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汉服社九礼”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征集公告

“华夏汉服社九礼”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征集公告

张梦帆汉服社 日韩女星 2017-09-13 17:38:39 439

“汉服社九礼”(即:开笔礼、成童礼、成人礼、释菜礼、拜师礼、敬老礼、生日礼、拜父母礼、汉服古典婚礼),是汉服社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一直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喜爱。为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礼仪文明建设,华夏汉服社将开展“汉服社九礼”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通过庄严典雅的礼仪形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彰显中华文明礼仪。

1、开笔礼

开笔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在古代,学童会在“开笔礼”,即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这一仪式俗称“破蒙”。古时,“开笔礼”是极为隆重的典礼,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之一。

开笔礼主要分为六大步骤:

1、正衣冠

“衣冠”不仅仅只是意味着遮羞,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精神面貌。所谓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衣冠是让我们忆起先祖那些优秀品德的最好载体,也是让孩子们知书明理的第一步骤。

2、朱砂开智

所谓“朱砂开智”就是用朱砂为刚刚入学的孩子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这又称之为“开天眼”。其寓意着孩子从此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

3、击鼓明智

“击鼓明智”其目的在于让孩子目明耳聪、茅塞顿开、创业建功。

4、启蒙描红

“启蒙描红”这一步骤主要是让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人”字。之所以选择这个笔画简单而意义深远的汉字,是希望孩子们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知道做人首先要堂堂正正地立身,要像“人”字那样顶天立地。

5、启蒙教育

“启蒙教育”是由校长为刚入学的孩子上漫漫求知路上的第一课。

6、树下许愿

孩子们将写着自己美好愿望的条幅系在红绳上,挂到树上,预示着美好心愿将来必将实现。





2017年9月,“汉服社四礼”之 “开笔礼”将率先走进社区、学校。“开笔礼”在古时是极为隆重的典礼,又称“破蒙”。此礼是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成长过程中的首次大礼。“汉服社开笔礼”汲取古时典礼文化内涵,赋予现代意义,以“破蒙启智·人生始立”为主题,通过吟诵经典、致敬圣贤、崇德尚礼,让孩子们在庄严的仪式中开启人生的新阶段。




“汉服社开笔礼”进学校活动将走进全国各幼儿园、小学。凡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具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学校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愿意组织本幼儿园大班学生、本校新入校一年级学生举办“开笔礼”的各园校均能报名

华夏汉服社将在报名学校中选取部分学校,由汉服社提供活动指导、总体形象设计、一定服装物资补助和统一的宣传报道,将“汉服社开笔礼”送到学校,为新入学孩子们留下一段难忘的人生记忆。 



征集时间:公告之日起

报名电话:13939008226 (手机号微信号)

联系人:张梦帆

             2 、成童礼


"成童礼"是古代中国贵族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种礼仪。《礼记》:"成童,舞象,学射御。"古代15岁

成童礼成童,行此礼。今适宜学生小学毕业或初一入学后行,意在"告别童年,感恩立志",生命进入少年时代。初中是学生的分化时期,故行此礼以养其正,非常重要。此礼失之数百年,2006年4月5日,由申自强首行于郑州11中北校初一年级。


以下是临安的一次成童礼具体过程(并没有严格的按照礼记来)

月台始礼

"泱泱中华,千年临安,文章精妙,圣贤辈出。经史流传,高歌以咏,桃李芬芳,千秋以颂。今我孩童,齐聚开蒙,握笔始书,知礼习字。兴古礼,少年强,抒胸臆,国运昌!愿临安之书院飘香,育中华之国家栋梁,庚寅年临安学童启蒙开笔仪式正式开始!"礼仪师身着盛装,礼乐队奏乐。

上面一段话,主要用自集体开笔礼的序言。也可以别的序言,不唯一。

准备跨过棂星门

行过盥洗礼后,学子准备跨过棂星门。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星"又叫天田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曲星,相传至圣先师"孔子"就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能入棂星门得孔子教化者,便可得儒家之精华,得孔子之智慧。

敬香

礼仪师代表家长及蒙童敬香。行三拜九叩礼。

点朱砂 启童智

朱砂是智慧的象征,朱砂一点,从此开启智慧的大门。各种经典任你解读,满腹经纶为贤为圣,朱砂开智可以耳聪目明,奋发学习。

启蒙开笔

孩子们在父母的帮助下,认真地在孔子面前写下一个端正的人字。从此后就要开始学习做人,刻苦读书。

敬圣人 拜先师

一拜谦虚好学得慧心;再拜知聪识理能进步;三拜悟性开通增智慧。

以上的过程是由临安的一次启蒙开笔活动中开始的。但是没有舞象、御、射三类。上述的过程适用于比较小的小孩(感觉更像幼儿园启蒙),但舞象之年再启蒙就有点不恰当了。舞象之年为15岁左右,应该重点于舞象、御、射三类。(舞象这种舞蹈据说已经失传,但是下面提供一些古代记录)

学象舞。象舞,武舞。古代成童所学。《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郑玄 注:"先学勺,后学象,文武之次也。成童,十五以上。" 孔颖达 疏:"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 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后以指成童之年。 唐 邢璹 《序》:"臣舞象之年,鼓箧鳣序,渔猎坟典,徧习《周易》,研穷耽玩,无舍寸阴。" 明 张煌言 《序》:"余自舞象,辄好为诗歌。"明 赵振元《为袁氏祭袁石寓宪副》:"自采芹舞象,司马公(袁可立)已庆其有子矣。" 清 钱谦益 《泽州王氏节孝阡表》:"府君父殁时,才舞象耳。"

(2).会舞蹈的象。《旧唐书·德宗纪上》:"丁亥,诏文单国所献舞象三十二,令放荆山之阳。"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蛮王宴汉使於百花楼前,设舞象。曲乐动,倡优引入一象,以金羁络首,锦襜垂身,随膝腾踏,动头摇尾,皆合节奏。"

"舞象"是指男子的15-20岁,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编辑本段目的

通过活动让参加礼仪的少年告别童年、感恩立志,知晓父母养育之恩,学会孝敬父母。


         3、成人礼


成人礼, 迈向成人的阶段和礼仪 。

古代中国华夏族的成年礼:男子行冠礼(一般二十岁),女子行笄礼(一般十五岁)。古时成人礼指冠礼和笄礼,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男子满20岁时行冠礼,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认,之后可以娶妻。女子则是在满15岁后行笄礼,及笄之后可以嫁人。

现代成人礼是在少男少女年龄满18岁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各式各样成人礼。有同名电视剧、电影、BY2专辑、朴志胤专辑、湖南卫视节目以及常乐散文集。

   

   

汉族成人礼

汉族自古就有成人礼仪,男孩子的叫做"冠礼",女孩子的叫做"笄礼"。汉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笄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他们: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承担成人的责任、履践美好的德行,才能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通过这种传统的仪式,可以正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完成角色的转变,宣告长大成人。汉族成年礼延续数千年,至满清入关后,满清统治者一纸令下,终结了绵延了几千年的成人礼,以致后来人只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成年,现在正在逐渐恢复。

冠礼和笄礼

古代的成年礼本意是为了禁止与未成年的异性通婚。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高级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说是对成年人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

即定日期。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不过春节、中秋,家人团聚的日子,不宜请人来参加;清明主祭祀,主题不相符,家庙无法两用。

冠礼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照这么说,不懂礼义的就不是人了,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成人"。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一直延续至明代。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


