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任贤齐在由北京卫视推出的大型京剧文化传承节目《传承中国》中挑战谭派经典剧目《定军山》,因忘词而失利,他在台上三次鞠躬道歉的行为一时成为大众关注焦点。
作为一档节目至关重要的收官期,《传承中国》并未因刻意追求完美而要求任贤齐重新录制,而是选择呈现“真相”,在遗憾中期待下次相聚,这一做法在令人意外的同时,也不由得感叹节目组不弄虚作假的珍贵。
《传承中国》第一季的十期节目,在不同京剧名家和明星的合力打磨下,将经典剧目再次演绎,引发不少热议。节目组不仅精心打磨表演场地,邀请京剧各流派行家亲临指导,对明星嘉宾也严格要求,立下契约重新学习。
也正是因为对于京剧艺术的真心,《传承中国》已然被网友评价为“2018年度文化大事件”。
用综艺手法破局固有形态表达
国粹也可以很生动
提起“国粹”,很多年轻观众对其的理解仍停留在《霸王别姬》、《梅兰芳》等相关影视剧的印象中。虽然博大精深的梨园文化离当下互联网时代相距较远,但其沉淀下来的精髓却一直在影响大众文化。
要激发京剧这门民族骄傲的内在基因,则必须打破对其固有形态的表达方式,让国粹更加生动。
专业精致的舞台是京剧表演的外在基础,亦是最能直观吸引观众的元素。《传承中国》节目组颠覆性地将3000平米录影棚直接打造为极具京剧艺术魅⼒的创意基地京剧“传承社”。
在“传承社”中,京剧演员谭正岩担任社长,此外还联合了百余名戏曲名家传承⼈、京剧乐器的演奏家们,以及有心致力传承京剧文化的明星,通过京剧名家和明星的教学过程,让以明星为代表的大众在几天内“沉浸式”体验京剧表演艺术。
而落实到具体设计上,节目组将整个空间布置得极具梨园特色。不仅保留了经典戏楼的外形,还增加了灯带、升降台、大屏等,在高新技术的加持下,为观众呈现出更立体、更古典又不失现代元素的惊艳视觉画面。
让舞台来诉说梨园的一切,极富表现力,进而增强了《传承中国》的观感优势。
当然,一档优质的节目,舞台之外的内容策划也需要贴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趋向。《传承中国》节目总制片人田川(小家传媒CEO)表示,“这些京剧名家们每个人都像一本历史书,除了表演本身,他们背后有太多感动人的故事。我们把这些故事用节目语言展现出来,大家就会觉得有知识、有意思了。”
因此,《传承中国》节目每期都邀请到京剧各流派重量级的行家亲临指导。而他们在指导过程中,不经意流露出的对于京剧生涯的追忆,便是一个行当珍贵的时代印记。这些艺术家或严苛或慈爱,但举手投足间皆是对于这门艺术难以割舍的情愫。
而为了让各圈层受众都感受到国粹的魅力,实现最大范围的互动,《传承中国》还举办了种类繁多的线上线下活动,引发全民京剧热潮。例如,“首都机场京剧快闪活动”当天,多位身着戏服,装扮得当的演员亮相首都机场,演绎了梅兰芳大师的代表作之一《天女散花》,这段表演歌舞并重,长绸飞舞,唱腔动听。让平时只能在剧场欣赏到的京剧艺术,借此走进公众现实生活,引发国内和国际旅客的驻足与赞叹,许多人借此机会用手机记录国粹之美。
线上的“我为京剧点赞”活动,作为收官力作同样得到了广泛响应。不仅参与过节目的明星发微博谈论感悟,粉丝和观众也通过留言和转发来表达对京剧的崭新感受。
显然,通过一系列策划,《传承中国》助力京剧相关文化资讯在短时间里迅速触达更为广泛的群体。
不愿仅仅做一档节目,也不想仅仅成就一时的话题,对于京剧文化的传承问题,《传承中国》思考得更为深刻。田川也希望,京剧“传承社”能够成为一个实体根据地,继续传承京剧文化。“我们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把它做成一个实体文化产业链,它也可能会成为北京市的一个文化地标。我们希望整体联动,把一个文化节目打造成一个文化事件,发展为一个文化产业。”
借助于“互联网+”时代的优势,《传承中国》借力现代技术与传播方式去推广京剧,让国粹之“美”被更多人切实感受。北京电视台总编辑王珏谈到:“京剧之美不仅美在舞台上,京剧无处不美。它的文学、服饰、音乐等等无处不美,只要用心去学,用心去看,你会发现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跟自己的审美有共鸣的东西。”
不喧宾夺主、不浅尝辄止
专业科普+沉浸式体验让京剧走进生活
打造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很容易因为追求综艺效果和流量,而陷入到“喧宾夺主”和“浅尝辄止”的怪圈当中。此前的一些节目,不仅不重视文化和相关传承人,明星也仅仅沦为了冲击话题的噱头。
但《传承中国》却在模式创新上狠下功夫,破题该瓶颈,真正让嘉宾在短短时间内真学实练,有所受益。
《传承中国》邀请了徐帆、刘晓庆、余少群、瞿颖、金巧巧、白凯南、曹云金、李依晓等明星参与,这些明星要在之前就签下契约,保证多方面学习戏曲的表演形式。跑圆场、水袖功、髯口功、翎子功等京剧演员的基本功,明星们都要真刀真枪地学习。
