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饶宗颐今晨辞世|先生一路走好(诗+书+画+影像资料全集)

国学大师饶宗颐今晨辞世|先生一路走好(诗+书+画+影像资料全集)

总裁兵法杨天林 日韩女星 2018-02-06 18:33:18 442


  

国学大师饶宗颐


国学大师饶宗颐于2018年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岁。


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 与季羡林齐名称“南饶北季”




去年8月,饶宗颐刚刚过完百岁生日。


饶宗颐出生于1917年8月9日,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广东潮州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其巨著《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全套共十四卷二十大册,学问遍及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敦煌学、目录学、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等十三大门类。


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曾得到张大千的赞赏。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自成一格。


1982年,《选堂集林·史林》出版,被学界誉为继钱锺书《管锥篇》后的又一学术巨著,有人称誉为“南北学林双璧”,他造访钱锺书时,钱以自己批校过的《管锥编》手稿相赠。以后饶宗颐又先后推出《固庵文录》、《甲骨文通检》、《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悉昙学绪论》、《词学秘笈之一李卫公望江南》、《敦煌琵琶谱》、《近东开辟史诗》、《敦煌琵琶谱论文集》、《〈老子想尔注〉校证》、《文辙文学史论集》等书。


其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并且精通梵文。饶宗颐和季羡林齐名,学界称“南饶北季”。饶宗颐成为自2005年前任社长启功先生去世,并时隔6年空缺后,西泠印社选举产生的第七任社长。2012年12月当选法兰西学院铭文与美文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3月23日上午,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饶宗颐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老梁讲述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


生平介绍

▲ 点击观看 饶宗颐


他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其贯通中西之学,则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人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当代最伟大的汉学家,一代通儒。


▲ 饶宗颐

自学成才


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长的大学者。


饶宗颐出生于广东省潮州的大富之家,其外祖父为清末进士,父亲饶锷为当地知名的考据学家、工商金融界名流,几代皆为潮州首富。


饶家不仅富甲一方,家学渊源更是深厚。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大学、喜爱西洋建筑的饶锷,在家乡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书楼——天啸楼,藏书十万余卷。受父亲影响,饶宗颐时常浸泡在此,读书玩耍之间,文史典籍早已烂熟于心。


▲ 天啸楼

家学渊源和富裕的家庭条件,使饶宗颐从小便拥有了大多数人望尘莫及的学习条件,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总感觉学校教的“太肤浅”,他宁愿独自一人躲进天啸楼里自学。这位后来学富五车的汉学大师,是一个连初中都没毕业的少年。


他人生的第一个导师是自己的父亲。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培养了超强的自学能力,可谓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虽然再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 一生醉心于传统的饶宗颐

在成名后,曾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够成为这样一个“超级大师”?他说超级大师不敢担,但是能有今天的成就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上大学,“因为大学能够学到的只能是一两个门类,但是父亲给我打开的天空、建立的基础是无科不修,按照中国传统的做学问方法,其实是文史哲相通,文中有史,史中有哲,哲中有文。


1935年,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创建了广东通志馆,委任著名学者温丹铭为主任,温老先生随即举荐饶宗颐,将这位年仅18岁、初中肄业的才俊破格聘入馆中,专职艺文纂修。


▲ 饶宗颐书法

当时中大广东通志馆的藏书量位列全国第二,那段时间,饶宗颐几乎将馆里收藏的所有地方志都看过,这段编纂地方志的经历,对于他后来学问多面开花起到基础性的影响,后来他编写的《广东易学考》,就直接得益于此时丰富的地方志藏书资料。


福地香港


1938年,在中大中文系教授詹安泰的举荐下,饶宗颐被聘为中山大学研究员。当时广州已为日军占领,中山大学被迫迁往云南澄江。饶宗颐决心绕道香港前往云南,不料途中染上疟疾,滞留香港。