准备活动

1.筮日:即定日期。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但是春节、中秋,家人团聚的日子,不宜请人来参加;清明主祭祀,主题不相符,家庙无法两用。

2.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对于正宾,宜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参礼人员

笄者; 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

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

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

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 观礼者若干。

3.器物陈设:场地、服制、礼器、音乐等。 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建议在庄严肃穆、安静开阔、文化气息重的场地。如孔庙、学校等。

服制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根据冠礼的资料: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不知道女童是不是也是黑色?但建议可以穿明丽一些的色彩。穿普通的布鞋。梳双鬟髻。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礼器

①醴酒1杯:可用普通的较平和的白酒代替,建议用古朴造型的酒杯。

②饭1份:可以用浅盘或小碗象征性地铺一层米饭即可,备竹筷一双。

③小几一个:作为置醴酒席的几案,上面放醴酒1杯,饭1份

④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汉服。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

⑤盥1个:用普通的盆加水,备毛巾及温和的洗手液即可,置于放汉服的席子北侧。

⑥香炉,香

⑦国旗挂图1张

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音乐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华夏的礼乐文明是一个整体,礼乐不可分。整个仪程中当然少不了丝竹管弦。但希望选择高雅的古曲,如《高山》《流水》等。琴、筝等乐器最好。


笄礼仪程

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坐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可以说:今天,小女某某行成人笄礼,感谢各位宾朋佳客的光临!下面,小女某某成人笄礼正式开始!稍顿片刻,说,请某某入场拜见各位宾朋!

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5.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6.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二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赞着为笄者去发笄。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

9.二拜:冠者(笄者)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二次拜,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10.三加:正宾为笄者冠者(笄者)着幞头(加钗冠)。

11.三拜:冠者(笄者)面向国旗,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12.置醴:有司摆好醴酒席。

13.醮子:冠者(笄者)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吃一点饭。

14.字冠者(笄者):给冠者(笄者)取"字"。

15.聆训:冠者(笄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

16.揖谢:冠者(笄者)向在场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

17.礼成:冠者(笄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礼成。

  


征集时间:公告之日起

报名电话:13939008226 (手机号微信号)

联系人:张梦帆


          4、释菜礼

每月朔旦行释菜礼。用兔为(醢前一日为之),为菹(礼乐图谓用菁菹八两),果用枣栗(礼乐图谓各重四斤),香烛随用。


礼仪介绍

先师一案爵三(左右二爵先注酒,中爵行礼时献上)。品物四,中二品左兔醢,右菁菹,东西二品左栗右枣。四配东西各一案,陈设与先师同。十一哲东西各一案,爵三(仪注同上)。品物三,中菁菹,左栗右枣。两庑东西各一案,陈设与十一哲同。

通赞唱"排班"(献官以下皆序立丹墀内)。班齐唱"辟户"(礼生开殿门)。通赞唱"跪、叩首、叩首、叩首"(献官以下皆跪叩首,二跪二跪同)。兴,平身(皆兴平身)。引赞诣献官前赞"诣盥洗所"(献官随引赞至盥洗所盥手帨巾如仪)。赞"诣酒尊所"(献官随引赞至酒尊所,司尊者举幂酌酒以俟)。赞"诣至圣孔先师神位前"(捧爵者三,各先行,奉先师者由中门入,奉四配者由左偏门入;献官随引赞亦由左偏门入至神位前向上立)。赞"跪"、赞"献爵"(捧爵者由左跪授献官一爵,献官受少举之,转授捧爵者置神位前)。赞"俯伏、兴、平身"(献官俯伏兴平身)。

赞"诣复圣颜子神位前"。赞"跪"、赞"献爵"(仪同前)。赞"诣宗圣曾子神位前"(仪同前)。赞"诣述圣子思子神位前"(仪同前)。赞"诣亚圣孟子神位前"(仪同前)。通赞唱"行分献礼"(献官行礼将至亚圣孟子前,通赞乃唱行分献礼)。引赞各诣东西哲及两庑分献官前,赞"诣盥洗所、酒尊所"。东哲、西哲、东庑、西庑神"位前",献爵如上仪,赞复位(献官以下各随赞引退原位)。通赞唱"礼毕"。


 释菜礼,又作“舍采”、“择菜”,这也是古时读书人在入学时所行的一种典礼,即用苹(又叫蘋蒿,嫩芽可以食用)、蘩[fan烦,白蒿]等野生菜蔬祭奠先师,敬奉给教师,以此表示从师学艺。其仪式与释奠礼相同,只是不杀牲供奉,所以古人说释菜礼是“礼之轻者”,但礼轻情义重。相传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曾受困于陈国(今河南淮阳)、蔡国(今河南新蔡)之间,七天没有饭吃,只能靠煮灰菜为食,可他每天仍于室内抚琴作乐。与孔子随行的弟子子路、子贡认为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只有颜回仍每天“释菜于户外”,也就是每天从野外采摘回野菜,在孔子住所的门口向老师行礼致敬,以表示尽管老师的处境极端困苦,自己仍然坚持做人的原则,跟随老师学艺。颜回此举,体现了他尊师的风尚。尊师,正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一种崇高的风尚与美德。正因如此,后人便将颜回配享(即附祭)于孔子,让人们在祭奠孔子的同时,也对他行祭奠之礼,也是对颜回尊师的赞颂。可见,古人在学校举行释菜礼,目的在于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一次尊师教育,让学生以颜回为榜样,始终以先生为师,永世不忘教育之恩。

释菜礼,是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亦作“释采”、“舍菜”,即用“菜”(蔬果菜羹之类)来礼敬师尊。仪式上通常要摆放代表青年学子的水芹、代表才华的韭菜花、代表早立志的红枣和代表敬畏之心的栗子


古人拜师,要以“释菜、舍菜”为礼,菜虽礼薄,然“明有忠信之行,虽薄物皆为可用”。

秦以后遂成制度。
唐代已发展为成熟的太学开学典礼仪式,即设“酒、芹、枣、栗”等蔬果菜羹祭献孔子颜渊等贤哲。
清代尤其隆重,如顺治二年(1645),顺治皇帝下令每月朔日行释菜礼,设酒、芹、枣、栗,祭酒三献于孔子颜渊闵子骞等十哲位前,典礼时四鼓齐集,各司其事,文官主祭,武官相随,启扉迎神,舞六佾,奏咸平之乐,行三跪九叩大礼。
20世纪初停办科举和私塾之后,释菜礼随之中断。但岭南有些地方还保留置菜于老师门外以示敬意的风俗。


释菜礼 - 记载
《周礼·春官·乐师》“入学者,舍菜”。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郑玄注“将舞,必释菜于先师以礼之”;又郑玄注《礼记》“释奠”曰“释菜,奠币,礼先师也”。
汉应劭《风俗通义》载:孔子困于陈蔡间,七日不得食而弹琴于室,颜回释菜于其户外,以示对老师的敬重和不离之意。《说文》“释,解也”,由“说解、解释、消除、松开”引申有“放置、舍置”义。
《战国策·楚策三》“子释之”鲍彪注“释,犹置”,《左传·哀公八年》“乃请释子服何于吴”杜预注“释,舍也”。
《新唐书·儒学传上》“帝幸太学,观释菜,命(孔)颖达讲经”。


