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 女人裙子越短,口红越红能反映经济不好?

《冲突》—— 女人裙子越短,口红越红能反映经济不好?

有谱有电商 港台男星 2017-01-31 13:40:02 151

《冲突》—— 横向营销解决消费者冲突 ( 连载 五)


各位看官,在阅读本文前,是否有以下困扰:


从产品驱动——消费者需求驱动——消费者欲望驱动,谁能最终解决消费者欲望的冲突,谁才能解决营销的本质问题;


但是人类的欲望那么多,哪个欲望才是冲突的关键点?


为什么有些欲望满足过后,反而不会引发消费者的认同感?


10%的欲望会影响90%的购买决策,而这10%的冲突究竟在哪里?


不要企图满足消费者所有的要求,更不要期望满足消费者所有的欲望,究竟解决哪部分冲突,才能让营销更加有效?


冲突的关键点究竟在哪里?


如何和消费者永远保持热恋?


雅客长白山甘泉设计了怎么样的触点,才区隔于了一般矿泉水?

……


各位看官,了解了冲突理念之后,和叶茂中这厮更加深入了了解冲突关键点的设计——即触点的设计。




第四章  冲突的触发点设计——触点效应




寻找冲突的开关——冲突的触发点


何谓冲突的触发点:触发点就如同营销的开关,预埋在消费者的左脑右脑的交界处,一旦开启就能引发消费的认同感,从而促成购买在某时某刻,有些念头会更容易从我们的脑海中蹦出,这些东西是习惯性的随时都会想到的,使用一种产品或者选择一个品牌,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强烈的触发,而触发的源头,就是藏在消费者脑海中的,提醒他相关概念、想法、经验的“小东西”。


唯有“思想”能够征服“思想”;

唯有“思想”能够改变“思想”;


各位看官,您觉得这个世界上最难征服的是什么?


拿破仑认为是人的思想。


当下的世界,让消费者掏空口袋是容易,但让他跟随你的思想,才是艰难的;


正如著名人生导师卡耐基说:“世界上唯一能影响他人的方法,就是谈论他所要的,而且还要告诉他,如何才能得到他所要的。”


伴随市场升级,中产阶级成为中流砥柱,价格的利器越来越被品质,品牌,品格所取代;谁能“征服”消费者的思想,才能真正成为商业社会的意见领袖。


毕竟:这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没钱人的世界,更不是省钱人的世界——这是一个有脑人的世界,这是一个有心人的世界;


如何征服“思想”,成为营销的首要任务——心理学已经成为营销入门课程,罗永浩推荐的《怪诞心理学》已经成功改版了N次,仍旧占据热销书排行榜前十的位置;征服思想之前,营销首先要洞察到思想的入口,因为和消费者沟通,最美好的状态就好像宝玉初见林妹妹,一句“这个妹妹我以前见过”,瞬间就抹掉了陌生感,拉近了距离——因为这个妹妹一直住在消费者的灵魂深处呢。


而要有“这个妹妹,我以前见过”的效果,我们必须找到品牌和消费者进行沟通的那个按钮;找到思想的共同点,才能找到品牌的机会点。


各位看官,当我们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时候,有没有在某时某刻,一个念头自己从脑海中蹦了出来,好像是习惯性的,自发性的跳了出来,这个念头,就好像本来就活在脑子里,一直以来,就只是等着你触动他的那一刻——这就是触点!就是冲突的触发点!


冲突的触发点:在某时某刻,有些念头会更容易从我们的脑海中蹦出,这些东西是习惯性的随时都会想到的,使用一种产品或者选择一个品牌,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强烈的触发,而触发的源头,就是藏在消费者脑海中的,提醒他相关概念、想法、经验的“小东西”。


曾经,音乐研究学家亚瑞安.诺斯和大卫.哈格雷夫斯在超市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在超市播放各国的音乐,播放法国音乐的时候,法国的红酒销量就会上去;播放英国的音乐时,则英国的酒销量会上去,经过计算消费者购买不同红酒种类的数量,从而论证了,音乐也可以影响购买,音乐让这些国家的相关概念触发了消费者的联想,从而影响了购买。


所以,触点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左脑或者右脑之中,如同我们的思想一般,是无法改变和逆转的,是时间的累计和沉淀;但触点就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之后燃烧的正是消费者的欲望之火,驱动着消费者购买的热情以及对品牌的追求。



触点在哪里?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有一个很出名的法则,即被人们称为“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触点其实就藏在这10%之中,但是他将影响你90%的抉择:



1
触点来自经验, 认知, 习惯



人的行为是有惯性的,人喜欢趋从于以往的经验而来判断当下的选择;时间累积的经验将直接指导我们的每一次抉择;


因此,叶茂中这厮最常说的就是不要企图是教育或者改变消费者,我们首先要迎合消费者,迎合消费者的认知,才能找到入口所在。触点的形成,往往建立在以往的经验和认知上,触点一定不会违背长久以来形成的消费惯性。



2
触点来自需求和满足



触点能够引发动机,而动机必然来自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轻轻触动触点,你的内心就会发出一句:是啊!我就是需要这种感觉呢!好像期待已久的渴望,被瞬间满足了。


MTV 为了深度挖掘女性市场,经过市场调研得出:全职工作的女性的薪水每年只有男性的79%的结论。为了引发女性消费者的认同感,而设计了“79%工作时钟 ,”触动了女性消费者人群内心渴望平等的需求触点——如果女人的薪水只有男人的79%,她们难道不应该只工作一天的79%吗?



