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星云·第15期|西方的几位女性作曲家

雅星云·第15期|西方的几位女性作曲家

雅星云 日韩女星 2018-02-09 23:27:59 471

临近黄昏时白昼冷却下来……吸取我的手的温暖吧,我的手和春天有同样的血液。接受我的手,接受我苍白的胳膊,接受我那柔弱的肩膀的渴望……这感觉有点陌生。你沉重的头靠在我胸前,一个唯一的夜,一个这样的夜。——索德格朗(女,芬兰)


《自画像》

1790年,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藏

作者: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


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Vigee Le Brun,1755-1842),路易十六时代法国最杰出的女画家。她是著名肖像画家巴斯特尔·维瑞的女儿,在家庭影响下从小酷爱绘画,并成为名画家格瑞兹的学生。婚后以“维瑞·勒布伦夫人”之名活跃于画坛。她天赋极高,生性聪慧,又受父亲、师长和丈夫的熏陶与匡助,终于成为为数不多的女性画家中最闻名的一位。她厌恶洛可可艺术中那种浮夸矫揉的庸俗画风,倾向新古典主义风格,具有超脱、古典的韵味,带有纯朴、清新的气味。


伊丽莎白·维瑞·勒布伦善于捉住最足以反映人物个性的灵动瞬间,进行完美而充分的刻画。她的写实功底非常扎实,对人物的形态特征、衣饰刻画得十分细致,又善于利用色彩和明暗对比使人物性格凸显。将法国古典主义的肖像传统引向当代,是她在肖像画上最大的贡献。




说到西方的女性作曲家,从儿时知道的第一位,英年早逝的著名钢琴作品《少女的祈祷》的作曲巴达捷芙斯卡,到一度迷恋的克拉拉·舒曼,再到如今的古拜杜丽娜等等。于是,尽管许多人说作曲是“男人的世界”,甚至电影《再现贝多芬》中还借贝多芬对女性从事作曲进行了嘲笑,然而在我看来,女性作曲倒不是什么新鲜事,女人不同于男人的思维习惯,在音乐的创作上,也必会为我们带来一些新奇的体验。


《少女的祈祷》

作曲:巴达捷芙斯卡(女,波兰)


巴达捷夫斯卡


巴达捷夫斯卡(Tekla Badarzewska,1838-1861),波兰女钢琴家、作曲家,主要作品为三十五首钢琴小品,风格单纯清秀,但大部分默默无闻,只有18岁时所作的《少女的祈祷》流传于世。




路易斯·法伦克


路易斯·法伦克(Louise Farrenc,1804-1875),法国作曲家、乐评家,她所作的室内乐作品据称可以与同时代的男性作曲家相提并论。其主要室内乐作品包括两首钢琴五重奏、一首六重奏、两首钢琴三重奏、长笛三重奏以及多部器乐奏鸣曲等,另有两首序曲和三部交响曲。路易斯·法伦克还与丈夫合力编辑了钢琴音乐的历史文选《法国民间键盘音乐》。她也是19世纪唯一一位拥有巴黎音乐学院“教授”头衔的女教师。




范妮·门德尔松


范妮·门德尔松(Fanny cilie Mendelssohn,1805-1847),德国女钢琴家、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姐姐。她自幼就显示出不凡的音乐才能,早年的作品曾博得莫谢莱斯的赞赏。费利克斯·门德尔松也曾承认,他的这位姐姐比他更有音乐方面的才华,并且在音乐创作上也非常依赖姐姐。但由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偏见,范妮最终未能走上音乐创作之路,她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创作的作品,有些曾以门德尔松之名义出版。她与弟弟的关系非常亲密,1847年,门德尔松在听闻姐姐去世的消息后,非常悲痛,并于同年11月去世。


范妮一生创作了约500首曲子,包括室内乐、钢琴曲和华丽的背景乐。她的许多作品起初是以她弟弟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名义发表的。虽然一直以来,费利克斯被认为是“无词歌”流派的创始人,但亦有很多学者猜测是范妮提出了这个想法。




