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一辈子能做一件事,就挺不容易的了

马可:一辈子能做一件事,就挺不容易的了

网易时尚 内地男星 2019-08-30 12:00:04 643



清晨的阳光透过米白色麻布窗帘洒进来,为无用空间增添一丝温柔。有水泥裂纹的墙壁、采用天然古旧石材制成的桌椅、古老的纺织机……房间里的器物,有的动辄就要上百年历史,尽显手作器物历经岁月的沧桑之美。
 
今天我们要采访的人,是设计师马可。
 
马可是谁?百度百科上对她的标签有很多:是全国首届时装专业学生、1995年中国首届十佳时装设计师、是最早踏上巴黎时装周的设计师,更是“无用”手工艺传承者。


然而当我们见到她的时候,却颠覆了原本所有想象:全无粉饰,脑后编着一根长长的麻花辫,身着一件浅灰色棉布连衣裙,就那么安安静静的坐在一张老旧木椅上,不紧不慢的梳理着竹篓里的棉丝,脸上露出点点谦逊的微笑。
 
献礼祖国70周年
中国时尚产业的变革与发展之马可篇
网易时尚,倾力讲述


 


大学


48岁的马可,已经是中国享有盛名的设计师之一,是本土品牌“例外”和“无用”的创立者,是首位受邀参加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中国服装设计师,在巴黎时装周发布的作品“无用之土地”、“奢侈的清贫”惊艳世界。


时光退回到30年前,1989年的秋天,马可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对“时尚”的体验。那年,她18岁。


那会儿的中国,刚刚步入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于国外已经有了像老佛爷Karl Lagerfeld等一系列优秀的设计师,中国还没有时尚这个词。
 
马可的父母都是大学教师,或许正是因为成长在这种充满书卷气的环境中,对马可日后的设计风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周边接触到的同学、朋友,跟我一起长大的伙伴们,都是大学教员的子弟。然后老师们也都是普遍比较朴素的。一直到了上大学以后,在90年代初,中国才开始慢慢有了时尚这个概念。」
 
80年代末期, 随着国门的打开,让人们意识到中国的纺织机械工业还相对薄弱,国外纺织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早已将我们远远地抛在后面。因此,我国在制定“七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将纺织工业的整体快速发展计划列入其中。
 
时尚业和成衣制造业被推至战略高度,各大高校也陆续成立相关专业。

1989年,马可离开生活了18年的家乡——长春,考入苏州丝绸工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苏州丝绸工学院当年建立全国首届服装设计兼表演专业,而马可则是这个专业的第一批学生。这是中国时尚道路上的一次试验,同时也是马可人生中的第一次实验。

马可当年就读的苏州丝绸工学院


马可选择这个专业,也完全是偶然。「 我当时也是一个小高中生,在报考的时候也并不清楚这个专业会学什么,当时只是顾名思义,就是觉得设计兼表演,那么就学两种,设计也学表演也学,多一门能力不是更好吗?」
 
马可大学时代照片 首次曝光

懵懵懂懂的闯入了设计的大门后,没想到,马可对设计产生了浓厚的情趣,这种兴趣促使她开始系统的学习,也是为之后拓展中国“时尚”之路,铺垫了重要的一段。
 
「 我记得当时(可以看到的资料)就是西方的服装史艺术史,还有对西方艺术的这种研究、时尚的历史。那个时候的资料并不多,因为90年代初,但是(我)把学校里仅有的那些关于设计方面的书差不多都看遍了,然后就自己做笔记,把那些重要的词句都摘抄下来,因为那时候还不能把书借回来,只能泡图书馆,自己去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


随着深入学习了解,马可对设计逐渐有了自己的认知。
 
「 我自己一直有一个意识,就是对西方设计师的东西,我觉得是点到为止,我也会去看,也会去了解,但是会有一个度,我不会让自己过于的深入进去。我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中国的服装(的研究上),包括中国文化历史、传统服饰的研究,我会把西方的剪裁,包括他们的制作工艺等等,作为一种借鉴。这个重心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我可以了解,我可以知道,但是我不会去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对他们的研究上,因为我脑子里始终有一个声音,就是要做中国自己的原创。」
 



做中国的原创品牌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迎来了一波快速发展的浪潮,而这波浪潮最巅峰的时期便是九十年代,而最核心的地带,则是广东——广州和深圳。
 
因为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国外最新资讯,“南下赚钱”一时间成为当时年轻人所追逐的潮流。广东的时尚行业更是一度引领全国潮流,从新潮的喇叭裤到印花T恤,广东有着当下最流行的所有款式,而且总是要比其他地方提前大半年。
 