所有参与节目的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敬畏之心去学习京剧艺术,令观众深受感染。
首期节目中,瞿颖就接受了心理和生理的多重考验;刘晓庆更大胆尝试跨越旦、丑两大行当出演,展现京剧艺术表演体系的丰富性;余少群虽然相对有功底,但也是每天早早去练功房努力;白凯南会因为一个手势的不到位,而心急如焚。
前来的京剧行家也是全心教学,倾囊相授,容不得一点将就。由此可见,《传承中国》与京剧艺术对于细节的苛刻和对极致的追求一脉相承。
为让刘晓庆从以往塑造的温婉形象走向京剧里的青衣,梅兰芳大师再传弟子、梅派青衣名家董圆圆亲授其中法门;迟小秋带伤展示程派技巧,《荒山泪》的滑步和屁股座子,因为每天都练习走几十个,导致损伤了膝盖;京剧名家李玉芙为徐帆量身定制了密密麻麻的“魔鬼训练表”;谭孝曾作为谭派传人,对于《定军山》在《传承中国》舞台上迎来首演相当重视,不仅上阵指导,在任贤齐化妆时也放心不下,亲自为他调整妆容。
京剧可谓中国表演艺术的集大成者,讲究“四功五法”,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这其中的每一项都要求极其严苛。其戏文、旋律、板式以及身段造型都流露着中国传统之美,虽十分典雅,但其实可以通俗平易。
在教与学的互动间,很多平日里未被普及的京剧知识在《传承中国》中被鲜活展现。如单腿站立,另一腿弯曲,站立腿连续跃起,从弯曲腿前后越过的“铁门槛”;以两手保持平衡、足尖着地,呈蹲姿或踢腿前进的“矮子功”;上身前倾,以头部带动髯口,辅以水袖翻卷,使髯口呈波浪状摆动的“髯口功”等等技法。
本身毫无基础的明星嘉宾们跟随京剧名家历经几天魔鬼训练,“沉浸式”体验京剧表演艺术后挑战经典京剧名段。他们也如同所有京剧艺术家们一样,历经“不疯魔不成活”的状态,只为一词一句一眼之间都能传达京剧的神韵。
《传承中国》不喧宾夺主、不浅尝辄止,让京剧真正走向台前,亦让它的魅力被无限放大。
解锁民族文化密码
让传统艺术享受真正的尊重
作为泱泱大国,我国的传统文化必须薪火相传。而在科技日趋先进的当下,影视传媒技术以其独特性,再度解锁民族文化密码,让京剧有了更为多元且细腻的表达。当传统艺术被更多人看到、感受到,才能真正享受最虔诚的尊重。
京剧评论家刘连群先生曾说:“所谓传承,传是传递,承是承续。不传即不能流动,不承则无以成派。”《传承中国》在带领大家品味京剧气韵之时,亦在有意引导传承的理念。
《传承中国》首次让京剧界包括谢锐青、寇春华、李玉芙、孙毓敏、裴艳玲、尚慧敏、谭孝曾、李宏图、董圆圆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汇聚一堂。涉及“生、旦、净、丑”各个行当,以及“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各流派最顶级的艺术家,所有名家不仅鼎力支持,甚至还把自己的得意弟子介绍给节目组,这无疑是一次创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并且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指导刘晓庆演好《凤还巢》,已经82岁高龄的著名“丑角”名家寇春华先生时常助力演出到深夜。寇春华先生克服听力较弱,平日精神不佳等困难,只要一说起戏来,就活力十足,他对京剧艺术的狂热让很多观众颇为感动。
作为京剧文化发展的中流砥柱,青年演员们也是不遗余力,在节目中展现出了传承之魅力。刘济恺在最后一期虽然是友情客串,扮演《定军山·下书》选段里黄忠和下书人对话时传话的一个男兵,虽然只有寥寥几句台词,但面对老师的严苛和指责,从不抱怨,一再表示:“再给我一次机会,哪怕不睡觉,也让老师能满意。”敬业精神溢于言表。
收官一期的尾声,《传承中国》还特别邀请一群小京剧演员,与谭孝曾、谭正岩、任贤齐一起同台共演黄忠,其中最小的京剧演员才5岁。
《传承中国》的舞台不仅让各个行当、各个流派都能一展风采,其老中青少四代京剧演员的同台更是真正寓意着京剧的繁盛和传承。作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京剧蕴含着太多厚重的历史背景。《传承中国》为传承好京剧文化打开了一扇展现的视窗。
《传承中国》以京剧为切入点,在教与学中,让国粹的“门道”和“热闹”同台展现,深度诠释了符合当下传播氛围的“传承”手法,让浸润在中国人身上的文化基因重新被感召,让神秘的京剧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鲜活生动起来,具有深刻且长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