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守身如玉更重要的,是在漫天流言中守脑如玉

比守身如玉更重要的,是在漫天流言中守脑如玉

政商阅读 内地男星 2017-03-05 23:10:08 465

提醒:点击上面  即可免费订阅!

政商阅读近期好文,关注“政商阅读”回复“数字”即可查看

4】欺骗全世界:钻石的存在只是证明了这个世界是何等荒谬!

7】国务院新政实施,赶紧回乡下盖房子去吧!

11】港人听得鸦雀无声!解放军少将香港内部最新讲话曝光!

12】经商须看胡雪岩,做人当学杜月笙

13】她是浙江卫视一姐,却为了这11个男人而消失了十年...

14】震惊!这些药被美国加拿大列为禁药可能致残,但华人春节常吃!

15】警惕!中国正在发生的10大变化!(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16】中国车祸为什么那么多? 一个海归的话让国人沉默了

17】房子过户给子女哪种方式最合适?买卖?赠与?继承?不看就亏大了

18】中国300亿收购了这家德国企业,整个欧洲都慌了

作者 | 拾遗

本文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本文已获授权。

轻易被感动,轻易被激怒,轻易被吓住,轻易被诱导……当下横亘在人群中最幽深的分野,已经不是信息多寡所形成的“知沟”,而是判断力强弱所分化出的“智沟”。


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应学会守脑如玉。


1


一天,苏格拉底上课时,


从短袍中掏出一个苹果:


“大家集中精力,嗅闻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举着苹果问:


“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


几位同学回答:“我闻到了,淡淡的苹果香味!”


其他同学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


苏格拉底再次举着苹果从学生丛中走过,


“请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闻空气中的味道。”


回到讲台,他问:“大家闻到苹果的味道了吗?”


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闻到了!”


苏格拉底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


我们,其实很喜欢随大流。




2


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个从众实验:


当参加测试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时,


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


他不知道,这5个人都是托儿。


阿希让大家作个判断:卡片上4条线段,哪两条一样长?


线段差异明显,正常人很容易作出判断。


但5个托儿故意同时说出一个错误答案。


于是,一大串测试者跟着选择了错误答案。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从众心理:别人做什么我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你去参加音乐会,在路口遇见一群人。


他们都在仰望天空,于是你也跟着仰头观望。


音乐会上,一个人带头鼓起掌来,


你也跟着鼓掌,整个大厅掌声雷动。


音乐会结束,你去更衣室取外套。


看到前面的人将一枚硬币扔进碟子,


你也慌忙从兜里找出一枚硬币扔进去。


…………


我们常以为自己很有主见,其实恰恰相反——


我们习惯依附于他人,没有自己的思想;


习惯跟随别人瞎起哄,没有自己的主见;


习惯人云亦云,没有判断事情真伪的能力。




3


1895年,勒庞写了一本经典著作《乌合之众》。


此书出版后,以每年再版一次的速度疯狂传播。


这本书为何具有如此魔力?


它道出一个真谛:聪明的个体陷入群体就容易变成傻逼。


个体大多是聪明的、理性的、冷静的,


但一旦陷入群体或成为群体的一部分,


就容易变得迷信、盲从、愚蠢、暴力:


1.群体不善于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


2.群体冲动、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


3.群体的智慧,低于个体的智慧;


4.群体充满原始的暴力和嗜血的欲望;


5.群体的道德水平十分低劣。


所谓乌合之众,就是说再聪明的人都有傻逼的潜质。


一旦融入一个群体,你就会传染上他们的动作、习惯以及思维方式,做出一些荒唐可笑但毫不自知的事情。




4


21岁的蔡洋,从南阳来到西安,


一直老老实实地刷了两年墙。


他生活无比简单,上班,下班,


看看抗日剧,玩玩游戏,


偶尔在网络中倾诉对爱情的渴望。


但他生活的轮盘在2012年9月15日突然翻转。


那一天,反日的标语贴满了西安,


狂热的人群占领街道,呐喊声似要掀翻古城。


拥挤在人群中的蔡洋无比亢奋,


他急于想找个目标做些什么,以示爱国。


终于,他盯上了一辆日系车。


他抓起一把U形锁,狠狠砸在车身上。


车主李建立急了,跑出来理论。


蔡洋高高跃起,对着李建立的头一顿猛砸,


一下,两下,三下……浓稠的血与脑浆喷涌而出。


而等待蔡洋的,是10年牢狱之刑。


个人陷入群体,很容易就会成为“蔡洋”,在乌合之众中变成“群盲”。




5


不要以为蔡洋傻,我们聪明不了多少。


《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一刊出,


我们毫不琢磨思考,立马随手转发。


《罗尔有三套房产,是两家公司法人代表》一刊出,


我们又纷纷调转枪头,骂得罗尔体无完肤。


《罗尔说“罗尔事件”》一刊出,


我们又无比同情罗尔,觉得“善良是伪装不出来的”。


《对罗尔的宽容,是对好心人的犯罪》一刊出,


我们又觉得罗尔可恨,“损害了本来就脆弱的社会诚信”。


观望这两年发生的热点事件,没有一件躲得过这个铁律——听到甲方发声,我们义愤填膺;听到乙方发声,我们觉得甲方不是东西;听了丙方发声,我们又觉得甲乙都不是好鸟。


我们就这样轻易被感动、轻易被激怒、轻易被吓住、轻易被诱导……


世界名著《动物农场》中有个例子——


动物领袖斯诺鲍和拿破仑又发生了分歧。


拿破仑觉得当务之急是设法建立武装队伍。


斯诺鲍认为应先煽动其他庄园的动物造反。


动物们先听了拿破仑的,又听了斯诺鲍的,竟不能确定谁是谁非。


实际上,讲话的是谁,他们就会同意谁的。


失去脑子的我们,不就像这群动物吗?


