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一堂《责任》 张远来牧师 (方森弟兄)
查阅经文:太25:14-30
参考经文:林前9:16(保罗说,若不传福音就有祸了,传福音是我们的责任)
多1:3(传道的责任)
太28:19-20(耶稣托付给使徒和我们的责任是……)
题引式提纲:
1、上帝造物主赋予我们受造物的价值就是透过我们履行责任来实现的;
2、审判,从某个角度可以理解成我们是否履行了责任
3、责任也是与如今我们的职分对等的使命(你是牧师传道?你是教会管理者?你是父亲母亲丈夫?还是……);履行责任就是对得起这个职分。
4、所谓责任,就是不推卸,不找借口,敢于面对和承担(摩西:他按照岳父的建议设立了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就是行政;然后又挑选500人做属灵的工作,就是牧养;然后又找来了约书亚、亚伦和户珥来辅助他自己的工作)
5、责任的心理:欠债的心理,到现在还未做好,保罗就是有这种负责任的心理,积极投身宣教
6、成功源自负责
成功需要有愿意承担责任的态度,并且还需要有深度程度()
You can du it!
7、负责任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
8、负责任算是人和动物的极大区别
9、害死中国人的一句话: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10、责任,反应出一个人对“罪”的态度:亚当夏娃如果当时能敢于承担责任,向上帝认错,那结果肯定不是现在的样子了;该隐也是一样;扫罗和大卫的区别是:扫罗不敢承担责任;大卫那颗悔改认罪的心,表明他的责任感极强;当耶和华神因为大卫进行国民点数要降灾于他的时候,他的选择表明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11、承担责任:就是①悔改(否认自己)②做一份职分相符的事情③敢于面对④不找理由借口⑤谨守自己
分享式讲章:
林前9:16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因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Yet when I preach the gospel, I cannot boast, for I am compelled to preach. Woe to me if I do not preach the gospel!
17 我若甘心做这事,就有赏赐;若不甘心,责任却已经托付我了。
If I preach voluntarily, I have a reward; if not voluntarily, I am simply discharging the trust committed to me.
多1:3 到了日期,藉着传扬的工夫把他的道显明了;这传扬的责任是按着上帝我们救主的命令交托了我。
责任是上帝赋予受造物的价值和功能,一个人履行责任即在实践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反之,他便失去了上帝创造的目的。按照圣经的教导,上帝终极的审判也是依 照人的行为,即履行其责任与否来审判的。上帝的救恩是祂白白的恩典,但接受恩典的基础就是你承认自己的责任,并且愿意承担责任。事实上,我们恰恰看到有些 基督徒因为救恩而推卸责任,这不仅违背了救恩的原理,也悖逆了基督徒身份的定义。
责任是建立在职分上的使命。你接受了某种职分或者身份,就该承担相应的代价。你愿意做一个学生,就应该搞好学习;你选择了做老师,就要以身作则,教书育 人,传道授业解惑;你表达爱一个女孩,就要承担起结婚,养育子女,爱护妻儿,为他们提供有尊严的生活的责任;你选择做社会的义工,你就要承担义务;你要做 一个牧师,就要爱护信徒,并且有责任心牧养管理好上帝托付给你的使命。你可能会犯错,但你要将犯错的几率减少到最低。并且愿意承认并且承担自己犯错的代 价。这就叫责任心。
简单地说,责任心就是:
第一.履行好自己的使命,对得起自己的职分;
第二.愿意为自己的失职承担责任,不找借口,不推卸责任。
如果你接受了某种职分,就意味着你愿意承担起某种任务或者义务。职分是一个人在上帝和正义面前宣誓的契约。如果你承接了职分,后来却发现你无法承担,那就应该承认自己的失职,并且提出解决的方案。当摩西独自带领两百多万的 以色列人出埃及时,他也曾身心疲惫。因此他告知上帝:管理这百姓的责任太重了,我独自担当不起。(民11:14)。摩西听从上帝和人的建议,在行政上设立 了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等进行管理的工作。在牧养上,上帝要他拣选了一群属灵的同工,一起参与牧养管理。另外,他还有约书亚做贴身助手,亚伦,户珥等您 做帮手。
你承受的职分有多大,你的责任就有多大。保罗接受了上帝给他做使徒的职份,因此他就有了对外邦人传福音的欠债心理:罗1:14 无论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15 所以情愿尽我的力量,将福音也传给你们在罗马的人。 这种欠债的心,这种与职份相对应的使命感就是保罗的责任心。正是从始而终的责任感,成就了他的伟大。
