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鸿飞:潮剧要坚持兼收并蓄(上)
口述:林鸿飞 记录整理:小生
林鸿飞(1945—) 潮剧名导演,传统戏曲基础扎实,执导的作品有较浓郁的戏曲韵味,也能吸收各种新元素,作品中的主要角色均有较鲜明的个性和形象。先后执导长、短剧目一百多部,主要作品(包括合作)有电影艺术片《烟花女与状元郎》以及《袁崇焕》《辞郎洲》《赵氏孤儿》《谢瑶环》《徐九经升官记》《血溅南梁宫》《沙家滨》《龙江颂》《蝶恋花》《八一风暴》《澎湃》等。策划和参与第一、二届国际潮剧节及《姚璇秋从艺五十周年》《纪念潮剧表演艺术家洪妙诞辰100周年》等晚会导演工作。近年执导的传承剧目有《荔镜记》《续荔镜记》《活捉孙富》、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剧目《沙家浜》等。
1戏校学戏
我1959年考进汕头市戏曲演员培训班,也没有算是第几期,总之就在训练班里学习,还在市剧改会领学员钱。1960年5月1日,汕头戏校挂牌成立,我们这批人就成为戏校的第一届学生,我被分在少年班,六年制,1965年毕业。我实际是学习了7年,因为有一年是在训练班。
在学校我学小生行当,当年陶铸来看戏的时候,我上台演过《大难陈三》的陈三。后来变声了,嗓子适应不了,才改演武生。我们当时的老师很多,很强。小生的老师有林老白师父,还有正字戏的陈宝寿师父;武生的有长江京剧团的郝月楼老师,有汉剧老师涂顺桂老师,他是老生,武功也非常好;潮剧自己的武功老师有张再盛、陈木龙、陈桂钦,都是潮剧有名的武功老师;丑的师父更是大名鼎鼎的谢大目和徐坤全。我们当年的老师很多,而且这些老师都水平高、名头响,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得到公认的。甚至到教我们的图画老师,也是刘昌潮、许美欣这些名家。所以我们这批人还是学到了一点东西,在老师身上或多或少也浸染了不少好的习惯。当年学武生,京剧、潮剧的东西都有,武打的套路京剧的多一些,表演的东西潮剧的多一些。我先后演过《狮子楼》《三气周瑜》《打店》等武戏,象《打店》,就基本是潮剧南派武功的套路。
2转行学导演
戏校毕业后,我分配到广东潮剧院,进入青年实验剧团。第一个戏是《南方烈火》,演主角,抗美援越的戏,也是青年实验剧团第一个戏,陈名贤导演。因为声音条件还是不太适应舞台演出的需要,但是表演等各方面基础还可以,所以从1970年开始,我就开始学习导演。
1970年,汕头成立地区潮剧团,第一个戏是向京剧学习的样板戏《沙家浜》,我是导演组的人,从那时开始,我就涉足导演。《沙家浜》我专程去北京向京剧学习,回来后参加导演组,奔袭等场面基本是我负责。刚开始涉足导演的时候,主要是样板戏,当时也没有条件真正去深入学习,样板戏那些导演我们怎么能认识得到,都是上去学习,老师们教什么就学什么,回来后就参照进行导演排练。在潮剧院,我没有专门拜哪个老师,后来我导演的资历深了,也没给后一辈的导演拜师。但是,形式上的拜师没有,具体的“拜师”是有的,开始涉足导演,我有学习的对象,我经常跟的是潮剧公认的大导演郑一标老师,经常在他身边,学了很多东西。后来我自己也看了很多戏曲导演方面的书籍,在实践中慢慢积累经验。
上世纪70年代的那批现代戏,独立导演的少,都是导演组,我早期导演的戏,基本上都是参加导演组。比如《彭湃》《蝶恋花》,都是导演组;《沙家浜》的导演最多,麦飞同志挂头,后面一群人;《龙江颂》有两个导演,珠影的李明导演和我,这个戏我算是基本独立导演,因为整个戏是我去北京学习后回来搬演的。这批戏大体都是由郑一标、麦飞、吴峰这些大导演挂头,实际排练的时候,由导演组的某一人负责第一场,然后接第三场,第二场第四场是另外的人,1357和2468,分场分工负责。《彭湃》《风云篇》的135场,就是我排的,《彭湃》的“烧田契”等场次,到现在大家都还非常有印象。以前这批戏都有好多版本,老是改,有的因为经历了多次修改,后面的修改稿完全由一个人去负责,也都是有的,我也曾经独立完成过这些戏某个修改版的导演。经过这些锻炼,我也慢慢地学习成长。我真正完全独立执导的第一个大戏,是1978年的《八一风暴》,之后独立执导的戏就很多了,和黄瑞英联合执导的戏也有不少。我和黄瑞英、郭楠、吴殿祥这些人,基本上是同一批的导演,我接触导演的时间稍早一些。