当时更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做服装生意的老板,无人不识广州。
 
当时的广州服装业以贴牌生产为主,并没有自己的品牌,大批量来自西方的订单,工厂流水线24小时工作,整个行业都在享受着代工的繁荣。

90年代广东一家纺织厂


「 在中国最开始,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候中国是没有品牌这个概念的,几乎就没有品牌。人们如果去买衣服,就是去百货大楼,或者是当时那种大商场,也没有很强烈的品牌意识。是在90年代(中期),我大学毕业到了广州,那个时候广州是走在中国时尚领域最前面的城市,受香港那边的影响,在一些最核心的商业街开始出现了品牌的专卖店,当时那可是一个大新闻,人潮涌涌的去购买那些,当时叫休闲装,是从那个时代才刚刚开始的。」


毕业后,马可与大部分90年代初的服装设计毕业生一样,来到广州一家制衣公司,做了三年的设计师。而这三年也成了马可最难熬的三年,这种把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的工作状态,对马可来说是一种灾难。
 
「 我一直渴望找到把服装和设计作为理想而不是生意的企业,经过几年的苦苦寻觅却总是失望。」
 
9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品牌意识开始空前觉醒。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199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时国人在家用电器和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费正在从普及型向高档名牌型转化,而许多名牌服装,也是在这一时期走下T台,大规模“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开始不满足于工厂“代工”的服装,开始选择更具保证的品牌服装。
 
「 因为品牌代表着一种风格和一种对品质的承诺、保障,人们开始有了对个性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我想这也给设计师们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我就想抓住这个机会,然后能够去做出一些符合当时人们心理需求的设计。」
 
于是马可借着这种优势,在1996年跟伙伴一起创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品牌——“例外”。在那个大家都在沉迷代工的年代,中国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设计师品牌,自然而然“例外”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个设计师品牌。


2001年12月11日开始,中国正式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产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除了各种大牌,国外很多二三线品牌也涌入中国,这对本土服装品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刺激着中国企业的“快跑”。想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迅速崛起。


这其中也包括“例外”。2000年左右,“例外”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在全国开了四五家专卖店,2001年店铺增加到二三十家,到了2004年更是一跃到了近百家。


对于马可来说,创业无疑是成功的。可是,就在“例外”如火如荼发展的时候,马可那不断探索的性格,促使她的内心,又有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时装和服装这两个名字,我开始有了质的区分。」


这种变化严重影响了她未来走的方向,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她感觉自己并不属于“时尚圈”。马可认为,服装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信仰。


「 我希望我的设计更单纯,更加能够回归到我们自己的中国文化的本源。」


马可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创业初衷:做世界顶级中国品牌。不想为追求商业利益而急速扩张,在她看来这样等同于透支企业的未来。于是,在“例外”创立10年后的2006年,马可选择了离开。

「 我希望能够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在对中国手工艺,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学习中,然后通过这个再去做一个原创的中国品牌。」
 


2006年的春天,马可的第二个工作室诞生,取名“无用”。「 我想尝试重拾这些即将消失的“无用"的传统技艺去做一些事情,我想挑战一下自己过往的极限,看能不能做出一些具有超越性和启发性的创作。」


无用工作室的建立让马可终于可以尽情的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定期到祖国各地的偏远山区,去发掘和寻找那些真正的民间手工艺人,对他们的技艺进行记录和采访,然后学习并传承。这样的工作,才是马可内心真正所向往的。


不过,大部分手工艺人,他们几乎都会和马可说一句同样的话,「 你这么远跑到这来做这些事,不觉得这是没用的吗?我们这些老手艺都被时代淘汰了,连我们自己的孩子都不学。你做这些记录有什么用?这些都是没用的。


“没用的”如同一个撕不掉的标签,牢牢粘在这些民间古老的手艺物件上,也深深刻在马可的心里。

「 所以我当时给品牌命名的时候,脑袋里第一个跳出来的词就是“无用”。我反而觉得这是我们生命里最温暖最重要的事情。干脆品牌就叫“无用”好了,让时间来证明,这些到底是真正的无用,还是最宝贵的事物。」直到现在,马可说起这件事,眼神里依然充满笃定。


在马可看来,手造之物充满着生命力。所以无用工作室致力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这条道路很漫长,也很艰难,但马可却从来没有退缩。「 我们是从做手织的设计开始,然后到设计开发的小样,小样到通过,都是用那个一百多年传承下来的老木织机一点一点地把布料从头到尾织出来。织好后的面料,还要再重新设计,然后再做裁剪缝制,还有植物染色等等,整个流程下来,没有三个月是不可能穿上这件衣服的。」


这一做,又是13年。13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次时间的轮回,13年中,马可同无用工作室的工作人员一起,一次又一次地奔赴中国的偏远山乡,与民间手工艺人同吃同住,完成一次又一次不同主题的民艺调研课题,也一次又一次的被像大地一样淳朴宽厚的农人们深深感动。


