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琍:哪有父母愿意离开孩子

马伊琍:哪有父母愿意离开孩子

微爱益起来 内地女星 2016-04-16 21:39:03 106

编者按根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有15.1%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年都没有见面,每天都联系的只有23.9%。


究竟怎样的生计所迫,使父母必须与骨肉分离?假如城乡二元真有特殊原因,“特殊”何来,还将存续多久?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微信号:nanfangzhoumo



孙志鹏(父母在厦门打工),万益晨(父亲外出打工),彭清(父亲在西藏打工),张巧玉(父亲在浙江打工),王凤琼(父亲在西藏打工),都是土桥镇小学的学生。放学后,他们一起结伴回家。(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中国留守儿童报告之哪有父母愿意离开孩子
作者:马伊琍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我与留守儿童的故事”,说心里话我压力很大,也很惭愧。因为我不是记者,没有信心能写好,也没有长期专业从事公益事业或留守儿童教育,我生怕自己浪费这一个宝贵的版面。


一提起“留守儿童”这四个字,我的脑海就不时浮现出许多画面。即便这样,我仍不知从何处入手,因为发现自己一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让父母回到孩子们身边去,不是就解决问题了?我这么问我家阿姨。或许,这是我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近距离接触了解的最直接人选——通过留守儿童的母亲,了解留守儿童内心感受。
免费午餐爱心大使马伊琍(受访者供图/图)

大女儿出生后,都是我自己和先生一起带,除了快满月时因初为人母缺少育儿经验和科学喂养方式,一度把自己折磨得筋疲力尽。于是找一月嫂帮忙,但是仅过20天就又换回自己带了,那时候我深信别人不会好好照顾我的孩子,也曾一度非常排斥带孩子的阿姨们,认为她们只会挣钱,不会真的爱我们的孩子。

不过,我和孩子都是幸运的!芳阿姨对女儿都很好。芳阿姨不姓芳,因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芳,孩子喜欢这么叫她芳姨。

见芳阿姨跟孩子一起玩,一起疯,外出工作的我心里感觉踏实,每天精力充沛至极。芳阿姨这么爱我孩子,也让我安心,但我的心却时时隐隐作痛。

她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每天无微不至照顾着别人孩子的饮食起居,谁来关心她的孩子?她会不想自己的孩子吗?



她的两个孩子也是宝贝啊,她的宝贝也想每天放学回家就扑到一身油烟味的妈妈怀里,吃饭时跟妈妈说学校里跟谁成好朋友了,又跟谁闹别扭了,做功课有问题可以问妈妈。夜晚来临,她的宝贝也想自己的妈妈也这样轻拍自己,挠挠后背,摩挲摩挲脚丫,柔声唱着妈妈自小学会的乡谣,安然入梦。

可是不行啊。芳阿姨放下碗筷一直摇头。我们老家湖北洪湖的农田大都挖成了鱼塘,养鱼种莲藕,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在家乡喂鱼,因为一年到头全家没有多少收入。剩下不多的农田基本都是棉花地里套种西瓜,即便就这样也挣不到多少钱。况且靠天吃饭,若遇上不好的天,那真的就不行了。

你觉得怎么能把你留在家乡和孩子在一起?

没法留啊,我们年轻人都出来大城市打工啦!谁不想趁着年轻身体好多挣钱,老家留下的就是老人和孩子。我们也没法把孩子带身边,一是没有条件,二是至少在老家还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照看,邻居们能帮个忙。

那你会觉得孩子们心里不开心吗?

芳阿姨停了一下,说有一次过年,刚一进家门,女儿就跟我说:妈妈,我们老师说我们是留守儿童,你知道吗?我们是留守儿童!

我问你怎么回答,芳阿姨很快红了眼圈,说我只能跟她讲,妈妈爸爸也是为了改善家里条件,为了让你读好书,只能出去打工啊……

还会有什么答案,哪个父母愿意离开自己的孩子,不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过得更好。除了这一次,我以前很少跟阿姨聊起她的孩子,因为我怕触碰她心底里最柔软的地方,怕她因为触景生情会有一天索性提出不做了,要回家照顾自己的宝贝了。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逃避仿佛会让自己好受些。

可是我终于发现,对于常年为生计在外漂泊的人们,亲情抵不过生存的欲望。


2016年1月22日,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桃龙乡铁龙村举办留守儿童新年礼物发放活动。留守儿童李昂(化名)在活动现场收获“神秘礼物”——外出打工三年的父亲通过“快递”的方式将自己“运送”回孩子身边,以满足他盼望爸爸回家过年的愿望。图为三年没见到儿子的黄海成把儿子李扬抱进了怀里。(东方IC/图)


你有没有发现,此刻你放眼望去,他们已成了整个城市不可缺少的一员。在我出生成长的上海,还有生活多年的北京,不断涌入的外来人口早已成为城市生产第一线的主力,餐饮服务业,工厂企业,哪里不是靠这些吃苦耐劳的外劳务工人员运转起来的。大城市给了他们另一片生机,他们不能放弃一切机会,这些机会可能让自己的下一代不再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免于奔波,换成是你我,面对生存,也不会有第二种选择。