一个人成熟与成功的程度及其灵性的深度都与其年龄无关,而是取决于其愿意承担责任的程度与态度。麦克斯韦尔在他的作品中讲过一个故事。一个运动员的每次出 门前都会告诉自己的儿子:我走了你就是家里唯一的男人了,要照顾好自己的妈妈。儿子五岁的那一年,一个傍晚,妈妈因为有事,就开这车带着孩子外出。孩子坐 在前排,睡着了,将小脚搭载妈妈踩油门的右腿上。路过一个乡间深山小桥时,车子打滑,妈妈猛踩油门,希望冲过小桥,没想到因为孩子的脚在自己腿上,把握不 准,车子一下子冲向了数十丈的山谷里。五岁的孩子一下子惊醒过来,这个时候的妈妈已经是身负重伤,而放弃了生存的希望。五岁的孩子看到满身是血的母亲,顾 不得自己的伤痛,一直鼓励妈妈,你一定要坚持住。他告诉妈妈那个妈妈经常告诉自己的小火车头的故事,来激励妈妈:you can do it!他告诉妈妈你在这里坚持住,等我爬上去叫人来救你。母亲担心孩子太小,在昏暗的公路上,会被撞上。因此,忍痛坚持陪孩子一起去,而五岁的孩子用他幼 小的身躯挺着身材高大的母亲爬上了数十丈的陡坡。一路鼓励母亲:you can do it!母亲最终做了138个缝合手术,面目全非,但还是活下来了。有人问母亲: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母亲说:我担心他一个人个子太小,会被车撞上,因此, 就坚持走过来了。而一个五岁的孩子在自己同样身受多处伤口的情况下把自己身材高大的母亲顶着推过那个白天爬上来都不容易的山坡,实在令人诧异。孩子却轻描 淡写地回答记者说:爸爸说过,他不在,我就是家里唯一的男人,要照顾好妈妈。我想每个人都会这麽做的。这是什么?这就叫做责任心。一个人懂得承担自己的责任,这就叫做成熟,叫做使命感。阿诺德说:最惨的破产就是丧失自己的热情。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这在人与人的所有关系中也无所不及。”
我无法想象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存在对世界没有责任感,面对自己的职份对职责没有责任感。人之为人和动物的不同就在于有使命和担当,有正义感和责任感。正所谓 孔子所言当仁不让。正如刘易斯【美】所言: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英国作家:维克多·费兰克说:每个人都被生 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一个社会,都需要有担当,都需要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责任。社会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我们都在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则和契约精神。每个 个体的人都是在履行社会的责任中享受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尽管责任有时候意味着付出而不计报酬,甚至是违背我们自然人性的喜好的。但社会只有在群体性的责任 承担中才能够成熟。我们每个人都获益于社会的福利,或者承担社会的苦难。每个个体人行为的总和就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性质。社会以暴力改变个人,而个人却以潜 在的影响力在影响社会。我们享受社会福利的同时,就该承担社会的责任。我记得圣经就曾责备那些富有的人不为家国的苦难担忧:以大碗喝酒,用上等的油抹身, 却不为约瑟的苦难担忧(摩6:6)。他们专顾自己欲望的满足,却不知,当社会病入膏肓时,他们一样需要承担社会的苦难。耶稣说:你们是世界的光,是世界的 盐。世界有没有光亮,就看每个社会人能否为社会发光。社会有没有味道,就看我们能否以信仰给社会以人情味。莎士比亚在其《维纳斯与阿多尼》中说道:我们的 使命是照亮整个世界,熔化世上的黑暗。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说过类似的话:人类的特点就在于他有种奇妙的禀赋,能够寻求真理,看见真理,爱 真理,为真理而牺牲自己。凡是抓住真理的人,都能分享到真理健康的气息!我们的责任不是咒诅世道的黑暗,而是用自己的行为为世界点燃光明的灯火。谁知道你 今天的一个善行不能成为社会改变的种子?谁知道你今天主动迈出和解的一步不能成为建立和平的开始?大主教的饶恕改变了冉阿让,圣经中约瑟的饶恕消解了兄弟 的仇恨,曼德拉的坦然释放了自己,化敌为友,也释放了南非。这就是社会责任,一个社会的成熟度是由这个社会对自己行为的承担,对自己过错的认知与悔改决定的。
这里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玛丽护士在纽约一家医院已经工作了三年。这年纽约气候异常,住院病人激增了30%,玛丽忙得不可开交。一天给病人发药时,她张冠 李戴发错了药,幸亏又被玛丽自己及时发现,没有酿成不幸。玛丽及时上报了情况,管理部门依然对这件事情展开了严厉地“问责”。
首先问责护理部。他们从电脑中调出最近一段时间病历记录,发现“玛丽负责区域病人增加了30%,而护士人手并没有增加”。调查部门认为护理部没有适时增加人手,造成玛丽工作量加大,劳累过度。人员调配失误。
然后问责人力资源部门的心理咨询机构。玛丽的家里最近有什么问题?询问得知,她的孩子刚两岁,上幼儿园不适应,整夜哭闹,影响到玛丽晚上休息。调查人员询问后认为“医院的心理专家没有对她进行帮助,失职!”
