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江者远也,湖者深也。
古龙借武侠故事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徐克借功夫电影说:“江湖。只要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啊?”
英雄,自古有之。他们逍遥于江湖,快意恩仇。他们既是存在的人群,也是虚幻的传奇。如庄周梦蝶,是自身焉,是蝴蝶焉?亦真亦幻,此即构成我国特有之英雄与江湖的世界。江湖孕育英雄,抑或英雄造就江湖?江湖之大,人心更大,何其远,何其深。
叶问密码
咏春拳大宗师叶问,生前写过一篇《咏春拳源流》,文章不长,抄录如下:
先祖严咏春氏,原籍为广东,少而聪颖,行动矫捷,磊落有丈夫气,许字福建盐商梁博俦。未几母殁。父严二事被诬,几陷于狱,因是远徒川滇边区,居于大凉山下,以卖豆腐为活,此清代康熙年间事也。其时河南省嵩山少林派,武风甚盛,招清廷忌,派兵围捕,攻而不下。适有新科状元陈文维者,邀宠献议,设法勾通寺僧马宁儿等,四处纵火,里应外合,少林寺被毁,僧徒四散。由是五枚法师与至善禅师、白眉禅师、冯道德、苗显等五人亦分途出走。而五枚止于大凉山(又名栖霞山)白鹤观。每日下如市,因与严二父女贸易,渐且作稔熟。
时先师年已及笄,有当地土霸涎其姿色,恃势逼婚。父女二人日有忧色,为五枚法师洞悉其由。因怜其遇,许以传技保身,使该土霸俟能除梁氏婚约后始赋于归。由是即随五枚返山日悉勤修苦炼。技成,乃约土霸比武,卒将土霸击倒。自此五枚云游四方,频行殷殷诫以严守宗风,等婚后发扬武术,同佐反清复明大业。综合过去事迹,知咏春派拳术,实宗于五枚法师也。
先祖师既婚,首传技于夫婿梁博俦,其后梁博俦传梁兰桂,梁兰桂传黄华宝。黄华宝为红船中人,与梁二娣为伍。恰至善禅师混迹红船中为“煲头”,将绝技六点半棍传与梁二娣。而华宝与二娣以共事红船之故,因得日夕观摩,互相传习,补短截长,混成一体。从而咏春拳之有六点半棍者,盖有由也。遂至梁二娣传技于佛山名医梁赞先生,梁赞深得其奥,达于化境。远近武士慕名来请与较者辄为败,由是声名鹊起。后来梁赞传于陈华顺。而问与师兄吴小鲁、吴仲素、陈汝棉、雷汝济等师事陈华顺迄今已数十年。是则吾侪之于咏春派拳术一脉相承,其来有自。数典不忘乃祖,饮水应念其源,自宜有以纪念先祖孕育之恩。抑亦所以维系我同门侪辈也,缓拟发起组织咏春堂联谊会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想同门师友定有同情也。我武唯扬,胥焉有赖此耶。
这区区七百多字,早写成数本武侠小说和多部功夫电影的故事大纲。已经面世的电影便有说严咏春的《咏春》、《功夫咏春》,说梁赞的《败家子》、《赞先生与找钱华》,说叶问的《叶问》、《叶问2》、《叶问前传》,已经上映的《一代宗师》和开拍的《叶问终极篇》等。
由此我们可以理出一条咏春拳从创始人到叶问的传承线:五枚严咏春梁博俦梁兰桂梁二娣、黄华宝梁赞陈华顺叶问。
现在问题出来了:时间不对!
