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九支卢汇谱编纂工作,在卢振宝会长带领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浙江九支卢汇谱编纂工作,在卢振宝会长带领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北京卢氏宗亲联谊组织 日韩男星 2018-11-14 17:17:30 554

浙江九支卢汇谱编纂工作,在卢振宝会长带领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2018年10月5日,浙江九支卢汇谱编纂会议后第二天,夏龙、明亮等宗亲立即行动起来,购置设备,寻找场地。在未找到办公场所前,振宝宗亲为赢得时间,将工作室设在自己家里。

   振宝会长走村串族、联系宗亲,督导工作,各地宗长大力支持。贻波、连法、岩梁、妙林等宗长献计献策积极配合。至10月16日,短短10天时间已收到家谱147册,涉20多个族村。

 80多岁的福康宗亲,亲自送家谱到工作室。

 明亮等宗亲每天工作到晚9时才休息,忙时还通宵达旦。在他们的努力下,已完成扫描制成4-5册电子书谱。方便了编制查阅,为汇编工作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附注:

“九支卢"背后的故事


                                    缙云县 朱文风


    一次偶然的机缘,我有幸造访了“九支卢”的发源地:灵山。这“灵山”原先应称为“躲山”,即“九支卢”鼻祖卢琰为躲避朝廷追捕而隐居的深山。有人也称“朵山”、“驮山”,亦即现在的翠峰山。具体地点为现磐安县新渥镇大山下村。新渥镇正准备将其开发为灵山风景区,并准备在园区内建造“越国公卢琰文化园”。大山下村风景秀丽,幢幢新屋高低错落,依依翠竹掩映村旁。村中有一池碧水,平静的水面倒映着池畔的一排石柱长廊。显然,这是一处古建遗存,一溜十一间。方方的石柱,雕花的屋梁,廊柱上曾镌有无数对联。只是经“文革”破坏,字已模糊不清。后墙上悬挂着块块画匾,里边是宋越国公卢琰的《灵山八景诗》。我绕到前边看,长廊一端的石门洞上方,有一副对联:“世居松麓耕与读,认作桃源是也非”。上边的横披为“翠松古里”。可以推断,这石柱长廊与池塘附近,即是卢氏鼻祖卢琰公当年在深山耕读的“古里”。因为宋越国公卢琰的古墓也就在附近一处向阳高坡上。


    我卢姓朋友多,以前每当谈起史事,他们总说“九支卢”“女支卢”什么的,现在才知晓,其中隐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故事。


    原来卢琰(900—985)字文炳,祖籍河南洛阳玉川,祖上三代为唐朝宰相。到了后汉,卢琰开始进入仕途,成为郭威手下大将。后汉隐帝刘永佑继位,荒淫无道,听信佞言,滥杀无辜,将边疆重将郭威家眷扣押为质,想召回郭杀之。郭威得知,十分吃惊,急忙召集众将商议。卢琰进言:“隐帝无道,后汉气数已终。与其回京受缚,不如率兵讨伐。”于是郭威率军回京,隐帝驾崩,郭威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封卢琰为尚书,辅佐后周。郭威死后,传位于继子柴荣,史称周世宗。世宗授卢琰为检典尚书,并封为“荣禄大夫上柱国赞治尹开国上将军”,“食禄三千七百户,赐金绯鱼袋。”当时,除卢琰外,赵匡胤也是周世宗柴荣的结交,深得信任。卢、赵二人被周世宗称为“股肱”。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驾崩,太子柴宗训即位,是为恭帝。一时间,孤儿寡母,权威难展,朝权被赵匡胤、陶谷等所掌握。次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宋太祖,改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不日,宋太祖摆驾入朝,反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皇太后为周太后,柴宗训只得身着白衣出宫。太祖入皇宫,六宫迎拜。太祖见有两个小孩由宫人抱着,也在下跪之列。便问是何人,原来是柴荣的两个皇子:纪王、蕲王。太祖大怒,令左右侍卫诛杀之,两皇子被捉押出宫,一路惊恐哀号不止,宫内上下大惊失色。此时,卢琰挺身而出,冒死向赵匡胤进言说:“昔时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赵匡胤听后,便问大臣潘美,潘美支吾着回答:“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不安耳。”太祖此时又见卢琰脸色铁青,圆眼相瞪,只得暂将两位皇子追回不杀。不久,卢琰为留柴氏一脉,暗将蕲王柴熙诲抱回府中抚养。当时,宋太祖深知帝位未固,便千方百计笼络人才,特别是卢琰这位“三朝元老”。于是对他升封、嘉奖。建隆二年十月十一日,太祖下旨嘉奖卢琰:“朕惟立国以仁,维国以义,上下之间各得其分。惟尔抚军琰,赋军养民不惮,整军卫民而民不怨,甚得治体。”次年五月三日,又提御笔称赞卢琰:“貌端而古,学博而优。三登虎榜,一占鳌头。事亲竭力,政治有谋。孝哉人子,忠矣公侯。”同年十月初一,又为卢琰封赏敕命:“朕惟以工部尚书卢琰,寄之以重任,公卢琰发身贤科,历任前职历岁已久,克有劳功。书曰‘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特进尔荣禄大夫便宜行事开国上将军,封越国公。”至此,太祖对卢琰公官封极品,爵为国公,恩赐之隆已无可复加。然而,卢琰对宋太祖的恩宠看得很淡,而内心对后周皇帝忠心不二,抱着“柴周大臣义不臣宋”大志不动摇。因此,对宋太祖的恩宠,处处倍加小心,并为抚养蕲王殚精竭虑。当宋太祖在处理了恭帝和纪王后,又追究蕲王下落时,卢琰觉得麻烦将要临头了,于是,他与柴世宗的驸马孙帷温(浙江永康人)密谋,将柴熙诲收为义子,改名为卢璇,同时向宋太祖提出了归农致仕的要求。决定退出朝廷远遁山林。