特别的“79%的工作时钟”——能够提醒你知道一天79%的工作已经过去。如果你听到铃声大作,那你就可以回家了,各位看官,如果您作为一位职场打拼的女性,是不是会觉得MTV懂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呢?



3
触点来自认可和欲望



上一章已论说过“大的冲突来自人的欲望”,而人作为社群化产物天生希望得到社群的认可和支持,因此触点常伴随着社会认同感以及欲望的满足感。


海外手机在日本几乎集体失败,原因就是日本的文化是集体主义盛行,不提倡个性化,对本土品牌有长期的认可度,不轻易接受国外品牌,索尼和夏普在日本市场依然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就是源于日本人认知中的触点深埋于社群认可中。


品牌,尤其是新品牌,在和消费者建立联系的时候,最好能洞察到触发点的所在,才能在品牌亮相之时,造成“这个妹妹,我以前见过”的认知,降低品牌传播的难度。


因此在寻找触发点之前,我们必须先从自我出发,多问一些问题:


  • 了解顾客为什么要购买你的产品?

  • 了解顾客如何购买你的品牌?

  • 了解顾客是什么时候想起你的品牌、注意到你的品牌的?

  • 了解你的品牌是如何契合和进入顾客的生活的?

  • 了解你的品牌是否可能占据顾客认知的一席之地,是否有改善的空间?

  • 了解你的品牌和顾客之间是否建立了心理关联的可能性?

    ……


触发点,是将产品及品牌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的“点”;触发点介于左脑认知和右脑认知的核心地带,因此 他是是消费者所经历的、体验的总和所在,也是能够和消费者产生共鸣的基础所在,找到了触发点,也就找到了冲突的关键所在,找到了营销的根本,营销的魂。



什么时候最容易引发触动点的开关效应?




1「我想了解 (I-Want-to-KNOW)」时刻:



当消费者想和品牌发生关系的时候,会主动搜寻品牌或者产品信息的时候,触点的设计更应该直观的表明能够解决消费者当下冲突的能力;甚至该强调出,“不用”之后,消费者会损失什么? 触点的设计应该区隔于其他品牌和产品的利益点诉求,聚焦于消费者尚未被其他品牌和产品解决的冲突而却设计;


比如,美容产品,消费者主动寻找新的替代品,或者新的产品的目的,未必是想尝试更独特的成分或者更新的品牌,一定是肌肤问题还有尚未别解决的问题,希望找到更好的,更有效果的解决方案。所以触动点的设计,就更应该围绕肌肤没被解决的冲突在哪里去设计,而并非一味的说自己的成分有多好;



2「我想要感受 (I-Want-to-FEEL)」时刻:



消费者从观望者的角色,转换为体验者的关键点,冲突已经上升到必须解决的程度,关键点的设计更需关注到消费者的便捷性,愉悦感,让消费者买的方便,体验的开心,不费力气,最终帮助完成临门一脚的助力;


尤其,很多餐饮品牌,光说多好吃,勾引的只是欲望,可能无法形成最终的前往,但如果以智能方式,在消费者路过时,进行提醒,甚至给予特殊的优惠体验,就能促成最终的购买力,完成让消费者进店体验的设计。



3「我想要购买(I-Want-to-Buy)」时刻:



当消费者已经完成了主动上网搜寻某商品的评价、价钱、购买场所等,冲突被解决的欲望已经到井喷的时刻,我们不仅要快速把握销售的机会,完成最终的购买,更需要洞察到消费者右脑的感受,按下精神层面的触发点,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让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恋情,真正开始建立起来;也就是不要只给产品,要给体验和想象。


就好像最受女性喜爱的品牌,多芬,再卖完1/4的滋养成分之后,更多解决的是消费者觉得自己的不够美的冲突,建立的是让消费者更爱自己,女性更美的触发点。



为什么要寻找触发点?




1信息不对称 VS 信息对称的冲突



在信息不对称的传播媒介中,消费者缺乏更多,更完善的产品、品牌信息;属于被动式样的接受者,在众多的信息之中更难以分辨那些是企业硬塞和强加的,那些是真正消费者主动口碑的;甚至会被误导,认为百度推广广告就是新闻类信息。


在这样的语境下,营销更多要解决的冲突,在于解决传播和接受度之间的冲突;多以自我为出发的解决方案——告诉消费者,我这里卖什么,有什么好处,专业点的企业则会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设计出产品的卖点和诉求。得渠道者得天下,传播声量越大,消费者的信任值就越高,企业总觉得说的越多,购买就越多,所以在那个“美好的”年代,传播是单向的,冲突的解决方案只是围绕企业需求而设计的,作为消费者的冲突却是被忽略的。


当互联网越来越透明,公开,越来越多的公平,公正的第三方平台出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自主平台出现,消费者掌握了信息的话语权后,营销的天平开始倾向于消费者端;虽然看似消费者掌握了消费的主动权,掌握了辨识的信息量,但其实,超负载的信息量使得消费者在辨识的过程中,越加艰难。


信息不对称——对称,消费者从从被动的接受——主动的辨识到主动选择;看着一切都在往消费者利好的方向发展,但消费者面对海量的选择,是否就开心了呢?


各位看官切记,好逸恶劳才是人的天性;做为消费者,我要享受我的天赋人权,但也请各位品牌不要让我们选择困扰症——更精准的被满足;更高质量的去体验(甚至免费的体验);更公平的选择,更便捷的购买…….


