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徐坤和迪丽热巴可真可怜

蔡徐坤和迪丽热巴可真可怜

理娱打挺疼 内地女星 2018-11-13 10:57:16 711

视频节目在原文链接and节目和图文内容不同

建议都看哟~

今天,知名编剧汪海林在微博转发了一篇文章,说自己一辈子不会和蔡徐坤、迪丽热巴这样的演员合作,他们需要的都是假剧本、假流量、假编剧,称自己和他们不在一个圈子。


评论区各种言论战成一团,有的人说“终于有人站出来说话了”,有的人说“你点出这几个人还不是为了蹭流量”,还有的人说“有时间你先反省反省自己吧,这几年没有好剧本都怪流量咯?中国编剧都在干嘛”。


虽然我很讨厌“完美受害人”理论,但汪海林的确不太适合站出来说这一番话。


他是非常有名的行业从业者,是《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三四部的编剧,还有《神医喜来乐》、《都是天使惹的祸》这样的代表作,可同时他也编过《一起来看流星雨》。


先不谈《一起来看流星雨》是否是高质量剧本,首先这部剧就是没有版权的翻拍,当时叫“山寨”,现在叫“抄袭”。


汪海林在上《圆桌派》时以他的视角讲了这个故事,说当时投资的老板向日本集英社提出购买意向,可是后续没有跟进,就直接开机,导致日本集英社先把版权卖给了韩国,因为存在排他性,无法再购买,最后双方洽谈结果是,不能叫《流星花园》也不叫《花样男子》,F4也不能出现。


所以最后我们看到了一版叫H4的《一起来看流星雨》。


我不知道让一个原创编剧做这件事儿有多难或者多简单。不能否认的是,以当时的情况,投资人投了钱,他作为编剧接了活,maybe已经收到应有的酬劳,电视剧也进行到开机阶段,任何人都停不下这辆滚滚进行的列车,哪怕投资人愿意认赔,这中间涉及到的电视台、摄制团队、演员团队都不是简单一个“认赔”能解决的。


这是市场规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决定和影响的,曾自嘲自己是“雷剧”第一人的汪海林一定明白这件事儿,可却非常以偏概全的站出来点名两个艺人,转发扩散一篇极具煽动性却内容有失公允的文章。


这篇文章叫《吴亦凡刷榜造假:一个面子工程的崛起与崩塌》,主要讲的就数据“造假”这件事儿,更确切的说,是“注水”。


文章举了一个例子说杨幂2015年发条微博转发过两万都得求粉丝,2017年发一条无意义的自拍轻松能过700万,还拿出了之前蔡徐坤过亿的转发数据。


他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是“劣币驱良币”,就是这些数据“注水”的艺人导致了陈道明、宋丹丹这样的老戏骨没戏拍。

这个结论非常的。。匪夷所思。


这个行业里谁是最开始投机取巧的?是最有话语权的投资商,是他们最先看中了当红明星所附带的流量价值,向他们张开了市场的拥抱,让老戏骨们失去了市场空间。


《我是证人》导演陈正道当时在新片发布会上就直说最初找鹿晗来,就是贪图他的人气,没想到后来还有惊喜。


因为商人看中流量,明星才想成为流量,粉丝才会为爱豆刷流量。


杨紫代言贝玲妃的时候,品牌官方文案直接标明,微博转发破二十万,才会揭晓代言人。这种做法叫试水,试试杨紫是不是真的有粉丝号召力,那粉丝怎么办?只能轮博。


也不是没有达不到要求数据的,那品牌方就直接露出难看的嘴脸,开始启嘲讽模式or催数据模式。


现在风气坏了,让下游轮博的粉丝为上游最有话语权的投资商背锅买单,这很不合常理。


我不是为粉丝或者是为这些“注水”明星洗白,在这个恶性循环的市场闭环里,每个人都不是无辜的,但把所有的责任推到蔡徐坤和迪丽热巴的身上,是不负责任的。


金鹰节让热巴拿视后这件事儿,我当时也说过,一个敢颁,一个敢领,这不是某个演员的问题,是一个专业奖项的失格,是金鹰节对真正演员的不尊重。#回顾点我#


最让我觉得齿寒的是文章的后半部分讲了吴亦凡iTunes屠版,销量力压A妹、Lady Gaga的事情,他说这种造假注水影响到了国家形象,现在大家出国都小心谨慎注意文明,Chinese Bots让这些功亏一篑。


吴亦凡何德何能,能担上“国家形象”这么大的帽子。


首先“国外旅行小心翼翼”要格外注意文明出行这件事儿就很一言难尽,公民文明素质的整体提高,不是对外的面子工程,在国外就要“特别体面”,某些程度上讲是一种文化自卑吧。


其次,吴亦凡这件事儿我上周也有发文,并不是这篇文章作者想的这么easy。#回顾点我#


粉丝大规模打榜的确破坏了北美当地的价值习惯,但那些吓人的销量是人家粉丝真金白银买上去的,而且“打榜”这种行为也不是吴亦凡,甚至不是中国特产。


韩国音乐最高奖是金唱片,销量占比70%,而销量靠的什么?粉丝用爱发电。


世界范围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打榜行为,只不过这次吴亦凡粉丝行动规模太大,物极必反而已。


印象中这是我们第三次说音乐市场的问题,影视剧有观众,音乐市场却缺少听众,从2009年开始,音乐市场就进入了寒冬期,尤其在数字音乐冲击了实体专辑、韩流冲击了我们之后,趋利的市场,对国内音乐市场说了放弃。


做音乐需要钱,那怎么办?是粉丝经济扛起了资本市场不愿意扛的风险,用不理智的爱,点燃了乐坛的火。最起码在为爱支持音乐上,我说不出粉丝有什么错,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尊重版权。


吴亦凡“刷榜”事件的核心症结在于他拥有音乐素养,有音乐概念,也有音乐野心,可惜在大众的眼里,他没有代表作,并且实力够不到粉丝把他推到的位置。


你可以说他德不配位,可你也必须承认大多数群众更在乎花团锦簇的成果,很少会关心那些隐藏的、不为人知的过程,尤其是吴亦凡的。


但媒体不一样,拿笔杆子的人,不一样。


用吴亦凡“刷榜”的娱乐事件,大肆渲染到“中国少年造假”“民族扎根于虚假之上”。


这是媒体人在吃人血馒头。


“注水”数据的确是畸形市场的产物,影响了市场公平,但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明明是该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掀起一场互联网骂战。


我承认粉丝经济存在很多弊端,很多孩子才十五六岁就深陷追星文化,他们的确是容易受到负面价值观影响。


可媒体的价值不是挑唆煽动另一群人,对粉丝群体发起攻击,尤其是在自己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媒体的意义,就是要忠实的还原事实以真实,给民众以思考。民愤是最容易被渲染的情绪,却是媒体绝对不可以轻易做的事情。


不管是艺人、粉丝,还是普通的互联网民,每一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话语权,说出的话是三冬暖还是六月寒全看你如何选择。


而媒体,要为自己说的每一句话、打下的每一个字负责。笔杆如枪杠,子弹射向何方,掌握在每一个撰稿人手中,望我们且行且珍惜,落笔生根,珍惜羽毛。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