最后问责制药厂。专家认为“谁也不想发错药,这里可能有药物本身的原因”。他们把玛丽发错的药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发现几种常用药的外观、颜色相似,容易混淆。他们向药厂发函:建议改变常用药片外包装,或改变药的形状,尽可能减少护士对药物的误识。
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医院心理专家走访了她,告诉她不用担心病人赔偿事宜,已由保险公司解决。还与玛丽夫妻探讨如何照顾孩子,并向社区申请给予她10小 时义工帮助。玛丽下夜班,义工照顾孩子,以保证她能充分休息。同时医院特别批准她“放几天假,帮助女儿适应幼儿园生活”。这以后,玛丽工作更加认真细致, 再没有人发生类似错误。从而一个更加健全的管理体制被建立起来了。
这就是一个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每个人,每个社会单元都能自我检讨,发现问题,并且妥善处理好问题。而不是相互推诿责任,敷衍塞责,最后让某些人为他背黑锅,以堵住舆论的口。地狱里是没有替死鬼的,天国里也没有侥幸者。每个人,每个社会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负责任是健康成熟的标志。一个人不知道承担责任,他就会一直原地踏步,一个社会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它就会一再重复历史的错误。
在圣经中,当始祖犯罪后,上帝过来询问原因,不是上帝不知道原因,祂是在给始祖认知自己罪责的机会。可惜的是,亚当把犯罪的原因推卸给上帝和夏娃,夏娃把犯罪的原因推卸给诱惑他们的蛇。实际上,试探无处不 在,试探的本身并不能使人犯罪,当人向试探妥协,罪恶就产生了。接下来人类的第二代该隐更加让人大跌眼界了。他不仅谋杀了兄弟亚伯,而且当上帝询问他亚伯 的去向时,他居然矢口否认自己的行为。就救恩论来看,耶稣基督的救恩并非对其后的人才有效。也就是说,耶稣基督的救恩对始祖是一样有效的。圣经类似死不认 错的例子不胜枚举。我相信,如果始祖和该隐从一开始就能正视自己罪恶的现实,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基督教救恩论的施行原理在哪里,就在于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罪性和完全的败坏,承认自己的人性的邪恶,并且能够否定自己的自义,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救恩便对其产生功效了。救恩是建立在悔改的基础上,悔改是建立在负责任的对自义否定的基础上。
如果一个人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恶果是可以避免的。我记得圣经中有这样一个事件。
大卫国泰民安之时,便心存骄傲,于是不顾众人的劝阻,旨意数点百姓的人数。圣经说:
代上21:1 撒但起来攻击以色列人,激动大卫数点他们。2 大卫就吩咐约押和民中的首领说:“你们去数点以色列人,从别是巴直到但,回来告诉我,我好知道他们的数目。” 3 约押说:“愿耶和华使他的百姓比现在加增百倍。我主我王啊,他们不都是你的仆人吗?我主为何吩咐行这事,为何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呢?” 4 但王的命令胜过约押。约押就出去,走遍以色列地,回到耶路撒冷, 5 将百姓的总数奏告大卫。上帝不喜悦这数点百姓的事,便降灾给以色列人。8 大卫祷告上帝说:“我行这事大有罪了!现在求你除掉仆人的罪孽,因我所行的甚是愚昧。” 9 耶和华吩咐大卫的先见迦得说: 10 “你去告诉大卫说,耶和华如此说:我有三样灾,随你选择一样,我好降与你。” 11 于是,迦得来见大卫,对他说:“耶和华如此说:‘你可以随意选择: 12 或三年的饥荒;或败在你敌人面前,被敌人的刀追杀三个月;或在你国中有耶和华的刀,就是三日的瘟疫,耶和华的使者在以色列的四境施行毁灭。’现在你要想一想,我好回复那差我来的。”1 3 大卫对迦得说:“我甚为难。我愿落在耶和华的手里,因为他有丰盛的怜悯;我不愿落在人的手里。”