克拉拉·舒曼


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德国女钢琴家,作曲家,生于莱比锡。其父威克先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音乐老师,因他在克拉拉年幼时与妻子离异,所以倍加疼爱并且刻意栽培这个从小就失去母爱的孩子。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克拉拉小小年纪就崭露头角,8岁就开了独奏音乐会,19岁就登上了维也纳的乐坛。婚后与丈夫罗伯特·舒曼定居柏林,并于59岁时在法兰克福高等音乐学院教授钢琴,同年举行音乐生涯的50周年纪念演奏会。其早期以演奏贝多芬的作品闻名,后期以演奏肖邦和舒曼的作品著称。并作有钢琴协奏曲,特性曲,艺术歌曲,曾编辑《罗伯特·舒曼全集》。





塞西莉·夏米娜德


塞西莉·夏米娜德(Cécile Louise Stéphanie Chaminade,1857-1944),法国女作曲家,钢琴家。因父亲的阻挠,虽然8岁就开始作曲,终未进入音乐学院,只能求教私人教师。18岁以钢琴家身份登台,大获成功,开始欧洲与美国的巡演,广受欢迎。晚年极少有作曲和演出,但录制了一批珍贵录音,并于1944年逝世于蒙特卡罗。塞西莉·夏米娜德是最著名的女性作曲家之一,她的作品数量较多,以沙龙性质的钢琴曲为主,旋律优美,效果突出。




莉莉·布朗热


莉莉·布朗热(Lili Boulanger,1893-1918),法国女作曲家,与其姐娜迪亚·布朗热共同称为“布朗热姐妹”。她是第一位获得罗马大奖的女性,也是一位音乐神童,但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到1912年才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不幸因健康状况恶化,于1918年逝世,年仅24岁。她在短暂一生中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音乐作品,继承了福莱的创作传统,又受到德彪西的影响,风格细腻优美,都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热尔梅娜·塔耶芙尔


热尔梅娜·塔耶芙尔(Germaine Tailleferre,1892-1983,法国)。姓氏原作Taillefesse,因为与不支持自己学音乐的父亲抗争,她将姓氏改为Tailleferre。从母亲学习钢琴,后入巴黎音乐学院。作为法国六人组里唯一的女性成员,在漫长的一生中,她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她从不在意别人对她性别的偏见,不断创作有趣的音乐,包括钢琴协奏曲、竖琴小协奏曲及一些华丽的芭蕾舞曲。在20世纪,她的创作风格十分多变。直到91岁临终前,热尔梅娜还在谱曲和演奏钢琴。但是在她的两次婚姻中,她的丈夫都阻挠她作曲,令她的音乐灵感大打折扣。




古拜杜丽娜


索菲亚·古拜杜丽娜(Sofia Asgatovna Gubaidulina,1931-),鞑靼血统的俄罗斯女作曲家,生于前苏联的鞑靼斯坦共和国,父为鞑靼族,母为斯拉夫人,1954年毕业于喀山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和作曲,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跟当时肖斯塔科维奇的一名助教帕耶库深造作曲专业,研究生阶段是在斯戈拜林班上完成的。


80年代,在小提琴家克莱默(Gidoni Kremer)的竭力宣传推荐下。她的音乐作品在世界上广泛地受到重视。成为前苏联当代重要的现代派作曲家。同时,开始受到世界各大音乐机构的作品约稿,并录制了大量的唱片。


1992年,古拜杜丽娜移居德国汉堡,成为一些学术机构的成员,并于1999年获得德国政府为奖励艺术家而颁发“Poul le Merite”勋章。除此外,还有不少音乐机构与组织给她颁发了各类重要奖项,肯定了她在现代音乐上所做出的贡献。


古拜杜丽娜所取得的成就同他所具有的俄罗斯文化背景和鞑靼民族的血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曲家,她不仅掌握了几乎所有的作曲技法,并将欧美现代派艺术、东方的哲学思想也融入到她的音乐中。她的音乐超越了音乐本身的内在涵义,在她的作品中可以领略到具有宗教意义的神秘色彩。她对文学也有兴趣,曾为古埃及,古波斯诗歌以及20世纪的诗文谱曲。




西方音乐史的长河中,优秀的女性作曲家是如此众多,本篇只汲取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进行了介绍。了解所有西方音乐史中有记录的女性作曲家,可通过网址 https://musicalics.com/en/female-composers 参看时间列表。


离开欧洲流派,放眼世界,女性作曲家依然活跃,例如中国的谷建芬,日本的菅野洋子等等,希望以后有机会,慢慢介绍。



转载请注明出处,感谢


联系编辑雅辛,可以通过以下二维码加微信




雅辛/撰  泽依乃拜/校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