叶问说严咏春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人,而叶问的师公梁赞是道光年间的人。根据梁氏族谱的记载,考证出梁赞的生卒年为道光五年到光绪二十年,即1825~1894年,活了69岁。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假设严咏春十五岁时(时先师年已及笄)在康熙甲寅十三年(该年据说是“火烧少林寺”的时间,后文详叙),即1674年,到梁赞出生时中间有一百五十一年。假设每一代师徒都相差三十岁,徒弟都是在十五岁学拳,那么师父们则在四十五岁才传的衣钵,这是符合传承的实际情况和生活情理的。权当严咏春、梁博俦夫妇同龄,在四十五岁(1704年)时教十五岁的梁兰桂,到梁兰桂四十五岁(1734年)时教十五岁的梁二娣,到梁赞十五岁时为1840年,那时梁二娣已经是一百二十一岁!假如严咏春出生的年代更早,而且每一代师徒的年纪差距少于三十年,这种情况下则梁二娣恐怕会在一百五十岁左右才能遇上梁赞。这显然不合情理。
是一代宗师叶问搞错了吗?让我们先从另外一个故事说起。
一场大火引发的血案
叶问所说的“其时河南省嵩山少林派,武风甚盛,招清廷忌,派兵围捕,攻而不下。适有新科状元陈文维者,设法勾通寺僧马宁儿等,四处纵火,里应外合,少林寺被毁,僧徒四散”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题也即如叶问所讲的“反清复明”。但是这个故事实际上跟现在的少林寺没有多大关系,原创者是一群人的集体创作。他们叫做“天地会”,也叫“洪门”。“火烧少林寺”是天地会“写”出来的“武侠小说”。
1933年,广西贵县修志局发现了一本清朝天地会的文件抄本,叫做《反清复明根苗第一》。在《反清复明根苗第一》被发现的时间前后,还有数种不同版本的天地会文件,都讲述在康熙年间,少林寺武僧揭皇榜,平定西鲁番造反,最后却被朝廷杀戮的故事。经过许多年、许多天地会“作家”的不断丰富,这个“火烧少林寺”的故事终于演绎成为曲折离奇、精彩纷呈的洪门版“武侠小说”。我在这里将不同版本的天地会故事串接起来,看看少林寺这场大火是怎么回事。
话说清朝康熙甲寅十三年(即1674年,有的版本是甲午五十三年即1714年),西鲁国的藩王派遣大将彭龙天举兵进犯中原,彭龙天英勇善战,所向披靡,清军竟不能敌,屡战屡败。康熙皇帝命人张贴皇榜,诏告天下:不论军民人等,僧家女将,山林豪杰,有能者到来扯榜,征服西鲁,即封万户侯,赏黄金万两。
此时福建圃龙县的九莲山有一座少林寺,寺中武僧共有一百二十八人,个个武艺超群。他们揭下皇榜。皇帝问需要多少兵马?僧众答曰:“无需一兵一卒,只需杜龙解粮,苏洪光为先锋,带足马匹粮草足矣!”原来杜龙、苏洪光是兴建少林寺时候的施主,众僧为报恩而举荐。
这一百二十八名武僧,出了潼关,与西鲁军相遇,僧军奋起神威,与西鲁军激战,一直杀得西鲁军尸横遍野,溃不成军。大将彭龙天被武僧斩杀。僧军乘胜追击,直逼西鲁国。西鲁藩王自知不敌,只好差使者请和,愿年年进贡,岁岁来朝。
康熙大喜,问僧众要何封赏。僧众答曰:“我等乃佛门中人,四大皆空。只愿回归山林,修成正果足矣!”康熙感其诚恳,特与准奏。众僧谢恩而去。而随同出征的郑君达,也受封为湖广总兵。郑君达携眷赴任,特意到福建少林寺与众僧相见,义结金兰,结为兄弟。
这时朝中有奸臣陈文耀(叶问的遗文为新科状元陈文维),与张建秋、邓德胜等,嫉妒郑君达与僧兵得势,便在康熙面前进谗言,于是康熙下旨陈文耀等暗带数千精兵往福建少林寺进发。
且说这一百二十八名武僧之中,有一僧名马仪福(也叫马二福或马宁儿),功夫排名第七,所以叫阿七。此人极其好色。郑君达在少林寺逗留期间,妻郭秀英、妹郑玉兰皆同往。阿七见之,见色起意,引起众怒,被逐出山门。阿七心怀忿恨。适逢陈文耀等领兵前来,便勾结陈文耀里应外合,于夜半点燃火药,可怜众僧在睡梦中大半葬身火海,只有一十八人突围而出。
一十八名武僧一路逃亡,清兵一路追杀。逃亡途中又死了十三人,只剩下五人,分别是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这五名幸存者后来便被称为“少林前五祖”。
这便是天地会著名的“火烧少林寺”的故事。