3排戏选戏有原则
我排戏选择剧本有自己的标准和原则,这些原则听起来可能会觉得空,但我一直是这样坚持,就是戏必须有现实教育意义,或者历史意义,或者是对今人有一些启迪的戏。这是我选戏的标准和原则,主题思想一定要好,一些比较无厘头,或者对今人没有什么启迪意义的本子,我一般都不愿意排,不接受。我有这个标准,所有的戏,除了个别是应命的,这个本子一定得你去弄,你不弄就没有人弄了,除了这个之外,我自己喜欢排的戏,都是按这个标准。我认为确实好的本子,我也会坚持执导排练。这个脾性有时会得罪人,推掉戏得罪人,选择戏也得罪人。当年的《德政碑》就曾经有过一定的争议,戏是陈英飞先生写的,我当时是一团的团长,我认为这个戏是一个非常有意义、文风也非常犀利的戏,我坚持把戏排了下来,最终这个戏还是参加了第二届国际潮剧节的演出,也选派参加了省艺术节的演出,得了奖。我觉得作为一个导演也好,其他编导作人员也好,都需要有自己的艺术原则,而且要坚持这个原则,这样你的艺术作品,才有底线,才能保证一定的水准。
《辞郎洲》剧照。
4与潮剧名家排戏
我做导演很幸运,跟到好的时代,不仅导演上传帮带的是潮剧最好的导演,我导演的剧目,演员也都是潮剧最好的演员,姚璇秋、范泽华、郑健英、张长城、陈秦梦等,包括后来的陈学希、张怡凰、王少瑜、刘小丽,这些人我都排过戏。
潮剧这些名家艺术上都十分优秀,这个不用说,他(她)们在排练场上,也有很多共同的、良好的习惯,值得后辈学习。这些名角,第一是十分认真敬业,守时守约,上排练场前熟读剧本;第二是懂得充分尊重导演;第三是到排练场,都是想尽一切办法塑造好人物,不论表演还是唱腔,也会和导演提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这几点非常突出。
作为导演,我对其中第二点特别有感触。这些名家,不论资格多老,演员多大牌,去到排练场,都是绝对服从导演。璇秋也好,长城也好,泽华也好,都是这样,特别那些老一辈的,更懂得这些规矩和尊重。当然这些演员自身艺术上都有较高的造诣,作为导演,你也必须尊重他们。我们和他(她)们排戏,从来没有不愉快过。他(她)们懂得互相尊重,不会说因为我演员大牌,你导演年轻,就不听你,他(她)们都是听你的后,不够的,会提出自己的意见。作为导演,也要有自知之明,怎么去驾驭这些人?千万不能以教戏先生自居,要不他(她)们有好的建议就不和你说。通常碰到一些问题,我都会征求他(她)们的意见,一些意见我有采纳,一些没有,但是没有采纳,得和他(她)们解释为什么不采纳,解释为什么不行,让他(她)们口服心服,说到他(她)们通,才能合作。总之,一切都是围绕艺术,没有以地位年龄自居,和这些角儿排戏,他(她)们既能很好地理解导演的意图,也能弥补导演的一些不足。我和他(她)们排戏,没有感觉困难,也没有感觉特别虚,相反,非常愉快。大家都是为了演绎好剧目,塑造好人物,互相尊重。
另外,这些演员都是顶尖的角儿,所以导演也必须心中要有数,这些演员,对自己的艺术都十分负责任,都非常注重自己的角色,从唱、做到区位,都非常注重,这个既是优点也是“弱点”。导演必须做好综合统筹,这个时候要突出谁,在整个戏的布局上,要心中有数,不能围着演员转,要不整个戏就乱套了,整个构思就无法体现。
5珍惜老艺人身上的功夫
戏曲和生产线上生产的产品不一样,是依靠口口相传、言传身教,传承下来的,个性非常强。所以这个行业和大多数行业不一样,老一辈的艺人非常珍贵,因为他们身上都有各种各样代代相传的技艺。这些年,潮剧的老艺人走了很多人,我觉得,应该重视老一辈的艺人,珍惜他们身上的功夫。这十年来潮剧界开展的传承活动,做了一些事情,我觉得应该还再加强,再加紧。
比如潮剧最有特点、表演最丰富的丑行,以前的名丑非常多,个个都有擅长的戏,突出的技艺,现在上一辈的名丑基本都走光了,比较有名有影响的,象蔡锦坤、李有存、陈玩惜、吴为雄、柯立正,这些比较有名有建树的,都走光了,现在就剩方展荣、陈邦沐,多多少少还流传有一些。所以传承必须及时。现在旦行的姚璇秋、范泽华这批人都还在,小生行当的李钦裕、叶清发、黄清城、陈文炎,几个非常有名的小生都还在,还是有一批知道潮剧表演特点的老艺人,但是这些人都七十多、八十多了,该口述口述,该拍照拍照,该录像录像,我们有责任尽量保留多一点资料留给后人。