更高,更快,更好的奥运精神,用在今天的营销手段中,一点都不为过;但各位看官,越是复杂的环境,我们给消费者的一定不是更好,而应该是更“不同”,而“不同”更应该聚焦,更应该“点”化。


信息对称的代价,自然就是信息海量,在给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时,作为品牌,产品输出方,我们必须围绕消费者的冲突“点”出发,给出更精准的解决方案,因为消费者没有时间听你说和他不相关的。



2因为消费者从不在乎你说什么,你买什么;他们在乎的只有自己!



倘若品牌不能从消费者身上,找到和产品品牌相关的点,那么无论你如何大声的吆喝,他们都只会对你形同陌路。


我们总说:营销,就好像和消费者谈恋爱,最好永远都是热恋(就是别结婚!)既然是热恋,那品牌自然是追求者——既然追求消费者,就该了解她的喜好,也让对方知道“我们想的一样哦”——从而进一步的诉求“我想和你发生关系哈!”


寻找触发点的初衷,就是寻找恋人之间的兴奋点,可以维持热恋状态的兴奋点。就像Kimpton Group酒店,Kimpton集团的创始人比尔·金普敦挖掘到:每个旅行者都会有不安全感。不论你在外漂泊了多久,安全感永远都能触发出旅人对酒店的好感——安全感就是消费者的触发点,基于此,比尔·金普敦创立了溺爱的品牌理念,希望每个旅人都感觉好像在家里一样。正是基于这份溺爱”,他也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酒店之一。


为什么要寻找触发点?


因为,我们要从消费者那里找到兴奋点。找到他们所关心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实际上85%的广告没人看,为什么?


根据美国广告市场调查显示:36%的广告浪费是由于广告主对市场的认识和想法是错误的;31%是因为广告代理公司的创意失败了83%的原因在于广告媒介的选择可能是错误的100%的原因在于消费者觉得你的广告和自身没关。


如今的传播媒介早已经不是碎片化,更趋于粉末化,在粉尘般的接触点上,我们已经不能简单的只是“说服你使用我的产品”更多的是要表达出“我明白你需要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找触点,其实找的就是存在于消费者认知中的认同感和同理心——品牌需要学会韩国暖男的撩妹术:


“我们以前是不是见过?”

“我懂你”

……


勾搭上了,才有机会深入认识。“先不聊卖什么,我们先坐下来说说你缺什么吧


所以越来越多的明星开始出任互联网品牌的首席惊喜官,首席内容官,首席体验官…….原因很简单,因为,品牌首先要表明的是:我们比用户更懂用户。我们不仅仅让用户需要我们,更首先让用户知道我们懂你。



 

当周杰伦当上唯品会的首席惊喜官后,上任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定位的广告语“精选品牌、深度折扣、限时抢购”改成“都是傲娇的品牌,只卖呆萌的价格,上唯品会,不纠结 是不是周董更懂得消费者的触发点在哪里呢?




不要创造触发点,而要洞察触发点



触发点来自时间的累积,来自经验,来自消费者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的积累。


就好像乔布斯说的:创新并不是创造全新的事物,而是把不同的事物关联起来,合成新事物。触发点也是一样,他一直安静的存在于认知中,会由量变引发质变,但绝不会凭空出世。


“产品是种出来的,不是造出来的”——吴伯凡的产品主义,换用到触发点理论也是一样成立,触发点不是造出来,而是需要挖出来的。


而挖出来之后,企业需要更深入思考的则是:


  1. 如何触动触发点

  2. 触动之后,如何持续满足需求

  3. 购买动机之外,如何有效的和消费者进行心理层面的沟通

  4. 如何同经由触发点的启动,解决整体冲突


因为,企业、品牌、商品在当下的环境中,必须珍惜和消费者接触的“第一次”,很可能“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毕竟,你只有一次机会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深刻的第一印象的基础,就在于深刻的洞察到触发点所在。


士力架的饿货传奇,已经成为经典的案例——当你饿的时候,你就不再是你了,深刻的洞察到了“饿”带来的弊端。


但大家看了广告后,都会觉得广告的确很精彩,也说出了我内心的独白,甚至觉得士力架是最懂饥饿的品牌,但各位看官,您觉得他找到了触发点吗,解决了冲突了吗?



 

所以,BBDO继续深挖消费者的触动点——在饥饿之后,那个点才能真正撬动消费者的认知感?他们挖到一个更精准的触点——“饿的时候容易出错”这不仅GET到了消费者的触点,更合理的给了消费者在犯错出糗时的一个大大的理由,“我的确是因为饿了,才会昏头的!”士力架不亏为最懂消费者饿点的品牌。


他们在纽约寻找各种出错的小细节,然后在旁边贱兮兮地贴上贴纸,上面写着You make mistakes when you're hungry.(饿的时候容易出错)”。比如 Williamsburg一座大楼的入口同时写着“此门进入”和“禁止入内”,地下通道鱼图案的墙砖贴反了头和尾巴。为了这个campaign,BBDO 纽约在过去几周里找遍了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就为找到最荒谬搞怪的错误。



 

饿了之后,你就不再是你了,洞察的只是现象,而“饿了之后,更容易出错!”才会成为必须解决“饿”之一冲突的强大理由,才是触动冲突更为尖锐的触点。


张小龙希望微信是能够让让商业存在无形之中”的产品——好产品和好商业,不是去干扰消费者,而是和消费理念共生,共存的产物,甚至,好的产品是在很自然的接触点里, 通过体贴的服务体验来打动用户,让用户心甘情愿的告诉朋友,让用户来做口碑代言人。 好的产品和服务更像是连接器,而且只是连接器。