饶宗颐后来常说留在香港是他命中的缘分,因为那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场大病,他的命运从此发生转折。


▲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

王云五是著名出版家,曾担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他发明了一套四角号码,用来查甲骨经文,后又想在此基础上编一本八角号码的《中山大辞典》,年轻有为的饶宗颐成了他的助手,帮助做一些图书记录工作,这也使饶宗颐第一次接触到许多经文的甲骨书,从此开始对古文字产生兴趣,并研读大量的经史子集。


叶恭绰是有名的书画家与收藏家,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建国后担任过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当时,叶恭绰正在编《全清词钞》,他请饶宗颐帮忙收集清词,这段经历让其对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后来的词研究打下基础。


1949年,这一年也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转折年。饶宗颐在一位潮商的建议下,决定移居香港。从1952年开始,饶宗颐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主讲诗经、楚辞、诗赋等,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直到离开港大,他仍然只是讲师,没有评上教授。


▲ 饶宗颐 篆书

按他的话说,“因为中国人没有权利讲话,英国人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好在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这一时期,他对敦煌学、甲骨学用力最勤。


与大陆学者相比,身处香港的他,不仅没有因为各种战乱和政治运动中断学术研究,甚至还可以接触到海外的汉学研究。


1954年夏天,饶宗颐到东京大学讲授甲骨文,同时到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甲骨文,在那里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京都大学有数千片来自中国的甲骨文,但当时日本学者并没有引起重视,饶宗颐等人在罗振玉的带领下开展研究,后来撰写了《日本所见甲骨录》,这在日本可谓开风气之先。


▲ 饶宗颐  绘画

此后,他又在法国、意大利等地,陆续寻找流失到海外的甲骨文,一一加以研究。1959年,饶宗颐终于出版巨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这部书以占卜人物为纲,将占卜的大事融会贯通,全面地展现了殷代历史的面貌。


此书一经出版,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发表评论,并加以推介,在中外学术界影响巨大。因为这部著作的发表,1962年法国法兰西汉学院将“儒莲汉学奖”颁给了饶宗颐,这个奖项被誉为“西方汉学的诺贝尔奖”。


因研究领域的相似性,又有人将其与季羡林并称“南饶北季”,与钱钟书并称“南饶北钱”,但正当饶宗颐在香港和国外的学术研究风生水起的时候,季羡林被关进牛棚、扫校园,而钱钟书在五七干校劳动或翻译《毛泽东文选》。


▲ 李克强总理会见饶宗颐

文革中大陆的学者们停滞不前,饶宗颐却在满世界留下了脚印。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从一个领域跨到另一个领域,且在许多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成绩,这不能不说是托香港之福。


多学并驾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根据他自己的归纳,其著述可分为:敦煌学、甲骨学、诗词、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书画等八大门类。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


2009年《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在大陆出版,共计十四卷二十册,超过一千二百万字,包含专著八十余种,论文一千多篇。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


▲ 饶宗颐 编著《全明词》

其早年以治地方史志为主,中年后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献,壮年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西亚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年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饶宗颐则说季老懂我。


王国维曾把“新发见(现)”归纳为五类:一、殷虚甲骨;二、汉晋木简;三、敦煌写经;四、内阁档案;五、外族文字。陈寅恪则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而饶宗颐对新材料、新证据的重视和掌握,让人吃惊。


季羡林在《饶宗颐史学论著选》序言中写道,“每一次有比较重要的文物出土,他立刻就加以探讨研究,以之与纸上遗文相印证。他对国内考古和文物刊物之熟悉,简直远达令人吃惊的程度。即使参观博物馆或者旅游,他也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时时注意对自己的学术探讨有用的东西。地下发掘出来的死东西,到了饶先生笔下,往往变成了活生生的有用之物。”


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因而能做到左右逢源,指挥若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国内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术刊物,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略,而他则无不注意。