所以大宗师叶问说火烧少林寺的时间是康熙年间,并不是没来由的,而是出自天地会内部流传的故事。后面我们会说到,叶问的师公梁赞,就是天地会的成员,而咏春拳则是天地会用来反清复明的秘技。所以咏春拳的源流跟天地会息息相关,梁赞将“火烧少林寺”的故事通过咏春拳一路传下,并由叶问以及同门师兄弟所掌握。叶问则忠实地在《咏春拳源流》一文中记载了下来。
然而叶问似乎不知道,火烧少林寺发生在康熙年间的说法是不存在的。
天下武功出少林
河南嵩山少林寺,是著名的禅宗祖庭,然而更为人所熟悉的是博大精深的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以达摩为其开山宗师。传说达摩是南印度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深得大乘佛法精髓。南北朝时期梁武帝丙午年(527年)九月二十一日,达摩漂洋过海来到广东广州,准备在中国弘扬佛法。梁武帝获悉后,派人将达摩接到南京请教。然而达摩发现这位中国南方的皇帝悟性不高,彼此话不投机。于是一苇渡江,过洛阳,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山色秀丽,环境清幽。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教僧人伸展肢体导引呼吸之术,是为达摩《易筋经》。又创十八罗汉手,教僧人拳术为御野兽侵袭,即为原始之少林功夫。
实际上,“达摩创拳”也只是假托而已,《易筋经》也是后人借达摩之名的创作。少林功夫全部来自民间世俗。自古以来,山林寺庙被经常作为躲避天灾人祸或避世归隐的场所,各种技艺、功夫便从各处汇集到寺庙里面,而少林寺便是其集大成且历史久远者。著名电影《少林寺》便是取材于少林寺僧帮助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的史实。
少林拳术从十八罗汉手形成雏形,慢慢发展为少林五拳(龙、虎、豹、蛇、鹤)。到了明朝,少林长拳被抗倭名将戚继光推崇,以拳经三十二势写入武艺兵法名著《纪效新书》。
少林功夫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就是给“内家拳”提供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于康熙八年(1669年)撰写的《王征南墓志铭》开篇便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师从内家拳宗师王征南。黄百家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撰写《王征南先生传》,其中提到:“盖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既精於少林,复从而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
纵观历史,中国功夫显于春秋战国之游侠刺客,然则在明清两朝达到鼎盛。其中以达摩入驻少林之后,各路民间的高手到寺出家,少林功夫不断丰富而形成独特的体系。正因为少林寺自古以来便成为功夫的正宗聚集地,于是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说。所以天地会的高手们,假托自己的功夫出自少林以示正宗,编造了一个福建九莲山有个少林寺的故事,即为“南少林寺”。这样,南方流传的功夫就可以说是从南少林寺传出来的了。
而火烧少林寺,自少林寺建寺以来,发生过多起,天地会的人们为了“反清复明”的需要,便借鉴了“北少林”的历史,移花接木到了“南少林”的头上。
而叶问在《咏春拳源流》里说的火烧少林寺,烧的是“南少林”。“其时河南省嵩山少林派,武风甚盛,招清廷忌,派兵围捕,攻而不下……”就是沿用天地会内部流传的故事来说明咏春拳与天地会以及“南少林”的渊源,而叶问特别提到的“河南省嵩山少林派”,而不是“河南省嵩山少林寺”,一字之差,提示我们了解叶问的本意是“南少林”是从“北少林”分出来的。同宗同派,南派功夫也是少林功夫,就是“天下武功出少林”的意思。
《问道》第十四辑选文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