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中提及武松便知道是以打虎称了英雄,说到李逵便是不问青红皂白只知道打打杀杀的黑旋风。抛开作者对武松和李逵在打虎问题上有意一个浓墨重彩有故事,一个轻描淡写没说道,造成同样是打虎,但知名度、影响力大相径庭的结果外,用今天的目光扫描两个英雄打虎的经过,武松打死了一只老虎,“又是秧歌又是戏”落了县衙都头职位,由一介武夫摇身变为国家公务员,铁牛在沂岭打杀了四只老虎,却风平浪静,无人问津、理会和关注,皆源于“时势造英雄”。
时势之一:打虎地点不同。阳谷县早有告示云:“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伤害性命。”武松正当其时地出现在景阳冈,为民除害,顺理成章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受到当地政府的表彰和高规格的待遇、奖赏;李逵所路过的沂岭尽管有老虎成群出没,并没有迹象表明对四乡八里过往行人造成显性伤害,故而未引起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当地政府和百姓全然不知,因此李逵打虎未能引起轰动效应,只能做个无名英雄。
时势之二:打虎背景不同。武松打虎的“时势”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是在吃酒、醉酒状态下打虎。用的还是哨棒,哨棒打断了,赤手空拳打杀老虎。那老虎异常凶猛,扑、掀、剪招招逼人,挨着死,碰着亡,而李逵是在头脑清醒情况下,手持扑刀与老虎搏斗的,虽然老虎多了几只,可手中的家伙什好使,看书中描述那老虎似乎不算十分凶恶,被切瓜斩菜般便结果了性命,打杀得比较容易。
时势之三:打虎目的不同。武松打虎主观上凭着勇和义为民除害,不掺杂任何个人目的,李逵打虎主观上讲是因为老娘被老虎吃了,打虎目的是为了给老母报仇,虽说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只能说明打虎行为是受个人亲情驱动才发生的。如果没有老母被老虎吃掉,老虎吃掉的是别人,能否与虎搏杀,直捣虎窝将老虎一网打尽,只能是个未知数。也就是说,即使李逵与武松同在在景阳冈打虎,同时占据了第一条“打虎地点”的优势,也会因打虎背景、目的的不同做不得打虎英雄。
由此可以得出“李逵为什么不是打虎英雄”的以下理由:一是“英雄不问出处”,但“出处”有时就是造英雄的机遇和条件;二是英雄要看业绩,但有虽业绩显著,却不敌对手业绩取得的难度;三是英雄要看作为,但有时不论结果如何,被无情抹杀在动机目的上。所以李逵不是打虎英雄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想通这个道理就不会为名不见经传而懊恼怨愤了。
编辑:梁隽
声明:个人分享转载朋友圈无需授权,其他媒体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专题、深度、细致、可读是《阳泉日报专题》的追求。致力于冷静、全面调查思考新闻事件,以挖掘、透视本土文化为宗旨,更精粹、更深入、更专注!感谢您的关注!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