▲ 饶宗颐和季羡林

事实上,人们将饶宗颐与季羡林并称不无道理,他们两人皆通晓多国语言,研究领域皆极为广泛,在梵文、吐火罗文、敦煌学、佛学等领域有交叉研究,虽然见面机会不多,但两人惺惺相惜,互相评价甚高。


有人说,饶宗颐钻研的学问,莫不是用世界上最艰深的语言写就的。他在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


同时,他与法国汉学研究者的交往加深,得以阅读法国的大量敦煌古籍,想到当时中国的敦煌学已经落后于外国,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研究,为国人争一口气。不久他和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共同出版重要著作《敦煌曲》,书中利用敦煌出土资料,全面探究敦煌曲子词的起源问题。


▲ 饶宗颐在《敦煌白画》中提到的二女神像

1978年前后他又独立出版《敦煌白画》一书,研究敦煌画的人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敦煌壁画和绢花上,而《敦煌白画》一书专门研究散落在敦煌写卷中的白描画稿,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一项空白。这两部著作的问世,也奠定了饶宗颐在敦煌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不管是甲骨文、梵文,还是敦煌学研究,饶宗颐都非常注意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去学习不同的语言文字,也正是为了追根溯源。在他看来,“这个过程是很有意思的,令我欲罢不能。我的求知欲太强了,这个求知欲吞没了我自己。”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研究员沈建华,曾近距离追随饶宗颐17年,让她最难忘的是饶宗颐永远对任何事物都抱有一颗童真的好奇心,“正因为每天有了这一颗好奇心,才让他每天笔耕不辍地写作”。


▲ 饶宗颐书法

饶宗颐经常说,“我来不及看书,来不及烦恼”。他风趣地把自己比作知识海洋里的“两栖游物”,“我一天的生活,上午可以在感性的世界里,到了下午说不定又游到理性的彼岸上,寻找着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天地。越是没有人去过的地方,没有人涉足的地方,我越是想探秘。”


沈建华介绍,饶先生的写作通常是同时写几篇文章,并驾齐驱,比如说上午写甲骨文,到了下午也许写敦煌,到了晚上又是看简帛,遇到问题就放一下,等到把这个问题想通了,再继续写。“


有的文章几天写完,但是有的文章积累了三十年,像《汉字符号》这本薄薄的小书,他积累了三十年,一点一点写。”所以,在她看来,虽然饶先生的文集已经出版,但是还有一些旧稿没有发掘整理出来。


琴诗书画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


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随年岁日长,他的书画作品越来越精到,已经呈现出一种与前人全然不同的风貌。2003年饶宗颐捐出自己大部分的藏书,在香港大学建成饶宗颐学术馆,这里挂满了他的各类书法和绘画作品。


▲ 饶宗颐山水

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师古人,师造化,得心源,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学者画。因为熟悉甲骨学、敦煌学,在他的书法之中又融入了许多古文字笔法。


饶宗颐平生最钦佩庄子的“参万岁而一成纯”,这句话出于庄子的齐物论,齐物论的主要思想是将多与少、一万年和一瞬间,都看成同一回事,把一万年的精华提炼为纯度很高的一瞬间。

▲ 饶宗颐书法

饶宗颐在书画创作上也运用了很多齐物论思想,比如说在一般人看来,临摹画和创作画是两码事情,但是从齐物论思想来说,他认为,临摹本身就是一种创作。他在临摹过程中,也有自己的构型、用笔,每一笔是他自己创作出来的。


他有一套自己的“饶功”,是一种瑜伽,一种打坐方法,有空就会在家练习。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地,当我闭眼的时候,我就让自己的思想任意翱翔,可以想到几万年、几千里之外,此时我同天地融为一体,我已敲开了庄子的门。


可能正是因为对老庄和佛学的参悟,让他对生死有超越性理解,也是他长寿的秘诀。曾有人问及他对王国维的评价,他说王国维是一位了不起的学问家,只可惜未能真正超脱,这对他做学问乃至词学创造上的成就,也有一定限制。


