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 Dylan不需要诺贝尔,是诺贝尔需要Bob Dylan

Bob Dylan不需要诺贝尔,是诺贝尔需要Bob Dylan

北青艺评 欧美男星 2016-10-14 00:01:15 730


很明显,Bob Dylan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的赢家其实不是Bob Dylan,而是诺贝尔文学奖。Bob Dylan毕竟不是村上春树,诺贝尔文学奖对他的本职来讲,更像是一份外快,一份意外的收获。套用2007年普利策奖给Bob Dylan颁发特殊贡献奖的颁奖词:“Bob Dylan不需要普利策,是普利策需要他”,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也可以说是“Bob Dylan不需要诺贝尔,是诺贝尔需要Bob Dylan”。

没有轻视这些年每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意思,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现在的文学,已经不像托尔斯泰、海明威、加缪、马尔克斯、叶芝所处的那些时代那样,可以成为人们精神的食粮,甚至指引人生的明灯。

以200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赫塔·米勒为例,并不是怀疑获奖者的文学造诣,以及其文字中浓浓的文学情怀,但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文学的影响力确实已经式微,所以导致很多纯文学领域的作家,已经不能像半个世纪前那样,引导普罗大众的文化价值观。由此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传统的文学形式越是缺少吸引力,也导致文学文本在创新上出现了停滞,于是慢慢成为了纯粹文学的游戏,并由此丢失了文学的大众活力。


小说、戏剧、诗歌、纪实文学,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些文学载体,而在2016年,则终于可以加上一种新的形式:歌词。Bob Dylan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当然是因为他的歌词,也是曾经被主流文学界不屑一顾的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但从开放的角度来看,Bob Dylan的歌词,其实就是传统诗歌的一种延伸,就连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致奖词,也是“Bob Dylan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很明显就是肯定了Bob Dylan在诗歌上的才华,并已经将他的歌词,拔高到诗歌的高度。

其实诗歌、诗歌,本来就是有意有韵,才称为诗歌,只不过后来纯文学的诗歌,在去除民歌的旋律部分之后,被改造成了单一的文学样式,并且用文字的音节和韵律,代替了音符的功能,才变成了纯文字的诗歌。Bob Dylan所做的,其实不过是让诗歌走出文学殿堂,重新来到民间,并以一种大众的视角,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打磨,辅之于现代音乐形式进行传播,从而让诗歌又恢复了那种万人传唱的生气。

这种文学的开放性,倒不由自主让人想起Bob Dylan在音乐上的开放性。1965年,正是因为Bob Dylan在“新港民谣音乐节”的舞台上,将民谣吉他插上了电,以一种接近摇滚的方式来表现,从而被歌迷视为民谣界的犹大和叛徒。但也正是Bob Dylan这种离经叛道之举,反倒让已经在形式上走向末路,并影响到内容也开始僵化的传统民谣,从此走进了新时代,并开创了一个民谣摇滚的辉煌岁月。


所以,无论是Bob Dylan让民谣通电,还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给一个民谣音乐人,其实都是艺术没有疆界的一种证明。甚至可以说,古往今来的大家,往往就是因为不固步尘封,能够在主题视角和形式体裁上都有着开放性的思维,才能获得突出的成就。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作品。Bob Dylan的诗,除了广为人知的批判和抗议之外,还包含了哲学、爱情,甚至文学与圣经典故的内容,几乎就像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混合体。以《A Hard Rain’s A-Gonna Fall(暴雨将至)》为例,“歌中意象用得不落俗套,「七座悲伤的森林、十二个死去的海洋、深入坟墓之口十万英哩」层层排比、环环相扣,让人喘不过气,虽然全没直接明写,读者却能感受战争阴影与悲剧”(台大外文系教授廖咸浩)。

与此同时,Bob Dylan的词也常常擅长结合圣经典故,往往瞬间拉拔出史诗气势、增添思考深度与诠释空间,国外还有专书探讨。名曲《Highway 61 Revisited(重访61号公路)》以亚伯拉罕献子艾萨克给上帝开场,《All Along the Watchtower(沿着瞭望塔走)》则典出旧约《以赛亚书》。而从高中起研究迪伦的中国台湾地区乐评人马世芳也曾经说过,“Bob Dylan的词深受诗人艾略特、金斯堡、剧作家布莱希特影响,巧妙结合不同时代人物与超现实意象,不但能反映具体社会议题,还常超越时代。

例如《It’s Alright Ma(I’m Only Bleeding)》中”Even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sometimes must have to stand naked“一句,便适用当年遭刺的肯尼迪乃至后来的克林顿和布什”。有如此之多的内涵、典故,这就难怪对于许多歌迷来讲,Bob Dylan的音乐不仅经典,同时也很晦涩难懂。所以,听Bob Dylan的歌,有时候可能未必是享受,对于许多不熟悉西方文学和历史的中国歌迷来讲,反倒更像是一种“摧残”和“折磨”。

而在Bob Dylan林林总总的作品里,有几首作品是你永远绕不开的经典高墙。比如《Like A Rolling Stones(像一块滚石)》,比如《Knockin' on the Heaven's Door(敲开天堂大门)》,还比如《Blowin' in the Wind(答案中风中飘扬)》。

其实,早在Bob Dylan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的许多作品就已经获得了文学和教育界的高度认可,比如《Blowin' in the Wind(答案中风中飘扬)》这首歌曲,就曾经入选过美国的大学教材。这首发表于1962年的作品,也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抗议民歌之一,并让原本散落于田间乡村,主要歌唱个人爱情和心情的民谣,从此能够投入到社会运动中,在与社会潮流的融合中,以简洁却深刻的歌词,散发出一种充满文学光彩的活力。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会被称作男人?鸽子要飞过多少大海,才能在沙滩长眠?炮弹要飞行多少次,他们才会忘记战争?……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才能够看见天空?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够听到人们的哭泣?”除了诗人的情怀、自省的反思之外,Bob Dylan也在冷战时代,用民谣的方式给一代年轻人,树立了一种新的价值观,让垮掉的一代并没有真正垮掉。

甚至因为Bob Dylan在民谣音乐里,承载了许多社会学的内容,从而在世界很多地区,都引起了当地流行乐的基因裂变,改变了流行音乐的创作生态。比如我们所知道的罗大佑,他早年的作品《未来的主人翁》、《鹿港小镇》,就受到了Bob Dylan的影响,其他像崔健、陈升在内的音乐人,同样从Bob Dylan许多作品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中,得到了创作的启迪,这种影响的辐射力就更大了。这么一算起来,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也算是近几年最接地气的一届,至少获奖者不仅是一个传奇,也是许多人的青春陪伴。



-END-

往期精选

▼直接点击下列链接查看


巴西音乐不止是桑巴,也不仅是快乐

大鱼也罢大狗也罢 却原来都很“易先生”

他们的戏会让人爱上他们的国

1988年的时候你在干什么?沮丧时请看1988!

阿摩司·奥兹 不要谈永久的幸福 世界上没这回事

千利休与丰臣秀吉的那场决斗 没有分出胜负

手撕鬼子是厨子的思维 不是对战争的反思

这次他们玩的是突破次元的爱情 结果我国女青年又疯了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