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成都市检察机关在省院与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促使涉法未成年人回归社会为目标,将深入推进未检工作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不断强化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取得了良好成效。
坚持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促使涉法未成年人回归社会的新途径
坚持“宽容而不纵容”的方针。
依法适用“少捕、慎诉、少监禁”的刑事政策,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柔性处理方式。2017年,不批准逮捕涉罪未成年人339人,不捕率为45.26%;不起诉42人,附条件不起诉156人,不诉率合计为24.72%,不捕率、不诉率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羁押对涉罪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
坚持以预防再犯与促其回归社会为目标。
结合涉罪未成年人个性特点,不断加大跟踪帮教力度,促其真诚认罪悔过、回归社会,减少社会对抗。2017年,开展帮教活动587人次,帮助解决入学、就业、社保等实际困难76人次,不捕、不诉涉罪未成年人无一人再犯。
坚持“惩处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在依法严厉惩处各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同时,积极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和帮扶工作,帮助未成年被害人走出被害阴影、重扬生活风帆。2017年,向28名未成年被害人发放救助金47.77万元,开展心理疏导139人次,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检察机关未成年被害人救助保护工作研讨会作主题发言。
坚持以强制亲职教育为抓手,
积极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创新建立强制亲职教育机制,
为涉法未成年人重塑健康的家庭环境。
实践表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或者遭受侵害,近80%与监护失职或失误密切相关。为切实改善这一状况,我市检察机关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建立强制亲职教育机制,并成功举办全国首个强制亲职教育主题研讨会,为推动家庭教育立法提供了实践经验。2017年,共对195名涉罪未成年人、58名未成年被害人的监护人开展强制亲职教育课程263次,强制亲职教育普及率达到26.91%,受到最高检领导充分肯定并被《人民检察》杂志专版推介。
积极健全异地协作机制,
从源头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我市外来涉罪未成年人占比高达70%,远高于全省46%的平均水平。为从源头上遏制外地来蓉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态势,先后与资阳、眉山、遂宁、甘孜等地检察机关建立异地协作机制,全年共开展异地协作130余次,审查起诉外来涉罪未成年人占比从2014年的73.29%逐年下降至2017年的62.55%,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致力完善未检工作社会支持体系,
凝聚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合力。
坚持“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市检察院的统筹协调与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加强组织保障与经费保障,先后与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共同优化合适成年人队伍、组建社会调查员库、打造帮教(观护)基地、研发社会支持信息化平台(APP)。截至2017年,全市观护帮教基地数量达到18个,占全省已建帮教基地的1/4以上,未检工作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坚持以“亮晶晶”品牌打造为依托,
不断提升未检工作的影响力
不断丰富“亮晶晶”品牌内涵,
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以“亮晶晶”品牌统筹全市未检工作,与“云公益”等社会组织进行战略合作,共同选拔骨干成员、开发精品课程、开展巡回宣讲。2017年,开发“预防校园欺凌”等专题课程10余个,开展巡讲479场,直接受众26万余人。在“亮晶晶”引领带动下,锦江““心雨梦工厂”、武侯“星火”、崇州“向日葵工作室”等未检工作团队相继涌现,品牌联动效应辐射提升,品牌内涵不断丰富,被最高检写入全国“两会”工作报告,并被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紫光阁》杂志社评为年度全国党建十佳案例。
积极参与和创新社会治理,
提升未检工作影响力。
以发布未检工作白皮书为契机,全面研究并主动通报全市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形势,针对校园安全等关键环节与“幼儿园虐童”等热点问题,向有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15份,引导或参与执法检查活动69次,着力堵塞漏洞、建章立制,多次受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被多家新闻媒体竞相报道。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未检工作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迎难而上,奋勇争先,不断加快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建设,不断探索涉未民行、刑事执行检察监督新途径,不断提升“成都未检”的品牌影响力,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年司法体系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