14 于是,耶和华降瘟疫与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就死了七万。
17 大卫祷告上帝说:“吩咐数点百姓的不是我吗?我犯了罪,行了恶,但这群羊做了什么呢?愿耶和华我上帝的手攻击我和我的父家,不要攻击你的民,降瘟疫与他们。”
27 耶和华吩咐使者,他就收刀入鞘。
在这一事件中,国王大卫的罪恶带来了以色列的灾祸。而大卫敢于承担责任,上帝就收回降罚的成命。救恩就是在人的忏悔中发生功效的。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当我们都能为生命尽责,为职份守望,我们就能收获 负责任的喜乐。
如果在我们还能为自己负责任的时候不负责任,将来我们就会失去负责任的机会。圣经说:他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罗2:6,太16:27)。
启20:12 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展开了,并且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
今天你不负责任,那天你就付不了责任。我们终将面对终极的审判,在哪里没有借口可言。没有诡诈可以瞒过上帝的眼睛。我们都将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付出永远的代价。
我们都该学会承担责任,而不是自诩功德。我们乏善可陈,人类罪恶的本质也都差不多。我们所需用的就是承担责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第一.做与你的职分相符合的事,若是不能履行职分,就不要承受职份。人家有的不一定适合你,你不该有的有了,最终会成为自己的拖累。
第二.愿意承认,并且为自己的失误付出代价,并且找出解决方案。
第三.不为失败不找借口,不推卸责任。将荣耀归给上帝,将功劳归给同工,将喜乐留给自己。破析、忏悔、检讨、承担才是负责人的表现。
第四.努力谨守,做好自己。不越俎代庖,不评价论断,发现自己的恩赐,就将自己的恩赐发挥到极致。我们最终会发现,那就是我们的天命之所归。
第五.多走一里,多一份付出。
责任心是将人从受造物中分别出来的外在标志。是造物主给人上帝形象和样式的表现形式。我们生而有负责人的良知记忆,也只有承担了责任,我们才会有安稳的良知。负责不易,但我们总能学会。
7月26日二堂《态度》 张远来牧师 (方森弟兄)
查阅经文:路18:10-14
题引式提纲:
1、猫和猫头鹰在看待同一个东西或同一件事情的结果是不同的,原因是,他们的态度不同
2、态度源于:(1)感受感知(2)感情(3)意向取向价值观
3、经文当中的法利赛人和税吏之所以祷告是如此的不同,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态度
法利赛人-----傲慢,税吏-----自卑;
法利赛人-----邀功,税吏-----忏悔的不足的;
法利赛人-----自义,税吏-----自省
4、态度的形成(1)原生家庭(2)后天环境(3)个人天质----你看到花中长刺还是刺中长花
5、态度影响了:关系,机会,方法,高度,心情,绩效,命运,处境,结果,命运
6、如何改变态度:
(1)用《圣经》建立我们的价值观【我们有经历经验很重要,但请记得我们带着原罪】
(2)学习耶稣为榜样
①如果是耶稣,祂会怎么做;②如果是耶稣祂希望我们会则么做【我们可能无法用主观意识来判定耶稣很框架的行为,但耶稣本身为标杆】
(3)提升自己的素养,结交有修养的人
(4)改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能改变的人【你需要有忏悔意识】
7、态度是一个选择【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悔改时间,任何地点都是悔改的起点】,你要选择吗?
8、我们该怎样建立或者我们该端正什么样的态度呢?