▲ 饶宗颐挥毫

“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他认为,陶渊明比王国维要明白得多,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下了“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挽歌,由人生联系到山川大地,已有所超越。王国维学康德,对其精神并未真正悟到,所以他讲境界,讲到有我、无我问题,虽已进入到哲学范围,但无法再提高一步。王国维如果能够在自己所做学问中,再加入释藏及道藏,也许能较为正确地安排好自己的位置。


他常对人言,做学问和做人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平常心态,要“守株待兔”。不能急功近利。“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找到兔子,而我就靠在树底下,当有兔子过来的时候,我就猛然扑上去,我这一辈子也不过就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饶宗颐先生千古│饶宗颐诗词选


饶宗颐诗词选


孟买苦热

 

仿佛当前截众流,宝车香象许同游。

夏云犹覆三摩地,火里新荷欲出头。

  

望  海

搅乱波心有绿,飞鸢跕跕正愁人。

路遥且泼清明眼①,不用拈花已觉春。

① 《楞严经》:“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达嚫车中

 

去去荒丘路险艰,征车朝发晚知还。

精蓝如鸽今谁问,独向青林觅黑山。

①法显《佛国记》:“达嚫国大石山有五重,其第五层为鸽形,此土丘荒,无人民居。”又云:“达嚫国幽险,道路艰难。”大唐西域记书此于憍萨罗国(Kosala)之跋逻末罗耆釐山(Bhramara Girl)夹注唐云黑峰,高丽本则作黑蜂。此精蓝今不知所在。印度中南部今概称为达嚫,梵语Daksina义指南方,今作Deccan,较法显所指更为广泛矣(参看R.C.Bhandarkar:History of Deccan)。

 

康海里古窟

 

望中寻尺尽松枞,似刃群山不露锋。

有洞无僧伤眇漠,空村回首白云封。

 

日午点灯可得看,荆林古碣草漫漫。

扶篱摸壁真无谓,踏断江声到晚寒。

 

恒河口乞食如昔,书以志慨

 

人情尽说了生死,乞食何因叩鬼门。

菜色两行连彼岸,情根难断况愁根。

 

阿育王窣堵波下作

 

婆罗谜碣忍摩挲,佛国沧桑感独多。

我亦持篮求一卖①,秋风晓日渡恒河。

① 方密之药地和尚自言:“我乃持破竹篮向鬼门关求卖耳。”

 

晨过鹿野苑


沈沈晓雾忒无明,断垄云低未放晴。

谁复拈花空色相,只余幽鸟落寒声。

 

旧苑依稀隔野烟,残僧来此拜啼鹃。

迦维古国休重赋①,托钵风前自可怜②。

①梁有《迦维国赋》二卷,晋右军行恭军虞干纪撰,已亡,《隋书·经籍志》只存其名。

②时有黄衣和尚来此参拜。

 

初抵锡兰

 

暂劳微雨洗征尘,万里波涛一叶身。

吹暖海风秋似夏,不妨笼袖作骄民。

 

锡兰官舍临湖晚兴 

 

蛮乡三月倦生涯,莫把山川比永嘉。

树密繁荫亏冷月,天长远水入流霞。

昏黄人有缠绵意,虚白波生顷刻花。

稍欲沉吟同泽畔,微风时与动窗纱。

 

天上银河未筑桥,水风人影共萧寥。

此生合向荒村老,独对孤灯听夜潮。

 

诗心剩共秋争怯,客泪还同海竞深。

久惯天涯住亦得,涛声偏向耳边侵。

  

夜访吴哥窟

 

曲径江通乃村,冲寒何事叩重门。

疑云成阵蛙争鼓,残月无声犬吠昏。

荇藻陂池悲寂寞,龙蛇山泽想军屯。

塔铃不语今何世,聊欲寻诗石尚温①。

①安南郑怀德《艮斋诗集》有《真腊行》,自注:“高棉国西南荒山中帝释寺,为古佛坐化处。行一日程至一古城,其宫殿栏庑,皆白石雕琢,光瑩精巧。”此诗作于丙午(即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为吴哥窟早期史料,时尚未鞠为茂草也。 