释菜礼 - 程序举行日期
“释菜礼”每月朔旦举行。

大员安排
仪程的执行人员分为献官、通赞、执事、司尊等不同职位。
物品准备
用兔为醢(醢前一日为之),菁为菹(礼乐图谓用菁菹八两),果用枣栗(礼乐图谓各重四斤),香烛随用。
程序步骤
先师一案爵三(左右二爵先注酒,中爵行礼时献上),品物四,中二品左兔醢右菁菹,东西二品左栗右枣。四配东西各一案,陈设与先师同。十一哲东西各一案,爵三(仪注同上)。品物三,中菁菹左栗右枣。两庑东西各一案,陈设与十一哲同。
1、通赞唱“排班”(献官以下皆序立丹墀内)。班齐唱“辟户”(礼生开殿门)。

2、通赞唱“跪、叩首、叩首、叩首”(献官以下皆跪叩首,二跪二跪同)。兴,平身(皆兴平身)。
3、引赞诣献官前赞“诣盥洗所”(献官随引赞至盥洗所盥手帨巾如仪)。

4、赞“诣酒尊所”(献官随引赞至酒尊所,司尊者举幂酌酒以俟)。


5、赞“诣至圣孔先师神位前”(捧爵者三,各先行,奉先师者由中门入,奉四配者由左偏门入;献官随引赞亦由左偏门入至神位前向上立)。

6、赞“跪”、赞“献爵”(捧爵者由左跪授献官一爵,献官受少举之,转授捧爵者置神位前)。

7、赞“俯伏、兴、平身”(献官俯伏、兴、平身)。

8、赞“诣复圣颜子神位前”。

9、赞“跪”、赞“献爵”(仪同前)。

10、赞“诣宗圣曾子神位前”(仪同前)。

11、赞“诣述圣子思子神位前”(仪同前)。

12、赞“诣亚圣孟子神位前”(仪同前)。

13、通赞唱“行分献礼”(献官行礼将至亚圣孟子前,通赞乃唱行分献礼)。

14、引赞各诣东西哲及两庑分献官前,赞“诣盥洗所、酒尊所”。

15、东哲、西哲、东庑、西庑神“位前”,献爵如上仪,赞复位(献官以下各随赞引退原位)。

16、通赞唱“礼毕”。



征集时间:公告之日起

报名电话:13939008226 (手机号微信号)

联系人:张梦帆



               5、拜师礼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父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中国人尊师重道,乃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然而拜师却一直无专门礼仪。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似乎师弟关系之建立较为朴素,心仪成礼,辅以束修而已,乃一种私人关系。先秦诸子,私家讲学,大抵均是如此。

汉代以后,国家设学,博士员生弟子之从师,可能仍然依循此法,或迳由国家分配,也就不另设拜师之礼了。总之,拜师并没有进入国家正式的礼仪典制中,即或有之,概属私礼。

《通典》 才开始提到拜师礼。该书卷六七"礼典"强调:"天子拜敬保傅",说天子也要拜师,把拜师纳入国家典制中了。可是它内容仅谈了汉成帝等人敬师的事,并未记载其礼仪状况,所以我推测古代根本没有这种正式仪轨。

不过,既然《通典》特意论之,即显示唐人对此已甚重视了,正式的拜师礼也就是这时才确立的。该书卷一一七《开元礼类籑·皇太子束修条》就详细记录了皇太子拜师的过程与礼仪。

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父、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第三,师父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中国拜师礼仪基本程序   主礼人宣布开始,推荐师、见证师、师者、各位嘉宾入席。   徒弟们入席。   徒弟宣读拜帖。   徒弟向老师行大礼并斟茶拜师。   师者为徒弟们颁发证书。   最后感谢师者、推荐师、见证师及现场各位来宾。

   


旧时学徒拜师礼仪   旧时,凡学手艺、学生意、从艺等,必先拜师。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一般拜师礼仪为四个程序。   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 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傅、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投师帖子。三师傅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四送拜师礼,请师父喝酒。   学徒一般为三年满师,学徒期只发鞋袜钱,没有工资。平时还得做师傅家什活,吃饭时应给师父筛酒盛饭,师父动筷后方可吃饭,师傅吃好也须放筷。端午,重阳,过年徒弟要挑节尊师,春节拜岁、结婚见礼,师傅均在父母之前。出师后,徒弟要办出师酒送上礼金酬谢师傅,并一生保持与师傅礼尚往来。

   


       相声界拜师礼仪   一般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第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表示对本行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第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父、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第三,师父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书画界拜师礼仪   主要步骤徒:徒弟自我介绍,老师“讲话”盛赞徒弟的艺术天赋,勉励徒弟刻苦学习;徒弟为老师敬酒祝老师艺术之树常青,众位见证者集体碰杯欢庆拜师成功;徒弟向师傅赠送四色礼物,其中包括一块玉镯和一对玉石镇纸;最后师徒合影。   

传统武术界拜师礼仪   武术界向来讲究拜师仪式,要想成为师门正式弟子,须经过师父几年的反复全面考察,考察的目的一是决定是否收他;二是入门后如何有针对性的对他进行教育。确认品行端正,符合条件得到认可后,经人介绍,本人写拜师申请,师父和师兄们认可后必须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在拜师仪式上要当众宣读《拜师帖》,要表明拜师者愿意拜某人为师;同门师叔或师兄要当众宣读《门规师训》,在拜师仪式上,师父及两名以上见证人在《拜师帖》上签字等一系列手续后,方能进入师门,成为师父的入门弟子。

  

 中医界拜师礼仪   1、师父端坐,徒弟立于旁侧,同道及前辈于前就坐;   2、主持人介绍师父和弟子的情况;徒弟向师父行三鞠躬拜师大礼;   3、师徒双方互表拜师心意;   4、徒弟为师父献茶,并“改口”从今以后改口称“师父”   5、师父赠语和加勉,教授徒弟爱岗敬业,勉励徒弟先做人后做事,学艺要刻苦;   6、师父宣读收徒帖;   7、院领导讲话明确师徒关系;   8、合影。师父和徒弟合影,全体人员合影。

征集时间:公告之日起

报名电话:13939008226 (手机号微信号)

联系人:张梦帆


            6 、敬老礼



      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从3000年前的“乡饮酒礼”,到延续至今的百姓祝寿,贯穿着敬老慈幼的民俗国风。奈何当今世风尚争,世俗尚利,人皆逐欲。许多家庭,弃老人于不顾不养,不孝不敬。老人为家庭奉献一生,风华已逝,向晚时节,孤零零向隅,忍尽寂寞孤独。吾国吾民代代祖先,皆不如此对待老人。吾辈为人子孙,岂安哉!故吾人提倡将“重阳节”还给老人,家家给老人行敬老礼,单位团体则举办敬老礼仪,社会尊老敬老。庶几家庭更温暖,亲情更神圣,国风崇正矣,民俗尚厚矣。


   在国子监,有一棵知名的古槐——复苏槐。据史料载,在元明时,北京的国子监内有国槐古柏二百余株,随着年代的推移,现存古槐古柏仅四十余株。国子监里的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在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是位于彝伦堂前西侧的复苏槐复苏槐高约15米,由两棵主干组成,其双干周长分别为2.6和2.5米。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风采。此槐种植于元代,相传在明末此槐已死,但到清乾隆十六年的初夏,枝干上忽又萌发新芽成叶,枯而复苏。国子监的师生们发现后,纷纷传颂,当时正值乾隆生母慈宁太后六十寿辰,人们认为是吉祥的征兆,所以得名吉祥。文武百官纷纷题诗作画,以示庆贺。

    华夏汉服社以“弘扬汉服文化推广国学”为己任,有责任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每年九九重阳节或别的时间,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敬老礼,向世人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举办“敬老礼”。爱我老人,敬我老人,倡我中华父慈子孝之道,再建我中华礼仪之邦云。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孝道、孝义,我们在重阳节之外,为前来参观的老人们,特别设计了敬老礼行程,希望通过这种敬老的形式,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要孝敬老人、关爱孩子,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情怀,在我们忙于工作的时候,才有别人会关爱自家的老人和孩子,社会才会更加的和谐美满!


