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安时宰相危的张居正

社稷安时宰相危的张居正

遇见新业 内地男星 2017-08-07 15:44:07 199

      清朝康熙和雍正年间张廷玉主持编写的《明史》,曾用5716个字为张居正立传。如此长的篇幅,在《明史》中很罕见。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张居正在历史上的知名度。畅销小说《张居正》的作者熊召政先生曾作《怀张居正》诗一首,全文如下:

常记先生柄政时,城狐社鼠尽摧之。

书生自有屠龙剑,儒者从来作帝师。


寂寞王侯多怨恨,萧条国事赖扶持。

昭昭史迹留嗟叹,社稷安时宰相危!

       短短一首七言诗,概括了一代名相张居正的一生。 儿综观张居正的一生,也许用“善始不能善终”来概括,大概是不会引起争议的。 


       说其“善始”,张居正当之无愧。他出生平民,从秀才、举人、进士,至内阁大学士,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当时,明王朝经过近两百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因此,人们赞扬他是“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

       但这样的栋梁之材,却最终未能“善终”。1582年6月20日,张居正因病去世,享年57岁。就在他去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明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张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不久,言官把矛头指向张居正。神宗于是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官秩,追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开棺戮尸,一代能相落得了个可悲的下场。人亡而政息,张居正在位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神宗一朝,无人敢为张居正喊冤。

       对于张居正死后如此之快的失势,《明史》认为一个主要原因是其“威柄之操,几于震主”。而自明朝以来,关于失势原因更是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定论。但通读《明史》及有关文献后,笔者也想在此处讲一点张居正为官行事之道的细节性东西,作为原因探索的佐证。张居正为官行事有三个特点:


       一是胸有城府,旁人很难接近。据《明史》记载:“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深沉有城府,莫能测也。”喜怒不形于外,旁人难以琢磨。而“间出一语辄中肯,人以是严惮之”。按照现代的说法,张居正大概可以归为揣着明白装糊涂,关键时刻突然用力能要人命的,比较“阴险”的那一类人。


       二是手段完全为目的服务,注重结果,少顾过程。例如,嘉靖皇帝晚年,边远地区的治安逐渐处于失控状态,张居正采取任用酷吏,放手治理的方式。两广总督殷正茂心狠手辣,为人贪酷,任用他很多人反对。但张居正认为只有他才能解决问题,力排众议,任命其为两广总督。结果殷一上任即大张旗鼓地镇压蓝一清、赖元爵起事,杀了上万人。事后张居正在给殷正茂的信中,不无得意地说:“大功克就,岭表辑宁,朝士大夫始服公之雄略,而信仆知人之明。”(《张居正集》卷十八,书牍五)


       三是对自己人颇讲义气,关键时刻为自己人打马虎眼。张居正城府很深,朋友可能不多,但作为当朝宰相,对自己人还是很讲义气的。例如,隆庆年间,御史詹仰庇因为上疏要求清查宫监的账目,得罪宦官,要遭受廷杖。张居正立即上疏营救:“臣等再三参详仰庇疏意,止因该监钱粮未明,欲行清查,以资国用。原其本心,实亦无他。”詹得以免遭酷刑。又如,漕运总督王宗沫因海运十二万石米抵天津,八条船沉没,损失三千石,要受惩处,张居正因是自己人,为之开脱说:“海运初开,小有损失,无害大计,何必讳言处补乎?然其才足倚,未可深责也。”(《张居正集》卷二十五,书牍十二)


       其实,喜怒不露城府过深易失诚,专注结果少顾过程易失信,身为首辅义气过重易失公等这些统统加到一起,就难怪“社稷安时宰相危”了!


-长按关注-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