 

宵游Bayon

 

面面庄严孰化成,庙如老将树如兵。

嵯峨遥夜秋为厉,洞苍烟月渐生。

剩有鸱枭供夕食,更无熠耀作宵行。

迷阳忽蹈文身地,唤起荒凉万古情。

  

哥里益教授掌安哥窟重建之责,余笑谓君真神庙之毗湿奴矣。媵之以诗

 

到此休惊九折魂,江流石转斡乾坤。

凿山绩可追神禹,呵壁辞应待屈原。

老屋数间权作主,平湖千里识真源。

蛮夷大长今何在,无复深山叫夜猿。

  

孟德勒陟古刹远眺八莫

 

铺成玉砌胜琼琚,山影秋林一带疏。

目极金沙犹咫尺,可无父老忆相如。

 

当年市马屡驮经①,叱驭王尊事远征。

日落山城乌鹊噪,传烽万里塞云横。

① 《宋史·兵志》“乾道间大理以马易经《文选》《三史》《初学记》《释典》。”

 

初到真腊

 

天留荒殿缀人间,鸦路苍苍万木攒。

偶见竹喧归浣女,小桥流水暮云闲。

 

 

Phnom Bakheng道中

 

漫道穷山似铁围,千回百匝阻将归。

疏林古道秋如许,收拾残阳上客衣。

①越语Phnom为山,此庙建于山巅,俯视千里,自基至顶共七层,四周建塔凡一百八,今多倾圯。视其一方,塔之为数悉三十三,论者因谓即仿苏迷庐规制,Filliozat教授说。

  

金边湖

 

南来频食金边鱼,红树满江画不如。

待梦西江浣肠胃,微波乱叶落寒墟。

 

吴哥城杂题

 

寂寥宫殿日西斜,尽道芜城是帝家。

蔓草难图人去后,一藤终古接天涯①。

① 残甃老树,露根藤蔓,有长数里者。

 

栅象为奴此筑台,回头戟只蒿莱。

当年戏马今安在,簌簌风威万壑哀①。

① 《真腊风土记》所载象台今尚存,为Jayavarman Ⅶ所建。

 

古梁依旧晚鸦啼,燕子重来啄井泥。

谁道星移惊世换,坏墙秋草与人齐。

 

兵车画壁尚辚辚,无限边愁泥杀人。

还似斗鸡盈水陆,抱关翁仲拥城①。

① 真腊旧分水陆,城之四门,列石翁仲两行,每行神将五十。

 

金塔二首

 

竟以蒿丘浪得名①,孙吴宣化到堂明②。

即今举目山川异,愁听江流日夜声。

① 或说扶南即小丘原名。Phnom,山也,汉译为“南”。

② 《三国志·吴志·吕岱传》:“岱既定交州,又遣从事南宣国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堂明或谓即真腊北之道明国,在驩州之西。

 

稻田漠漠淡云遮,碧水苍烟去路赊。

乍听乡音翻疑梦,此身谁信老天涯。

 

冒雨游伽利佛洞,汪德迈背余涉水

数重,笑谓同登彼岸,诗以记之。

用东坡白水韵

 

夏坐已终雨犹纵,天公于客颇愚弄。平畴无际交远风,众流截断齐奔洞。地湿欺人脚陷泥,波翻逞势马脱鞚。赖彼应真力渡水,深厉浅揭情何重。山前红碧纷夺目,林底龙蛇招入瓮。乍悟虚空山嶷然①,尚喜雷风心不动。窟中佛像百丈高,气象俨与天地共。参禅精意解救糍②,闻道痴人强说梦。江花微含春山笑,归路又劳秋霖送。身外西邻即彼岸,悟处东风初解冻。可有言泉天半落,顿觉慧日云间涌。老聃旧曾化胡来,道穷何必伤麟凤。

① 《传灯录》:“慧明禅师云今天台山嶷然,如何得消殒去?”