什么是孝,孔子对孝的定义非常厚重宽大,《孝经》在开宗明义章中就有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终于事君,终于立身。”什么意思?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然后效力于国,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这些都是孝。不光是面对家,还要面对国家,不光要对得起生身父母,还要对得起衣食父母。



现如今,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丰富多彩起来,有电脑电话短信微信,但是,再便捷的通讯方式都比不上那两个字:陪伴。近年越来越多的孩子有机会就陪父母出去游玩,没有时间也可以给父母报个旅行团,又安全又能让父母出去散散心。我们为了能让更多的父母也能感受到孩子的孝心,为您做了精心的准备。




参加敬老礼能够收获:

1、佩戴特别定制的“孝”“亲”礼带开启您的专属敬老之旅;

2、观看《大成礼乐》文化创意演出;

3、专为您诠释的敬老释义;

4、听一听《孝经》的故事;

5、正式的敬老诰文;

6、接受向老人致以的敬拜三礼;

7、特别向您赠予的“长寿”牌,带走“华夏汉服社”最诚挚的祝福!

敬老礼基本流程:

开场白,宣布开始。

 

一、就位

重阳酒、寿桃等摆放在孔子像前。

学童家长与学童面向孔子像就座。

观礼游人肃立。

请老人在孔子像前就座。

 

二、读告文(司礼老师)

告如在: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巍巍华夏,源远流长。重阳敬老,再续古风。嗟我中华,礼仪复兴。道学文命,再承大统。礼乐敬和,救补争道。先师烈祖,慰乎安哉!

再拜尚飨! 


三、行家庭敬老礼

司仪老师:重阳节敬老的意义。

    重阳节,是祖先传下来的敬老、思亲、思乡节日。这一天,在外乡求学、经商、做官的人,都会用登高望故乡、饮重阳酒、头上插茱萸、佩戴菊花来表达思乡思亲之情。如今你们北京当地居民,不必望乡寄愁,而可以祖孙三代,在孔庙行家庭敬老礼,真使我们外地人羡慕,为你们家高兴,为你们家幸福。你们在这里对爷爷奶奶行敬老礼,为全国人民开了个好头。现在,你们就要做敬老的榜样了。

    请父母、学童在爷爷奶奶前站立。孙子孙女在前,爸爸妈妈在后。

    垂手,眼睛看着爷爷奶奶的脚前。

    恭听,静思。

    双手附心。眼睛看着爷爷奶奶的脸。

    那是一张沧桑而布满坎坷和皱纹的脸。爷爷奶奶都是英雄豪杰呀。想一想北京这么好的地方,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凭着自己的苦干,才干,进来了,他们不简单呀!他们脸上的坎坷,是几十年的奋斗,留下的痕迹;他们脸上的皱纹,是几十年的汗水,冲刷出的沟壑。如今他们老了,作为智慧和慈祥,留在脸上。你们全家,看见了爷爷奶奶,都肃然起敬,充满感恩。爷爷奶奶是你们家族的榜样,照耀着你们一代一代后来人。这一点,你们都明白。让心中升起感恩,让周身充满敬意。儿子媳妇、孙子孙女,这厢有礼了。

    一拜,兴;再拜,兴;三拜,兴。礼成。

    长辈端坐,躬身还礼。

    这个礼行得很好,完美地表达了我们祖先“父慈子孝”“儿孙孝敬”的美好家风。

    只是行礼,我们的感恩之情还难以尽达。按我们祖先的规矩,儿子媳妇还要给爷爷奶奶敬重阳酒,说出祝福、感恩的话语,孙子孙女献寿桃。

    现在,请子辈为爷爷奶奶敬酒。孙辈为爷爷奶奶献寿桃。敬酒时请说出一句您最想说的话。我会用话筒把你美好的声音,传遍天下。你正在向全国人民示范敬老。

    (各个家庭敬酒,献寿桃,伦称父母,说感恩的话。一些老人哭了。一些观礼的人哭了。)

    家庭敬老礼成。

 

四、行社会敬老礼

    汉服网友、社会人士对长辈行敬老礼。

    申老师:重阳节大家都思乡、都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请观礼的来宾,面向前边的老人,垂手而立,如同站在亲生父母面前。

    我们这些外乡人,客居北京,思亲情更切,思乡情更浓。行礼无处,请你们代受吧!

    自由参加。面向前面的长辈,想着自己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向他们行礼:

    “孩儿在北京向你们行礼了!”

    双手附心。

    一拜,兴;再拜,兴。礼成。

    长者坐着,躬身答礼。

 

五、主办领导致答辞(司礼老师)

    感谢各位长者,感谢慧所国学馆学童家长和你们的孩子,感谢参加行礼的各位朋友,感谢观礼的各位来宾。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重阳节“敬老礼”,逐渐恢复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逐渐形成“读中华经典、行中华礼仪”的学风民风。使敬老尊贤的美好国风,重现中华大地;使千家万户,共享敬老慈幼的美好天伦;使我们的伟大祖国,再成礼仪之邦。我们希望大家积极支持、积极参与我们以后组织的各项礼仪活动,希望明年的“重阳节敬老礼”更隆重,参加敬老的家庭更多。

    祝福各家老人健康长寿!

    祝福中华家庭幸福和美!

 

六、诵读,望家乡,思亲人

    学童、家长、游人,跟诵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司仪老师领读,两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司仪老师讲:

    这是一首传唱了一千多年的重阳思乡思亲诗。唐朝时,王维在京城长安求学、做官。“独在异乡为异客”,长安虽大,人口有几百万,王维仍然感到“独”,自己是孤身一人,是“异乡”的“异客”,因为自己离开了父母和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平日思亲,今日更思亲了。这种“佳节思亲”的感情,已经成了我们中国人的历史感情。“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不用回家也知道,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西望长安,思念他们的兄弟王维。而王维也在客店里,眼巴巴地东望兄弟。

    让我们遥望故乡,思念亲人。齐声诵读这首重阳诗。(齐读。)

    多么深厚悠远伟大的民族,时至今日,我们和祖先是一样的感情。节日里,想起亲人就流泪。

    有兄弟真好。在身边,相关照。隔天涯,相思念。

    兄弟相隔,多么悲愁。兄弟思念,多么忧伤。兄弟俱在,多么幸福。把“悲愁”与“幸福”写在同一首诗里,同时具有两种不同感情,不偏执于一,就是诗道的“思无邪”。“忧思”和“喜乐”同在心中,同时具有两种不同,就是人道的“致中和”。怨而慕,哀而乐,温和而严厉,随顺而刚毅,尊贵而谦和,圆而方,柔而刚,安思危,强思弱,贫不坠青云之志,富而好礼怜贫,居中通两,这是我们泱泱大国国民之道。王维这首诗,含两而深合于诗道,故传唱至今,传唱永远。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这是人间最大的幸福。珍惜吧,珍惜家里的每一代人,珍惜家里的每一个人,我们是神圣组合。把家庭生命,顽强传递下去;把国家民族生命,顽强传递下去。我们不但要存活,还要存活得好。这是我们的祖先,希望看到的。祝福我们的家庭,生命永存!祝福我们的民族,重现辉煌!