    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同意了卢琰的要求。临别时,宋太祖亲作《御赐功臣卢琰致仕赠别诗并序》:“朕以卿尚书卢琰老成历练,欲藉以弼成至治。卿乃起空谷白驹之想,为林泉自适之谋,难为强留之计,然君臣之份恶可恝然,故赐汝以诗,以光来裔:袖手长才世路轻,爱闲那肯鬻荣名。桂冠使欲辞丹阙,策杖还归老故城;适意不论三仕喜,传家惟有十分情。林间佳趣真恬退,好向廉泉自濯缨。”


     历史常常以相似的方式重演,像当年昭明太子一样,后周柴氏遗孤蕲王熙诲被卢琰带到磐安避难,隐居在鸡犬相闻的灵山之麓。卢琰在这里延请塾师,课读子孙乡民,造福了一方百姓,正如他诗中所写的:“荷锄木柄不须长,觅种灵山别有方。”因此,他成了“九支卢”的鼻祖。


     据记载,卢琰隐居灵山五年后,为使宋太祖彻底放弃对自己的牵制,巧妙地让儿子们和地方官上表,奏明“卢琰已死”。宋太祖接报派使臣中书省侍郎李克明来灵山吊唁,祭文曰:“窃维卢琰历事吾朝,累建劳绩,于时有年,嗣朕在位,实公匡辅,忠义可嘉,方期上柱国家,岂意溘然先逝,讣闻不胜哀悼。今特遣官谕祭,以示异恩……”,对卢琰作了很高评价。


     此后,卢谈便安心地开始了开发灵山这片沃土家园。据《大山卢氏家乘旧序》载:“……其乡多朴茂之风,公建塾于斯,设教延师课诸孙子,乡之后秀者从之益众,而又以德化人,一时风俗美而人才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卢琰也慢慢地改变了对宋室一统天下的看法,使他从“不食宋粟”的思想转变为拥护大宋统一天下的爱国情怀,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培养人才进行了努力,不仅使其“九子具将相之才以备朝廷之用”,而且建塾延师,谋及乡民子弟,以德化人,使乡内风俗大变。他在《七叠飞泉》一诗中写道:“连云飞瀑挂前空,水脉潜穿七窍通。指日朝宗归大海,早将兵甲洗辽东。”表露了他对统一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以及对宋兵收复辽东统一大业指日可待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灵谷锄云》诗中,他又写道:“荷锄木柄不须长,觅种灵山别有方。种得云中双白璧,琢成瑚琏献君王。”进一步表达了他隐居灵山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的信心和决心。到了宋开宝丙子年(976年),宋太祖驾崩,此时的卢琰早已转变了对他的看法,认为他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明君,并赋《横山晚笛》一首:“牧童牛背日将曛,短笛摧残几片云。莫道山中无宁戚,重歌白石忆明君。”横山斜亘,晚笛催人,一名大臣对明君的缕缕思念之情不禁溢于言表。


    八年后,即宋雍熙乙酉年(公元985年),卢琰病逝,葬于灵山南麓。据传,越国公卢琰墓规模宏大,经千余年而不损。“九支卢”即卢琰的九个子女蕃衍出的九个支派,《大山卢氏宗谱》载:“……(卢公)娶行军都大元帅赵光之女,封越国夫人,生八男一女,讳锦,招柴世宗之子讳炯。后改名曰璇,隐柴为卢,列作九支,号曰榛、栗、择、松、竹、梅、桐、梓、杞……”卢琰为了“存柴室一线之绪”,不仅挟孤以逃,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卢锦许配给蕲王柴熙诲(即卢璇),正式排为第三子,与其他八子并立,然后,分支蕃衍。为了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地,卢公载下了一棵榧树,九子又分别在大山下村口种植了一棵枫树。自此,一棵榧树和九棵枫树历经千余年的风霜雪雨,郁郁滴翠。可惜到了“文革”期间,卢公所遗之物概莫能外,一律被砸毁、损坏,就连这幸存的几棵古枫树也被当作补贴集体开支而被砍伐掉了。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感慨万千。仰望 钟灵毓秀的灵山之麓,昔日卢琰公的遗风今何在?村口一排11间的石柱长廊,好象正在叙说着悠悠往事。当年散发着远古芳香的“耕读世源”四个字,变成了“翠松古里”,只有那门楣上的对联:“世居松麓耕与读,认作桃源是也非”,还透露出缕缕书巻气息。.  

 (2017.3.21写于壶镇问天楼)

(附注选自问峰的博客)

本平台为开放性卢氏文化中心,凡是有关卢姓的任何新闻、图片、文章、成果、家族信息都可来文投稿,不拘于任何内容、形式、学术观点。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入群或微信联系可微信搜13611051910

并请注明原创(作者)或来源


敬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北京卢氏宗亲组织]

请长按二维码图片,选“识别图中二维码”后,添加关注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