② 岩头禅师语,见《宗鉴法林》。

  

阿旃陀石窟歌,次东坡芙蓉城韵

 

山深难以测湛冥,凿窟何年费五丁。一水倒泻玻璃屏,林木萧萧俄停停。经冬黝石不再青,洞门累累如流星。倔离楼各异形,二十九龛刹那经。砀基敷彩图仙灵,玄津重楫兼龙軿。法流是挹常惺惺,阒其无人徒歆馨。风低草偃闭明廷,洪钟虚受靡由听。穷巧彩章谁所令,朝日斐翼窗棂。神之去来总无凭,萧疏但赏物象泠。有扉终岁不复扃,画中金翅鼓修翎。钧天广乐响春霆,众姝玉立何亭亭。殿间欲勒千佛铭,共云异岭高竛竮。仿佛金策声铃铃,振我客愁愁不醒。群山奔走不遑宁,输与百丈倒净瓶,拈花意与日同荧。风前一叶警秋零,溪流半涸石苔腥。凉生火宅掩云溟,自笑此身同转萍。攀危安若履户庭,洗虑且去心中螟。于兹悟得无穷龄,伤怀莫学子才邢。

①《大唐西域记》:“摩诃刺佗国(Maharuttha)东境大山,重峦绝巘,爰有伽蓝高堂,邃宇疏崖……上有石盖,虚悬无缀……精舍四周,雕镂石壁。”考古家谓此即阿旃陀石窟。

  

玉湖山椒千枝含雪,真吴仲圭所谓

万玉藂也。手写粉本以归

 

一任终风取次飘,千枝戴玉待凝腰。

神伤陵谷情长在,兴托江湖路已遥。

脚下烟痕添妩媚,山中螺髻得妖娆。

原知到此聊栖息,且抹微云为素描。

  

昂坪二首其一

 

绝壁搜残字①,大风试浩歌②。

山穷嫌树少,地迥得天多。

野水青如染,秋云薄似罗。

荒途犹未启,蓝缕意如何。

① 石壁有古雷纹刻石。

② 大风坳为昂坪必经孔道。

  

梅窝道中

 

此去梅窝近,人归傍午天。

沙黄矶似铁,浪白海为田。

短树难成阵,秋风且趁船。

江山方待汝,囊括入诗篇。

 

金马仑高原二首其二

 

炼石真宜补奥区,只怜乱木塞荒途。

山前残月微微见,肘后寒云渐渐无。

十里林霏生幻景,百年潭水照真吾。

行行莫与山争路,归撷繁英作友于。

  

梦  天

 

夜梦扪天万叠青,驰魂何远叩冥冥。

千年走马人间世,但觉乾坤水上萍。

  

日月潭杂诗其一

 

水水山山即复离,澄潭百丈窟蛟螭。

飘然独木舟来去①,始见洪荒一段奇。

① 番往来必架舴艋,刳独木为之,双桨以济,大者可容数十人。

 

小重山·江梅

 

梅蕊犹含隔岁春。东风钩梦起,了无痕。替人呵护有春云。凄绝处、野水照黄昏。

休更说寒温。池萍经雨碎,易销魂。碧桃已是嫁东君。无人管、灯火掩闲门。

 

蝶恋花·以纸花清供戏赋

 

人间无复埋花处。为怕花残、莫买真花去。静对琼枝相尔汝,胆瓶觑面成宾主。

词客生生花里住。裁剪冰绡、留写伤春句。紫蝶黄蜂浑不与,任他日日闲风雨。

 

西江月·璞翁句云:只怜九十春光好,换得些儿惆怅。依韵和之

 