 

七、游人互敬

    游人自愿行礼。对长者行“一拜之礼”,长者还“躬身礼”。对平辈行“拱手礼”,对方还“拱手礼”。

 

八、全体留影

    全体合影,各家照全家福,等。

 

 祝福:华夏汉服社“第几届重阳节敬老礼”圆满结束。

      愿各家敬老慈幼!

      愿中华家和国昌!

      愿人类和谐太平!

      明年重阳再敬老!

 


准备: 1、条幅:华夏汉服社“第几届重阳节敬老礼”

       2、茱萸、菊花(老人、家长、幼童插在头上)(没有也行)

       3、托盘、酒盅(10个)、酒(一瓶)

       4、寿桃、重阳糕、福果、福糖等

       5、椅子(老人坐)、凳子(家长、学童坐)

 

       工作:司  礼          :首席司仪老师A ----礼仪全过程

             次席司仪老师   :开场、念仪程、结束时祝福

             执  事              :汉服二人----斟酒、奉寿桃

             领  礼              :汉服二人----小丰等,在前边示范礼仪动作

             服  务              :若干----摆放桌子(一张)、椅子,发食品、照相等      

             领导讲话:  首席司仪老师




征集时间:公告之日起

报名电话:13939008226 (手机号微信号)

联系人:张梦帆



         7、拜父母礼(跪拜礼)

中国古代礼仪跪拜礼事实上有九种,但是比较常用的也就四种

稽首—拜礼中最重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

顿首—次重者,行礼时头触地即起;

空首—两手拱地,引头至手不着地;

振动—哀恸之拜,两手相击而拜;

在古代对父母表示感谢一般用顿首—即行礼时头触地即起。父母是我们最亲最近的人他们给予我们生命,所以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孝顺父母,希望你能在今后的生活中与工作中 赢在举手投足间 。

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旧时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历史/跪拜礼 编辑

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五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礼仪/跪拜礼 编辑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 ,今在拜神、拜祖时仍有残留。

其后/跪拜礼 编辑

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 ,今在拜神、拜祖时仍有残留。现在,拜父母一般用在成童礼、成人礼、生日礼和婚礼上对父母的跪拜。过年时和重阳节时对父母也应行跪拜礼。

   范例[拜父母主持词]拜父母主持

朋友们,说到父母,我就想起了一句话: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 茫茫人海,大千世界,是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从咿呀学语到长大人所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心血和汗水。如果说父亲是一座山,高大雄伟。那母亲就是一条河,涓涓长流。站在父的高山上,我们看得更远。畅游在母爱的小河里,我们甜蜜无限。父爱博大,母爱无私。今天,我们长大了,但永远不能忘记的是父母的关怀和挚爱,今天,我们成家了,但还要带上笑容带上祝愿,常回家看看。让我们共同祝愿普天下所有的父母,平安度春秋,健康到永远!又一个崭新的家庭今天诞生了,所有的人都在为新人喝彩祝福,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有这样两个人,他们默默的坐在那里,眼睛里盛满了激动与喜悦,他们的眼前也许浮现出了这些画面:那是孩子第一次奶声奶气叫爸爸妈妈的温馨;那是第一次送孩子去幼儿园时,面对孩子的哭喊顿然离去却又偷偷回眸的怜爱的眼神;那是孩子生病时日夜守护在床前焦虑与担心的煎熬;那是当孩子告诉他们找到了自己人生另一半时的喜悦与欢欣。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幼小婴儿,到现在的七尺男儿,20多年的辛勤养育,不容易埃是您给了我们一个生命,是您给了我们一个家。如今,儿女们已经长大,可谁曾看见,您的额头布满了皱纹,您的鬓角出现了雪花。您的脊背不再挺拔,您的眼睛失去了光华。


拜父母主持词您用青春滋养着我们成长,您诠释了“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最神圣的两句话。请大家将目光转向我们的上亲席,他们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个人,我们用一生的情一世的爱都无法回报的两个人——爸爸、妈妈!(此时新人走过去和父母拥抱)(拥抱中,音乐响起,配词)此时此刻,所有的话语都将变得苍白,所有的情感都将在这一瞬间纵情宣泄,一个拥抱把两代人的亲情交融在了一起,朋友们,把掌声送给这幸福的一家,也送给天下所有的父亲、母亲。百善孝为先,孝道无疑是贯穿中华文明一条完美的主线,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个完美的婚礼。他应该时尚化;个性化;中国化。每一个孩子从成长到成熟到成就到成家陪伴他们的一定是自己的爸爸和妈妈,今天在人生最重要的一刻,在这结婚的殿堂上,亲朋好友们我们来听听新郎新娘他们要对爸爸妈妈如何深情的倾诉。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掌声友请新人的爸爸妈妈登场,爸爸妈妈当昆仑山上的雪花然白了你的双鬓。我遍知道孩子自己已经长大,爸爸妈妈当一圈圈年轮爬上了你的脸颊,孩子便知道孩子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家,爸爸妈妈你们辛苦啦。孩子们也许只有跪在你们面前的方式将我们感恩的心依依表达。出阁前的一个晚上,妈妈坐在书桌台前帮我梳头,妈妈说:“闺女这是最后一次让妈妈给你梳头,明天你得自己想办法,妈妈看着你情满的泪花,我多想让你也坐下让女儿走到你的旁边摸一摸你的头发,女儿想梳一下梳理一下你的年华,妈妈可是我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因为妈妈那都是我的青春年华,成长的岁月,妈妈今天女儿出门啦,别在窗前等我,妈妈这个好日子我再说一遍,我爱你,妈妈。

爸爸妈妈这是两个孩子给您敬上的一杯茶。这杯茶献给爸爸妈妈,坐在旁边的是丈夫的爸爸妈妈。妈妈今天你真漂亮,他们说我得管你叫婆婆,不,不,不,我不能管你叫婆婆,妈我得管你叫妈,妈你知道吗?但孩子睁开懵懂的小眼睛,看到这个世界最美丽的鲜花就是你的脸庞,妈当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是你用你最简单的一步缠着孩子迈出了最艰难的一步。妈孩子张嘴说的第一个方块字,她的名字叫~~~~~叫“妈”黄河之水原本并不黄,只因海纳百川,才改变了模样;爸爸原本潇洒、妈妈原本漂亮,只因养育儿女才饱经沧桑;

大树奉献给自然,父母奉献给了我们,如蚕丝绵绵,温馨人生,如红烛熠熠,光照千秋; 虽然蚕丝会尽,虽然烛泪会干。。。。。。

但让我们衷心祝愿:让所有的岁月都变老吧,让父母年轻;让所有的日子都陈旧吧,让父母年轻;让所有的鲜花开了又落,让无私的爱是不老的常常青藤;让每一位做儿女的从心里发出一个呼唤,让五洲大地产生一个共鸣。。。。。。。祝父母年轻,祝父母年轻,祝父母年轻!亲爱的朋友们,因为有了爱,我们的世界才变的美丽 !