而营销最该做的,就是在诸多自然接触点中,在自然接触点上感动用户,找到企业能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产品应对一个核心诉求,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引发一个消费者触动点,从而解决冲突所在。



触点的标准


1简 单


“简单是极致的复杂”——莱昂纳多·达·芬奇。



 

去掉复杂,去掉干扰,只留下最核心的,让人一目了然,才能让产品,品牌一鸣惊人;而在删选的过程中,在去繁存简的过程中,我们留下必然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内核,就像原研哉说的:“创新并不是要让人惊诧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于看似平凡的生活”。所以,无印良品虽是无印记,无LOGO的品牌,但却是消费者心中最值得买买买的品牌,他在追求商品本质的时候,追求的是最单纯却最不容易被替代的“简单”。


人的本性中,懒惰占据上风,当他面临选择的时候,大多数情况更倾向于选择放弃,当我们面对选择障碍症越来越严重的当下,简单必须是触点设计的原点。




就好像日本的QB House——10分钟理发店,只提供剪发,10分钟负责一个脑袋,没有按摩,没有护理,没有多余的一切。他引发的是“头发”最单纯的需求,满足了工作繁忙的上班族的“简单”需求。日本市场盛行的断舍离,就是督促企业做减法,减,减,减,直到最,最,最核心的力量出现,就是商机所在。


简单到如同扣动扳机——一击命中,并让消费者脱口而出,触手可及;越容易被记住的内容,就越容易被分享。


2可 体 验 化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大家都是初次见面,陌生感,距离感,但突然聊到一个共同的话题或者共同的人物,异口同声的“哦!你也知道哦!”


这个“哦!”就开启了分享八卦的可能性。而这个“哦”就是触点所在!所以,触点的引发一定是伴随着这个“哦!原来你也知道哦!”


塞尔吉奥·齐曼(Sergio Zyman)在《The End of Marketing as We Know It》中说道:“品牌基本上代表了一名顾客使用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时的整个体验。”你不是在长时间经营一个品牌;你是在那一刻提供一个品牌。我们都在等待这消费者发出“哦!”的那个点!


而且,商业的本质一定基于“人”,对于人而言,体验胜于一切,产品需体验,渠道要体验化,品牌即为体验,触点更是从“体验感”而来,触点的描述一定是可以引发消费者共鸣的。


可体验化,最能体验的到的就是生活方式的倡导”,各大品牌为了能真正让消费者切实且长久的和自己发生关系,发生体验,纷纷提出各种生活方式:NIKE的跑步生活;KEEP的健身朋友圈;滴滴倡导的“出行环保”……无不是基于产品属性,而提出的生活建议,而这些建议让消费者对品牌有了更高频的体验。


你在跑步的时候,体验的是NIKE的专业性,体验的是NIKE+专业记录,数据分析,体验的朋友圈晒路线图的骄傲感;


你在使用滴滴打车软件的时候,不仅仅体验的是出行的便捷,更体验到专车司机的服务感,买单的时候还能稍稍有点为不开车,为环保做贡献的愉悦感……


Zappos作为互联网的鞋平台,为了让消费者能真实的体验到商品,不惜免费将商品送上门,如果用户对商品不满意,可以将它们退回来,而且还不收任何费用,冒着可能会导致商家的运营成本上升的危险,也要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这样的做法,用数据回答,Zappos 的平均退货率为 35%,而其最忠实的用户的退货率更是高达 50%。而为了让在线交易更具有体验感,亚马逊更是收购了创业公司 Shoefitr,用该公司的 3D 技术帮助网购者更好的体验,从而买到更适合自己的鞋子。


而NIKE为了让甜美女性也体验上自己的鞋子,拉起了一车鞋子到处贩卖甜美。





3可 场 景 化


消费,传播,渠道,广告…….伴随这互联网的碎片化,一切传统的手法都显得猝不及防,但无论如何变化,我们说人性不变,需求永存。只不过,我们不能贪大求全,企图依靠一个定位解决所有的营销问题,满足单体消费者的所以需求的时代的确已经远去了;针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需求,找到不同的触点,是解决冲突的起点。


不要和趋势为敌,当下的趋势,已经把生活分化,进化成为若干个小众市场,相对应的是我们生活的某个片段,我们成长的某个阶段,我们思想的某个角落,我们向往的某个方向。


比如吃饭这件事情,已经场景化为:


  1. 和谁吃:是团队聚会,老乡聚会,网友见面,领导宴请…….

  2. 这么吃:自己吃,外卖叫,快着吃,慢慢品,排队吃,还是带走吃……

  3. 吃什么:地方特色,大餐,吃环境,吃情调,吃B格……

  4. 怎么买单:现金,立结,白条,折扣,优惠,团购……

  5.  ……


一个“吃”,就是分化成无数你想得到,你想不到的场景,更何况一个完整的人呢?


