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在东、西马来西亚几乎所有的教会,崇拜仪式中必有一段称为「敬拜讚美」的时段。
这时段的特点乃是近乎清一色地使用短诗;且几乎都是以「讚美」为内容的短诗。
再者,这段敬拜讚美所唱的短诗与崇拜过程中的其它环节,特别与讲台的信息,
是完全无关联的。在乐器方面,除了钢琴之外,也使用电子合成器、吉他、
敲击乐器、鼓、铃鼓等。另外,除领唱者之外,尚有两三位伴唱者。
这种普遍的崇拜聚会现象,不只是风气,更是一股潮流,冲击、席捲着教会。
这样的敬拜讚美,表面上给传统教会的崇拜注入一股活力,也似乎吸引了
一些年轻人参加聚会。但背后是一股教会世俗化的洪流,正在腐蚀教会
的正统,进而对教会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使教会腐化,令人忧心忡忡。
世俗化思潮
今日教会似乎呈现一股复兴现象。这现象透过敬拜方式的「更新」、
聚会人数的「剧增」、「一些群众」出席与医治有关的聚会等,使教会呈现
一幅热烘烘、欣欣向荣的景象。其实,追根溯源,这复兴现象背后是
教会的世俗化。而这潮流背后有四股主要思潮的影响:
1) 后现代主义 2) 新纪元运动 3) 市场消费主义 4) 快餐文化现象
本文只处理后现代主义对教会之影响,其它三股思潮,将另行撰文研讨。
后现代主义之定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难以被定义的运动(叶永文等, 2000:277)。
但基本上,后现代主义是个反现代主义,并与科学理性分庭抗礼的运动;
是个日益强调潜意识,自由浮动的象徵与形象,观点的複杂多样性等的运动。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后现代主义是个「高级」和「低级」文化
(电影、爵士乐以及摇滚乐)之间的界限趋于崩溃的运动,并与当今社会中
重要性日益增长的「表演专业」(expressive professions)有关(戴维‧贾裡, 1998:519-520)。
后现代主义不信总体论,否定有所谓唯一「总体透视」及「解答方桉」之概念,
进而排除绝对真理的存在(Ritzer, 1997:8;Grenz, 1996:12)。后现代主义因此
标榜、奉行多元化之世界观、立场(Rosenau, 1992:8)。在多元主义催化之下,
后现代主义鼓励「百花齐放,百鸟齐鸣」。后现代主义之门户因此是宽的,包容性大。
在后现代主义的纵容下,所衍生的是相对主义。
再者,后现代主义非常强调情感、情绪、直觉、省思、臆测、个人经历,
宗教情操,神秘经历(Rosenau, 1992:6)。
后现代主义之特徵
后现代主义本身有许多的特徵。专事现代西方哲学教学与研究之浙江师范大学
教授郑祥福博士列出以下与本议题有关之特徵(郑祥福, 2000:30-44)如下:
a)非正典化(de-canonization):后现代主义批判一切即成的原则,
排除一切权威,也不遵行任何的规则。
b)解构(deconstruction):后现代主义标榜的是一种杂乱无章、不确定性、
互相冲突的形式、不断创造中的多元性。
c)反形式(anti-form):后现代主义反对任何的形式,而所标榜的是不确定性
(indeterminacy)。这种不确定性渗透了艺术的表现,以致后现代的音乐是不
规则的、拼贴式的、随意的。
d)无深度性(depth-less-ness):后现代主义否认所谓现象背后之本质,
且排除任何的诠释。
e)即兴表演(impromptu performance):卡拉OK是一种对后现代观念的诠释,
具有参与和即兴表演的后现代色彩。卡拉OK所追求的不是一种艺术创造,
而是一种娱乐休閒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鬆懈、情绪的宣洩。
f)注重参与和表演(performance and participation):后现代主义所标榜的
是不确定性,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欢迎所有在场者参与和表演。然而,后现代的人
所着重的行动乃是自我观照、自我发现、自我陶醉、自娱方式。
g)狂欢(carnivallization):狂欢乃是指后现代一种反系统、颠覆,
一种喜剧式甚至荒诞的精神气质。狂欢消除了各种差异和界限,使所有的
参加者即是演员也是观众。狂欢使人产生自己就是世界真正主宰的幻觉。
后现代音乐之特徵
后现代音乐反高雅之音乐。在电视机文化的长期熏陶之下,听众惬意的只是
短暂的、转瞬即逝的娱乐性。这也反映出听众不愿花更多精力认真看待有
深度的东西,因而被训练成了习惯于一次性的文化消费者。后现代音乐是随着
这种文化消费的出现而出现的。后现代音乐所标榜的是一种简单、可按任何顺序
演奏或随意反覆的音乐(郑祥福, 2000:128-138)。
「后现代主义」与「敬拜讚美」
「敬拜讚美」与时代精神
把后现代主义之特徵与时下灵恩运动之敬拜讚美相对照,笔者认为赫士德
(Donald P. Hustad)在其着作《当代圣乐与崇拜》中所表达的对敬拜讚美的
观点与后现代主义是有其关联性的。
首先,赫士德认为当今社会有以下几项特徵(赫士德, 1998:312,313):
a) 这是个人主义与自我陶醉的时代
b) 这是消费主义的时代
c) 这是电子、计算机、电视、录像带及高级音响的时代
