;部分行业剧缺乏对行业基本的了解,不过是披着职业外衣的偶像剧,有皮囊无筋骨;部分青少年题材,过度消费留学、早恋、高考等话题,仅提供了怀旧、矫情、颓废的情绪;还有部分作品简单地翻拍、改编外国故事,脱离当下实际,画虎不成反类犬……以上种种“伪现实题材”作品,连基本的故事逻辑都不能自洽,只是采用主观臆测的小情小爱、嬉笑喧闹乃至于猎奇情节博取眼球,缺少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社会关怀,更遑论深入人民的鲜活观察和弘扬时代正能量的内涵深度。这类作品的大行其道,显然无法反映新时代蕴藏的实践、变革和进步,更伤害了专注现实主义创作的从业者的热情。


  为何会出现这种“以次充好”的情况?据我的观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在商业资本的裹挟下,电视剧行业明显存在跟风现象,“伪现实题材”往往采用快餐式制作手法,仅借助数据造假等手段,抢占市场的主要份额。火了一部青春题材都市剧,其他同类作品都采用同样的套路进行炒作;火了一部有偶像明星的谍战剧,同类作品就都只知争抢人气演员,忽略了对剧本、创作的重视。


  其二,许多电视平台默认这样“伪劣产品”在收视率上最有保障,低估了观众的审美能力,冷落甚至拒绝了许多有价值的现实主义力作,导致此类作品的投资、发行都不被看好。以在第23届上海电视节上拿到白玉兰奖“年度最佳中国电视剧奖”的作品《好家伙》为例,该剧因发行失利一度被积压四年,但其播出后,依然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得到观众的认可、支持。去年在央视热播的《爱人同志》,曾在营销发行时遭遇重重困难,但播出后引发广泛社会讨论,短期内就播出了5轮,这说明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革命主旋律题材作品,有着广泛的观众基础,只要得到重视和认可,就能激发出极强的社会凝聚力。


  2.电视节目:新时代优质选题尚待挖掘


  应该承认,在最近几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有关部门的调控措施下,当下的电视荧屏少了许多“有意思没意义”的娱乐真人秀,多了不少弘扬文化自信的好作品。比如《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专注对中华文化的溯源与传播; 《人间世》《急诊室故事》切中医患关系等社会焦点;《儿行千里》实现百姓家风等正向价值传递;《阅读·阅美》为观众推介当代人喜爱的美文;《非凡匠心》《百心百匠》聚焦珍稀工艺和匠人精神。


  更值得注意的是,十九大报告在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同时,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大量具有现实意义、呼应时代精神的优质选题。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宏伟目标,要动用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东方卫视最近就响应号召,推出了全国首档精准扶贫的公益节目《我们在行动》。在这档节目中,主持人、媒体人、演员共同发力、深入调查,为贫困村、贫困户找出路,赋能造血,使之自力更生,达到良性循环。从节目的社会影响看,电视媒体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等选题上,都是大有可为的。


  遗憾的是,虽有精品诞生,但此类呼应新时代的节目在省级卫星频道中数量、比重还是偏少,很多优质选题尚待挖掘。当下电视荧屏流行的节目,往往是高成本投入,低社会效应产出,对真实生活的反映和关切不痛不痒。比如,大量综艺节目停留在炒冷饭的阶段,主旋律、正能量的表达思路因循守旧,缺乏真正回归、参与社会现实的创新动力。比如,为了应付相关政策的要求,许多娱乐节目强行加入一些表面的正能量元素,如简单地安排一些明星与普通群众见面,实际造成社会价值传播与节目整体内容的严重割裂,不能真正走进观众的内心。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从大环境上说,尽管经过数年的引导和调控,但主要电视平台还没有真正转变对娱乐节目的追崇,对真正反映时代、干预生活的选题的储备、策划和开发还非常有限。


  第二,从内在动力说,此类节目往往开发难度高、筹备时间长,其招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壁垒,导致卫星频道对节目的投入和创作积极性不高。


  第三,从供需关系说,由于普遍缺乏健全的评估体系,部分省级卫星频道在采购、定制节目时,未能去伪存真,未能在价值取向上把好关,反而跟着大量社会制作公司的审美走,过度依赖市场化,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同质竞争。


  作为主流媒体,电视平台应该背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为行业树立标杆,引领风气。迈进新时代之后,如果此类书写新时代的节目未能长久地成为电视平台的主力军,如果电视平台在节目的价值选择上依然被网络娱乐热点牵着鼻子走,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影响力势必被削弱。


2


建议:

进一步鼓励电视剧/节目

呼应新时代


  其实,对于关切和回应生活的电视剧/节目,有关部门一直非常支持和鼓励,也出台了相关的引导措施。但如何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我有如下具体建议:


  从整体电视行业而言,仍要长期地打击收视率、点击率造假等痼疾,从重从严处理造假行为,让好剧、好节目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


  在电视剧方面,(1)创作引导上,主管部门应重点抓选题、抓策划,加大对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的扶持力度,投入专项扶持基金。同时,应设立有效的剧本、项目评审机制,在立项评审阶段就去伪存真,拒绝“伪现实题材”作品。 (2)编排引导上,去年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等重要节点,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曾两度发布推荐播出参考剧目清单,其中不少优秀之作随即登上各大卫视黄金档,形成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因此,建议相关部门保持这一机制,定期、定量,提前推出相关优秀作品推介清单,鼓励电视台多排播此类作品。 (3)在奖惩方面,应加大对优秀现实题材作品的评优、评奖,而不应只是单一的收视率作为评判标准。在现有“现实题材电视剧应达到当年黄金时段总集数的50 %以上”的政策基础上,对于多编排获得评审体系认可的红色历史题材、现实主义题材佳作的卫星频道,应予以一定的支持和奖励。


  电视节目方面, (1)创作引导上,应由有关部门牵头,重点规划一批呼应新时代的重点题材;继续加大对此类原创电视节目模式的保护和奖励,鼓励省级卫星频道对此类节目进行一定的内容储备;对于前期立项时发现的好苗子、好选题,可以通过评优推荐的形式,为节目的发行推广拓展空间。 (2)编排支持上,从节目质量、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展开考核,对优秀的代表作品进行一定的资金鼓励;同时可定期推出优秀节目的展播活动,打通各大电视台与网络平台资源,让此类节目更多地与观众见面。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今天,积极捕捉反映生活、关切现实的生动素材,讲格调、讲责任地进行创作,深入地与人民群众产生情感共振,应该是电视从业者奋斗的方向。我相信,作为主流媒体,未来电视媒体将通过这些呼应新时代、展现新风貌的好作品,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持续发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为人民服务,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长按二维码关注中国艺术报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