爱在我们心中永远是个不变的话题,在今天所有的来宾席中我发现有几位老人,他们在用慈祥的,喜悦的目光在注视着两位新人,我想现在两位新人在结婚的当天心里想感激的人一定很多,此时问一下新郎,你最想感激的人是谁,新郎回答:父母是啊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两位新人这两棵昔日的幼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可是大树在高,他的根也依然依恋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 下面有请一对新人走下舞台去迎接父母登台就坐,行你们的三拜大礼。

       8、汉服古典婚礼


  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的生命,而礼仪则是一切文明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华民族,曾经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其礼仪文化灿烂夺目,别具一格。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婚姻关系,《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才会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才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才有夫妇,有了夫妇才有父子,有了父子才有君臣,有了君臣才有上下。也就是说,所有的人伦关系,都是要从男女夫妇这一对关系开始的。所以,古人认为,婚姻是“人伦之基”,是伦理关系的基础,是万物之始,是理之根本。

  婚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冠 / 筓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婚礼一如黄昏时满天的晚霞,宁静深远。先秦时期的婚礼不大肆举乐,不过分庆贺,很简朴干净,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纁色礼服。天地相合,夫妻结发。从此后生死相依,从此后家族延续……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巨大变化,要完全回归到先秦的婚礼是不可能的。但是,适当吸取古代婚礼中的合理内核,建立富有民族特色的婚礼,则是很有必要的,也完全可以做到。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先秦浑厚、两汉大气、两晋风流、六朝风采、唐风倾国、宋明流韵。每一时期的婚礼仪式和习俗既一脉相承,又各有韵味。而现代人复原传统汉民族婚礼,则大致将其归纳为以先秦两汉为代表的周制婚礼、以魏晋唐为代表的唐制婚礼和以宋明时期为代表的明制婚礼

  周制婚礼秉承周代仪制,身着周制婚服(玄端),古典幽雅、庄重肃穆;唐制沿袭周礼,气势宏达;由于当时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整体形式上也比较活泼。明制婚礼则承袭明代礼仪,身着明制婚服,女着凤冠霞披。


2周制婚礼


  周制婚礼仪式包括醮子、亲迎、妇至成礼、见舅姑等程序,由赞者、司仪、执事等数人主持整个婚礼仪式。周制婚礼不举乐,不庆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 

周制婚礼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周制基本仪程

  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是经典的六礼结构,但后世时有增简。增则多在“六礼”环节的基础上添加副仪节及杂

  俗,如催妆、送妆、铺房等;简则多简并了几项正婚前的礼仪,如宋代朱子撰《家礼》,

  因时俗将六礼并为“纳采”“纳币”“亲迎”三仪。

  婚礼结构: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


完整的婚礼仪节

  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

  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三书:后世谈婚论嫁的通常的形式为三书六礼,“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三书”非周制昏礼的内容: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信(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周制婚礼服

  那时候的婚礼还叫做昏礼,取“黄昏举礼之义”。没有奢侈的聘礼,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喧闹的筵席。昏礼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 这类繁杂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而后携手入洞房。次日拜见舅姑,三月后告见家庙。从此,新妇正式融入夫家家族。那时候的昏服也不是现在人们误解的大红一片,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着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着思念双亲的新娘……整个仪式宁静安详。但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映照出一个久违的文明气息——那是纯正、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周制礼服

  周礼婚制崇尚典雅端庄,有着浓郁的神圣感觉和象征意义,故此,直到宋代的时候,品官以上的婚礼不论是舆服还是婚仪都严格遵循周制。昏服的色彩循“玄纁制度”,取天地间最高贵的色彩为之。 各个地方有略微不同

3唐制婚礼


 周《礼记·昏义》,规定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此后历代大体沿袭这一礼制。唐代也是如此。

 


唐朝礼服

 唐纳征纳之物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阿胶、干漆象征长久永固;合欢、嘉禾象征共同分享幸福;九子蒲、朱苇象征心胸可屈可伸;等等。


唐制婚礼仪程

 在亲迎这一天,新郎亲领鼓乐队、仪仗队及彩车去女方家,沿途吹吹打打。女家则用三升粟填臼,席一张覆井,枲三斤塞窗,箭三枝置户上以驱鬼避邪。新娘在上彩车前在自己闺房里打扮一番,这时有催妆和催妆诗,一般由新郎自己唱,也可由宾客代劳。当时有催妆诗:“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面上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壮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有的在催妆诗唱完后,要念一篇障车文。新娘出闺房后须跨马鞍,以表示家人祝她去婆家的路上一路平安,顺利到达男家。迎亲队伍走到半路上要举行障车,送亲的人和迎亲的人在一起饮酒取乐,拦车要财。

  新娘到了新郎家后,父母以下的人都要从小门出去,再从大门回来,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迹。新娘进门后,先拜猪枳和炉灶,再拜天神地诋、列祖列宗,然后夫妻交拜。在唐代,新妇不仅要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而且还要拜观礼的宾客,称为“拜客”。新娘三日庙见之后,才开始“执妇工”,其第一件工作就是入厨房,操烹饪之事以孝敬父母。

  在拜堂结束以后,就有闹洞房,唐代称之为“戏妇”,然后新婚夫妻进入新房(新郎是倒着走进新房的)共饮合欢酒,后世称“交杯酒”,含有双方敬爱,同体为一的意思,当时称为“合卺”。

  合卺结束,新郎新娘又对拜一次,然后坐上床,男右女左,此时一大群妇女开始撒金钱,称为“撒帐”。所撒钱一般为六铢钱,上面刻有“长命富贵”字样,每十文缚条彩条,至此,婚礼宣告结束。

  婚礼礼仪中,入洞房之后,还有若干注意事项。

  其一,却扇,古时,新妇多用扇遮脸,需待交拜后去之。唐代妇女结婚常用纨扇和折扇两种,故洞房定情,古语美称为“却扇”。 和前面说过的催妆诗一样,男方也要做却扇诗。

  不须面上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

  城上风生蜡炬寒,锦帷开处露翔鸾,

  巳知秦女升仙态,休把圆轻隔牡丹.

  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

  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只须放桂花。

  其二,合髻,也称作“结发”,象征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

  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唐制婚礼服

  唐制婚礼礼服——雍容大气

  士假绛公服亲迎,有人认为这是红色婚服的起源。女服“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同裳色。夫有官者则从其夫之品服)”。即青色的深衣,饰以以金银琉璃等钗饰。大胆的色配冲撞,不愧是绚丽的大唐气象,同时也造就了“红男绿女”这个成语。


唐制婚礼服

  汉族女子礼服多为深衣制,隐喻女子“德贵专一”,而“青质连裳”婚服也指的是青色的深衣。然而盛唐时襦裙制的礼服也开始盛行起来,开放绚丽的大唐气象大大发展了襦裙这种美丽的服制。钗钿礼衣就是一种襦裙式的礼服。层层叠叠的规整装束使它弥补了襦裙活泼有余严肃不足的特点,在同深衣礼服一样端庄的同时还具备了更加绮丽的风姿。钗钿礼衣故此成为流行于唐时的一种极有风韵的隆重礼服。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西元624年)颁布的 “武德令”规定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命妇的六种服装有翟衣、钿钗礼衣、礼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钗礼衣。士庶女婚也可着钗钿礼衣。

4明制婚礼



明制婚礼基本仪程


明制婚礼服

明制婚礼仪程主要有:纳采至亲迎,拜天地入洞房,喜宴,次日拜父母等 特点:上午举礼,喧闹奢侈,大规模喜宴,挑盖头(有说为满族习俗),闹洞房(契丹习俗),着汉服。


明制婚礼服

士婚,若穿深衣,妇则对应地服真红褙子、红罗裙,假鬓花钿;婿也可假穿九品官服(明朝九品官服是青绿色,文官补子为鹌鹑,武官补子为海马。注:是海中的马,不是我们熟悉的海洋小动物海马。),妇则着凤冠霞帔或花钗,真红大袖衣或圆领女蟒服(同夫级别)、大红褶裙。


