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小果原创文章。
转载需获授权,或请注明作者、微信号(小果妈咪)及微信ID(mmxiaoguo),否则视侵权处理。
地球人都知道,马伊琍在育儿方面很用心,也为孩子做了很多,她是没有争议的“好妈妈”!
多年来,她一直在提倡母乳喂养,也经常在微博分享家庭亲子互动和育儿心得。6月8日,她发表了一条长微博,说女儿艾玛要求独立睡自己房间,她感到有些失落。还说到自己感到很自责,因为自爱马出生起,她在育儿方面就做了很多现在回想起来很不妥的事。
她在微博中特别谈到了她在爱马的睡眠问题上曾经违背自然规律,用“哭声免疫法”来培养爱马独立睡觉。
为什么她用“残忍”二字来形容“哭声免疫法”,并为此自责不已?
宝宝用哭声“宣布”他的到来后,在最初的几个月,“哭”是他表达需求的唯一方式。然而,宝宝的需求在大人看来,似乎不都是合理的,总有一些事不一定要去满足,比如,宝宝夜里频繁醒来吃奶,不给吃就哭个不停,爸妈担心这样他睡不踏实影响身体发育,或者认为这样不利于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于是不给喂奶。如果宝宝爱哭难以安抚,常常搞得爸爸妈妈手忙脚乱。加上在人们传统的观念里,哭往往被认为是撒娇是依赖,显得孩子不是那么“乖”。综上种种,人们常常觉得,宝宝爱哭不是好事。
这些年,我们对于自己民族的教育反思很多,看到了很多自己的不足,新旧中外思想碰撞之时,我们似乎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教育文化不怎么自信了,往往会觉得只要是外国的就一定比我们的好。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下,“哭声免疫法”轻易就打进了中国家庭。
您看到过这篇文章吗?
上面是文章的部分截图。里面说到的“孩子一哭就放下来,不哭再抱起来”就是传说中的“哭声免疫法”。
这篇文章,小果在坚果刚两个月的时候曾看到好友在QQ空间转发,自己也读过,那是在2012年。而在2014年,一个著名主持人在他的自媒体视频节目里也说到过这个观点。现在看到马伊琍2008年就接触到而且用过。可见,“哭声免疫法”流传之广之久。
小果在读到这篇文章时还没有学习心理学,当时也是眼前一亮,觉得句句在理,也曾打算一试。好在坚果一生下来就属于“易养型”的宝宝,不饿不困身体没有不舒服的时候极少哭,哭了也很好安抚,基本上抱起来很快就没事,而且我喜欢抱孩子的感觉,加上自己心软,就没有尝试。学习心理学后小果一想起这个“哭声免疫法”就十分后怕!甚至现在有时候仍会神经兮兮地担心自己是不是试过然后忘了,然后特别向坚果的爸爸确认,直到他说我们确实没有这样做过,这才能安心。
哭声免疫法到底是个什么鬼,能让马伊琍如此自责,也让小果如此后怕?
“哭声免疫法”严重违背了婴儿心理发育的自然规律!
不可否认,“哭声免疫法”也是有心理学理论支撑的,那便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如果人的一种行为之后伴随一种强化,那么在类似环境里做出这种行为的概率就增加。就拿“哭声免疫法”来说,他们认为,在婴儿啼哭之后抱起他是对“啼哭”的强化,因为孩子喜欢被抱想要被抱,“抱”便成了奖励。而“哭”可以得到他喜欢和想要的“抱”,那么孩子就会用“哭”来不断地索取“抱”,抱得越多,就越爱哭。反之,宝宝哭的时候不抱他,“哭”就得不到强化,宝宝达不到“被抱”的目的,就会觉得“哭”没用,就会逐渐放弃“哭”这种方式。
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问题在于,这种观点只关注人的表面行为,而无视内心的需求。让孩子哭的不只有生理需求,还有心理需求。它没有考虑是什么导致了“哭”的发生,也就是说没有考虑孩子为什么哭,只考虑如何让他不哭。
没错,宝宝哭的时候不理他,坚持不理他,他慢慢就会不再哭了,变得很“乖”。因为他对自己需求获得满足感到绝望了,对“抱”绝望了,对获得妈妈的安抚绝望了,换而言之,他对妈妈的爱绝望了!最后的结果就是,造就了一个内心里极度匮乏爱的孩子!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爱我们,我们会幸福吗?同样,一个心里极度匮乏爱的孩子,会幸福吗?
