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动物园有一只大象,它特么整天就坐那儿。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他,也可能它就喜欢坐那儿。然后好多人就跑过去抱着栏杆看,有扔了什么东西过去,它也不理。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曾经说“你可以用语言解释的电影,都不是真正的电影”(“A film you can explain in words is not a real film” )。对于《大象席地而坐》,很长时间以来,我始终很难用文字清晰地描述出我观看后的感受,直到第二次观看,才勉勉强强写下了这篇文字。
将近四个小时的观影,我像是被人按在座位上掐住了喉咙,然后一把一把的灌了满嘴的泥巴。从影片的第一秒开始,压抑和绝望就慢慢地从屏幕里一点点的往外渗。同情、无奈夹杂着愤怒,一圈一圈地缠绕着观看者的脖子。
我一向是很喜欢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一个远方的小镇,不起眼的小人物,嘈杂环境的收音,能听见街上的喇叭声,也能听见室内脚后跟扣在地板的响声……好像是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相隔离,却又真真切切的集中了我们生活世界的种种烦恼和冲突。这种熟悉又陌生的感受,大概就是现实主义题材给人营造的真实感。
《大象席地而坐》也是这样。它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入冬后的北方小镇,灰蒙蒙的,带着市井的喧嚣和工业设备的嘈杂。一天时间内,四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的人,因为一场意外陷入困境,并产生了交集:
他的父亲因为受贿被发现,停止工作呆在家中,拖着瘸腿。父亲将所有的愤怒和恶毒的语言发泄在韦布身上,说他比垃圾还臭。
因为父亲的原因,韦布被同学捉弄、嘲笑,教导主任说他会去到全城最烂的学校,然后去路边买烤串。他最好的朋友经常被校霸于帅侮辱和欺凌,被冤枉偷了手机。韦布替这个朋友出头,失手将于帅推下楼梯致其死亡。
这个世界似乎只有奶奶最爱他,但意外之后,他去到奶奶家。无人照顾的奶奶已经在床上孤零零的死去。
他决定去满洲里,因为那里有只大象,一直坐在地上。临行前,他的好朋友找到了他,告诉了他真相,手机确实是他偷的。
他是个混混,爱上了一个假装中产的姑娘,却被对方冷语相待。
然后他去找了朋友的老婆,并和对方发生了关系。被朋友撞见,于是朋友翻窗跳楼,在他眼前死去。
他是校霸于帅的哥哥,在弟弟死后到处寻找追杀韦布。
他没有找到韦布,被父母拳脚相加。
他也想去满洲里,因为他听朋友说,满洲里有一只坐着的大象。
他是韦布的邻居,和儿子、儿媳、孙女住在他自己的房子里。养老金在他儿子、儿媳手里,房子小,他只能睡在阳台。儿子、儿媳想方设法让他去养老院。
陪伴王金的是一只宠物狗。但在这一天,他的宠物狗被一条大白狗咬死了。他去找大白狗的主人,告诉他们这件事,却被狗主人反咬说他讹钱并且打死了自己的狗。
他遇上了想找他借钱离开的韦布,韦布为他抱不平冲撞了狗主人,被一顿痛打。
韦布离开前将自己最值钱的台球杆给了王金。王金拿着台球杆回家的时候,撞见了于城,被于城一伙人要挟。这时,看到他被人围住的儿子选择避开事端。王金十分寒心,决定去养老院。
冰冷的养老院里他没有待下去,准备带着孙女去他当兵的地方,满洲里。
韦布的同学。妈妈是个药品销售,在被丈夫抛弃之后,整日酗酒。家里的一切都需要黄玲料理。
母女之间只剩下争吵,毫无温暖可言。缺乏关爱的黄玲因此和教导主任产生了一场地下的师生恋。她和教导主任吃饭,去教导主任家待着,除此之外并没有越界。这段关系被同学拍到了,传到了班级群里。学校里的所有人都在议论他们的事,教导主任的老婆也知道了,满口骂着“小狐狸精”就砸开了黄玲家的门。
黄玲看到了满洲里马戏团的广告,她也决定去满洲里。
老无所养、少无处学、校园暴力、语言暴力、欺诈、诋毁、对弱者的欺凌、对异己者的嘲讽、对年长者的驱逐、对贫穷者的歧视……全都揉进了短短的一天时间内,浓缩在230分钟的电影里。我觉得可气,因为我觉得没有人应该承受这些戾气;可我也觉得可悲,因为每一张丑恶的嘴脸,我都真真切切的见到过,甚至还照出了我自己;但我最后竟然都能够理解,因为每一种负能量都有着强大的杀伤力,并且相互传递。