「 这些年看遍世界各大时装之都的缤纷妖娆,却没有哪一样比他们黝黑粗糙的面孔和沾满尘土的劳动服更让我感动的。因为我觉得他们是在用真正的生命和时间创作。这个衣服已经不再是件衣服了,因为随着长期的穿用,破损之后再修补,再穿用,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它已经变成了他们身体或者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在这些看起来破旧褴褛的衣服里看到了他们生命的故事和经历。现在的设计和艺术经常很苍白,与它们是无法比拟的。」





巴黎的过客

虽然马可一直说自己做的事情与时尚无关,但她的想法却很快就受到了时尚界的认同。
 
无用工作室刚刚创立没多久,就接待了第一个时尚界的贵宾——巴黎高级时装公会前会长迪迪埃·戈巴克。

迪迪埃·戈巴克是通过一个服装界朋友的介绍,对在珠海创业的马可慕名而来。

「 我当时还挺惊讶的,我说为什么来看我?他对我们这种用纯手工的方式去制作各种生活器物、包括服装,他非常的感兴趣,也非常的肯定,他说(这是)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迪迪埃很喜欢这些手工产品,于是向马可发出进驻巴黎时装周的邀约。
 
「 他说迄今为止,在历史上还没有中国设计师进入过巴黎时装周,(做)这个发布,他说我很希望你能成为第一个,就向我发出了邀请。」
 
这个邀约对马可来说无疑是一件很突然的事情,打乱了她的所有计划,满心惦记着自己手工艺调研工作的马可,打算婉拒这个其他设计师都求之不得的机会。
 
「 我就想我一定要很诚实地告诉他,我真实的想法。所以我就跟主席说,首先我特别感谢你这么真诚的邀请,我也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荣耀,但是呢不管是我也好,还是我现在创建的“无用”,并不是一个时尚品牌的定位,我说我也没有意愿去加入时尚领域。」
 
原本马可想通过这个说法,让迪迪埃放弃邀请她的念头,没想到迪迪埃沉默了一会后说,马可不管怎么样,你先开始吧。
 
「 然后我想也是啊,毕竟自己做了那么多年的设计师,而且我的心愿也是做一个中国的顶级品牌,能够让世界看到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原创。那我觉得这个机会来了,的确是有点责无旁贷。而且我想起来之前在国外的一些经历,我也亲耳听到过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抄袭、模仿西方设计非常的气愤,或者就是看不起。所以我就想,的确也到了一个时机,中国设计师应该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拿出真正的中国原创,让世界看看什么是中国的原创,完全没有任何西方影子的作品。」
 
经过再三考虑过,马可决定站出来,填补中国设计师的空白。2007年,“无用”的首个作品《无用之土地》在巴黎时装周正式亮相。
 
“无用”邀请函

这是一场颇具颠覆性的发布会,所有的一切均和现在的时尚发布会背道而行。没有精心设计的T台、没有化着精致妆容的模特、更没有华美的服装。与其说是一场时装发布会,更像是一场直击人心的艺术展览。模特们满脸泥土,身着粗犷厚重的衣服,宛如一尊尊雕像伫立在灯箱之上,完全静止不动,观众可以穿行在作品之间,驻足观看。

作品《无用之土地》

这场独特的发布会在当时大获成功,法国《解放报》称马可的发布会是一次颠覆性的演出;法国《世界报》赞誉“这些服装雕塑,拥有与艺术作品一样,为永恒而创作的感染力”;法国版《VOGUE》更是称马可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设计师”。

作品《无用之土地》

光环突然加持,让内心向往纯净的马可措手不及,她很想就此收住,回归到自己原本的工作状态,继续潜心研究手工艺。可谁承想,事情总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而发展,没过多久,马可就再次收到了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邀请。
 
「 在第一次发布会结束以后,大概2到3个月,我就再次接到了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邀请。说经过他们一套非常严格的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流程后,你是全票通过了,所有的评委会人员都非常期待你能进入巴黎高定时装周,所以邀请你参加下一届的高定。」
 
众所周知,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作为时尚界的金字塔尖,有着非常严格的认证标准。而在马可之前,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人进入过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
 
面对这个邀请,马可再一次面临着选择。「 因为本来就是给主席一个交代,我也去了,然后秀也做了,但是我告诉他,就一次哦,以后不玩了,我就不进入巴黎时装周了,怎么高定的邀请又来了?」
 
纠结始终解决不了问题,马可在反复考虑之后,还是说服了自己,去迎接新的挑战。


「 后来的想法是,既然已经迈开第一步了,现在高定时装周在向我招手,那就一鼓作气,既然爬山都爬到半山腰了,干嘛不到山顶去看一下,到了山顶,看到山顶的风光以后再下来,当时就是这样的想法,既然是想为中国的设计争光争气,想让世界看到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原创,那就干脆到巴黎高定时装周也去做一次。」
 