于是,就真的无解了。因为我一直单纯地认为,把年轻父母想办法吸引回农村不走了,留守儿童的问题根源就解决了。我们一直在说留守儿童的问题,大部分就是缺失关爱,缺失教育。我们知道婴儿期孩子就渴望时刻得到父母的各种回应,即使婴儿不会说话,他也能无限依赖和迷恋妈妈的体温,感受父母肢体语言传达的爱。到了孩子进入语言发展期,父母与孩子的交流都会让孩子在牙牙学语中感到快乐。再到了麻烦的三岁,孩子初次进入小小叛逆期,若没有思想和行动接受力都更胜老人一筹的年轻父母们的亲力亲为,孩子有可能就缺失了重要的关于教养和社交能力的第一课。再到学龄期,孩子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事行为规范,都需要有更符合当下社会价值观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就不再提青春期了,那是最需要父母做朋友倾听他们人生情感烦恼的时刻,如果把这一切都交给老人家,何来如此精力替代父母应尽的角色。

那么,在现有大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有什么办法可以弥补留守儿童的心灵缺失?

芳阿姨想了想,让孩子可以放假时来看妈妈,妈妈节假日尽量找机会回去看孩子。

去年过年,我提前很多天就让阿姨回了老家,之后休息了近一个月才回来。那期间,我们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去西安过年,又回到上海走亲访友。其间,朋友们都问我为什么给阿姨那么久的假,我说因为她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啊,她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呀,大家随即沉默了。

每次放假让阿姨回家,我都会想象她兴冲冲赶回家见孩子的情景,要坐7点多的高铁到汉口,一下车就得换乘轻轨到城市另一头的长途车站,匆匆忙忙追赶几乎是最后一班开往老家的班车。

有一次,我决定多给阿姨放几天假,让她回家看看孩子,却忽略了要换车的细节。等阿姨下高铁赶到车站已经没回老家的班车了,只能在当地住宿一晚第二天一早回去,这样就变成她只能在家陪孩子们一晚,一早又得长途跋涉赶回上海。她跟我商量可否再给一天假,我同意了,因为我也是母亲,我希望她的孩子们拥有妈妈突然回家的惊喜,出门在外几个月可以有机会看一看宝贝们,跟他们搂着讲讲睡前悄悄话,没有人能拒绝这样的请求。

孩子们学习有困难吗?

芳阿姨说,现在政府补贴出钱盖了很好的学校,放学后没有家长在家辅导功课,所以孩子们都会选择去老师那里做功课或补习,孩子很争气,她也放心。

这一点我有一些体会。几天前,我跟我所在的故事妈妈团队去了一所上海的民工子弟小学,给孩子们讲故事。相比真正的留守儿童,这些学校的孩子们要幸运得多,他们可以在父母所在的城市接受教育,每天可以见到父母。但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流动性又很大,他们被称为“流动儿童”。

面对这样的群体,妈妈们倍感压力,每个故事怎么讲,讲完提什么问题,如何与孩子们互动都需要充分讨论,每次大家都会提前两周备课。

这一次的故事是《没有人喜欢我》,大意是讲新搬来的小狗巴迪,因为不熟悉新环境,加上不够自信,没办法交到新朋友,直到善解人意的狐狸出现,鼓励并陪伴他勇敢地告诉动物们想和大家做朋友,于是从前的误会迎刃而解,巴迪交到了很多新朋友。

这个故事对这群孩子们应该合适,而且上周已在女儿的班级实践过,按理说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妈妈们还是在群里反复筛选修改适合于孩子们的讲述方法和提问内容,我们都担心经历过幼时亲子分离的他们会过于羞涩,或者不太敢表达真实的想法而导致冷场。

整个故事的讲述环节,孩子们都很投入,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热情也让我们受宠若惊。互动环节中,孩子们各个都想上台表演,这些完全颠覆了我们的想象,或者,是我们还是把他们想得太脆弱了。其实,这些孩子们早已融入这个城市,开始交朋友,接受新鲜事物,有爸爸妈妈的陪伴。相比那些远在老家,心里默默思念父母的留守儿童,他们这样的童年还不美好吗?

故事讲完后有一个互动问题,故事妈妈问:小狗巴迪为什么一开始交不到新朋友?第一排那个乖乖的男孩子举手,声音有点小:因为它搬到了城市里。

也许在孩子们的心里,初来乍到的巴迪就是自己。

我们内心暗许,每一个巴迪都早些遇见陪伴他的狐狸。



决策参考

唐喜梅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在国家不断提升反哺农业的背景下,并非外出打工才有出路。如果必须要外出打工,最好带上自己的孩子或父母留一人在家。否则,建议教师和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这是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的一项重要措施。



南方周末



点击这里,查看完整中国留守儿童报告






本文欢迎微信公号转载。如希望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微信号:nanfangzhoumo。


在这里读懂中国
南方周末
微信号:
nanfangzhoumo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