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1日,广东省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俚人故地句町(高兴)古国文化考察组一行到广西隆林,对当地的句町俚人文化进行考察。
隆林历史悠久。宋宝佑元年(1253年),隆林隶属泗城州管辖的安隆峒;明建文四年(1402年)于螺蛳山下(今田林县旧州镇)置安隆长官司;清康熙五年(1666年)实行改土归流,撤安隆长官司置西隆州,至雍正七年(1729年)西隆州知州署自旧州迁至里仁塘(今隆林县城新州)仍隶泗城府辖;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西隆州改为西隆县;1950年3月全县获得解放,同年3月18日西隆县人民政府宣布成立;1951年8月,西林县撤销建制,并入西隆县,西隆县改称隆林县。
现在的隆林各族自治县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五个民族,具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古朴奇特、浓郁的民族风情,被称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隆林具有内容丰富独特的民族风情节日。其中五个民族共庆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三月三”、“五月五”、“七月十四”。各民族传统的节日有:苗族的“跳坡节”,彝族的“火把节”,仡佬族的“尝新节”,壮族的“香根节”(农历正月二十八)、“三月三”或“排歌节”、“四月八”、“六月六”、“九月九”、“冬至节”、“灶王节”。
苗族的跳坡节
彝族的火把节
仡佬族的尝新节
隆林与西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都是古句町国地,也都是岑氏土司领导下的地区,具有俚僚人共有的干栏文化和歌舞文化。《博物志》说:“南越巢居,北溯穴居,避寒署也。”俚人先民开始时在树上搭巢而居,后来发展成为离地构筑的房子,即干栏。《北史·段传》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今桂南偏僻地区的壮族居民仍为人居其上而畜处其下的干栏建筑形式。唱歌跳舞是俚人极为普遍的艺术活动。每逢迎神,祭祀、收成以及传统节日,他们就聚集在庙宇前或空旷地,擂击铜鼓,吹奏乐器,载歌载舞。《广东通志》卷九十三记载,窦州(信宜县唐代为窦州)地方,每年秋天,各村垌头人共同议定,稻谷收成后的第一个“戌”日为歌舞庆祝之期。
隆林县平流村仍然保存有完好的传统干栏式建筑。寨中的房屋都是用一人合抱大的木头做成屋柱,在柱上2米高处搭上木梁,梁上铺成上下2层木板,形成了梁下底层养牲畜,中间一层住人,顶上一层储藏粮食的“三层楼”结构。这干栏式建筑,可防潮散热,抵御野兽。平流村的山歌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当地的山歌也叫 “排歌”,排歌是生活在南盘江两岸壮族、布依族群众特有的山歌。排歌内容丰富多彩,歌声优美动听,曲调文雅,因多以“颠罗颠罗那”起唱,所以在当地壮族群众也排歌称为“颠罗颠罗那”。
隆林县新州镇文化广播电视站站长罗素带考察组一行参观了隆林博物馆及新州镇文化广播电视站。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位于隆林县城城西(步行街后面),占地 5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展厅面积 1700 平方米,工程投资400多万元。博物馆主要由综合大楼,大门、文化长廊、休闲长廊和登山台阶等建筑群组成。于2007年12月份动工兴建,于2009年5月初全面竣工。馆内设有历史文物陈列展厅、民族服装、民族首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用具展厅,书画摄影展厅、现代经济文化建设成果展厅,民族民俗风情苑等基本陈列厅。
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文化广播电视站位于新州镇民权街,站长罗素,她为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山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她和一批隆林壮族歌会习俗传承人在传承好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向外界宣传和推荐隆林独具特色的壮族文化文艺精品,并屡创佳绩。2010年,隆林壮族歌会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罗素成为隆林壮族歌会习俗代表传承人之一。2011年5月至10月组织的“盘江村姑”组合,在南宁大地飞歌民歌大赛中进入“十强”;2012年“颠罗颠罗那合唱团”成员李玉芬在“一声所爱,大地飞歌”大赛中进入广西十强和全国51强,被媒体称为百色版的“苏珊大妈”;2012年组织的“盘江水声”组合参加自治区文化厅和自治区民委举办的“畅享民歌”比赛中荣获优秀奖;2013年5月罗素、卢朝丹、罗翠仙、罗争艳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争奇斗艳2013年“蒙藏维回朝彝壮”冠军歌手争霸赛壮族专场中荣获第3名;2014年新州山歌传承基地“颠罗颠罗那”合唱团50名歌手参加广西基层文艺会演获优秀奖;2015年春节期间在“壮学会”举办的首届“壮族千人八音坐唱”活动中,唱响区内外。2016年,隆林各族自治县荣获“广西特色文艺之乡(八音坐唱)”称号;2017年2月,由罗素组建并担任队长的隆林八音女子坐唱队正式成立让隆林壮族八音坐唱的传承工作迈出了新步伐。
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文化广播电视站站长罗素与考察团郭老师合影
盘江村姑组合
颠罗颠罗那合唱团
壮族千人八音坐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