瘴草池边共发,蛮春安稳谁伤。客愁孰与柳丝长,自笑低垂绛帐。 

密雨藏山坐久,窥人宿鸟时忙。夕阳似系好年光,只惜难逢惆怅。

 

凤凰台上忆吹箫·杜鹃谢后有寄

 

雨急还收,云开仍闭,春阴只在高楼。望星星鸿没,梦渺神州。休谱湘南怨曲,怕风起落叶成秋。清明近、夕阳芳草,一样风流。

江头。新蒲细柳,傍水面残花,泪点难收。况杜鹃血泫,红上帘钩。波外美人何处,黯关山、千里凝眸。清钟动、曾涛孤峤,落雁遥舟。

 

春从天上来 赠画师唐云。时新自吴门来居钻石山下,次吴彦高韵

 

白社凋零。认劫后河山,草上微萤。溪漾流月,影坠罗屏,心逐去雁冥冥。任无风花,问知己、剩有山灵。短长声。更啼红杜宇,啄翠清泠。

当前云烟画本,伴隐几嘘天,冷落晨星。纵目关河,铸愁今古,乡梦只挂门庭。便琴书抛了,人憔悴、未负丹青。醉还醒。只暗蛩寒蚓,来共青荧。

 

八声甘州·携琴海畔,秋深夜阑,万籁俱寂,泠然清响,不知人间何世也

 

共水天入定,渺苍烟、山色有无中。忽泠泠霜响,溅溅石濑,遥答鸣虫。不耐琴心挑引,冷月尚惺忪。但听商声起,处处秋风。

犹有徵招遗韵,似孤飞野鹤,去住无踪。望愁漪千顷,隔海意难通。写吴丝、凝云流水,恐冯夷、深夜出幽宫。沉吟久、成连何在,海气濛濛

 

疏影·题梅为李凤坡

 

缟衣解佩。问薄寒翠袖,天远归未。欲切春云,重补香瘢,孤山漫负深意。便攀入小窗横幅,终莫信、扶春不起。叹路遥、竹际溪边,冷落买栽无地。

暗忆黄昏省识,只潇洒一枝,斜照荒水。危涕春风,瘦损何郎,东阁早无清致。翻劳白石工传恨,更树压、寒湖波碎。等絮飞、不到江南,谁伴浓斟浅醉。

 

琐窗寒·海澨花市次韵梦窗玉兰韵

 

望极洇湄,香深雾焕。好春谁见。年年海国,惯共客怀悲惋。看蛟宫、裳曳裾,量红料紫东风展。伴汜人憔悴,相思无地,托根兰畹。

莫盼。韶光换。只顷刻残英,坠茵荒苑。小山丛桂,招隐漫伤淹晚。奈天寒、绿浸愁漪,江关费泪思乡远。折筠枝,欲赋招魂,试谱湘中怨。

 

法曲献仙音

 

岚山去京都二十里,枫林弥望。十月则霜寒涧碧,红叶满山。惜余行色匆匆,未过秋风便成归计也。晚泛归来,谱此依白石韵

双桨萍分,一泓欲暮,忘却此身归处。平楚苍然,瞑鸦无恙,停舟暂共尊俎。望隔岸丛祠远,疏钟唤愁去。

漫相顾。算文园尽多欢意,终恨我、未见冷枫红舞。十里卷珠帘,有娉婷歌吹如许。忍说将离,且投君缄泪绮句。待他时重到,莫负溪山岚雨。

 

浣溪沙·为云山题梦景庵图

 

一梦从谁论古今,觉来浑不辨晴阴,薄云小院自深深。

园柳惯随芳草绿,江风只送夕阳沉,几时待得变鸣禽。

 

虞美人·乙未中秋不见月

 

年年呵冻荒池水,滴滴成新泪。今宵忽见月华明,咫尺乡关,竟是百年程。

丛篁山鬼休相怪,窈窕人安在?不知秋色在谁家,露脚斜飞,又被碧云遮。

 

