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读着村上春树的日子

那些读着村上春树的日子

Jeanne的鸽珑堡时光 港台女星 2017-03-05 22:38:24 238

今年年初,《三联生活周刊》策划了关于村上春树的专题。时隔四年,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杀死骑士团长》,已于2月24日开始在日本发售。让我好奇的是,《三联》为何选择在这样一个“非诺奖季”的时间节点来谈村上春树,仅因新的长篇小说发布,这个由头足够吗?(就在前几天,我看到新闻说他的新小说因为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遭到日本右翼势力的声讨。)


无论如何,现在他的作品也与“现象级”的风靡无关了吧。


怀着如此散漫的情绪,我打开了一篇在《三联》公众号上推送的文章:《没有村上春树的青春,怎么完整?》,读到了这么一段文字:


“青春”“迷茫”“孤独”是读村上春树绕不开的三种状态,也因此,我们总与自己的青春,迷茫和孤独拿来比对。


我突然间觉得自己仿若被什么击中一般,从前与村上春树作品相伴的时光突然排山倒海地向我涌来。你知道,这种感觉特别奇妙。就好像看电影《美国往事》的开头,年迈的Noodles不急不缓地走出车站,打开那个尘封已久的保险箱,无数个片段如流星般闪过,那段关于青春的记忆才真正被唤醒,故事才真正进入了主题。


2007年,我大学刚毕业。初夏的时候在川大校园里租了个套一的教师公寓,准备考研。其实那时对自己完全没有把握,也静不下心来好好看书。和几个挚友一起去北京玩了一趟,回来以后白天看欧美文艺电影。晚上外国乐队的歌。内心充溢着各种情绪,迷茫,脆弱,不安,也有某种逃避。那时把对未来的理解完全等同于异化的恐惧,也深深地质疑自己。


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读到了村上春树的《舞!舞!舞!》。在这之前我也读了他最畅销的《挪威的森林》,也并没有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而这本《舞!舞!舞!》是什么时候买的,也已经忘了。唯有一篇07年的日记,记录下了一个记忆中鲜活存在的场景:


“从某段时间开始,我读起了村上春树的书,专门挑了一家西餐馆(川大西门外的Grandma's kitchen),点15元一杯并喝得到一粒粒砂糖的大红茶,和味道像猪油炒饭一般的烩饭。一个人在静谧的二楼读《舞》。有时候会看到老外带着可爱的小洋娃娃,穿着略带土气的玫瑰色衣服,在楼梯上虎头虎脑地上蹿下跳。后来就开始在家里,放着音乐,窝在那个埂屁股的扶手椅上看。S则坐在阳台上的那堆行李上,整个人陷落下去,就像睡在一张柔软的沙发上一样惬意。那天我让她看了《东京奇谭录》。她看得津津有味。我们在音乐里享受了一个宁静的午后。


这本书对我之所以充满了魔力,是因为里面的一段话:“只要音乐在响,就尽管跳下去。跳舞,不停地跳舞。不要考虑为什么跳,不要考虑意义不意义,意义那玩意儿本来就是没有的。要是考虑这个,脚步势必停下来。”


在对未来充满彷徨与迷惘的日子,这段文字似乎就是对我所有疑惑的回答。我理解那段话的意思,就是顺应自己的天性,不要压抑和改变,然而这并不等于无限制的放任自己,在情绪的漩涡中打转。十分奇妙地,这段话让我找到了一个准确的平衡点。


除了这一点,二十岁的我在读村上的小说时还有一些感受比较深的地方:


村上春树的小说人物主人翁,都有一些普遍的共性。他们很平凡,沉闷,非常地洁身自好,安然地度过每一个庸常的日子。但是,他们总是怀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公正地对待别人,也懂得识别一个人身上是否地道的地方。


而他的小说中总是存在着大段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仿若普鲁斯特似的记录,将我们人生中那些孤独、枯燥、无所事事的时光,化作一种正常化的感受。有意思的是,村上的小说最让我喜欢的,也是这些部分。我总是饶有兴致地看他描写自己如何井然有序地做饭,洗衣,收拾房间,清洁自己。或者是有条不紊地处理一件琐碎的工作。现在想来,我简直是从他的小说中在获取独立生活的技能。


