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静女夭夭
原来,有很多网友是《爸爸去哪儿》的忠实粉丝,想着贝儿和费曼从小就是好朋友,贝儿都这么多才多艺了,费曼肯定也差不了啊!
于是给费曼留言:
“求你了,学学贝儿,来段才艺展示吧!”
没想到,一向“逗比”的费曼不但无情拒绝,还透漏了一个连自家喵喵和家人都不知道的秘密:
“我有舞台恐惧症和社交焦虑。”
费曼这样解释道:
“我的舞台恐惧症,严重到我害怕自己一个人唱歌或在家人面前弹琴、唱歌,不然我会抖,请你们尊重我,不要再逼我做才艺了。”
其实,生活中,像费曼这样生性腼腆,但却被逼表演才艺的孩子并不少,结局往往有两种——
要么是拧巴、扭捏地表演完,然后恨不得找到角落赶紧躲起来。
要么是抗拒,被父母批判没礼貌、怂、内向、将来在社会上混不开,然后被逼着外向起来,哪怕很多时候会觉得很累。
内向的孩子有此遭遇,外向的孩子有时也会遭父母“嫌弃”。
知乎上就曾有个帖子引发热议:
儿子太外向,太爱出风头,有时候真的很烦,不想让他表现欲太强,想让他安静点,有错吗?
有位高赞回答这样说到:
“这一届父母太爱改造孩子了,内向了不行,外向了也不行。
孩子想做自己,咋就这么难?”
其实,父母之所以热衷于“改造”孩子的性格,其实是存在着性格偏见的。
逼孩子和本性反着来
是对他们能量的消耗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说过:
“内向”和“外向”一样,只是一个简单的、中性的性格描述,并不能和“好”或者“不好”直接划等号,它们只是获取能量的方向不同。
外向的孩子通过社交来汲取能量,他们热情、健谈、爱交友。
当把自己投身于热闹的群体中时,外向的孩子感觉是在“充电”。
而内向的孩子则刚好相反,过多的社交不仅不能让他们充电,还会消耗他们的能量。
武志红曾经分享过“逼”自己改变性格的经历:
他一直都偏内向。
大二那年,他下决心想要改变,让自己外向起来。
他开始一顿操作猛于虎,主动地多交朋友,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交场合,结果,却越来越焦虑。
朋友虽多,真正交心的却很少。
社交活动很热闹,疲于应对的他却开心不起来。
认识的人越多,他被索取得越多,不懂得拒绝的他就像是一步步被“掏空”。
相反,当他自己一个人独处时,却能获得快乐与能量。
发现这一点之后,武志红不再觉得“内向”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反倒越发珍惜自己“内向”的品质。
罗永浩也曾说:
“你们别看我站在台上能扯淡那么久,其实我是个很内向的人。 参加超过5个人的饭局我就会全身不舒服,每次饭局后回家都要一个人狠狠读一天书才能缓过来。”
原本内向的成年人,在“被迫”外向的时候,都会陷入挣扎和矛盾,更何况是孩子呢?
同样,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太过外向,又希望孩子能内敛一点,每当孩子稍微热情过度,就开始忍不住打压。
我有一个朋友,孩子今年五岁,对谁都“自来熟”。
有时候家里来人,担心孩子“人来疯”,朋友总是先给孩子下命令:
“赶紧回你屋自个儿玩去!”
时间久了,原本活泼热情的孩子好像有了两副面孔:
没有父母在跟前时,热情开朗得像个小太阳。
在父母跟前时,做什么事情常常畏手畏脚。
其实,对于外向的孩子来说,过度的安静和独处,则会让他打不起精神来。
性格从来没有优劣之分,父母的强行改变有可能适得其反,让孩子陷入自卑和自我怀疑中。
一味地逼孩子和自己的本性反着来,只会过度消耗孩子的能量。
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
外向是对外向者的嘉奖
很多孩子常常听到父母说:
“你的性格该改改了!”
有的家长认为内向是种性格缺陷,容易被冷落被排挤,在社会上容易吃亏。
有的家长又认为太过外向也容易遭人反感,会让人觉得聒噪吵人,爱出风头。
实际上,内向的孩子,虽然没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但专注度更高,往往拥有独特的思考力和敏锐的直觉,以及处事不惊的应变能力。
曾经看到一个故事,有个小男孩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玩,平时就喜欢一个人待在地下车库里,鼓捣一些大人看不懂的小玩意。
妈妈甚至以为孩子有心理疾病,专门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给了这位妈妈一个建议:
“你最好不要干涉他。”
这个小男孩就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
事实上,很多成功者都是性格内向的人,沃伦·巴菲特、斯皮尔伯格、爱因斯坦、村上春树、马化腾、周杰伦......
内向天然的孤独和安静,就像一把利器。
能够让人摒弃一切干扰和诱惑,专注在一件事情中,也更有助于他们取得成功。
所谓“内向”,不过是嘴上无言,心里有光。
其实,每一种性格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
内向的人更喜欢刺激较少的环境,并倾向于安静专注,听得多说得少,在开口之前会思考。
外向的人在社交场合中非常有活力,通常坚定自信,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反应迅速。
就像武志红说过的那样:
“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外向是对外向者的嘉奖。”
对于父母来说,你的注意力在哪,往往结果就在哪。
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性格的劣势方面,那么你得到的结果可能都是消极的一面。
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性格的优势方面,那么你得到的结果可能都是积极的一面。
不贴标签,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
其实,孩子的性格本身没有好坏。
真正毁掉孩子的,是父母不仅没有给予足够的理解和肯定,还有意对他们的性格进行否定和改变。
虽然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内外向的划分,但同时也主张:
没有人是完全的内向或完全的外向。
也就是心理学中的中间性格。
但为什么我们会习惯性把孩子分成内向和外向呢?
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从小就带着“标签”长大的。
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被贴上“内向”的标签,那么他往往会不自觉地更加认同自己的内向。
例如,会自然而然不敢在课堂上举手、不敢报名表演节目、不敢主动交朋友……
同样,一个孩子因为太过外向而被父母贴上“人来疯”的标签,也会变得畏手畏脚,失去外界热情的力量。
这种标签,往往掩盖了真实的自己,也容易让孩子否定自己。
村上春树说过:
“不是所有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正确面对孩子的性格,不盲从,适当引导而非刻意改变。
让孩子实现“性格自由”,才是让孩子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自己相处的重要一步。
看更多育儿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有书少年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有书少年
点亮“在看”,科学育儿,和孩子一起成长
点亮“在看”,科学育儿,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