(1)谦恭好学(看别人比自己强)
(2)虚怀若谷(看看基督是怎样虚己的)
(3)包容反省(健康心态的必要要素)
(4)宽宏大量(所罗门求上帝给他有“宽广的心”)
(5)学习欣赏(看别人比自己强)
(6)自信自然(坦诚、合乎中道)
(7)体贴同理心(努力体会同理别人,使别人舒服)
(8)负责守信(做出与职分对等的责任)
(9)积极乐观(天生我材必有用)
(10)柔和谦卑(负神子耶稣的轭学祂的样式,这是耶稣要求我们当有的态度)
9、勉励:好态度是选择的!你要选择什么样的态度,从今天开始吧!
分享式讲章:
一千两银子的态度
圣经和合本中从未出现态度一词,但从头到尾都蕴含着一个基本的真理:态度决定你的命运。态度如何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以下是我们的探讨。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借由个人道德观和价值观表现出来的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从表现形式看,态度一般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是内在的想法动机,第二是外在的行为言语。直观地说,表现为对事物和职分负责任的程度和情感度。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的研究,我们从态度的构成因素看,态度分为三个基本要素:
1.感受:即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当我看到一个事物时,我的内心想法,也就是对事物性质的判断和定性。这部分是由道德观决定的。
2.情感:感受的直接结果是情感的参与。即对我感知到的事物的内在情感,比如 “喜欢或者厌恶”,“爱或者恨”等。
3.意向:有感知到感情,然后我需要做出取舍,决定接下来的行为反应。比如,谋虑、企图等。这部分是由价值观决定的。
对于态度的定义最早是斯宾塞和贝因(1862年)提出,认为态度是一种既有的观念,或者个人见解,是把判断和思考引导到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和倾向,即心理准备。
奥尔波特(1935年)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克瑞奇(Krech 1948)则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他的定义强调当下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派的理论主张。
美国心理学家巴克(1984年)认为态度是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强调态度是一种观念、意见等主观的东西。
迈尔斯(1993年)对于态度有更为可执行性的理解,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者某人的一种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他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中表现出来 [1] 。
在上述自义的法利赛人的经文中,很明显,法利赛人与税吏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因此两者的祈祷内容也不同,带出来的结果也完全不同。
在态度上,法利赛人在自义而傲慢的,税吏是自卑而虔诚的。内容上法利赛人是邀功,税吏是忏悔认罪。方法上法利赛人是自言自语昂首挺胸,税吏是捶胸忏悔。结果上,法利赛人因为自义而不义,税吏因为自省而被算为义。
因此,态度决定结果。我们总结对态度分析:态度是由客观经历形成的主观经验,反映在内心世界是价值观和道德观。表现在外在行为上就是对事物的感知、情感和处理方法。
二、态度的形成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经验过程。环境形成对我们的经历,经历形成经验,经验经过思维的总结从而形成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这三个因素构成了我们的态度。而态度 又反过来决定我们对人、观念或事物的行为反应和心理倾向。因此,态度决定我们的判断和处事方法。因此,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经验,从而形成态度的呢?一般有以下因素:
1.原生家庭的价值观和处事方法。
2.后天环境和学习对人潜在的影响。
3.个人天质对心理的影响。
据美国心理家庭辅导专家黄维仁博士的研究,一个人性格气质的形成(当然也包括了态度),有85%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其 中最大的就是我们小时候成长的环境。不管我们是否在心理上接受那个环境,比如是否爱戴我们的父母亲,他们都会对我们产生深远而决定性的影响。他们人性的弱 点即使我们引以为戒,或者曾经嗤之以鼻,你都会有意无意间作出和他们一样的行为选择。这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态度形成的另一个源头是后天的环境。同伴、老师和社会潮流、媒体等等,都对一个人的态度会形成决定性的影响。对此,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人之所以 会变成他自己,是以他人作为参照系来对照自己的行为后果。