2008年7月3日,马可带着自己最新作品“奢侈的清贫”重返巴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出现在巴黎高定名单中的中国设计师。
  

作品《奢侈的清贫》


42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肤色的舞者,身穿无用简洁朴素的手工服装,以缓慢而优雅的舞姿,缓缓步入巴黎小皇宫的林荫道。

《奢侈的清贫》发布现场

《奢侈的清贫》发布现场

表演场地的另一端,来自中国的老织布机发出强烈的节奏声,纺纱女轻揉慢捻,指尖里抽出一根纤长的棉线。
 
《奢侈的清贫》发布现场

全球权威的时尚杂志《ECO FASHION TALK》评价马可发出了一个大胆的声音:站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统一的大工厂制衣业的对立面,重新拾起被低估的手工艺,从本质上挑战了现代文化的服饰属性。

两次巴黎发布会的成功,却激发了马可内心的另一层矛盾。


「 我到底是走职业艺术家的定位,然后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边去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还是按我的原计划去做中国的民间手工艺的调研,通过成立品牌,来支持和帮助中国千千万万的手工艺人。这变成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最终,马可还是放弃了做艺术家的想法。从那开始,马可再也没有去过时装周,全身心投入到“无用”的事业中。
 
「 你曾经到达了峰顶,在峰顶上看到了在地面上所看不到的风光,然后你必然要下来,人不能一直留在峰顶,不能留恋。然后你下来的时候,要归于平凡,回归一个常人的状态,这个我觉得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你才能走得更远。」
 


一辈子能做一件事,就挺不容易的了

从改革开放后至今的这四十年中,中国的时尚浪潮从未停止过翻涌,甚至经历了轮回。而马可在经营“例外”的十年里,感受到这种所谓的“潮流”给她的创作带来的身不由己,于是终究领悟到自己真正想要坚持的东西——传承中国手工艺,仅此一件事而已。


「 我觉得要把我的生命跟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和这些千千万万的手工艺人的命运连在一起。」

在追求繁华的都市快时尚中,马可像一个孤独的对立面。她坚持取用天然棉麻植物来织布纺纱,拒绝人造的化工纤维,坚持原始手工艺的剪裁缝制方式,也坚持简单纯朴的设计风格。


「 我不喜欢喧闹的东西,也不喜欢做非常引人注目的设计,因为我觉得服装是为人服务的,最重要的是如何体现穿着者的内心,这是我始终的设计原则。」


看似温和的她,对于当今的时尚潮流,却有着尖锐的态度。当我们问到“你对中国原创设计有什么期待”时,马可非常严肃地回答:「 不要制造垃圾!不要不负责任地,拿低廉的粗制滥造的产品去充斥社会和市场。」


马可对品质的坚持,归根还是为了手工艺的延续。「 购买者应该为货真价实的好产品投入,而不是用垃圾产品去充斥衣柜和房间。通过精简购买更少但是更好品质的产品,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这样做也能相应支持那些追求品质的品牌和手工艺人,共同将手工艺延续下去。」


马可做传统手工艺设计,是想唤起人们生命里最本质的东西——单纯、自然。当我们问到她是否还想去尝试做其他设计时,她答道:


「 除了对中国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我没有想过做其他事。我觉得一辈子能做一件事就挺不容易的,而且用一辈子的时间把一件事做好,这就是我的个人追求。」


尽管中国时尚在几十年的浪潮中发生了巨变,但马可对传承中国手工艺设计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 我本身就亲眼见证了非常完整的中国时代巨变,这41年刚好也是我成长的历程,从有记忆开始,一直到职业生涯的发展。我觉得中国改革开放41年的时间里,可能相当于西方上百年的跨越过程,在这种急速的变化里,每一个中国人都经历了一番转变的拉扯。非常欣慰的是,我一直都对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充满着热情和梦想。」



编者的话


马可大多数时间都呆在“无用生活空间”,这是一个略显“神奇”的地方:虽然位置在北京的皇城根,但里面的景象却如同“山洞”一般,空寂,原始,无任何工业痕迹。最吸引我们的是,马可将一个三层楼高的电梯井,改造成了一间冥想室。顶部一束暖光垂直下来,落在一张方桌的烛台上。每当马可想要安静思考的时候,就会在这里坐上一天,将自己与世隔绝,对话内心。



制作团队
出品人/田华  
总策划&监制/韩黎  
执行策划&监制/杨晓婉  
撰文/杨雅婷 刘倩怡    
摄影/庄扬帆工作室  摄像/刘阳  
设计/秦玉娴  后期/黄家赛 
场地/无用生活空间  


网易时尚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