我今年也70了,在潮剧浸了几十年,都是为了潮剧好,因为我们这些人都在这里一起流汗,几十年都是在潮剧打滚,不是说参与几年,混几年,我们是从小孩子一直到退休,到70岁,现在还在继续,对潮剧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相信这帮老的,也是这样。应该重视这批人身上的功夫,而且要付诸行动。
6蔡锦坤与李有存
丑行是潮剧最强的一个行当,以前的名丑很多,他们身上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蔡锦坤师父最突出的是项衫丑,他最有代表性的戏是《闹钗》,大家都公认。他的项衫丑非常规范,动作的规格准确到位。锦坤师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无论角色大小,都非常认真,经常是非常“无足轻重”的小配角都演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他在《江姐》演国民党军官,在《续荔镜记》演门官,都是戏份非常少的角色,门官在戏中就是几句念白,通报一下,老师父都能演出人物的个性。老人对戏非常负责任,对每一个人物都非常有研究,从他身上,印证了一句话,那就是有大演员,没有小角色。
李有存师父最突出的是踢鞋丑,他的代表作是《刺梁骥》,但是他在塑造其他人物上,不论古装现代,同样也是相当有人物,有个性。他在《柴房会》演李老三,是裘头丑;在《续荔镜记》演县官,是官袍丑;在《金花女》演金章,是老丑;他也演过《闹钗》,包括在现代戏《风云篇》演进才,每一个角色都有特点,都不一样,每一个角色,你去琢磨,都有他的人物形象和性格,每一个戏都能出一点东西,无论是行当表演也好,人物塑造也好,感觉都不会千篇一律,他的动作非常规范,但又非常自然自如,不是那种死板硬套的程式化。
李有存这个丑,从我个人的认识,我觉得是潮剧比较值得肯定的一个丑。在我心目中,就我知道的,有接触的,做小孩有看到的,包括大了一起共事,到最后当导演有排过戏,有存师父是首位。他的丑,非常风趣,非常自如,塑造人物非常到位,非常有韵味,他不是为了讨一句笑声,装古装怪来逗趣观众,他的幽默都是在人物发展中自然地出现,从来不用装神弄鬼,是非常有内涵地引发观众由心的笑声。
7老丑不能“四散来”
以前潮丑有一句话叫“老丑四散来”,我到现在还想不通,老丑为什么就可以“四散来”?是动作可以“四散来”?人物可以“四散来”?还是表演可以“四散来”?哪个剧种能允许丑角“四散来”?所以从语言这样概括,一直以来也这样宣传,我是比较反感的。
因为有这句话,一些丑行的演员理解错误,就不去规范,不去遵照人物塑造。比如同一个戏同一个角色,古代的话说,现代的话说,甚至流行的话也说,可以穿越时空,在舞台同时出现;比如一些动作和表情非常随意夸张,有时可以说是随心所欲。这样的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要博得观众的笑声,但是给比较有文化、比较有涵养、欣赏水平比较高的观众看,这其实是一种低级趣味。在建国后潮丑这些有名气的老师父身上,都没有出现这些问题。他们的每一个戏,你认真去看,都能够看出一点东西,潮丑表演上的东西,里面的特色和韵味。这些都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自然风趣,又符合人物,给人感觉非常美。现在一些丑,为了博得一笑,不规范,不自爱,千篇一律,每一个戏都是那样的风格,这是不可取的。
“老丑四散来”这句话不是现在才有,是以前就有的,从做小孩子的时候就老听到,是潮剧的“戏谚”,我觉得现在一些理解和体现,是一种错误的导向和传承。这句话按我的理解,应该是潮丑在表演上,不用太拘谨,可以比较开放,跳脱,表演上的空间比较大,比如有时候可以装一点阿旦的身段,可以有一些其他的表演,可以有这方面的空间,从这个方面去理解,就可以。潮剧的十类丑,每种都有他特有的、规范的表演程式,是有章可循的,并不是说动作可以乱比,人物塑造可以乱来,语言可以乱说。现在一些丑角确实有点失去了表演的分寸。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