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到家楼下,却想在车里待着

开车到家楼下,却想在车里待着

杂谈与时评 港台男星 2017-12-14 09:06:43 229

听说爱看书,喜欢思考的人,都关注了这个号

点击上方蓝字杂谈与时评关注我


 


虽然不曾说 相信你正在懂

就算牵的不是我的手

我真的不难过

不知道在高兴什么 你的笑容

有时候也宁可当做你在为我加油

——范逸臣 《I Believe》


 开车到家楼下,却想在车里多待会

文|竹子蔷薇   插画|MONKI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帖子。

 

楼主在高中的时候叛逆不羁,天天逃课上网,谁也管不住他。

 

后来有一天,他回家到楼下,看见爸爸的车亮着灯。


爸爸独自呆呆的坐着,一言不发地抽着烟,眼神中似乎充满了疲惫。

 

那一刻,他突然感觉父亲老了。

 

夜里,他想了很多,久不能寐。从此决定好好读书,不再让家人操心,最终奇迹般考上了不错的学校。

 

为何每天都看见爸爸,却唯独在车里的那个形象,深深地触动了楼主?

 

 


 

大概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紧锣密鼓地忙完一天的工作,开车到家楼下的停车场,拉上手刹,将车熄火,然后,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

 

把自己深深地靠在背椅上,或者趴在方向盘上,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就那样待上一会。

 

上车之前,是公司职员,是集体中一份子,是站在讲台上的教书匠;下车之后,是年迈双亲的女儿,是小丫头的妈妈。

 

唯独在车上停留的片刻,才是真正的自己。

 

车头是功名利禄,车尾是柴米油盐,唯有不推开车门的短暂片刻,依然是少年。

 

 


 

很多年前,接到一位远方好友的电话。

 

我们聊了很久,无关生活,无关工作,只聊孙燕姿的演唱会,泰坦尼克号100周年纪念IMAX版上映。

 

临近挂断时,我问:你这是在哪儿打的电话?

 

他说:在家里楼下的车里,刚刚下班回来。

 

隔着上千公里,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右手拿着电话,左手夹着烟,一边聊着所谓的诗和远方,一边看着自己吐出一圈圈烟雾。

 

那个画面,异常孤独。

 

他从不曾说:生活原来这么难!

 

但谁都知道,大家离曾经的少年,已经越来越遥远。

 

想想倍感心疼,却只能装作云淡风轻。

 

 


 

以前常听人说,车子是老婆!


感觉特别难以理解。

 

而今自己也发现:车子比老婆还要懂你。

 

它见证的你,不曾是任何人眼中的你。

 

有人说:生活最美好的状态,就是冷冷清清地风风火火。

 

可事实上,这种状态很少,更多时候,我们必须着急忙慌地升级打怪,却在需要蓄势待发时倍感后劲不足。

 

无论是家人还是同事,你都需要以打怪的姿态坚挺,以蓄势待发的蓬勃让人感到希望。


疲惫的时候,难过的时候,委屈的时候,扛不下去的时候,幸好,你还可以坐在车里。

 

人和人之间,太疏远了,会没有安全感;太亲近了,又有被吞没的痛苦。


唯有和车子在一起,可以卸下所有疲惫和伪装,可以静静地抽根烟,听一首音乐,想一段往事,惦记一种情怀。

 

 


 

武志红在《巨婴国》中,赤裸裸地还原了,国人未长大的社会现象。于是,“奶宝男”“共生”“巨婴”等一系列的词汇喷薄而出。

 

诚然,一个人长大后,几乎所有的人际模式,都可以还原到幼年时期和原生父母的相处。

 

但其实也大可不必这么苛刻,因为安全感原本就是一个人毕生都在追求的最基本需求。

 

小时候的安全感,来自于妈妈,来自于可信赖的抚养者。无条件的爱,可以给孩子带来充足的安全感和高自尊,但并不代表着,在成年后几十年岁月中,我们可以依靠儿时的电量,持续稳定地发电。

 

我们依然要学会:一边消耗,一边补充。

 

朋友的支持,爱人的呵护,可以给一个人加血,但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学会自我相处。

 

唯有在和自己相处的时候,你才可能做回自己,听见自己的声音,给心灵一点慰藉和释放。


 

 


 

社会学家Ray·Oldenbrug在《The Great Good Place》中提出了一个概念:第三空间。

 

简单而言,就是介于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空间。

 

一个人,只要除了你自己,还有另一个人存在,大部分时候,你就是在扮演一种社会角色。


人和人产生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带来社会角色,因此,关系越多,角色越多,扮演得越费劲。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不是一句玩笑,而是一种无奈和苍凉。

 

演来演去,最后发现,自己不见了。

 

 



心理学上,有一种“隐形攻击”。


当你不愿意去做一件事情,但又无法拒绝时,你会采取一直拖拉着不做,或者减缓做事的速度和效率,来舒缓内心的愤怒。

 

当你驻足在车里,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防御。

 

只是,该面对的依然逃不脱,该解决依然推不掉,该承担的依然卸不下,所以,抽支烟,听首歌,或者打个电话,就上楼回家吧!

 


作者:竹子蔷薇 心理咨询师,专栏作者。

分享书籍、电影,探寻人物、心理

坚持文艺,坚持理性

公众号:竹子蔷薇

(zhuziqiangwei66)


喜欢该文章,轻压二维码关注杂谈与时评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