案例分析——雅客矿泉水


雅客矿泉水占据了素有“长白山下第一县”美誉的安德泉的优质资源,独特的“低矿化度、低钠、低钙镁离子、高偏硅酸、弱碱性”让雅客矿泉水一出世,就占据了矿泉水物质层面的优质资源联想。


但叶茂中策划仍为其制定了更为精准的场景营销,找到了更精准的消费者对矿泉水的触点:


在中国的水市场,水盲比文盲还多。消费者分不清矿泉水和纯净水,也搞不清楚弱碱性和弱酸性的区别。即便是优质水,一味强调指标进行诉求,很难刺激消费者有实际的消费行为。 


显然,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每况愈下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消费者对高标准的饮用水有着更大的需求。如何从消费者的冲突切入,将一瓶好水在合适的时机提供给消费者,是雅客长白甘泉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趋势看,矿泉水市场已经来到爆发的前夜。大量矿泉水品牌进入,大量广告投放,以及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每况愈下的生活环境的冲突。


但从消费者的认知来看,大量消费者仍然分不清矿泉水和纯净水的区别,不知道如何辨别一瓶好的矿泉水。 


困境在于,三年寻水的雅客,其竞争力优势首先体现在产品品质上,取自长白山安德泉的天然矿泉水,是区隔于一般矿泉水和纯净水的最大特征。但是,从传播的角度而言,如果让消费者理解为什么这样的矿泉水是优质的水,则需要付出巨大的教育成本,其传播投入可能比整个长白山矿泉水品类所占的份额还要大。 


你不可能在十五秒的广告时间里面,告诉消费者什么是偏硅酸,什么是弱碱性,什么是人体血液酸碱平衡。 


所以,产品就很难从同质化的认知中跳出来,矿泉水品类就很难从瓶装水大品类的认知中跳出来。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可能知道你确实好,但是水不就是水吗,是两块钱一瓶的解渴物。 


因此,想要解决水的问题,首先要洞察消费者的冲突,只有发现了消费者的冲突,你才能找到消费者购买这瓶优质矿泉水,而不是一般的瓶装水的理由。 


在反复纠结于矿泉水的同质化问题后,当我们跳出来决定研究消费者的时候,隐隐感觉,似乎矿泉水差异化的答案就在眼前了。


购买一瓶好水的理由 

所以,在普通的消费情境下,消费者已经习惯了1.5-2块的瓶装水价格,让他花3块钱买一瓶没有味道的矿泉水,似乎在心理怎么都有点吃亏的感觉。 


那么,有没有一种情景,让消费者觉得花3块钱买一瓶好水无所谓,甚至还觉得花得值呢? 


当然有! 


事实上一旦采取了这样的视角,策略就变得清晰了起来。

 

这瓶水如果是给追求的女孩子买的,3块钱贵不贵?


这瓶水如果是买来冲泡上好的茶叶的,3块钱值不值?


这瓶水如果让你感觉充满自信,和地铁里其他人都是不一样的,3块钱有必要吗?


基于此,同质化突围的问题其实发生了转换,我们需要给雅客长白甘泉找到的是,一个日常化、大众化、消费者对水有更高需求的场景: 


早晨第 1 杯水。 


早晨起来喝一杯水更健康,这是很多消费者都有的认知,这个场景的触点一直都存在中国消费者的脑海中的。




 

“早晨要喝一杯水”这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早晨第一杯水要喝更好的水,要喝更好的矿泉水——雅客长白甘泉针对这一消费者心理需,全力打造“早晨第一杯水!”这不仅是有效区隔与现有矿泉水品牌自说自话式的策略,更是一个聚焦在大多数消费者有强烈刚性需求的大情景市场战略。在不远的未来,我们相信在消费者脑海中,必将形成雅客长白甘泉就等于早晨第一杯水。


各位看官,看见了不,一个场景式的触点,以单点之力却能爆发出更大的能量。


好了各位看官——需求只能是被激发或唤醒,因为它总是原本就根植在你心底的某一处。触点,就是开关! 找到他,按下那个按钮!


TIPS:


冲突的触发点:在某时某刻,有些念头会更容易从我们的脑海中蹦出,这些东西是习惯性的随时都会想到的,使用一种产品或者选择一个品牌,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强烈的触发,而触发的源头,就是藏在消费者脑海中的,提醒他相关概念、想法、经验的“小东西”。


触点在哪里?

  1. 触点来自经验、认知、 习惯

  2. 触点来自需求和满足

  3. 触点来自认可和欲望。


寻找触发点之前,我们必须先从自我出发,多问一些问题:

了解顾客为什么要购买你的产品?

了解顾客如何购买你的品牌?

了解顾客是什么时候想起你的品牌、注意到你的品牌的?

了解你的品牌是如何契合和进入顾客的生活的?

了解你的品牌是否可能占据顾客认知的一席之地,是否有改善的空间?

了解你的品牌和顾客之间是否建立了心理关联的可能性?


为什么要寻找触发点?

因为消费者从不在乎你说什么,你买什么;

他们在乎的只有自己!

不要创造触发点,而要洞察触发点

“产品是种出来的,不是造出来的”;

触发点不是造出来,而是需要挖出来的。


触发点的标准

  1. 简单

  2. 可体验化

  3. 可场景化


触点,按下那个按钮!





《冲突》—— 横向营销解决消费者冲突 ( 连载 六)



各位看官,在阅读本文前,是否有以下困扰:


找到了冲突的触发点,是否就能解决营销的问题?


如何判断触发点,是解决冲突的关键点?


如何扩大触发点的开关效应?


是否可以让1000万的传播,看上去有5000万的效果?


找到了冲突的关键点,是否有更高效的表达方式?


各位看官,找到了触发点,如何更有效的解决营销的问题,叶茂中这厮和您聊聊如何利用大创意解决冲突?



第五章   触点VS大创意!




触点,作为冲突的开关;作为营销传播的焦点,作为人左右脑的焦点;作为需求的原点,认知的原点,需要用大创意的方式来表达! 


什么是能触动触点的大创意?


什么是能解决冲突的大创意?


大创意,不是位于高堂的灵感;不是为了戛纳而生的飞机稿;不是为了IPO而创造的数据;大创意,是产品,是模式,是渠道,是创新,是价格,是创意,是传播……是一切可以抵达消费者,触动消费者,粘合消费者的方式、手段和工具。


大创意,是能够最终解决冲突,引发触点的一切!