社会所给予的奖励或者惩罚对人们态度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其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的价值观会逐渐 成为他的信仰,从而养成其显性的态度。经历和经验形成态度。比如,经历过某种伤害的人,对那种东西就会敏感。即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一个 人长期生活在一种声音,一个单调的环境里,缺乏独立的思考,他就会被其经历洗脑,而成为一个没有价值,道德底线和定见的人。反之,如果能够接触和学习到不 同的意见建议和知识,就能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独立的见地。从而形成一个中和的态度。对此,奥斯古德提出了一致性理论,他认为一致性原则支配人们的思维。 人们总是通过改变态度来达到一致性,一旦产生不一致,马上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在增加一致性的方向上改变对一个人的评价,然后再影响另一个人态度。也就 是说,他们在一致性的原理下,试图通过彼此的改变来找到共同的,从而形成相互接纳与合作的关系。当我们寻找一致性的能力越强,社会适应性的能力就越强。也 就是说,他就越有灵活性。
无论是儿童时代的遭遇,还是后来有独立意识时的经历。相同的处境对不同的人依旧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或者形成不同的性格。各种因素取决于你的个人天质。也就 是说,我们可以对遭遇采取适应性的态度,从而与环境相协调,以逐渐适应。或者采取拒绝的态度,以至于与处境格格不入。各种因素是个复杂的现象,有待我们进 一步的揭示。这里已经让我们看到态度决定了我们与环境的关系。
三、态度的影响
——态度决定你的未来
经历形成经验,经验形成人基本的认知判断,价值判断形成人的性格,反映出来的性格就是人处世为人的基本态度。从而决定人与环境和他人达成一致性的能力或者本能。故态度直接决定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处事能力,从而决定你的命运。
1、态度决定思路
态度决定行为的潜在动机,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和行为反应。因此,你的态度决定你的思路。你有积极的态度,就会有积极的思路,就会在逆境中找到出路,在绝望中找到希望。
2、态度决定方向
思路就是你出事的方法。你的态度决定你人生的方向。人的态度如何,他的人生方向也会如何。
3、态度决定习惯
被称为第三代心理学家开创者的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提出著名需求层次论的亚伯拉罕·马斯洛是说过:人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4、态度决定关系
态度决定关系。当我们有良好的态度,我们就会有良好的亲和力,同样就会有良好的关系。正如圣经所说:心中欢畅的常享丰宴。当我们有良好的心态,态度自然和谐,人际关系也就自然融洽。
5、态度决定机遇
这是行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态度好则人缘好,人缘好则咨询广。我们就会获得更多机遇。人是在关系中发展的,也是在关系中拓展的。
6、态度决定方法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处理问题。暴戾的态度比如带来冲动的处理方法,温柔的态度就会带来和平的方法。态度能给个体待人接物的行为方 式提供必要的信念支撑,也就是说,人们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一个正当性的理由,比如:盗亦有道,强盗的逻辑是,你的也是我的,因此,当你自己不愿主动拿 给我时,我就去抢过来。这是你首先违背了规则。故强盗也是在为其行为寻找正当性的理由。而传教士为何能够在被敌折磨杀害时还在为他们祈祷。因为他们认为自 己欠了一个福音的债,耶稣如此,我也当如此。这就是传教士的行为逻辑理由。态度就决定这种逻辑理由。当我们没办法为自己的行为找不到合理的逻辑理由时,我 们就会产生个体心理冲突,也就是矛盾和挫败感。而合理化的态度能够促进这一心理矛盾的解决,增加对挫折的忍耐力,故态度决定你的行为方法。
7、态度决定高度
态度是一个人核心价值的体现,如果我们的和谐价值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物质,我们就会对人积极的态度,他就会喜欢参与公益事业,或者积极组织大家一同参与某种 事业。那是因为这些活动可以使他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恰恰是他自我概念的核心,表达这种态度能使他获得内在的满足。故态度体现了一个人思想 境界的高度。心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或者说态度与高度是相辅相成的。有良好态度的人,必然有更高的视野。
8、态度决定心情
在相同的处境下,良好的心态和态度会带给你良好的心情。故你的态度决定了你每天的心情。
9、态度决定绩效
态度好则心情好,心情好则更能建立良好的关系,也能带来更佳的创意。从而影响绩效。
10、态度决定命运