点绛唇·自题楚辞书录

 

一片骚心,雨昏阊阖天长闭。故乡临睨,城郭非耶是。

声声,目极心千里。南枝倚。满江兰芷。待得春风起。

 

点绛唇

 

刻翠裁红,残秋未忍抛人去。苍然平楚,只欠宣城句。

扑面西风,肯向鬓边觑。伤迟暮。丽波妍溆,伫唱黄金缕。

 

西子妆慢·盛暑与诸生浮槎水国,有渺然江海之思。率填此阕,聊以解愠

 

浅水蓝,遥天缭白,海畔火云千里。飞飞去鸟不知名,渺愁予、碧波无际。林岚乍霁。暂消受、江湖爽气。泛中流、发棹歌吴榜,不知何世。

菰蒲里。水佩风裳,输与鱼龙戏。此身忘却在天涯,荡归心,夕阳船尾。余霞散绮。好商略、黄昏滋味。但凄迷藻国,羁怀莫寄。

  

清平乐·偶见詹无庵曩作小词,惊采绝艳,次韵二首

 

看天不语。底事秋同住。陌上秋花秋泪古,禁得几番秋雨。

秋心聊托瑶琴。殊方冷落宵襟。相见白头无分,芭蕉雨打秋心。

 

无愁可解,愁到春山外。臣甫杜鹃曾百拜,泪坠朝霞沉采。

湘中有怨难描,廿年心力轻抛。盼到花开春去,花开还索春饶。

 

角招·轻舠容与,放乎中流。苍然暮色,自远而至,怅焉余怀。依白石韵

 

晚烟瘦。依稀绿绣陂塘,只欠杨柳。飞来川上岫。无数海鸥,时与招手。沧江卧久。早变了、桑田连亩。隔岸云深树渺。不堪一片苍茫,路歧空搔首。

纵有。螺鬟茜袖。乱波孤屿,漠漠江涵秀。盛年惊急溜。无奈残阳,际临分候,怀乡感旧。对半壁苍山衔酒。伴我哀丝漫奏。恐新月、唤愁生,归来后。

 

贺新郎·净苑琴会,和文镜。次稼轩韵

 

张乐洞庭野。送孤飞、冷云倦鸟,无言西下。雨脚枝头春易老,休说东风解嫁。算不负、江山如画。裙屐天涯应见惯,更一时、烂醉山公马。愁似海,待谁写。

琴丝谱入渔樵社。问先生、佛龛呵壁,恁凄凉也。风雨忧愁分一半,付与水乡鸥榭。但记取、哀弦遥夜。叵奈曲终人散后,望数峰、江上怀归者。芳草歇,又清夏。

 

菩萨蛮·蜑女清歌,倡予和汝,仿佛竹枝之遗风

 

斜阳总怕黄昏近,鲤鱼风起波生晕。惆怅未相妨,桃花逐水狂。

丝丝帘外雨,滴下侬心苦。罗帕欲留题,此情谁得知?

 

点绛唇·题张二乔画兰卷

 

枉托微波,此情只许骚人道。倦红颓草,渺渺伤孤抱,

御苑香薰,欲画难成稿。秋风早,天荒地老,但说搴兰好。

 

蝶恋花·题竹

 

映碧琅栽几树。个个干霄,那肯随风舞。消受人间烟共雨,一竿漫逐鸱夷去。 

砌下龙孙苔上露。漏泄春光,似有黄鹂语。乞写筼筜容我住,图中隐隐扬州路。

世事无常,道一声先生一路走好

杨天林   孙子兵法应用专家

北京大学-中华书局  云国学主讲课程老师,山东大学《国学大学堂》导师、聚成股份华商书院高级讲师、师董会导师、广东民营经济研究会人力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大学-中华书局  云国学

《孙子兵法》与谋略智慧

http://www.yunguoxue.com/front/couinfo/86.json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