大创意从哪里来?

——大创意从需求而来,由触点而引发



从问题开始!


德鲁克说过:我们不应该以开始就寻找答案,而应该问:我们的问题是什么?


大创意也是如此,首先从问题出发,你要问问自己:这个世界需要什么,而哪些是我们所特有的?


  1. 创意是否源自触点?

  2. 创意是否解决了冲突?

  3. 创意是否单纯?

  4. 创意能否令产品与众不同?

  5. 创意是否与产品相关联,是否与消费者相关联?

  6. 创意是否有说服力和延续性?

    ……



用脚想创意
不要中了消费者的圈套



“创意的80%,是靠脚走出来的,20%才是策划人的智慧”——一个好的营销策划,应该按照消费者需求第一,客户诉求第二的设计原则,对这个阶段,叶茂中称之为“从调查走向洞察”。


在叶茂中看来,给企业做营销策划之前,最难、最耗时间的就是:要知道企业自己要干什么?企业能为消费者解决什么冲突?因为,有些企业可能连自己都没有弄清,叶茂中就必须为他找答案。而答案的路径就是给企业产品去匹配市场、用户的需求。


以好孩子为例,在“购买童车关注的因素”这一子项的结果显示:“安全性”为72.6%,其次的“车子需用”和“性价比”分别为46.7%、46.3%,而一些舒适度等功能需求指数,均在20%以下。按常理,一般的营销策划公司,下一步在制定营销方案上,一定会选择“安全性”作为营销策划主攻方向。但,叶茂中把眼光从一大堆数据转移出来后,提出一个“消费者圈套”的论点,他认为,消费者有时嘴巴说一套,行为上很可能是另一套。



当策划团队一致认定“安全性”指标的时候,叶茂中突然问:“童车真正的使用者谁?”“当然是儿童!“儿童要的是什么体验?”——去除所有来自父母的需求,剩下的是不会说话的儿童的需求,排列第一位的就是“舒适度”。这就是叶茂中提到的“从调查走向洞察”。


接下来的创意就顺其自然。叶茂中制作了这样的广告片:当一位妈妈把哭闹的小孩从原来的童车上,放在好孩子童车上时,小孩非但不哭,而且一脚还把原来的童车蹬掉。




各位看官,觉得脑白金的广告如何?


是大创意吗?


在叶茂中这厮看来,脑白金创造的市场业绩,无疑是让每个营销人值得学习的大创意。


和叶茂中倡导的“用脚想创意”一样,史玉柱也是靠近距离洞察消费需求为改变了脑白金的命运,用市场来验证市场,用消费者来论证消费理由,是“用脚想创意”的根本。脑白金由于选对了“送礼”市场,老爷爷老奶奶再怎么雷人,也不会导致市场的失败。因为对市场而言,做对比做好更为重要。


“做对”一定不是简单的定位,他包含了对人群,对诉求,对产品多重的分析和解读,脑白金重新界定了购买人群,不是老年人自己购买,而是子女送礼的需求,而脑白金也从未将自身定位于老年人睡眠专用礼品,而是根据实际使用人群(中老年人)对睡眠的需求,发动了软文的攻势,从产品的物质层面解读了脑白金能帮助睡眠的原理,让送礼更安心。由此,要“做对”不能仅仅靠粗暴的手段,更需要全面的研究“对”的路线。




大创意的红唇效应
必须抓住客户最初15秒的注意力



大创意必须有红唇效应




在电影 Why I Wore [red] Lipstick to my Masectomy 中,女主角昂然地喷了一段:“我爱涂大红唇,这是我的选择。有了大红唇,我能更自信,全世界都在关注我。——经济不好的时候,往往女人的口红越红裙子越短。原因相信各位都很明白了,吸引注意力,用极致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也是大创意必须具备的。


品牌和产品,亮相的时候,都必须在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注目礼,尤其在当下,消费者无时无刻不被“新”的事物骚扰,如果你没有在最初的15秒用红唇征服他们,那么你就丧失了沟通的前提:


有调研显示,消费者在最初的15秒内,往往对新鲜的事物是抗拒的,如果销售页面过于复杂,拆除包装过于费力,创意太复杂,诉求太多,新用户注册步骤太复杂,都会流失我们的注意力。


所以,大创意必须首先征服消费者的15秒。




大创意能让100万花起来像1000万


由于红唇效应,大创意实际上是能“省钱”的,因为大创意能够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一次传播相当于平庸广告的多次传播; 而这一切的前提,自然是因为洞察到了“触点”所在。


网上曾经有个案例:美国有个年轻人特别想去知名的广告公司,在那些知名创意总监的手下工作,但他不知道怎么联系这些知名创意总监。他左思右想,觉得这些总监可能比较自恋,一定经常搜索自己名字,洞察到这个“触点”后,小伙子花了6美元去谷歌买了五个知名创意总监名字的关键词,然后把自己的求职简历投放在了谷歌上。包括前英国伦敦萨奇公司全球执行创意总监David Droga的这5位创意大咖纷纷中枪,结果这个小伙子获得了4个面试机会,而且拿到了两个offer,最后他决定去美国纽约的Y&R广告公司工作



可见,大创意不仅能放大传播效果,还能从根本上节约预算和开支。让100万的投入抵得上1000万的预算。



1990法则


基本上任何一个事情总会有1%的人领潮流之先,作为小的意见领袖,非常快地创造一些东西。一旦他过来,就会有9%的人很快追随,剩下90%的普罗大众,慢慢地看过来。


所以我们要试图找到这1%,然后用这1%来撬动那9%,再去撬动剩下的90%中的一部分。


大创意必然是从那1%中而衍生出来的创意,大创意必须要有明晰的原点客户,好像UBER初入上海市场的时候,如何寻找自己的1%用户呢?


