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陶笛演奏家宗次郎:《大黄河》最想传达的是善良和利他

日本陶笛演奏家宗次郎:《大黄河》最想传达的是善良和利他

光华锐评 日韩男星 2020-02-05 22:18:17 334

 引言 

1月29日(正月初五)21:30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2020新春特别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在CCTV3综艺频道、央视网、央视频、B站同步播出,奏响黄河澎湃之音,引发众多网友燃情刷屏。黄河塑造了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而现在正是以黄河精神凝心聚力、战胜困难的时候!


《国家宝藏》已播出的两季节目中,共有54组国宝守护人,无一例外都是中国人。而这一次,在《国家宝藏》2020新春特别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中,邀请到一位日本陶笛演奏家担任国宝守护人,他就是宗次郎。

 

宗次郎此次出任“国宝守护人”,源于他和中国、和黄河的一段不解之缘。1986年,中国和日本合拍纪录片《大黄河》,NHK电视台邀请宗次郎为纪录片创作音乐,自此他一举成名。34年后在“国宝音乐会”舞台上再次奏响《大黄河》,那悠扬久远的笛音,究竟传递了他心中怎样的黄河图景呢?录制间歇,宗次郎接受“光华锐评”深度专访。




宗次郎的音乐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爱好者,尤其是那首家喻户晓的陶笛名曲《故乡的原风景》。即便有些人并不知道乐曲的名字和创作者,但只要听到那熟悉的旋律,立刻就会有似曾相识的共鸣和共情。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2020新春特别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中,宗次郎不仅吹奏分享了《故乡的原风景》,更完整演奏了他的成名作《大黄河》。众多网友表示:真的好听哭了,如一股清流洗涤心灵。



有人评论说:《大黄河》悠扬久远的陶笛声,完美地诠释了黄河的古老与壮阔,蕴含着千年古道的沧桑与怀念。仿佛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上,感受到风的呼啸和天地辽阔,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殊不知,宗次郎在创作这首名曲前,并没有亲眼见到黄河,只是在纪录片素材中接触到黄河的影像。“我看到,那些生活在黄河流域上游的人们,有着非常坚强的意志。那些老爷爷老奶奶淳朴而温暖的笑容非常打动我,我觉得我可以用音乐去传递他们心灵深处的声音。”宗次郎回忆说。



黄河之水


是利他,而不是利己


作为国宝守护人,宗次郎此次守护的国宝是——炳灵寺石窟无量寿佛。


炳灵寺石窟地处甘肃省境内,这里是丝绸之路和黄河的交汇处,佛教从这里传入,形成了这里灿烂的融合文化。炳灵寺石窟始建于公元4世纪初,比著名的敦煌莫高窟还要早二百年。


这一尊无量寿佛,佛像面型方圆,鼻脊高直,薄唇髭须,健硕威严。在大佛前方不远处,清澈的黄河水迎来了洮河的汇入。正是从这里开始,黄河水的颜色由青变黄,变成了我们最熟悉的样子。一千多年来,就是这尊大佛,守护着黄河水最后的清澈。



宗次郎人生中第一次见到这尊大佛,是在1986年。那时候中国和日本合拍纪录片《大黄河》。NHK电视台请他为纪录片创作音乐。当时工作人员将拍摄的素材拿回来,宗次郎是在录像带里第一次看到了炳灵寺石窟,看到了黄河。



在宗次郎的印象中,黄河是一条伟大的母亲河,有时波澜壮阔,有时温柔静谧,它的雄大带给人们坚强的意志。生活在沿岸的人们,受到黄河的滋养,也汲取着黄河的精神。当时年轻的宗次郎被深深打动了,“佛教是从丝绸之路传到日本。佛教很重要的一点是利他,考虑别人的利益,而不是利己。我想要通过陶笛的音色,传递出这一点。”黄河不语,奔涌天地间,深沉地诠释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宗次郎觉得这句中国古语非常准确地概括了他在创作时的心念。



黄河对中国人而言,是故乡;丝绸之路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心中的一道原风景。围绕《大黄河》的音乐故事,在《国宝音乐会》的舞台上,我们遥想一千多年前文明在这里交汇,也见证着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中日两国继续携手创造出新的融合文化。