电影里这四个人,其实都没怀有任何恶意:韦布仅仅只是普通的、有正义感的高中生,黄玲仅仅想逃避母亲的恶语,王金只想好好的过个晚年,于城也会讨厌他的校霸弟弟、在餐厅着火的时候,不顾一切地去救人……但他们还是会被这样或那样、兜兜转转的无奈纠缠住,一点点的被拖下深渊。他们的苦闷无解,只能转嫁和宣泄在他人身上。来来回回得相互伤害,纷纷扰扰缠绕在一起,越缠越复杂,越来越解不开。作家黄丽群曾为这部电影的原著《大裂》作序道,“在你意识到以前他已捻出漫长的线索,在你意识到以前嗖一下已被卷了进去”。
电影临近结尾的地方,王金对韦布和黄玲说:“你能去任何地方,可以去。到了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不一样。但你都过了大半生了,所以之前得骗个谁。一定是不一样的。”……“我告诉你最好的现状就是你站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那边那个地方,你想那边一定比这儿好,但你不能去。你不去,才能解决好这儿的问题。” 四个人都在逃避,而王金的这句话却在质疑这种逃避。这句话似乎给了所有人一个出路:去面对问题、去解决问题。但同时,这条出路也被堵死了:既然逃不逃避都一样,为什么不可以选择离开。
我极其喜欢这部电影的长镜头运用,这是属于导演胡波独有的美学表达。于城在朋友家里被发现的那一段,3分半钟的长镜头里,他听见敲门,起身躲在房间的角落,从担心被发现,到被发现时的不安,再到朋友跳楼时他的恐惧;王金被儿子要求去养老院,他牵着狗走出家门走上斜坡,走上石梯,一分钟的镜头里包含了多少的无奈、心寒和苦闷;韦布走投无路来找奶奶,镜头一直跟随韦布从下车走来,敲门无人应答,到走去侧窗拿了备用钥匙开门,发现奶奶死在了房间里,再到他走出来上了二楼,告诉姑父奶奶走了,得到冰冷的反应,最后戴上帽子离开……这六分多钟的镜头里夹杂了太多的绝望;黄玲从走进餐厅见到教导主任,和他攀谈,到看到韦布在窗户上贴纸条,再到她走出餐厅接下纸条又走回,这段时间内她从平静到不安再到焦虑,又是一个将近十分钟的单机位长镜头……大量的长镜头运用对剪辑、人员调度、演员表演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但或许也是整个影片团队呈现给观众的最大诚意,也是最大的伤害:它呈现了完整的事件和情绪的变化,却又任由绝望和压抑在其中肆意流淌。
影片的结尾又是一个单机位、3分多钟的长镜头。黑夜里,韦布、黄玲和王金爷孙乘坐的大巴停在了荒野。大巴的一束暖光照亮了,这也是全片唯一的一个暖色调镜头。车上的人们下车活动,韦布和黄玲踢起了毽子,寒冷的夜里,传来了大象的鸣叫……
前两天和朋友说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她说,那部片子很压抑,觉得世界充满了恶意。可是松子曾经拥有过幸福,曾经还满怀期待,《大象席地而坐》里的人们没有。他们从一开始就生活在被人嫌弃、被人遗忘的昏暗里,从来都没有顺畅的呼吸,没有明媚,直至最后选择不顾一切的离开。 活着对于这里面所有的人来说就是一种伤害,但他们仍然选择活着,因为他们相信,在那个有大象的满洲里,就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可以遗忘掉这里的一切。这是胡波给他们的希望,他让大巴停在了去往满洲里的半路上,因为那里远离了曾经,却还有对目的地的期望。
然而,作为观众,我们没有从电影里看到这种希望。从现实到满洲里,虽然只隔着一张车票的距离,但所有人都付出了家庭破碎、东奔西离、身心俱残的代价,于城甚至都没有机会去到满洲里。教导主任在餐厅的时候对黄玲说:“人活着啊,是不会好的,会一直痛苦、一直痛苦,从出生的时候开始,就一直痛苦。以为换了个地方会好,好个屁啊,会往新的地方痛苦……没有人会明白,他是怎么存在的。” 教导主任的这句话似乎就是整个电影的点题。满洲里,无非就是个乌托邦而已。旧的烦恼总是被新的烦恼代替,没有大象会一直坐在那里。
可我,多希望胡波能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着满洲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