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城丨看电影看不到“彩蛋”真的都赖影院吗?

影城丨看电影看不到“彩蛋”真的都赖影院吗?

华信博影视资讯 内地男星 2017-02-19 21:01:03 841

作者丨独孤岛主 来源丨新京报、艾维电影


春节档影片彩蛋被掐暴露影院管理乱象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档,四部国产电影主力的其中三部,都与印度或西游有关,扎堆题材彰显出国内主流商业电影原创力的匮乏。但比内容同质化更有意思的是,这几部电影都曾以“彩蛋”为卖点。


《大闹天竺》在剧情结束后,连着放了三四个不同内容的彩蛋,包括黄渤自省、几位主演模仿九十年代春晚的歌唱以及拍摄花絮等;《西游伏妖篇》片尾字幕滚动完毕,周星驰和徐克两位大导演,身着影院清洁工的服装,开始在大银幕上“清场”……星爷还举着大喇叭反复提示:“不是大片,没有彩蛋!”这一幕被一些观众认为是2017春节档的最大惊喜。



但在许多影院,则不同程度地遭遇彩蛋被掐的情况,一个“影院如何尊重观众的观影权利”的老话题再度得到讨论。


“彩蛋”的呈现并非一成不变


若追溯一下“彩蛋”的历史,其实电影史先驱埃德温·波特在《火车大劫案》(1903)的最后一个镜头中,已经编排了早期的电影彩蛋雏形,当时这个让死人活过来对着观众开枪的镜头更多的是一种惊奇的作用,对早期电影观众来说,震撼程度大概和《火车进站》(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公开放映的电影)没什么区别。发展到今天,出完字幕之后的活动影像,更多的是承担了对整部电影情节的补充或对系列影片后续的暗示,或单纯只是借题发挥玩玩。


早期电影通常结尾直接上“the end”字样,所以无法借题发挥。在《意大利任务》(1969)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一个最终的悬念一直作为背景画面置于片尾字幕之后,直到最终,观众也不知道众人究竟能不能在悬崖上倾斜装满金条的车上活下来。这是一种在今天看来非常反传统(但其实在当年亦然)的彩蛋结构方式。


在享有盛名的漫威系列超级英雄电影中,通常在结尾字幕出到三分之一及三分之二时会出彩蛋,内容通常与电影有相当隐晦的关系,暗示着下面的系列电影的剧情。往往观看这类电影等到最后的观众都是对这套文化相当熟稔或是相关亚文化的粉丝。而今天大家约定俗成、或者说最期待的还是所有(或部分)字幕结束后继续出现的剧情,《大闹天竺》的做法就是一股脑将一二三四全部推出来——纵然这些彩蛋与正片其实没有太大关系。鉴于这部影片本身就是一出直白的闹剧,作为彩蛋出现的场面真正成为了点缀之上的点缀,换个角度看,这也许也是创作者不放心观众能否坐下来看完字幕而导致的结果。



在中国大多数影院里,当正片故事结束,灯就亮了,大多数人就开始收拾零食、摘下3D眼镜往外走,彩蛋的意义,似乎只是一种爱看不看的娱乐之娱乐,看与不看并不影响观影体验。


不管“彩蛋”效果如何,影院应尊重观影完整


观看彩蛋是否是当代观影或迷影文化的一部分?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但其实效果因人而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影院自身在放映上的观念问题,以场间时间不够、影院需要打扫为名提前开灯或甚至掐掉字幕,是对观众的不尊重,同样亦是一套完整观影活动的违约。理论上说,哪怕是最后的技术合格证两秒钟,也是合理的观影时间,不可以掐掉。



在这个前提下,国内观众是否能够意识到观看彩蛋的意义呢?自然是取决于观众对影片本身定位的判断。当看电影是情侣约会或消磨时间的附属品的时候,彩蛋有没有、精彩不精彩、放映与否,就都不重要了。


目前中国的电影彩蛋文化似乎依旧停留在对诸如漫威等特定“品牌”的电影的彩蛋观赏惯性下,具有某种程度的小众意味,对单纯当作约会消遣(这也是为何目下影院观众年龄层次如此单一的原因)的观众而言,不存在看不看的问题,彩蛋甚至是一个累赘,除了为观后谈话制造话题之外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如何提升院线电影品质,如何积极传播关于电影本体、电影文化的意识与信息,如何真正塑造一种对艺术欣赏本身的敬重,才是最值得去思考与行践的事情。



往期热文



▲ 大咖驾到!2017告别焦虑,老司机带你玩转泛娱!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