UBER罗列了二种人群:


1


老外,以及外企的中高层,包括居住在上海或者来上海旅游的。


为什么呢?因为Uber在全球已经有14个语言的版本在使用了,上海是Uber在全球第64个开通的城市。UBER对老外而言,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能够大量节约教育成本,而且UBER的模式,对老外没有违和感,反而有更强大的吸引力。



2


媒体人,尤其是那些喜欢把国外的东西翻译到中国来的媒体人。


我们不需要教育他,因为他自己把自己都已经教育好了。而且如果撬动了这部分人群,还可以为品牌的扩张找到天然的传播途径。


而找到了原点客户,依据他们的传播习惯制定创意,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创意找到了爆发的原点才能具备裂变的条件1%对于大创意而言,尤为重要。而这1%的原点一定是和触点息息相关的。




大创意到哪里去?

——大创意到生活中去,启动触点,解决冲突





大创意首先是解决方案



企业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创造并留住顾客”,而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求”。


创意的本质就是创造并保持顾客的能力所以创意不仅仅是灵感的表达和技术的创新更多的如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留住消费者的能力。


各位看官,创意存在于一切万物之中,大创意则是在万物之中,解决核心问题的方案:


快时尚品牌风靡全球的时候,也创造了时尚粉们新的冲突:衣服变得时尚却更便宜,身着大牌的优越感,只要付出少少的钱,衣柜越来越拥挤,消费者的内心开始冲突起来,那些只穿了一次、两次的衣服从此进入冷宫,总有小小的愧疚感和浪费感。为了解决这个冲突,优衣库发起了每年旧衣回收的活动——带来你的旧衣服,半价穿走我们的新款!


这种看似环保的方案,实际是优衣库帮助时尚粉们毫无愧疚的清空衣柜的解决方案——清空衣柜,才可以继续购买衣服!


各位看官,判断创意的大小,首先要看他是否解决消费者的冲突,是否帮助企业解决了问题!优衣库的创意,看似普通,实际却是帮助企业深入挖掘市场的大创意。


同样的道理,M蛋黄酱经常捆绑销售(买一大瓶蛋黄酱就送你一大瓶牛排酱),很多市场人员都觉得没有那个必要,毕竟大瓶的容量已经让消费者觉得物美价廉,但M却将此行为固化为企业的常规手段,原因很简单:


消费品厂家除了关心销量的问题外,还关心的是如何才能让消费者不流失, 美国家庭的冰箱都很大,一般都是一周进行一次购物。为了不让消费者的冰箱被竞争对手占领,必须设计让消费者购买两个以上的产品,这不仅仅是销量的解决方案,更是抗敌的解决方案,这才是大创意的所在——让消费者无法再进入购买的状态,竞争对手也没有进攻的余地了。


创意,能让消费者更快更直接的知道你;而大创意,则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问题,“创造并留住顾客”



大创意是满足人性的


大创意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解决方案,而消费者需求其实就是人的需求。了解了人性,才能在产品极其丰富而同质化严重的时代脱颖而出,才能真正让品牌和人建立沟通。


国外曾有人做过一个试验, 在两个擦鞋机前各挂上一块小广告牌,一块写着:“请坐,擦鞋。”另一块上写着:“约会前请擦鞋!”结果不言而喻,寥寥数字却隐含了更为人性化的需求,超越了物质的基本诉求,迎合了更多情绪上的诉求,就是大创意的来源。


在今天,大数据、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优化和价格透明的时代,营销最重要的一项,还是提供可以改善消费者生活的好创意,而最大的创意,就是创造出让人觉得“我想要”的产品,对现有的产品进行不断改进或者发明,创造出让人无法抵抗,欲罢不能的新产品,才是真正的大创意。




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也加入爱国主义联盟,在美国推出印着国旗的瓶子




伴随着健康意识的不断扩张,可口可乐在全球的市场都逐年减少,当产品无法和消费者建立正面联系的时候,可口可乐更关注和消费者建立“价值观”的粘度。


所以,可口可乐也加入了爱国大军。品牌最近和美国劳军联合组织(USO)合作庆贺该组织成立 75 周年,把美国的星条国旗印到了自己的可乐罐上,瓶身上还印上了美国著名爱国歌曲《God Bless the USA》(上帝保佑美国)的一句歌词:「I am proud to be an American」(我为我是一个美国人而骄傲)。同时今年也是可口可乐与 USO 合作的第 75 周年。




USO 还开启了「Campaign to Connect」的营销战役,鼓励人们在官网上 100 万封信支持感谢服役的军人们。这是因为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显示,将近 90% 的劳军们认为很多美国公民不能感受他们为国家付出的牺牲,更有 37% 的劳军群体认为公众并不感激他们。所以这一战役得到了可口可乐的赞助支持。




可口可乐北美社会市场营销总监  Erika von Heiland Strader 说道,「自从 1941 年 USO 成立开始,可口可乐和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对我们品牌而言,和这样一个组织的合作关系也成为了我们品牌的基因和宝贵的遗产。这些印着国旗的可乐瓶是我们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感谢 USO,我们感激美国劳军组织在这 75 年里面为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国家兢兢业业地服务着。」


印着美国国旗的可口可乐已经超越了可乐本身的属性,更具备人文的精神,而美国国旗瓶也成为收藏者的藏品,是不是也帮助提升了销量呢?