陶笛之音


来自泥土,回响于大地


在宗次郎的创作中,总是充满了对天地山川、自然万物的崇敬。土地,是他创作中的不竭源泉和终极命题。


“我认为万物从土而生,耕种土地才是人们应该有的生活。”虽然宗次郎早已是享誉世界的音乐家,但他依然选择远离城市和人群的生活,住在离东京开车2个小时车程的山里。他在山间建造自己简朴的房子,种植蔬菜,研究陶土,烧制陶笛,潜心创作和习练演奏……感受土地带来的收获和喜悦,倾听陶土纤毫之间的呼吸,不断揣摩精进,寻找属于自己内心最纯粹的音色。



宗次郎采用的这种陶笛,又名奥卡利那笛(ocarina),据说这一名称是源于19世纪中叶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镇上,一位面包师用他的烤箱烧制出了一种小鹅形状的陶制口哨玩具,于是就起名为“ocarina”,意大利方言就是“小鹅”的意思,一直沿用至今。质朴、亲切又饱含深邃美感的奥卡利那笛音倾倒了众人,迅速由欧洲普及到了全世界。


然而盛行一时的奥卡利那笛音,早期在日本并没有受到关注。可以说正是因为1986年宗次郎创作演奏NHK节目《大黄河》的音乐,才使得它的音色在日本全国传播起来。现在,日本国内的奥卡利那笛音爱好者不断增多,如果说他们大部分是因为宗次郎的演奏而开始爱上陶笛,一点都不为过。



宗次郎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笛子。现在他使用的奥卡利那笛都是他本人亲自制作的。从制作模型、到和泥、窑焙烧,虽然一窑能烧制100支左右,但真正能用的也只有3、4支而已。他用心揣摩土的性质,追随着土的节奏一支一支用心血制作,如同耕田、除草,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宗次郎认为,“奥卡利那笛耕耘着空气”,它是土地的回响,可以净化空气,净化我们的心灵如同庄稼一样,这种用土烧制的乐器,也是来自于土地的珍贵馈赠,它的音色理应是大地苍穹深处的心声。



乐器之美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笛子是世界性乐器。世界各国、各地域历史上都或长或短有过陶器时代,也都曾有过关于笛子的记载。

《国家宝藏》第一季节目中,展示了来自河南博物院的“贾湖骨笛”,即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它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由此可以想到,世界各国的文明进程,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或许常常跳跃着鲜明的不同音符,但从时空的广角来看,这些不同之中又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步调,就像一场多样文明的灿烂交响,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谈到中国音乐和日本音乐的“和而不同”,宗次郎先生感到无从回答,他不觉得各国的音乐之间会有不同。也许在他看来,音乐是全世界共通的语言,音乐的表达用心去倾听就够了。他表示非常喜欢中国的古典民族乐器,像扬琴、二胡、古筝、琵琶,他都统统买回去收藏。也许在他的山间的房子里,还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乐器之声。


2019年宗次郎在中国各地已经举行了自己的巡回演奏会,他希望此后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把自己陶笛的音色带给中国听众。他相信,在现场倾听陶笛演奏,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奥卡利那笛耕耘着空气”,这是他最想传递给大家的。


《国宝音乐会》现场宗次郎演奏《大黄河》


奥卡利那笛耕耘着空气。


 ——宗次郎




更   .   多   .   精   .   彩




慎海雄:加强传统文艺节目创新

许嘉璐:和诗以歌,精神和鸣

金瑞国:讲好黄河故事 坚定文化自信

王光谦: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赵聪:多彩文明汇聚黄河澎湃之音

山东:做黄河文化遗产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河南:凝心聚力  弘扬黄河文化时代价值

山西:共奏保护黄河文化的新时代强音

陕西:古都明珠的“黄河启示录”

内蒙古:讲好祖国北疆的黄河故事

宁夏:弘扬黄河文化 礼赞塞上江南

甘肃:传承敦煌“莫高精神”,讲好文物故事

四川:加强文物保护展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青海:寻黄河跫音,遇河源之美




在看请点这里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