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暂的一轮游之后,挑战失败的梁博离开了《歌手》的舞台,本周他送上了返场歌曲《男孩》,与上周的《灵魂歌手》一样,这两首歌都是本季的《歌手》中,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作品。
虽然梁博的离开并不让人意外,却还是让人惋惜。
梁博演唱《男孩》
上周,湖南卫视给梁博的选集命名是:五年磨一剑!梁博《灵魂歌手》唱出自我。
时间确实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不经意间,距离那个在第一届《中国好声音》上爆冷夺魁的选秀冠军高调亮相电视银屏,竟然已经过去了五年的时间。
对于从事演艺行业的歌手而言,五年可谓天荒地老的时间差了,近两个月里,当迪玛希的粉丝们在网上曝光经济公司对这位“进口小哥哥”近乎残酷盘剥式的通告和商演安排,让后者几乎一夜暴瘦时,我们也能看出这个圈子的残酷之处:
人们都太容易遗忘了,纵使你曾经一鸣惊人,若没有在声望最高时捞足资本,往后就是越来越滑坡的人气和越来越低的价码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中国好声音》声望最高的第一届夺冠以后,却偃旗息鼓赴美学习的梁博,实在让人有些看不懂。
而他在上周用一首《灵魂歌手》给出自己的答案:
灵魂歌手开唱瞬间
能击碎万颗心
因为曾经的日子是那么安静
他和他最好的朋友
创造不可复制的经历
那是只有一次的青春
——《灵魂歌手》
《灵魂歌手》现场
这大概就是梁博给自己写下的自传,他以选秀出道,但从未将自己定义为选秀歌手;他翻唱别人的歌获得冠军,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做自己的音乐。
作品本身对于梁博的意义似乎超过了其他的一切,从这种程度上来讲,或许把梁博称为“歌手”,都不太贴切,因为他的每张专辑都是自己包揽词曲,甚至每一个录音细节都恨不得能亲力亲为,这也让他的作品呈现出的,总是浓厚的个人色彩,这和中国乐坛传统意义上的“歌手”形象并不怎么相符,如果按照欧美音乐圈的定义,其实中国的大部分歌手都只能说是performer。
所以我们听到的两首歌《灵魂歌手》和《男孩》,其实都是梁博自己的写照,用歌曲感动自己的“灵魂歌手”是梁博自己;那个幼稚的“男孩”也同样是梁博自己。
所以与更擅长“演”的歌手相比,梁博的现场还是以“表”为主,所以他是本季歌手舞台上第一个自带庞大乐队组合的歌手,这些与他磨合密切的乐手和和声,是他表达的必需。
因为说到底,他要呈现的也是完完全全自我的音乐。
在三年前,其实滚堂就做过一期梁博的节目,在这位新科的“选秀冠军”推出他的第一张专辑的时候。我记得当初我们的这期节目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梁博的粉丝觉得我们没说多少好话,而我们的一些听友也很反感——他们并不愿意把梁博当成“自己人”。
在当年那期节目的文案里,我提到了一个问题,也是我对梁博的未来比较好奇的地方,他站在一个如此拧巴的位置——享受着选秀冠军带来的声望和人气,却又与这种歌手粉丝的关系格格不入——他将来究竟能与这些商业化的力量对抗到什么程度。
他的专辑里没有那种“一听就能大卖”的口水情歌,每首歌的歌词也总是意有所指(以至于《灵魂歌手》现场的字幕有多处被和谐),在美国经历过唱片工业的洗礼以后,他的作品总有可取之处,但始终没有能再顶破一层天花板。
你也可以在文末“阅读原文”处直接收听这期节目
三年以后当我再审视当年的那个疑问的时候,我不能说我对他没能获得更大成就而感到失望,至少,我是有期待他能成为一个叫好又叫座的摇滚乐新ICON的。
我不是说希望他成为小窦唯,但至少当年的黑豹也懂的用一首《Don’t Break My Heart》去敲开那些流行乐迷的心,然后顺便把《无地自容》的失真吉他灌进他们的耳朵里。
而梁博懂不懂这个道理呢?我无从得知他基于何种考虑作出如今的选择,也不想像某些乐评人一样用“傲气”来总结他,但我总觉得他对音乐的态度刚强得过了头。
《道德经》中有云:“刚者易折,上善若水。”梁博的音乐中那种不妥协的刚强是我能感觉到的,但同时我也不得不说,如果没有当年的冠军,梁博也必然不可能这么任性,这些歌迷(或者说只是“粉丝”)中,必然也不乏“争着去做奴隶”的个体。
而要说待之不薄,给压轴出场的梁博留下了八分半钟的时间来彻底展开他的《灵魂歌手》,可知节目组对梁博确已足够偏爱。如此,尚未成,或许梁博也该问问自己。
在《歌手》的舞台上,其实敢于突破自我的作品并不少,颠覆版本的《蓝莲花》依然让人们对林忆莲青睐有加,但观众们没有把更多的选票投给明显冗长的《灵魂歌手》,多次的大起大落,拖沓的节奏和稍显老气的歌词:它还不够好,而且它也太过高高在上。
三年前,在写下梁博那期节目的文案时,我在反复地听着他第一张专辑的过程中,我能听到的是一个急于证明自己的梁博;三年之后,在《歌手》的舞台上,我看到的那个梁博依然在证明自己。
但强者其实无需自证,对于音乐的那份执着是可贵的,然而更重要的是你的心灵与音乐之间的交流;优秀的作品固然也重要,但不应该让作品本身成为一张证明书,让现场成为一场自证会。
梁博已经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歌手,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音乐人,但我依然希望他能在音乐的世界中更加快乐甚至更加欢脱一点,而不是那个连情歌都唱成“只希望疼痛来得更痛快”的男孩。
所有爱最后都难免
逃不过伤害
不必再重来
现在我只希望疼痛来得更痛快
反正不能够重来
——《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