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公众号:triplemajor
ID:triplemajor
“世界以痛吻我
我要报之以歌。”
美国向老挝投下的这些炸弹
经过手艺人的改造
变成了今天西方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弹壳首饰
连哈利波特里的Emma Watson都为其代言
而这个项目的发起者
也同样来自美国
■ ■ ■
PeaceBOMB by Article 22
每个曾去过万象旅行的人
可能都会听说这个项目吧
在一个满是招待西方游客的小街边上
这些弹壳做成的勺子 胸针 坠饰
或是啤酒开瓶器摆满了一个小摊
有意思的是
广告商赫然写着
make bracelets
not war
对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的
make love not war
再熟悉不过的西方游客
必定心领神会地颔首一笑
刷刷买下一堆吧
我也因此买了一堆小玩意儿
后来经过一番了解
才知道这个项目是纽约的一位女孩发起的
PeaceBOMB的设计师、创始人Elisabeth Sude
故事与《杜拉拉升职记》里的情节类似
纽约奢侈品牌Coach公司市场部的小白领
年轻的Elisabeth Suda厌倦了办公室工作
2008年辞了职到东南亚旅行
一路来到老挝
因迷恋于当地精美的纺织品
于是就留下来跟当地女性学起了草木染
中国的杜拉拉辞职后去了一趟泰国
找回的是失去的男人
而美国的Elisabeth去的是老挝
学的是一门手工艺
最后却创办了这个将弹壳变成手镯的项目
peaceBOMB
作为美国人
作为年轻的美国人
作为时髦的年轻的美国人
Elisabeth想到了最流行的创业方式
众筹
就像有朋友在为一位设计师出谋划策时说的
众筹项目最喜欢的
是那种慈善的 公益的 环保的项目
因为这样容易受到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而且还把销售结合到媒体推广之中
以往这两者是分离的
这真的是今天互联网背景下
行销方式上的一种革命性创新
做众筹项目最重要的事情
就是要把故事讲好
将炸弹变成手镯
这本身就是个非常伤感的故事
拜“秘密战争”所赐
老挝是今天世界上炸弹遗留最多的国家之一
炸弹改造成生活用品
现在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的一种民间传统
Elisabeth算是发现这个传统的少数西方人
她将peaceBOMB项目的生产制作
设在饱受炸弹毁坏的Naphia村
这个村里随处可见炸弹做成的
花盘 桌椅 渡船 餐具
生活在继续
村里一些手艺人靠着将炸弹改造成日用品,
而获得了一项美名
炸弹猎人(Bomb Hunters)
整个国家都游荡着
这些成群结队地冒险用炸弹做作品的人们
将炸弹做成日常物品
在老挝已经成民间新传统
比如
他们将弹壳做成了好看的水杯
一方面是饱受战争的创伤
另一方面却是将这种创伤转变成创意
积极乐观也罢
无可奈何也罢
总之
炸弹制作的手工艺品
已经成为老挝特产
甚至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纺织品
Elisabeth组织了12名村里的炸弹工匠
从2009年开始
在村里的小作坊里开始了生产
所有的手镯 项链 戒指等制品
都由Elisabeth重新设计
作为她的品牌 ARTICLE 22 的一条独特产品线
放到纽约进行销售
当然
像所有的公益项目一样
每一只手镯的销售所得
都会有一部分通过瑞士的NGO组织
Sustainable Energy Project回馈到村里
为了将这一过程更好地执行
2010年10月
Elisabeth将这一项目放到kickstarter.com上
一个月内她募集到7548美元
顺利地帮她创立了peaceBOMB产品线
并且还拍摄了纪录片
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这些都是
Naphia村的炸弹制作小工坊
这位是
为PeaceBOMB制作手环的工匠
他是战争幸存者
家人死于1973年的轰炸
Elisabeth在跟工匠沟通产品的设计
40美元的镯子
每位众筹项目上的支持者都能获得一只
而且
Elisabeth还特别强调
一只手镯是3米的受炸弹污染土地
一条手链就是5米
一条项链则是10米
也就是说
当你消费了一件饰物
就帮助peaceBOMB清理了一片土地
当然也为帮助解决老挝的贫穷问题出了一份力
看起来是商业行为
实际上却更像是慈善行为
对于向来热忱于拯救世界的美国人来说
这是多么有说服力的号召
可能有见识的同学会说
peaceBOMB这类项目是后殖民
是今天全球化背景下
西方消费东方的一种方式
这我表示审慎的同意
我非但不反感
甚至还极度赞成这类项目
因为
也许这些项目
是帮助他们缓解这些伤痛
走出贫困 迈向新生活的
一剂良药
(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谢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今日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