态度源自内在的动机和心态,又产生外在的言语和行为。因此,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正如古罗马哲学家西尼加所言: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的影响。不是环境决定了你的态度,而是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 环境和处境。环境对态度的影响只是表面的,而态度对处境的影响却是本质性的。美国著名演说家罗曼·文森特·皮尔写的《态度决定一切》一书中说道:态度决定 一切,态度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一种驱动力,什么样的心态将决定人们得到什么样的生活。好的态度产生正向的驱动力,注定会得到好的结果,而不好的态度也会产 生负面的驱动力,注定会得到不好的结果。唯有心态摆正了,你才会感觉到生活与工作的快乐。
态度决定了你的命运。有人感慨,为何扫罗犯了一点无知的罪,就被上帝废弃了。为何大卫奸淫人家的妻子,又杀人灭口,最后还是被上帝赦免了。为什么?这是因为两个人对上帝的态度迥异。对罪恶的态度完全不同。前者无所谓,后者彻底悔改。这就是态度的力量。
我们所熟悉的演讲大师尼可在他的见证中说道,他出生就没有手和脚,人家看他就是一个废人,是怪物。小的时候他的目标就是自杀,因此态度很糟糕,也很容易发 脾气。有一天他终于有机会把自己倒在浴缸里,准备淹死,但自杀也很困难。他的爸爸和牧师来看他,牧师说,上帝创造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是独一无二的。你 要看看自己身上的天赋所在,那就是上帝创造你服侍人,荣耀上帝的目的。尼克突然觉悟:我为什么不看自己有的,却要看自己没有的?当他有了这个态度,他的人 生就完全改变,而成了众人的祝福。
四、态度的转变
——态度是你意志的选择
态度是一种选择,我们不能选择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出生的态度;我们不能选择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心境。你可以选择消极悲观抱怨逃避生活过一生,也可以 选择积极乐观感恩面对生活过一生。而你的态度将会决定你你的人生。有人在平常的环境中选择绝望而陨落了,有人在绝境中怀抱希望而翱翔了。有一次,一位主持 人问残疾人黄美莲博士:医生把你弄成这个样子,你不怨恨他吗?黄美莲失去了语言能力。但谁都知道她是一个调皮而快乐的天使。她幽默地写下一句话:上帝让我 有漂亮的大腿,有这么多喜欢我的人,我为何不为我有的感恩,而要为我没有的抱怨呢?你看,就是在那样的身体残疾中,一个人也可以选择快乐地活着,积极地负 责而面对自己的处境。
态度是我们意志的选择。我们该如何面对改变并建立健康的态度呢?
1.用圣经建立我们的价值观(参太第五章)
人们并非天生就有良好的态度或者对事物正确的认知判断。我们的价值观实际上是来自我们的经验,经验来自经历(当然包括了学习)。不管我们对自己的经历是否 满意还是排斥,我们都会在有意无意中接受了环境和经历给我们的意识,从而养成我们的习惯和态度。态度是经验的产物。而人的经验都带着某种原罪,我们无法靠 着经验建立良好的心态和态度。一个罪性的人不可能在罪性的环境和经历中建立纯全的习惯和价值观。就算是我们的良知也都是经过了环境和洗脑和罪性的浸淫的。 因此,因此,我们需要用圣经重塑我们的价值观,以圣经来建立我们正确的合乎圣经的价值观。从而建立我们健康的态度和进步的习惯。正如林肯所言:没有圣经, 我们就不知道何为对错。
2.学习耶稣的榜样
耶稣是唯一的完全的人,是活出圣经真理的典范。耶稣说: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基督徒就是要学习基督的样式。我们学习耶稣的态度,学习耶稣的心态, 学习耶稣做事的法则。面对事情,我们需要问问:如果是耶稣,祂会怎么做?耶稣希望我怎么做?我们就当按照耶稣的榜样去做。
3.提升个人的素养
一个经历贫乏的人,思想也可能狭窄。一个在同一个模式下把灌输的人,思路就会偏窄。因此,建立良好的态度,需要提升个人的素养。多看,多听,多想,多学习,结交比我们更有修养的人。
4.改变自己成为可改变的人
可以被培养,可以改变自己的,代表了一个人的可塑性。一个人最该具有的素质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对我而言,我以为忏悔意识和悔改精神是一个人最 宝贵的素养,一个人最致命的缺陷是什么,是固执,是不愿意改变自己,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基督教精神对一个人而言始于忏悔,也终于忏悔。我们在忏悔中领受救 恩,也在忏悔中得到升华。因此,我们要改变自己,成为一个可以改变的人。这就是一种态度。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态度改变是为了维持各项态度之间的一致。如果态度中有两种认知不一致,就会造成认知失调;如果失调认知的成分多于协调认知的 成分,则会引起更大的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人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产生清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 成分,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有四种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