明制婚礼服

5相关新闻


  全国首次华夏周制婚礼(2006.11.12 共工滔天 摽有梅 士婚礼)


全国首次华夏周制婚礼

   礼不仅仅是我们的民族记忆,更应该是我们民族之根。服章之美,怎能没有礼仪之大的依托?礼的卑己尊人、礼的长幼有序,礼的严密规范,是我心目中理想华夏社会的要素,而庄重、典雅和质朴的周礼将这些礼的内涵发挥到了极至。“ 周制婚礼。。。不举乐,不庆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很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杂耍般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昏服也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整个仪式宁静安详,没有悲伤。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代表着纯正的、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这一段是蒹葭从风的描述。按照周礼来结婚,不知何时成了我的梦想。或许如汉服的理想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那些诗经相伴的下午,在那些梦回春秋的午夜,在那对仪礼中诘拗难懂的字句的探究中,有一天我终于发现它与我血脉相连,不可撼动。幸运的是,这不仅是我的梦想,也是共工的梦想,更是汉服运动里许多兄弟姐妹的梦想,没有兄弟姐妹们,我们孤掌难鸣。尤其要感谢的是:青松白雪——从对婚服制式的讨论,布料的选择,到周制婚服设计图、排料表、概念图、章纹纹样慢慢出炉,再到婚礼的形式、流程,甚至细化到请柬的措辞,他都付出了无数心血。虽然他人远在澳大利亚,但竟然还担负了为在上海杭州的我们(德纲夫妇,时间夫妇以及我们)寻找衣料的重任。最后更远度重洋,来担任我们昏礼的赞者,其中冗杂与辛劳,现在想来,仍如昨日。万佛朝综——周制汉服的制作者和唐制小礼服的设计者和制作者。饶是有丰富的汉服制作经验,她毕竟是个刚毕业不久的小姑娘,却为了设计裁剪我们的衣服熬过数个不眠之夜。 碧野黄花和她的幸蕴婚礼企化公司——碧野黄花和我们很早就有了联络,她一直有志于做一个纯粹的汉式婚礼。我们的在婚礼上所用的一切道具,背后的屏风、名叫“下卷”的汉式几、盥礼用的尊,同牢的漆盘、耳杯、爵,这些只有在古装剧和博物馆里才能一见的东西,都在她的四处奔波多方联络下出现在我们的婚礼上。 蒹葭从风——和碧野黄花第一次见面时,她手中就有厚厚一叠打印版从风写的华夏昏礼流程。没有她事先的详细考证,我们的准备工作要繁复许多。婚礼时青松所颂的赞词也是她学业之余所写。 安然——在祭夏时认识了他,在市的隐者。但他也积极帮助我们这些俗世中人。一早他就穿着他的褙子到了我家,不多言,只帮忙。晚间筵席,更以一曲关雎惊四座,为昏礼增色不少。谢谢大家 —— 摽有梅

  千年古城 因锁今生-记我的扬州唐韵婚礼



唐韵婚礼

   2008年5月24日上午,扬州古城的瘦西湖畔,一支喜气洋洋的画舫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声缓缓前行。画舫上一对璧人红男绿女,身着唐制婚礼的钗钿礼衣,脸上满是幸福甜蜜。这正是具有唐代婚礼特色的全国首场身穿唐制汉服的唐韵婚礼。

  唐韵婚礼的特色是注重仪礼、蕴含文化、动静相宜,礼乐相合。华丽富贵的锦绣霓裳,传承千年古城悠远历史的婚俗。新娘从小华夏文化的古典情节让她最终选择了中国最古老的婚礼,重修寻求回那份消失已久的华夏传统。婚礼以周礼为基础借鉴了唐代婚礼的风格,融合了扬州的人文风景举办了这场唐韵婚礼,其中将扬州风景、风俗、美食和扬州特色的曲艺文化等相为融合在这场婚礼中,再现盛世中扬城婚礼的别样风情。

  在婚礼的筹备过程中正逢四川512特大地震,婚礼策划人碧野黄花建议在婚礼增加放河灯环节融入对灾区人民的祝福,这一建议得到新人们的认同。他们非常高兴地表示此次婚礼不仅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更是超越了原本的期待,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意义

  重庆一对80后新人穿汉服拜堂 婚礼像国学课堂


80后新人穿汉服拜堂

   80后新人穿汉服拜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轻吟的古乐和着淡雅的烛火,在黄昏漫天的霞光中,身穿凤冠霞帔的女子端坐凤辇款款而至,男子身着麒麟补子官服风度翩翩,翘首相盼,红地毯旁的数十个“女官”、“武士”和“侍女”擎起了灯笼,随着韵律翩然起舞……不宴客、不收礼,一场如戏剧般美丽、庄重的华夏汉风婚礼缓缓拉开了序幕。

  在位于南岸的重庆金阳映像古街,黄昏中的婚礼一如漫天的晚霞,宁静而深远。伴随着悠扬的箫声,四川小伙郭睿和丰都姑娘杨雁粤喜结连理,除了新郎和新娘,来宾们也恰到好处的身穿着飘逸的汉服,仿佛回到遥远的古代。

  “新娘身上穿的就是凤冠霞帔,太美了!”新娘乘坐凤辇出场,一身大红锦袍华丽动人,蓝色的霞披刺绣着凤凰,更显得雍容华贵。新郎腰间的补子绣着象征官服的麒麟,威风凛凛。

  两人都爱好汉文化在这场特别的婚礼中,最被感动的无疑是新郎和新娘了:“那些掌灯笼的舞者和侍从的扮演者,都是我们的朋友,他们也是汉文化的爱好者。”新郎新娘都是80后,新郎郭睿是四川南充人,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是彭水一名普通的公务员。他自小就喜欢传统文化,没想到,因为传统文化,他竟结识了自己一生的伴侣。

  “那是2006年3月18日,是我国传统的花朝节,在一个QQ群友组织的庆祝活动上我一眼就看上了她。”郭睿对4年前的情景记忆犹新。

  新娘杨雁粤比新郎小四岁,是丰都人,从重师大中文系毕业,之后在天涯、红袖添香等网站写小说,至今已经写了9本作品,在网络上,网友们都亲切的喊她“鬼城才女”。

  “我们都喜欢传统文化,平时的交流话题也都是关于传统、关于历史的事情,有时候我们甚至因为一些历史观点的不同而小吵小闹。”杨雁粤说,“是传统文化做了我们的媒人。”

  婚礼像国学课堂“我们觉得一个民族就应该有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婚礼。”新郎郭睿和新娘杨雁粤都是传统文化的忠实爱好者,“我们希望办一场真正华夏汉风的中国婚礼。”

  “这也是一堂生动的国学课。”见证了婚礼全过程的大学生李玉感慨

6汉服婚礼流程


1.花童为新人持灯引路有请新人在花童的引领下进入婚礼的殿堂。;

2.新人进场面向观众,受友人贺

3.伴郎,伴娘随新人进场分别列两边)

4.友人歌贺新人

5.行盥(贯)洗礼请新郎新娘行沃盥之礼。

汉族的传统礼仪非常讲究洁净。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与世无争,这就叫圣善若水。接下来有请两位新人迎接来自天山雪莲圣水的盥洗。你们的爱在圣水的盥洗下能够相互包容