d) 这是流行音乐盛行三十多年后,愈来愈退化的时代
e) 这是灵性空虚的时代
由这几项特徵中,赫士德认为通俗文明成为大众可以接受的标准,也是唯一标准。
而对音乐的选择标准,是为了满足即刻的慾望(不肯等候),而不是真正的需要。
社会大众的音乐素质普遍低落。人们追求特殊的经历,如东方的神秘主义、新纪元
的自觉(以自我为中心)或灵恩派的崇拜仪式,并且从当中得到满足。
敬拜讚美之贫乏
当代由灵恩运动所产生之敬拜讚美,赫士德「最初对这类新歌的反应,是感激与欢欣,
因为这是神的子民受圣灵的感动,灵裡得到复兴,以清新可喜的新歌表达出来,
深受大众的喜爱与接纳…。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笔者(赫士德)及许多教会的
领袖与会友,却开始有些失望。现在许多非灵恩派的教会只唱短歌,其它如叙述
属灵经历的福音诗歌、感恩的讚美诗歌、教导真理的诗歌,认罪、恳求或顺服的
诗歌,一概不唱,只有讚美!而且对讚美的认知又是那麽的狭隘」
(赫士德, 1998:315, 316)。笔者非常认同赫士德的观点,并且深深忧虑,若教会
只唱这些「讚美」短诗,灌输一些肤浅,甚至错误的神学观,而完全不唱那些有宝贵
神学遗产的圣诗,那两年后的教会(甚至一些神学院),将是怎样的一个光景?
在评论灵恩派的崇拜时,赫士德认为:若说传统式的崇拜缺乏情感的话,那灵恩派的
崇拜是否兼顾到理性呢?甚至,是否只是鼓励会众情绪化?(赫士德, 1998:323)
灵恩派提供了机会让会众参与讚美,但其崇拜音乐的内容贫乏,旋律、和声、歌词、
谱曲技巧、表演技术等都不佳(赫士德, 1998:324)。
敬拜讚美之后现代主义色彩
赫士德对灵恩派的敬拜讚美的观点与批判,在许多点与层面上,正反映后现代主义
与后现代音乐的特徵。
敬拜讚美在整个聚会中几乎是一个独立的时段,与整个崇拜过程中的其它部分缺乏
关联性。因为敬拜讚美是独立的,只唱讚美的短诗,并不在于发挥预备听众进入敬拜程序
中"听道"的功能。因此,也不会选唱一些与讲道主题有关联的诗歌。其实,这也是反映后
现代主义之反形式、无序、去中心、平行关係(不像现代主义所强调之「主从关係」)
的特徵(郑祥福, 2000:33)。
后现代音乐剷除或模煳化「高级」和「低级」文化之间的界限。这类精神标榜反形式、
不规则的、拼贴式的、随意的、简单的、可随意反覆的音乐,及追求一种娱乐休閒方式,
一种精神的鬆懈、情绪的宣洩,过于追求艺术创造,且缺乏深度。
这恰恰反映在「敬拜讚美」中从来不採用极富深度的古典诗曲,例如:巴赫(J.S. Bach)、
亨德尔(G.F. Handel)、门德尔松 (B.F. Mendelssohn)、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
等的作品,且几乎不用圣诗,而一味只用短诗。
在表现上,敬拜讚美是灵恩派的敬拜哲学「敬拜即庆典」(Worship is a celebration)
的延伸。后现代主义之特徵:carnivallization(狂欢)也可以译成嘉年华会、欢庆、庆典。
「敬拜即庆典」之哲学有挑战传统崇拜的程序化、形式化,以凸显灵恩运动崇拜的
非正典化、解构、反形式背后的后现代精神。再者,因是庆典,灵恩派之敬拜讚美所选的
尽都是讚美的短诗,并且这时段常比讲道时间更长。由于敬拜讚美所注重的是「庆典」
中崇拜者之参与和表演,着重参与者之自我观照、自我发现、自我陶醉、自娱方式,
敬拜讚美因此製造了一种参加者既是演员也是观众的场合,并使参与者有一种自己就是
崇拜中真正主体性的满足感。
敬拜讚美模煳了神是整个敬拜唯一对象的意识。并有把敬拜
讚美这时段的主体性转移至参与者、演唱者之嫌、之虑。
结语
参考书目
1. Grenz,Stanley J., A Primer on Postmodernism.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6
2. Ritzer,George, Postmodern Social Theory.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 Inc. 1997
3. Rosenau,Pauline Marie, Post-Modernism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sights, Inroads,
and Intrus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4. 戴维‧贾裡、朱莉娅‧贾裡着,周业谦、周光淦译,《社会学辞典》,
台北:猫头鹰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8
5. 赫士德着,谢林芳兰译,《当代圣乐与崇拜》,台北:校园书房,1998
6. 叶永文、张力可、黄顺星编译,《社会学理论Q&A》,
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7. 郑祥福,《后现代主义》,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音契乐讯第27期2004年6月转载李健安 登于「教会(ChurchChina)」2008年11月总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