正如评论家曹林说:“当下横亘在人群中最幽深的分野已经不是信息多寡所形成的‘知沟’,而是判断力强弱所分化出的‘智沟’。




6


柴静刚进央视时,老师是陈虻。


陈虻啪地将一盒烟拍到桌子上。


问柴静:“这是什么?”


柴静回答:“烟。”


“我把它放医学家面前,说请您写三千字。他肯定会写尼古丁含量,吸烟的人肺癌发病率是不吸烟人的多少倍……”


“我让经济学家写三千字,他肯定会写:烟草是国家税收大户,烟草走私对经济的影响……”


“我让搞美术设计的写三千字,那哥们肯定会写:色彩、标识的个性创意……


然后,陈虻翘起腿,对柴静说:


“现在,请你写三千字,你会写什么?”


柴静一下蒙了,不知从何入手。


陈虻说:“你有自己看待世界的坐标系吗?”


借用陈虻的话:你有看待事物的坐标系吗?


遇到一件事情,你想过这五个问题吗?


1、这个事情有没有证据和理由支撑?


2、这个理由/逻辑是否能够推出结论?


3、这里面是否隐藏了某种价值观假设?


4、其中的证据/事实是否能有效支撑理由?


5、是否存在隐藏或模糊不利的证据/事实?


如果你不能明确判定,那就请:


1、不要轻易妄下结论;


2、不要轻易急于站队;


3、不要轻易评价别人;


4、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评论左右;


5、不要随便说什么感同身受。


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守脑如玉”。




7


乔任梁自杀后,井柏然因没及时表达哀伤,


而被无数网友谩骂:“你应该代乔任梁去死。”


陈乔恩因没及时表达哀伤,遭到数万网友恶毒攻击。


有人留言:“乔任梁都死了,陈乔恩你为什么还不死?”


这句留言,竟然获得了3000多个zan。


但以前,我们不也是这般咒骂乔任梁的吗?


乔任梁曾感叹:“每天看着这么多人骂我,诬陷我,想着干脆死了算了。”


刘瑜在《观念的水位》中讲述了一种“平庸之恶”——当一个恶行发生后,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普通人都觉得自己无辜。


“普通人甲,不过是给犹太人做种族登记的小办事员。


乙,不过是奉命把犹太人押送到一个隔离区的警官。


丙,不过是把犹太人赶上火车的乘务员。


丁,不过是维持集中营治安的保安。


戊,不过是负责收尸的清洁工……


凭什么让他们对这些人的死负责呢?


他们不过是一个巨大机器上的小螺丝钉而已。


但是,让希特勒一个人负责吗?


600万人,他一天杀一个,也得杀一万年。”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只有“守脑如玉”,才不会犯下可怕的“平庸之恶”。


正如王尔德所说:恶,莫大于轻浮。




8


当年,小泽征尔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


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


小泽征尔全神贯注地挥动着指挥棒。


突然,他发觉乐曲演奏得有些不自然。


他以为演奏家演奏错了,要求重奏一次。


但重奏的乐曲依然不够自然。


评委会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


小泽征尔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他喊声一落,评委们立即站起来,


报以热烈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


前面选手虽也发现了问题,但都放弃了意见。


1998年,香港廉政公署公招首席调查主任。


43岁的蔡双雄参加了这次选拔考试。


可是,最后一道题把蔡双雄难住了。


题目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保护环境采取了哪些措施。


分值20分,答不出就意味着出局。


蔡双雄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半点举措。


最后,他在试卷上写下:我想不起他采取过什么举措,我不会答。


两周后,结果公布:只有蔡双雄入选。


原来,李世民根本没有采取任何举措。


这道题,目的是测试应试者的诚信度。


守脑如玉,才能有这般的定见和远见。




9


胡适先生在赠言北大哲学系毕业生文章里,


曾引用禅宗的一位高僧所言:


“达摩东来,只是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何为“不受人惑的人”?


胡适先生说:“他不容许偏见和个人的利益,


来影响他的判断和左右他的观点。


他一直都是好奇的,


但是他绝对不会轻易相信人。


他并不仓促的下结论,


也不轻易的附和他人的意见,


他宁愿耽搁一段时间,


一直等到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查考事实和证据后,才下结论。


胡适先生的话,更适合用于这个时代。


在这个信息、思想、流言、谎话满天飞的时代,愿你我学会“守脑如玉”。


好文推荐: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对中国人的冷酷评价,句句锥心......

摁住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时政洞见”后,回复教育查看文章

【精彩推荐】《未来的国家主*席,惊呆所有人!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