6.行对席礼请新人相对而坐,行对席礼

7.行同牢礼新人同牢而食,以示相敬如宾。新人先敬天地,以感谢天地喜赐良缘。新人同席而坐,同席而食,食同一牲畜之肉,以示夫妻合二为一,将携手共度一生行合卺(紧)礼行合卺礼,就是现在所说的交杯酒。以示同甘共苦,永结同心。新人同饮一杯酒,以示同尊卑。至此,友好,水乳交融,永浴爱河

9.解缨结发有请主婚人,请新人入席。行结发之礼,象征夫妻和睦,结发同心,永不分离。请新郎为新娘去缨,请新娘结发。(在这神圣的时刻,新人将进行传统的结发仪式。代表新人生命相依,命运相连。缠绵的情感就像这乌黑的发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辈子相连,相守一生,请将你们的合发珍藏在锦囊中,锁住你们一生的情缘,愿你们恩爱永不分离。

10.行执手礼请新郎新娘闭目、举手、行执手礼。长夜未央,庭燎之光。言念君子,玄衣纁(熏)裳。彼美孟姜,鸾(卵)声将将。颜如舜华,宛如清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天长地久,为尔佳缘。请赞者献百合。祝新郎、新娘百年好合。

11.交换信物有请两位新人在伴郎和伴娘的协助下交换信物。朋友们,在我国古代,古人认为每年大雁春天会南归飞回自己的故乡,只要交换了定情信物,从今以后,将会彼此心心相印[1]

12.共拜天地.一拜天地:一拜赐良缘,二拜喜联姻,三拜结同心,四拜宴双亲二拜高堂:一拜知恩结,二拜记亲恩,三拜报春晖三夫妻对拜:一叩首,喜结连理,二叩首,和和美美,三叩首,长长久久揭盖头:秤杆新,秤杆亮,秤杆挑出金凤凰。

13.受友人贺

14.礼成永恒瞬间,记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华丽汉服,点缀的是两颗相爱的炽热之心;火红地毯,同牢合卺得到伟大祖先的保佑;含情脉脉,结发执手预示相敬如宾,幸福永远。(礼毕,祝愿新人执子之手,与子同归,早生贵子,家运绵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谢各宾客亲友为新人做见证。新郎,新娘携家人请众宾客入席,谢谢大家。).





征集时间:公告之日起

报名电话:13939008226 (手机号微信号)

联系人:张梦帆


          9、生日礼

      都说儿女的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说以生日礼当日,儿女要感恩父母的生养之恩,同时父母要表达和寄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景和心声。这一日,父母和子女要穿上传统服装。

         虽然生日年年都有,但在中国传统社会,并不是年年都过,大张旗鼓地过生日大多只限于老人和小孩。为小孩举行生日礼称“过生日”,为老人举行的则称“做寿”。
过生日
周岁是人生的第一个生日,但是自周岁后,生日规模渐渐缩小。在没有生日蛋糕的传统社会,小孩过生日都会改善生活,以示纪念。一般人家吃面条、鸡蛋,富裕人家则举行家宴。有的地方母亲会在孩子生日当天到娘娘庙谢神,并求女娲娘娘继续保护,直到十二岁后,再带他到庙中还愿。

十二岁是人们普遍重视的一个生日,民间相信十二岁是人生的一个关口,过了这个关口,孩子就长得比较结实,魂魄也不再会轻易丢失,大人也可以放心了,所以十二岁需要好好庆祝一番。有些地方称十二岁为“大生日”,是为孩子解开长命锁的时刻,很有成年礼的意义。
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又比较重视七岁和十五岁。潮州人将养育孩子看成养花,称周岁为“种花”,象征抚养的开始;七岁为“人花”,象征对小孩的培育;十五岁为“出花”,象征孩子长大成人,所以小孩在七岁、十五岁的时候,人们都会大张旗鼓地请客庆祝。

在浙江湖州,人们将生日看成“母难日”,以吃素来纪念母亲当年生养自己所受的苦难。“孩的生日,娘的苦日”。历史上隋文帝杨坚最早对这种朴素的生日大加提倡,以此劝导人们缅怀母亲的养育之恩。
中年做寿
依照传统习惯,人们一般对逢十的生日比较重视,称为“满旬”。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人往往以此为标准,在每一个十年生日提出相应的道德要求。所以三十、四十也常常是人们做寿的时刻。但民间又有讲究,即“女不做三,男不做四”。男子在三十岁做寿,而女子在四十岁做寿。

除了这几个逢十生日外,人们对三十六岁生日也特别重视。欲话说:“人人难过三十六。”意在成年后三十六个年头里,要结婚、分家立业、生儿育女,或出外谋生,加上还不够成熟老练,难免有多灾多难之苦。而且三十六岁也是人生的第三个“槛儿年”。长辈亲友为了寿星能消灾益寿,往往主动为寿星祝寿。
寿礼
无论三十、四十还是三十六,其做寿的规模都不算很大,而且有的地方在年轻时就不做寿,要等到五十才开始举办寿礼。习惯上称五十岁为“艾年”,六十岁为“耆寿”,七十岁为“稀寿”,八十岁为“耄寿”,九十岁为“耋寿”,百岁特称为“期颐”。晚辈们会在这些时候齐聚一堂,为老人祝寿,一来庆祝老人家仍然健在,二来也希望通过做寿的仪式为老人“添寿”。

为老人做寿,一般都由子孙晚辈出面张罗。传统寿礼有一定的程序,一般会在家中设立寿堂,届时寿星端坐在寿堂正中,由亲友和晚辈们送来寿幛、寿联、寿礼。寿堂披红挂绿,张灯结彩,亲友、晚辈依次到寿堂为老寿星拜寿。然后主人摆开宴席,盛情款待众位宾客。
寿宴中人们请寿星上座,并请他品尝各种佳肴。但寿星往往兴趣不在于此,而留着肚子吃长寿面。在江南一带,吃寿面时,众人要从自己碗里挑出几根面条,加到寿星碗里,象征为他“添寿”。但这面条不能添得过满,因为“满寿”不吉。
除了寿面外,寿宴上的特色食品还有面做的寿桃、寿龟。龟本来就是长寿的代表,而寿桃则来自于王母娘娘赠给汉武帝蟠桃的传说。这两样食品都是为了祝福寿星能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范例一

感恩父母,行孝天下。【传统生日礼通知】

2017-09-02 周口英豪幼儿园

   生日,顾名思义,就是出生的日子。这一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幸运的,所以,这一天被称为“生辰”或者“寿诞”。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人生中最最重要的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甚至不亚于一些传统的节日。我们邀请幼儿园8月和9月过生日的宝宝和我们一起过一个特别而又有意义的传统生日。

一 、活动时间:9月6号(星期五)14:30--15:20

二 、活动地点:幼儿园操场

三 、参加活动人员

全园8月、9月过生日的幼儿及家长(母亲)、其他幼儿及老师

四、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在幼儿心中种下感恩的种子。

2.让幼儿体会父母的养育之苦,知道自己生日时是母难日。

3.营造感恩文化氛围,让家长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万善德为本,百行孝当先;教人求真,莫若教人修德;劝人向善,莫若劝人尽孝;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孝道不张,情何以堪。




征集时间:公告之日起

报名电话:13939008226 (手机号微信号)

联系人:张梦帆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