让客户欣喜比让客户满意更重要
巴菲特



巴菲特说:“能让客户感到欣喜的企业,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免费销售团队。你看不见他们,但他们却无时无刻不在替你宣传。”


仅仅做到满意,已经无法触动消费了,要比满意更满意,要比满意更惊喜,才能让消费者惦记着你,知道你的存在,期待你下一次的惊喜。


而且这种“欣喜”必须是惯性且常态的,由于互联网的便利性和破坏性,提高了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期待值,补贴已经是最基础且越来越无效的方式,惊喜才能让消费者重新审视你的存在。


营销的本质并非投入重金,而是恰到好处——我们的收入可以以其他形式出现,其中最令人愉快的是顾客脸上出现满意的微笑,这比什么都值得,因为它意味着他的再次光顾,甚至可能带个朋友来。——麦当劳之父:雷·克罗克


二十多年来,不断有新的“概念”被创造出来,从“点击率”到“粉丝数”,从小众到定制;从场景到社群;然而,无论概念如何更新,消费者的期待始终不变,正如巴菲特对品牌的期待值一样,以客户欣喜为己任,才能真正解决冲突所在,也是大创意的起点。


  • 价值 大于 预期,顾客就会满意!

  • 价值 等于 预期,顾客就不会满意!


所以,贝索斯始终思考的是,如何让客户感到高兴,而开始每一天——如何通过快速送货、更低的价格,或者其它方式。即便现在,他还在思考怎么能继续做到这一点。


把顾客放在首要位置,创造,然后耐心等待;我们会持续不断的将关注重点放在我们的顾客身上;我们会继续以长期占领市场领导地位的想法为出发点来做决策,而不是以短期内取得回报或者短期内在华尔街引起反响为出发点。——杰夫 · 贝左斯。


不要止步于满意,因为那样实际意味着停止了消费者对你的期待;如果客户觉得“我从未有过这样的体验”他才会不停的和你发生联系,并主动为你传播。


各位看官都知道西南航空因为定位廉价航空而赢得市场的案例,因此在廉价航空的市场的竞争中,大家都争相仿效,都在削减成本,去掉多余的环节,就以飞机餐为例:大多廉价航空公司不再提供飞机餐,如果实在饿了,就得自己花钱买。


但在今天,处处比价的市场氛围中,大陆航空为了让消费者能够感到“欣喜”,反其道而行之,重新审视商务乘客的需求,洞察到他们的冲突所在——商务旅客都能报销差旅费,为公司节约的同时,当然也希望解决自己肚子的问题,而普通的廉价机票往往忽略这些商务客人的需求,一味的低价策略,只为解决了商务客人飞行的问题,而忽略了其他体验的满意度。大陆航空重新聚焦这些商务乘客,保留了飞机餐,推出的广告诉求:workhard ,FLY right (努力工作,正确飞行) ,直击商务客人的心坎,我为公司那么努力的工作,为什么要买便宜的机票,而不对自己好点呢?


这种包含深情的创意,让消费者比满意更满意的创意,才是大创意的起点,才是真正建立消费者满意度的起点。




大创意是可以延续的,必须可以重复的


打造品牌路径的“四步曲” 

1.提炼出品牌核心价值

2.用正确的策略和杰出的创意表现核心价值

3.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积累

4.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一对一的品牌联想


在这四步曲中,对企业和广告公司而言,最为艰难的并非第一条 ——“提炼出品牌的核心价值”,在叶茂中机构看来,提炼品牌的核心价值就好比选择正确的道路, 企业自品牌初创开始,就会给予最高度的重视,往往会赋予最大的耐心和资源;然而到了品牌维护阶段,由于人性的贪婪和多变,“坚持初衷”往往成为一种稀缺的品格,“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积累”往往很难被企业接受,更多广告公司的同行,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更是不遗余力的改变之前公司为品牌所做的建设,品牌不断被赋予新的面貌,但一个品牌要真正成为消费者心智中的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产生烙印,就是需要建立在“重复”的行为之上。


1954年,李奥贝纳将万宝路定位为男人的世界,将近60年,万宝路的广告里都出现过啥呢?牛仔、牛仔、牛仔、还是牛仔,非要说不同的话,最多也就是场景做点小变化:马上、草棚里、山中篝火旁、但万变不离其宗。在哪无所谓,少不了的还是牛仔、牛仔、牛仔、和,牛仔。万宝路的老总曾经十分不满意李奥贝纳白白骗了他那么多年的钱。


李奥贝纳则说:你花了那么多钱,不就是让我监督你不要换掉牛仔的吗?否则你品牌的魂不就没了吗?


60年一甲子,我想,正是因为双方在这60年的时间里坚定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正确的策略,才最终树立起了完美的品牌联想——万宝路,男人的世界!


重复的力量使得创意的力量不断放大,而真正的“大”创意更是经得起重复考验的。



TIPS:




大创意从哪里来

——大创意从需求而来,由触点而引发


  • 从问题开始!

  • 用脚想创意——先做对,再做好。

  • 大创意必须抓住客户最初15秒的注意力

  • 大创意能让100万花起来像1000万

  • 1990法则


大创意到哪里去

——大创意到生活中去,满足触点,解决冲突


  • 大创意首先是解决方案

  • 大创意是满足人性的

  • 让客户欣喜比让客户满意更重要——巴菲特

  • 大创意是可以延续的,必须可以重复的



阅读原文让你多知道一点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