而且,“哭声免疫法”的出发点就是,没有生理需求的“哭”是不对的,这是一个对“哭”的主观评判。自然造物,每一种需求都是为了生命的蓬勃发展。不只生理需求是合理的,应该被满足,心理需求同样是合理的,不容忽视。对于一个婴儿,“哭”是他表达需求的唯一方式。如果“哭”都不能唤来需求的满足或回应,婴儿就会有深深的无助、无能感。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婴儿出生后大约前2~3个月之内,处在“正常自闭期”。他的感受和在子宫里没有什么区别,他觉得世界和他是一体的,他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他,他不知道什么是外界什么是自己。饿了就吃,瞌睡了就睡。他不会觉得是妈妈给他喂奶,他没有“妈妈”的概念,他的感受是饿了张嘴吮吸就有奶。他的需求就是奶,奶获得满足,就意味着他的全部需求获得了满足。这不只是生理的满足,也有心理的满足。他因此感到无所不能。心理学上称为“全能自恋”。
婴儿张嘴没有奶,他就哭,妈妈听到哭声及时回应婴儿满足婴儿,婴儿就会觉得他基本是全能的,他的“全能自恋”就能获得比较充分的满足。
“哭声免疫法”的做法给婴儿造成的感受却是:我饿了居然没奶,哭也没有。原来我不是全能的!严重情况下,婴儿就会感到:原来我是无能的。这个世界不是和我一体的,它是支离破碎的!
同时,实际上婴儿所处的环境在子宫里是不同的,他常常会不安。他不安的时候也会啼哭,这个时候妈妈过来抱他安抚他,而妈妈所带来的气息是相对接近子宫的,他就会感到安然。而且,爱意的传递也会让婴儿感到周围的环境相对安宁。哭了就能得到安抚,这也是一种“全能自恋”的满足。
“全能自恋”获得比较充分的满足后,婴儿就能比较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心理发育阶段。
大约2~6个月,婴儿进入“母子共生期”。这个时候婴儿已经逐渐能够区分自己和外界,知道有个经常回应他满足他的“妈妈”存在,而且他的世界里只有他和妈妈,他和妈妈是一体的。因为妈妈存在,所以自己存在。妈妈如果能及时地回应婴儿,婴儿就会觉得妈妈是可信赖的,这个世界是可信赖的。
“哭声免疫法”会击溃婴儿的“母婴一体感”,让婴儿感到这个世界破碎且不可信赖!
而以上说到的无能、无助、世界破碎、不可信赖感会一直留在婴儿的感受里,逐渐变成潜意识,伴随甚至左右整个成长和成年后的生活。
人的心理问题,越早形成,越难疗愈,严重性也往往越高。
是的,这些心理需求大多数的我们都想不到,我们会说,如果知道就肯定不会这样做。我们或许会由此遗憾知识不够。但,小果要反复说的是,很多时候,在育儿方面会走偏,不是因为我们知识不够,而是我们总以为自己比孩子更了解他自己,不相信自然规律。我们总是对孩子的需求做出种种评判,而且做评判时往往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而不是孩子的角度,我们觉得某个需求好就满足,觉得不好就不满足。我们很少去问这个评判标准到底是怎么来的。
自然造物,每一个个体都不同。孩子不是机器,几个小时吃一次奶,一次奶吃多少吃多长时间,一觉睡多久,一天睡几觉,什么时候睡整觉……这些都有个体差异。忽略个体差异,用统一的教条标准去要求、训练孩子,带来的就是对孩子身体和心理机能的损害。
马伊琍是一个智慧的妈妈,她后来很快就就停用了“哭声免疫法”,因为她感到不踏实。
她在这条长微博的最后这样写到:
马伊琍最后选择了还给爱马一个亲密的妈妈,在当时不知对错内心有“一丝惶恐”的前提下,做出这个选择并不容易。智慧就在于遵循自己的感受所发出的声音,感受更接近自然。
依恋是本能,母婴亲密是本能使然。放心地去抱自己的孩子吧,给他一颗有丰足的爱和信任的心。
-End-
传播专业靠谱的育儿知识
分享真实有用的育儿心得
讲述优质好听的儿童故事
朗读美好温暖的亲子文章
小果妈咪
给您温暖安心的陪伴!
微信号:小果妈咪
ID:mmxiaoguo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小果妈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