就是在这样的阅读时光中,我那些躁动不安的情绪渐渐平息,被他文字里的那份冰凉的理性和审美冷却下来。我好好的准备考试,因为我知道这是我自己选择的事情,我会把这个过程作为一种修行。而生活中各种琐事,我都带着一种享受的心情去处理。偶尔在校园里散步,感受微风拂面,或是细雨润泽着青青的草坪。那段时光真的过得美极了。我每一篇日记也都在模仿他小说的写法,把自己的生活与情感按照他的方式结构了一遍。


接下来的许多年,每读一本村上春树的小说,就仿佛我成长节点上的一个标记。

《寻羊冒险记》:考完研以后等待复试的时光。那时候我另一个朋友准备事业单位招聘的考试,我就窝在她家的沙发上,抱着她的狗狗,读这本书。

《斯普特尼克恋人》:考上研以后提前一个星期到学校,住在其他朋友的寝室里,夏末秋初的天气十分怡人,我看着窗外的蓝天,在室友散发着花露水香味的床铺上,读这本书。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研二的夏天读的。那时候减肥到九十多斤,每天去学校门口的汁汁优味买了一杯奶茶当晚餐,回到寝室一边喝一边读这本书(还有伊能静的博客……)

《1Q84》:三部,断断续续地贯穿在我读研的三年。在毕业答辩的那一年终于读到了最后一本。这套书只读了一遍,而且读得很潦草。只是匆匆地把第三部结局处的那个隐喻记住了,告诉自己以后有机会再细细品味。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2013年在北京的书店偶然发现。然后在各个出差时坐飞机的间隙里读完,在专注地读着其中一个情节时,飞机颠簸了一下,带来的那种心悸感还记得。至于小说的内容……非常的稀薄。


这一个过程也仿若与自己二十岁的时光渐行渐远的见证。随着自己的成长,我刻意地让自己去读一些能开拓自己格局的读物。比如历史,经济,人文方面的书籍,以村上春树的读物为代表的那些文学作品,那些象征着诗意与独立的品味与情调,仿佛已经沉淀在自己的基因里了。不需要再去重温和汲取。


如果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村上春树,我个人认为他并不属于王小波或者纳博科夫那种类型,以精湛的才华和技巧让人叹服;更不是赋予自己要记录时代与历史宏大使命的作家。虽然外界有“个人主义”“私小说”“小时代”这些标签来定义他,但在我看来,他属于恋人型的作家。会让读者产生一种亲密感,并与他们自己的生活相连起来。他也许不会站在上帝视角呈现你所处的时代在历史长河中的坐标,他只是和你在同一个维度,一起前行着,像一个充满智慧的伴侣。


在今天,村上春树个人的生活经历远比他的小说更吸引人,更能汲取精神上的力量。他过着一种彻底自律的生活。每天4点起床,跑步,写小说,下午处理琐事,傍晚开始听音乐,九点睡觉。断绝了一切的社交生活。(是的,又一个摩羯自虐狂。村上春树是我摩羯座情结的根。)他说,写小说本身就是一种会释放出腐蚀性东西的事情,所以才需要作家更高度的自律来平衡。而对于才思这种东西,就是每天在精力最旺盛集中的时间进行写作,仿佛用工具定时定点地去挖掘。


这是我们喜欢的村上君,就如同我们看他义无反顾地奔赴“耶路撒冷文学奖”的颁奖礼,说出“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永远站在鸡蛋这一边。”这么有血性的话;就如同他陪跑诺奖多年,但仍然以勤奋与刻苦走在写作的修行之路上;就如同我们得知他在最新的小说中坦然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哪怕遭到本国右翼势力的言论攻击。每一件,每一桩,都仍让我们为他自豪。


村上春树的读物曾为我们迷茫的青春岁月带来力量,让那些庸常的时光如此美好,这种感受很私人,而竟然又是普遍的。今天看待村上春树,就如同看待一个走在平行轨道上的伙伴,偶尔望过去一眼,发现他还是散发着光芒,这便足够了。




谢谢你的阅读,如果喜欢,欢迎点击下方图片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




红酒心语:

 

鸽珑堡·瑞雅 波尔多干红葡萄酒

清秀内敛的浅黄色包装

浆果与香料的芬芳

浓郁的橡木桶烘焙香

最适合讲究情调与小确幸的文青们



如果喜欢,欢迎留言咨询。

很高兴为你提供一种选择。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